分享

有关铜镜的讲说

 我察我悟 2010-01-17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
铜镜在古代用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现存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想必一个协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极爱美的,更不要说世间平凡的女子了。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东方铜镜以圆形具钮为主,西方铜镜以带柄为主,这是东西方铜镜的主要区别。中国铜镜制作高峰出现在战国和唐朝,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创作出金银错,高浮雕,嵌镶宝石,彩绘等等…… 带柄鱼龙纹镜,带柄仙人乘凤纹镜,带柄湖州镜,带柄一尘不受铭文镜,都是宋朝的东西。我认为中国带柄铜镜至少可上推到晚唐时期,我国铜镜在宋朝时开创细线浅雕技法,带柄铜镜结合细线浅雕技法应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产物。3.从实物纹饰上看一种叫双凤纹饰经常出现在唐朝铜镜上,
     明、清时期,我国铜镜铸造业日趋衰落。北宋铜镜在形制和纹饰方面承唐遗风。在形制上最突出的是有柄镜增多。镜上多无纹饰,只铸出印章,标明铸造者的名号。元、明时期铜镜铸造都较粗糙,形状多为圆形,花纹有云龙纹、双龙纹和双鱼纹等。许多铜镜无花纹,只铸出纪年铭文。唐、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仿古镜风气
      古代铸镜采用“范铸法”,即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位青铜镜成品。一面青铜镜是否采用“范铸法”铸制,使鉴定古井真伪的重要特征
商周铜镜
  商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二、春秋铜镜
1.螭虎纹镜2.蟠虺纹镜3.透雕龙纹镜4.素镜5.弦纹镜
       战国铜镜
(公元前475年~前256年)
一. 战国铜镜的概况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青铜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等级象征的礼乐器逐渐衰落了;而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特别是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了.今河南和湖南是战国时期南、北两个重要的铜镜产地。湖南是楚国领地,它制作的铜镜轻薄、精美,图案多作双层处理,一般是在精细地纹上再加各种主题浅浮雕。河南是二晋 (韩、赵、魏)届地,它以铸造精美的金银错纹镜而著称。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青铜冶铸技术进步,随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那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看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二、战国铜镜形制特点
1.形状
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镜。战国铜镜早期至晚期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直径由小到大,厚度由薄到厚。
2.镜钮
主要有弦纹钮和镂空钮。弦纹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形式为桥形钮背上持有一至三道凸起的弦纹。楼空钮的上部是圆柱状鼻钮,下部为倒扣置半圆形镂空花纹钮座,这种钮制也是战国所独有的。
3.钮座
 战国铜镜除全素镜、多钮镜等少数无钮座外,其余皆有钮座。钮座一般为圆形和方形,战国晚期出现了连弧纹钮座。
4.镜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缘,内又分素平缘和内向连弧纹平缘,只—种是素卷缘,内又分低卷缘和高卷缘。
三、战国铜镜的纹饰特点
战国铜镜的纹饰,明显地追求繁缛。纹饰常常布满镜子的背面,并多采用浅浮雕、透空雕等技法处理,还铸有精细的地纹。这时期已经开始将一些特殊工艺用于镜背面的图案装饰,如:彩绘、金银错、镶嵌彩色琉璃等。
  战国铜镜的花纹式样丰富多彩,大致可归纳为15大类:
  1.素面
  镜背光素无纹饰。早期此类镜的形体较小,无钮座,制作粗拙朴素。
  2.弦纹
可分II式。
  I式:钮与缘之间饰一周、两同或三周凸起弦纹。
  II式:钮与缘之间有两周或三周鼓起的凹面宽带。过去习称此类纹饰镜为“重轮素地镜”、“三轮素地镜”。
  3.云纹
  与商周青铜器上的云纹相同,云纹镜发现的数量很少,可分为III式。
  I式:铜镜纹饰结构规则,形成一排排云纹,云纹细密、紧凑、清晰。
  II式:钮与缘之间饰有大卷云纹,纹饰疏散、开朗,并施以彩绘。
  III式:镜背饰几何形云纹,并绕以云纹边缘。云纹上错以金丝地嵌绿松石,并同时间嵌银质乳钉九枚。嵌错精细,装饰色彩绚丽。
  4.羽状纹
  可分III式。
  I式:纹饰为凸起的涡纹和交错的细条组成的精美图案。
  II式:纹饰为变形羽状纹,特征是纹饰较大,结构显松散
  III式:其装饰图案的组织和结构都不讲求对称,由环纹、羽毛纹、鳞纹、云雷纹、涡纹、三角形雷纹构成极为复杂的图案,涡纹的中心凸起成乳钉状
5.蟠螭纹
  可分为V式。
  I式: 在钮座与镜边缘间有一道宽弦纹,此外镜背上均为类似玉器上的谷纹状小蟠螭纹。
  II式: 钮座外和周缘内侧各有一周贝纹,主题花纹仍为蟠螭纹
  III式:传世战国镜中较多见,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即兽纹钮,兽目出现了两个小洞,以雷纹和细点纹作为钮座的地纹,外围浅凹圈带,并有一周凸弦复线。主要纹饰为复杂文连的蟠螭纹,浅平雕,其形蟠旋环转。地纹是雷纹和细点纹。整个构图线条活泼流畅,结构富于变化。
  IV式:以湖南长沙出土的铜镜为代表。圆柱钮,半球形透雕钮座,座外有凹面形环带一周,细云雷纹地,主纹为三对互相缠绕的蟠螭纹,每对蟠螭之间有一叶形纹相间。
  V式:地纹用雷纹间以极规则的细点,其上是三个大的蟠螭纹,互相缠绕,身躯纠结作菱形折叠,长尾细屈而展开。
  6.山字纹
  山字纹是指镜背的主题纹饰形状呈山字形,一般研究者称它为山字镜纹.梁廷枬认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见《藤花亭镜谱》)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的研究》中也提出:山字在金文中作“山”或“山”形,秦汉以后与今天的山字几乎没有变化。山在中国古代往往与不动、安静、养物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使用大的山图形表示山字,如同福、寿、喜等字一样,含有强烈的吉样意味。国外学者也往往称这种铜镜为“T”字纹镜。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山字纹是由殷周铜器上的勾连雷纹演变而来的观点。
  山字纹是这一时期的铜镜个数量最多的一种纹饰。从山字的数量上看,又分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四种。
  (1)三山纹
  三山纹镜传世的仅有一件,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主纹为三山与三兽相间排列,三兽形态各异。
  (2)四山纹
可分III式。
I式: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山字的下边一横均向镜钮,无论铜镜如何放置,山字都是两两对称。
  II式:镜钮座四角或每边中点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叶尖微微翘起,并有狭带向上伸展,靠近边缘处再各连结一个相同的桃形叶,这样就将镜背分成四等分,主纹山字均匀地分市在每—等分内。四个山字均向左旋,每一山字中间一竖顶住镜边,其余两竖之顶端,各有向里转折的尖角。地纹为羽状纹,填以主纹的空隙处。
  III式:地纹与主纹同于上式。不同的是在方钮座外绕一菱形格,在菱形格的四角各出一桃形叶,在每两山之间各出一鱼形图案。
 (3)五山纹
  地纹仍为羽状纹。主题纹饰为五山,因比四山纹多一山,在构图上与四山纹有别。主纹打破了四山纹那种对称的格式,呈环转式排列。有的五山镜,在钮座外伸出五个翘角花瓣,有的则无花瓣。
 (4)六山纹
  可分为II式。
  I式: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六山,与五山纹一样,呈环转式排列。但字比五山纹瘦削,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倾斜度更大。
  II式:地纹与主纹基本同上式,不同的是由钮座向外均匀地伸出六花叶,每个山字的右竖画顶端又配一花叶,共十二花叶。
  7.菱形纹
  分为II式。
  I式:地纹为羽状纹,用较宽的凹面磐形宽带为栏,交错相叠,形成对称的菱纹,并将镜背分割为九块,中心和与其相接的四个空间中均饰一朵四瓣花,其余四小空内仅饰一花瓣。有的学者认为,铜镜上的菱形饰纹,是战国盛行的曲折雷纹的又一变体。
  II式:羽状纹地,主题纹饰是以凹面的磬形宽带交错相叠,形成的对称四菱形格,格内各有四瓣花纹。四菱形格间又有磬形宽带相连贯。
 8.四叶纹
  有III式。
  I式:钮座外每隔90度弧上各出一桃形叶纹,有的叶脉表现得很清晰。羽状纹地,横竖排列整齐。羽状纹是变形兽纹的一种,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青铜器上曾风行一时。这种纹饰作地纹,精细而复杂,能达到纤毫可辨的程度,可见战国铸镜技术之精湛。
  II式:细云雷纹地,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叫状长叶,每两叶间各有四瓣花纹。
  III式:钮座四角均有四叶,叶尖微微翘起,并有狭带直上,连接一个相同的叶纹。在周缘也作四叶。细云雷纹地。
  9.连弧纹
 可分III式。
  I式:素地,纹饰为单线或凹面宽带内向连弧纹。
  II式:云雷纹地,主纹用6、8、11等不同数目的连弧连接,弧为内向的单线连弧或凹面式的宽连弧。单线的连弧紧靠钮座外围,凹面式连弧相接点大多数到达镜边的内沿。
  III式:与II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在云雷纹地上再加蟠螭纹。
 10.龙凤纹
  分为VI式。
  I式:云雷纹地,主题花纹为单纯的龙纹相互缠绕。
  II式:钮座外四角分置四花叶,主纹为四龙,作浅浮雕,其中二龙,龙头居中作回顾式、张吻利齿,体躯及爪向两侧展开,尾呈枝杈形,两侧颈下是龙翼,可以说是飞龙,线条活泼流畅。另外两龙,形体相对较小,一作回顾上望,一为俯首下视,均二爪支地。地纹是菱形格内的雷纹和细点纹。
  III式:主纹为四组蟠龙,两两相对,龙首偏于一方,体躯缠绕成蔓枝状。外围11内连弧纹。以菱形格云雷纹为地。
  IV式:雷纹地,主纹为三组龙凤纹。龙头居中下俯,张吻利齿,四爪,卷尾,体躯向上旋。在两侧为菱形纹,中有一拦相联,龙纠缠于此栏上、两龙相间处有一凤伫立回首,两尾两侧展开并上卷,与菱形纹相钩连。
  V式:以菱形格内填雷纹和细点纹作地纹,主纹为四凤纹。凤头居中,长啄似勾,目似兽,有冠羽,颈部有鳞纹,颈末有卷曲的羽翅。凤的体躯向左旋转,过凤头而向上,爪不甚显著,尾有两条分枝。两凤之间有一小鸟,停在折叠式的菱纹上,图形恰和凤纹倒置,因为贴近镜边,倒置的构图在视觉上也显合理。
  VI式:纹饰为透雕龙纹。湖南长沙枫树山11号墓曾出一方形透雕龙纹镜。龙的身躯作S形卷曲,对称排列,线条粗壮,姿态生动。
  11.兽纹
可分为III式。
  I式:羽状纹地,主纹用凸线条简单地勾出一圈四兽或五兽,兽有竖耳,张口露齿,吐长舌,尾很长,伸展后又向上卷起,四足向四方伸展,兽的两足践于镜的外边缘,一足践于钮座的周围,另一足与前一兽的长尾相接,四兽或五兽作连续式排列,兽似熊,舞爪而立,很是雄壮。湖南长沙斗登坡出十一面涂朱的兽纹镜,十分罕见
  II式:主纹为四兽、兽头短耳、四足分别在兽躯的内侧,从整体看是一周钩连的兽纹,四兽的构图是用纯熟流利的单线勾出轮廓的勾画方法。
  III式:两圈兽纹图案,内圈三兽、外圈五兽。兽为尖嘴,长尾上卷似海鼠状,兽身饰粟粒纹。
 12.几何纹
  仅湖南郴州马家坪出土一面。纹饰以双线三角形的规矩纹为主,并间花叶、鸟纹
  13.云雷纹
  内周为雷纹,外周为加斜线组成的雷纹,周缘有简单的几何纹。有这类纹饰的铜镜有一个特点:镜背有三至四个不等的钮,钮不在镜心,而在边缘处,作三角形、方形或一字形排列。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了几面此类铜镜
  14.兽面纹
  兽面纹镜传为河南洛阳出土。细云雷纹地,其上用平凸起的线有双目、粗眉、宽鼻的大兽面两组。以钮为中心,上下对称配置。
  15.狩猎纹
  有II式。
  I式:纹饰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顶盔戴甲、骑马持剑的武士,正与面前的一猛兽相对峙,兽张牙舞爪,直立身躯作扑噬之态;第二组为两兽互搏,一兽舞爪扑击,一兽伏身抵抗;第三组则是一展翅凤鸟,立于叶纹上。三组主纹之间,均配以相同的双龙纹。双龙躯体绸绕,纠结成两个对称的S形。全部图纹线条的表面都错有金银细线。
  II式: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的—面铜镜。地纹为钩连雷纹,主纹为两武士手持盾、剑与野兽博斗。
四、战国铜镜的分期
  战国铜镜数量多、种类繁,为我们研究它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它的递变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来考古学界建立起来的战国分期序列为:公元前5世纪为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世纪为战国晚期。下面就按照这种界限,将各类纹饰的战国铜镜进行时期划分。划分时主要依据发掘报告中墓葬时代的结论。
  1.战国早期
  素面镜。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出土一面,粗拙朴素。上限为春秋末期,下限为战国早期。
  I式四山纹镜。湖南衡阳楚墓中出土一面,同出的有陶鬲。
  IV式龙凤纹镜。
  II式蟠螭纹镜。
  云雷纹多钮镜。 
  II式云纹绘彩铜镜。云纹为朱彩,仅河南信阳长台关l号大墓出土一面。
  2.战国中期
  II式龙风纹镜。长沙湖桥AM24号墓出土一面,共存物为陶鼎、陶敦、陶壶。在长沙地区山鼎、敦、壶的墓比仅出陶鬲、陶坛的墓时代要晚。出陶鬲,陶坛的A.136号墓时代可定在春秋末期,下限至战国初期,出土鼎、敦、壶的墓时代则应定在战国中期。
  四山纹镜。早期的I式继续存在。II式、III式四山纹镜开始出现,与早期的四山纹镜相比,这时期的山字变得削瘦。
  五山纹镜。
  I、II式兽纹镜。多发现于湖南、安徽等地 。
2  菱纹镜。  
  3.战国晚期

  素镜。战国中期消失了,晚期又兴盛起来,形体比战国早期的素镜要大。
  I式龙凤纹镜。 I式弦纹镜。
  II式四山纹镜。
  六山纹镜。I式四叶纹镜。
  几何纹镜。云雷纹多钮镜。
  兽面纹镜。狩猎纹镜。
  五、战国铜镜的地域划分
  战国铜镜在考古发现的地域上是比较广阔的,有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四川、江苏、辽宁、山东等省。从出土的铜镜数量上看,南北悬殊则很大。南方出土的铜镜不但数量大大超过北方,而且质量好,花纹多精美,主要流行的有素镜、弦纹镜、山字纹镜、羽状纹镜、兽纹镜、四叶纹镜、龙凤纹镜、菱形纹镜、连弧纹镜、狞猎纹镜等。北方出土的铜镜质地较差,以素镜为主,也还有弦纹镜、蟠螭纹镜、羽状纹镜、兽纹镜、龙纹镜、卷云纹彩绘镜、多钮镜南方地区又尤以湖南出土的战国铜镜数量最多,而且镜子种类也最多,除狩猎纹外,它包括了南方地区出土的多种铜镜。南方其他地区,如湖北主要有弦纹镜和狩猎纹镜,江苏有龙凤纹镜,四川有羽状纹镜和弦纹镜。北方出土铜镜地区较多。山东有嵌松石云纹多钮镜,湖南有素镜和蟠螭纹镜,山西有龙纹镜、兽纹镜,河北有蟠螭纹镜,辽宁有云雷纹多钮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盘龙镜瑞花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
  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
  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
铜镜鉴别
  辨别古铜镜的真伪,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铜镜传于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谓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变乱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银,因此今日出土的铜镜必均受有水银的染变。但因铜质的优劣及水银的强弱,它的水银色也自不相同,有银色的、有铅色的。铜镜的质地晶莹,又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其铜质复杂,则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其半日久酿成青绿,其半净者,乃染水银,故一镜之背二色间杂也。现在的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远,遂变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听声、看形、辨锈、闻味等几个方面,来辨别古铜镜的真假。听声就是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除了声音上的辨别外,“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方面。“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除“看形”外,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可以用水来辨别。仿制品的铜镜,将其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就是刚炼出来的铜作成的铜镜,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这里所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一“听声”

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二“看形”
观察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公分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三“辨锈”
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
四“闻味”
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现在的玻璃镜子是从明清年代才有的,在这之前祖先是用一铜盆(古称“鉴”)盛水照容,后来才有了铜镜和铁镜,铁镜是难以长期流传的,古铜镜是用铜、锡、铅合金铸成的青铜镜,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时代的,它的历史比青铜时代还要早,在殷商、西周以前青铜镜是王室勋戚、高级贵族的专用器具,平民百姓无缘享用,至春秋战国时,一般贵族可以使用,传世和出土数量都很多,只要您去留意,可以发现大量的自战国时代开始,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铜镜,它们形状、纹饰各异,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是古代青铜文化中得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考古和收藏价值。近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形成了铜镜文化及古铜镜收藏热。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镜背素面外,大多数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