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和困难

 东山樵夫 2010-01-18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和困难
更新时间:2009-2-13 10:49:06 作者:admin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党国英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影响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和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相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差别呢?30年前的三中全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会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这次的三中全会基本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做出的一系列决定的会议,是主要讨论农村工作的会议,它对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和30年前那个三中全会相比还是不一样的。这次会议讨论的也是农村问题,但是要比当时那个会对农村的认识水平高。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们刚刚开始思想解放,有一些同志如果有印象的话,当时那个会在农村工作上还是比较保守的,甚至是不赞成搞承包制的。虽然1978年在一些农民和干部自己开始搞承包制,但是中央统一认识,把它变成政策在全国推广是1982年。

那么,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工作来讲到底有什么意义?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呢?

第一,《决定》对过去30年的农村工作及其改革做了一个科学的总结。这个决定回顾了过去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未来我们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候,我们召开这样的一个会。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因为过去我们在五个方面坚持了正确的工作思路、路线。在五个坚持中,“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特别引人关注。为什么关注这一点呢?就是因为理论界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直有争议,有些人认为农村搞市场经济搞坏了,有些人甚至认为搞承包制搞坏了。这次《决定》重申了“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样就更明确、更坚定了这个正确的看法。

第二,《决定》回答或者是澄清了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三个方面来。在《决定》后面的文字中谈农村工作的未来部署时,也是讲这三个方面。所以,《决定》给解放思想定了一个调子,要端正这三个方面的认识,这是回答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决定》用很短的文字概括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工作非常重视,他们有思想、有政策、有行动。《决定》讲,我们在大好形势下要居安思危,因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发展滞后。那么“危”在什么地方呢?《决定》没有讲,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到底为什么中央总是把农业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做深入认识的话,我想有这样几点要注意。

第一个“危”,如果农村工作搞不好,可能危害我国政治的可持续性。

近代史上有些国家之所以在发展中出现大问题,就是因为农村问题没有解决好,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两次世界大战都跟这个问题有关系,这个不是耸人听闻。中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周期性的动乱,都是由于农村问题没解决好。所以农村问题对于党的领导、政治可持续的确非常重要。

第二个“危”,如果农村工作搞不好,可能危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大家知道,现在我国经济由热转冷。虽然我国整体经济总体上是好的,但变化也值得警惕。为什么整体经济有这样的问题?其实跟农村工作有关系。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非常大,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产生很大的需求呢?因为我们一部分人口的消费需求比较底。哪一部分呢?就是农民。社会越进步,人们的消费越来越集中到第三产业、服务业。而传统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农民如果不进城,城市不扩大,第三产业没有办法发展,任凭中央怎样刺激消费需求,就是刺激不起来。此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所以我国的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成本比较低。                       (连载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