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城市

 城市行者 2010-01-21
"知识城市"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复兴中诞生的一种城市发展新理念或"流派",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种历史反思,其宗旨是要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实施以"知识为基础发展"(knowledge-baseddevelopment,KBD)战略,加速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转型,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循环的核心竞争力。
目录 [隐藏]

知识城市-理念诞生

       

 

知识城市巴塞罗那
根据2004年在巴塞罗那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CityManifesto))制定的标准,看一个城市是否已经成为知识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基础,合理的经济结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国际国内交通,多样性的文化,适度的城市规模和和谐公平的社会。具体来说就是,广大市民有分享知识的有效途径;"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完备健全,使用便捷,并与全球知识网络相连;普及的通信技术成为市民获取知识手段之一;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城市的中心教育需要;拥有一份影响力强的报纸,市民阅读能力和阅读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中小学网络系统成为指导市民欣赏文化艺术平台;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城市街道具备文化服务功能;拥有足够的空间、绿地,以供社区和"公民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建立起市民之间、政府官员与市民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关系;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
该城市发展理念诞生以来,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国家通过"复兴城市"(urbanregeneration)计划,迅速将原有一些工业城市或处于"颓势"的城转型为知识城市,目前得到国际上公认的这类城市有伦敦曼彻斯特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都柏林代尔夫特慕尼黑里斯本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蒙特利尔东京新加坡等。
从目前世界成功转型的知识城市案例来看,国家、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时尚潮流城市、文化教育旅游明星城市、生态环境乐园城市和技术枢纽城市最容易转型为知识城市。

 

知识城市-中国城市转型的优劣

       

基于世界成功知识城市的范例、知识城市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质和最有可能转型的原型城市的思考,我国四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那些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等完全可以转型为知识城市。这是因为:

(一)城市功能定位明确,软硬基础设施改善
中国城市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大多数地市以上的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城乡总提规划,定位更加准确,如国家赋予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赋予重庆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功能等。国家批准的各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使将那些原型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创造了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中城市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观,通勤更加便捷,开放意识增强,区域性、国际性活动越来越多;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投资环境改善,外资持续高速增长,知识产业比重正在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定位趋于合理;市民分享知识的渠道畅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创业环境有了改善,凝聚力、创造力、创新力、开拓力、执行力、聚磁力构成了独特城市人文精神,这些也为我国城市转型、复兴、升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知识城市图书馆
(二)文化资源丰富独特,拥有较好知识基础

文化既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般来讲,我国大中城市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民俗旅游文化、生态山水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并建立起自己的博物馆、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国际会展中心等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它们已经成为城市重要标志和市民分享知识、激励知识创新的"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
在拥有丰富城市文化资源的同时,知识基础优势凸显。如大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拥有数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研发体系、创新体系和庞大的知识工作者队伍。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发生变化,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研发经费的投入加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专利技术层出不穷,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提高。这些都是知识城市应该具有的品质。

 

(三)知识产业结构比重上升,园区聚集扩散能力增强
知识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10年来,各地党委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使那些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城市构建起"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上海、深圳更是明确提出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走"知识城市"发展之路,加速建立起三、二、一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被国际城市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知识城市"(futureknowledgecity)。
尤其是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大多也集中在大城市。这些城市不仅聚集了一批特色产业,而且汇聚了大量人才、资金、信息,产业体量增大,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集聚扩散功能和特色产业,加速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构建中国"知识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我国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主要劣势
尽管中国许多大中城市拥有转型为"知识城市"的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但与"知识城市"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国际知识城市的范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城市"门户"如一些城市国际国内通勤的便捷性滞后,很不适应知识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信息知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整合,普遍存在重硬件轻使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知识产业比重偏低,尤其是高新技术的竞争优势不突出;知识工作者聚集无"磁力",很难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团队;城市创新体系不完善,在对技术创新投入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够,尤其是高技术企业总数较少,R&D活动人员和经费投入不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较低;大学融入城市科技创新的作用较弱,技术转让程度速度慢,产学研多停留在口头上;全社会还未真正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建设欠帐较多,现有的利用律也不高,市民分享艺术的渠道单一,社会艺术教育功利主义现象较严重等。这些都成为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最大障碍。

知识城市-建议与对策

       

经验证明,将传统的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港口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应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尤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着手进行"渐进式"的转型,不能为转型而转型。

(一)增强对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认识,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
客观上讲,我国各地党委、政府近几年来提出的"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对"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知识城市"作为21世纪全球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与各地正在实施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全是一致的。它从深层次和战略的高度拓宽了我们的思路,解决了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等问题。同时,城市成功转型为"知识城市",更有利于改变产业结构,强化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做大做强城市体量,提高核心竞争力,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在制定"知识城市"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中,首先各地城市党委和政府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统领、协调城市建设、信息知识基础、知识产业、科技园区、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其次有鉴于目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现实,"知识城市"战略规划应该先集中在主城区,在实践中逐步扩大到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再次要选择国际上那些可比性强的"知识城市"做为标杆,如上海可以选择纽约伦敦鞍山可以选择美国钢都、现在的生物科技之城匹兹堡等,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借鉴他们的经验,使规划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操作性。

知识城市知识城市
(二)强化城市门户和知识基础建设,网罗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增加研发投入,快速提升知识产业的比重

当前,全国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国际机场的规模、功能弱,国际航线少,竞争优势差。因此,首先应该把提高城市的便捷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突破行政、部门界限,整合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化程度,并加强与全球网络相连接,为不同市民阶层提供学习知识和分享艺术普及教育等便捷的技术支撑,为全球不同网民了解自己的城市提供权威可信的英文信息平台;其次是鼓励有实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通过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借用"猎头公司"在全球挖城市发展中急需的高端人才。同时,有关大城市的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一定数额的专款设立"市长创业基金",通过减免部分税收等形式让市属大型企业集团每年能从销售收入中拿出2%的资金设立"董事长创业基金"和"总裁创业基金"等形式,鼓励就读于本市的大学生,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借助"创业基金"能留在本城市创业,加速改变城市人口素质。再次要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研发主体,其研发经费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依托各地高新区、科技园区的优势,通过强化孵化器的作用,成立"城市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风险投资银行"等,加快发展面向知识企业的融资机构和工具,通过政策支持鼓励这些科技园区首先打造成城市的"知识创新区"(knowledgeinnovationzone);完善资本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对创业企业的权益投资,鼓励发展面向创业企业的债务资本供给,健全发展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和再担保机制,制定鼓励银行为创业企业服务的政策,特别要建立民营企业风险投资机制,开放风险投资市场,鼓励投资公司从事风险投资业务;还要抓紧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通过并购、参股、合并等形式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鼓励大企业在自己相关的行业进行风险投资,支持创业活动。最后还要通过制定减免税收、提供免费服务和专款等政策,鼓励高校有专利技术的教授到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等,真正构架起产学研价值纽带,最终实现提高重庆知识产业比重,改变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参与全球循环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强化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创新开拓精神,倡导全民创业理念,为构建重庆"知识城市"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位于城市内的各高等院校应在大学生中增加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和普及创业知识;各中、小学中开设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从小就牢固树立起创业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追求,培养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各教育机构、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和各行业协会等也应多举办面向社会的创业教育和活动,组织实施知识型企业培训工程等。其次,新闻媒体应加大对创业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塑造创业英雄和创业楷模,通过传播创业创新知识,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促进创业环境的改善,刺激创业活动的开展;还要举办活动、媒体宣传、公民组织论坛、社区娱乐活动等,在全社会倡导能者在上的公司信仰、宽容失败的理念、容忍"背叛"的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嗜好冒险的行为、全新的投资理念和生产结构的开放性、热衷改变自己的位置、对产品而不是金钱的痴迷、机会的慷慨分布和分享财富的强烈倾向等全新理念文化,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形态多样性优势,举办和承办更多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节事活动,扩大重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拓宽市民视野,促进知识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国际成功的知识城市都十分重视举办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他们认为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是知识城市的"创新引擎",知识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一些文化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基础较好的城市除多争取举办和承办一些国家政府间的大型活动外,应充分利用文化形态多样性的优势,成立专门研究创意机构,在现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一些综合性和专题性的国际节事活动,以此来扩大影响,拓展市民视野,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城市以"知识为基础"的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商贸物流经济和以文化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速培植新兴产业。但无论举办什么样的节事活动,都要注意高档、高雅、常规化,周期性,形成品牌价值。
总之,把我国大中城市转型为世界著名的"知识城市"需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战略上的统一规划和全局观念,有组织上的保证,有社会各种社会资本的参与。有了这些,到2020年,我国将有一批大中城市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走上以知识产业为主导、集聚扩散功能较强、特色个性独特、优势突出的"知识城市"之路,步入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