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事不少人都清楚,北方闹义和团,直接导致八国联军和清朝的战争。
义和团究竟是好是坏,这里不做讨论,但清政府为什么败的那么惨,这里想请教一下。 一 双方部队数量 八国联军数量存在争议,有说4万多人,有说不到2万,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军队实际上是在联军攻入北京后才来的,并未直接参与作战,其余七国兵力约1万6千左右,就是这1万6千人马从天津进军,只用了10天就攻入北京。 清军直接用于作战的部队共10几万人左右,另有大批义和团(因战斗力底下,可忽略不计),附近还有精锐的袁世凯的北洋六镇1万多人。 二 武器装备 关于武器,过去宣传或很多人想象的都是,清军义和团用大刀长矛抵抗侵略者的大炮,很多人把战败归结于武器落后,得出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洋务运动以后,中国大量购买和仿造西方先进武器,到1899年,洋务派人士共创立了30家兵工厂,清军部队(尤其是守卫京津的部队),已完全进入火器时代。以聂士成的武毅军为例。这支13000人的部队,拥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万支、7.9毫米口径的后发毛瑟枪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还有军官用6轮连发左轮手枪和少量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等步枪与骑枪。 此外,武毅军还有7.9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2挺,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60毫米口径的7磅后装炮32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这些炮每分钟都可以发射10发以上的炮弹。另外还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2磅克虏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等。这些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子母弹、葡萄弹、实心钢弹等,可以分别摧毁城墙和炮台工事、击杀密集进攻之敌、杀伤敌冲锋散兵、击穿敌舰钢甲等。如此精良的装备,比起八国联军任何一支都毫不逊色。 下面是一份清军被八国联军缴获的武器清单: 三十六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 六十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四十二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十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二十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三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在1900年时,清军的装备比八国联军更好,他们有最新式的、连不少德国兵自己都没见过的克虏伯大炮和滑膛枪。 大量例证表明,清军面对八国联军,人数有着巨大优势,武器并不逊色,八国联军有的清军都有,甚至更先进,这场本该是稳操胜券的战争结果居然败的如此惨烈。 两个例子,令人匪夷所思。 一 在北京城内攻打使馆和教堂的战斗中,清军和义和团一起,步枪、火炮齐射,火力极强开花炮轰击,甚至切断水源、饮食,连地雷、水攻、火攻(还请高深的大师施“法术”)都用上了,几十天竟毫无进展。 二 大沽口炮台是京津的门户,有着当时世界级的防御体系,先进火炮170余门(早和鸦片战争时不可同日而语),其火炮性能优良、技术先进、弹药充足。海面上任何目标,只要进入海岸炮兵的视野,立即就会变成射击诸元,构织成强大的火网。海面上,游弋着北洋水师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艇。炮台有炮兵3000多人,后方不远就有众多的步兵部队和义和团,海面上八国联军军舰的火力远比不上炮台。而且,八国联军都是临时凑集的,军令不统一,各打小算盘,地貌、民情都不熟悉。按理说,大沽口应该可以打一场像样的防御战。战斗从1900年6月17日凌晨0点50分开始,到6点03分,大沽口炮台就全部失守,竟不到6个小时。随后,只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八国联军就攻打下武器精良,数倍于自己的清军把守的天津卫。 是中国军队不英勇?中外史料记载,大沽口炮台进行了英勇的抵抗,3000多官兵战至最后,全部阵亡,没有一个投降。守军将领罗荣光战败后自杀。守卫天津的聂士成奋力死战,直至殉国。 中国军民为什么这么不经打,这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值得探讨,值得研究,更值得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