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短命小学”死于“规划多动症”-盛氏微言-搜狐博客

 壹葉知秋 2010-01-28

“最短命小学”死于“规划多动症”
盛大林

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刚刚全部完工的现代化小学即将面临拆迁。祥坂小学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前非常陈旧,一度成了危房。在当地几届人大代表的不断呼吁下,台江区政府终于投巨资将学校彻底翻新。这所小学2008年9月投入使用,2009年9月才全部完工,因此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学校”。之所以要拆掉这所崭新而先进的小学,是因为市政府调整了规划,要在学校所在的那片地上建设中央商务区,这是福州市的重点工程。(据1月26日中央电台)

人大代表们千呼万唤,学生和家长们翘首期盼,终于等来了一所现代化的小学。然而,操场上的塑胶味儿也没有散尽,学校就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1500万元的资金就要打水漂了,让人怎能不心疼?不过,要论经济账,这所“最短命小学”的损失并不算太大。2007年被拆除的67米高的杭州“西湖第一高楼”只使用了13年,而设计年限是100年;2008年被拆除的22层高达98米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大楼只存在了7年……这些“短命楼”的价值肯定都是数以亿计的!

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财富毁于一旦?因为政府要在那些地块上派更大的用场,比如建设中央商务区(无锡拆除医院也是如此);那么政府又凭什么这样暴殄天物?因为规划调整了,这是城市建设的“大局”。可是,祥坂小学是2005年获准重建的,当初根据的也是规划呀!

所谓“规划”,就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多长时间才能算“长远”?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按照一般的理解,总得五年以上吧。然而,中国能达到这个标准的规划并不多,很多地方的规划更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而每一次的调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祥坂小学等就是这种调整的牺牲品。
 
规划为什么会患上“多动症”?直接的病因是领导任职的“走马灯”以及长官意志的横行。一届政府一套思路,一任领导一种想法。只要换了领导,规划就要修改,仿佛不调整发展的规划,就不会有自己的政绩。规划唯长官的马首是瞻,偏偏领导也换得非常频繁,很多地方的党政一把手三年两头地换人。有的领导为了短期之内见政绩,甚至在一任之内也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想一出,是一出”,调整发展的规划就像修改自家的菜单一样随便!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严格领导的任期是一个方面,即不再频繁地、随便地打破任期、更换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保持稳定性。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一届只有五年,而且仍然避免不了“一任多变”以及“短期效应”的发生。因此,严格法制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可遗憾的是,《城乡规划法》关于规划修改的条件弹性很大——不仅没有年限的限制,而且只要经评估认为需要修改就可以修改,而现行体制下的评估根本无法摆脱长官意志的左右。

诚然,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的规划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长期不变。但既为规划,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然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那么,如何才能根治“规划多动症”呢?我认为,《城乡规划法》应该为规划的变更设定一个最低的年限,比如五年内不得修改;如果确需修改,也要规定非常严格的程序,尤其要有民意的参与——地方的领导经常会变,但一个地方的长期利益和民意不会经常变;只要“人民当家作主”能够压倒“长官意志”,规划就可以实现稳定性和科学性。当然,要做到“民主规划”还仰赖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