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诚琼先生转来 《黄香公从小读书、孝敬父母、为官事略》 彭主任: 您好! 今有一篇张积翰和张永华先生合编的关于黄香的文章,请您看一下!把段落编号和您觉得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去掉,组织成文章!谢谢了! 黄香公从小读书、孝敬父母、为官事略 张积翰 张永华 1.云梦县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西北方。从316国道进入云梦,就已经踏上了黄香故里这块富饶的土地。云梦县不仅是湖北省享有盛名的皮影艺术之乡,更是二十四孝子之一、东汉名臣黄香的出生地,今天的云梦县人民循着黄香的足迹正奋发拼搏着开创新的未来。 2.黄香是东汉时期江夏郡安陆县(今云梦县)黄岗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但他知书达礼,尤其懂得孝敬父母,幼年时就以孝道闻名乡里,后来做了朝廷大臣,官至一品尚书令(一品是当朝宰相,黄香从未达一品官)。 3.黄香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在父母的教诲下,他广涉百科,博学经典,精研道术,善思考,能文章。他常对同窗好友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增广贤文》的话,黄香没有说过此话) 4.因为黄香的家境贫寒,他自幼便以孔子当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之言勉励自己,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思。黄否十分地吃苦耐劳,经常抢着帮父母干些放牛、割草等力所能及的粗活。 5.黄香的父母体弱多病,黄香年龄虽小,早已懂得要为父母分忧,家务之事也总抢着干。放牛归来,又主动担水、劈柴,从不让父母为他担忧。 6.农忙时节,父亲黄况下田劳作,黄香每天按时将饭菜、茶水送到田间,风雨无阻,成为父母亲的得力助手。 7.黄香为人忠厚,不仅孝敬父母双亲,对邻里乡亲也都充满爱心,待人谦和有礼,尊老爱幼,无论哪个小伙伴有困难他都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因此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8.黄香对父母的孝,对朋友的爱,对学习的刻苦,当时已经远近闻名了。父亲劳作归来,他会马上端来一盆水,—杯茶,让父亲解乏解渴。 9.父亲体弱多病,经常筋骨疼痛,黄否除了给父亲捶背揉腿外,还经常上山采药给父亲治病(云梦平原,根本无山,怎么经常上山采药)。 10.黄香的母亲更是长年重病在身,卧床不起,黄香经常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病床前,不是为母亲熬药喂汤,就是端茶倒水,甚至连马桶也抢着倒,使母亲感到十分欣慰。 1l.黄香为父母分忧耗去了大量时间,父亲黄况惟恐他因此荒废了学业,时常叮嘱他:“只有读好书,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2.父亲还时常教他做人之道,并要求他做人切不可有以下五种不孝之举:“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笃,战阵无勇。” 13.黄香小小年纪就在父亲的教导下熟读了《孝经》,并以孔子“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教诲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准则,愈加孝敬父母、和睦乡邻。 14.黄香年仅9岁就不幸失去母爱。母亲的去世给了黄香沉痛的打击,他深悔自己没能更长久的孝敬慈母,同时也暗暗立下誓愿:一定加倍刻苦的读书,早日做出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15.安葬母亲后,黄香在母亲的坟前盖了一间草庐,坚持为母亲守墓。荒野无人,黄香毫无畏惧之意,白天帮父劳作,照顾父亲起居,夜晚于墓庐里挑灯夜读,这一守就是三年。 16.母亲去世后,黄香与父亲相依为命,更是加倍孝敬父亲,惟恐自己对父亲有照顾不周之处。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墓庐学习。 17.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焐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 18.黄香长年孝敬父亲无悔无怨,三年来,挑灯夜读,学业也有成就,因此深得邻里乡亲们的赞美。 19.汉代以“孝、廉”作为衡量选拔朝廷官员的德行标准。东汉章帝刘妲在位时,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举孝廉”,即由全国各郡推荐—名孝子,一名廉士,进朝入仕。 20.但是,“举孝廉”在封建仕途上最容易作弊。有的所谓“孝子”,既不用功读书,平时又不孝敬老人,在举孝廉时,却装模仵样,给父母捶背捏腿,好乞七族人、邻里举其为孝子。 21.有的平时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不照顾老人,连父母的衣食起居都不管的人,在举孝廉之时,马上装模作样,每日给父母杀鸡、买肉熬汤,装成孝子大肆怅扬。 22.还有的平时虐待老人、甚至打骂父母的人,趁举孝廉之机,突然装孝,不惜趴在地上,做马强要父母骑,以显其孝。作弊的手段真是五花八门。 23.又是朝廷举孝廉之时,恰值黄香三年守墓期满,学识更是大有长进,已是远近闻名,邻里乡亲们都说:“今年推荐孝子廉士,非黄香莫属。” 24.江夏郡太守刘护,为选好贤能,挑选出真正的孝子、廉士,一改昔日坐堂选贤为亲自出访,这日来到所辖安陆县(今云梦)查访。 25.一路查访中,安陆县令和百姓众口一词,推举黄香为孝廉。刘太守大感奇怪,决心到黄岗村实地考察一番,并且叫来黄香当堂面试。 26.黄香此时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刘太守嘉其孝心,但不知其文才如何,于是当堂出题让他应答,谁知黄香博古通今,对答如流,刘太守大为感叹。 27.刘太守此次出访,杜绝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弊端,为朝廷选得真正的孝、廉之才而高兴不已,当场收黄香为门生。 28.刘太守后来又到其他县府考察被选人员,虽一一面试,却没有一个能看中,最后他决定,今年孝子廉士由少年黄香一人担当。 29.12岁的黄香,一举被刘太守选中孝廉。刘太守当着随行文武官—员的面大夸黄香:“人小才高既孝且儒,德才兼备,日后的前程不可限量。”并叫他回家作好准备上京面圣。 30.黄香被选中孝廉的喜讯不胫而走,全县乡亲父老们都为之感到高兴、自豪。回家的路上,凡遇上的年青人都拉着黄香的手说:“你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向你学习,孝敬老人,刻苦读书,也争取当一个孝廉贤士。” 31.黄香中了孝廉,他却高兴不起来:父亲年事已高,家中无人照顾,自己怎么样才能作到忠孝两全呢? 32.知子莫于父,父亲黄况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我有邻里乡亲照顾,过日子不成问题。”“你也该移小孝为大孝了,忠君、爱民、爱国方为大孝。你尽管放心去吧。” 33.同村一个十分仰慕黄香才学人品的小姑娘向妹,这日来到黄家,主动提出留下代黄香料理家务,照顾老人。 34.黄香十分感激向妹。数日后,告别了父亲、向妹和乡亲父老,随同刘太守向京都洛阳进发。 35.来到京都后,汉章帝听说江夏郡刘太守亲自护送孝廉进京,立刻传旨召见。 36.刘太守将黄香孝敬父母,且博学经典、精研道术、善思考、能文章的事,一一奏明章帝,并请皇上恩准其为“孝廉双贤士”。 37.汉章帝闻奏龙心大悦。当场与黄香吟诗作对,并出题让其作文。黄香舌灿莲花,笔走龙蛇,章帝不禁拍案赞道:“江夏黄童,举世无双”。当即准奏,孝子、廉士全由黄香担当。 38.窦皇后听说江夏郡举孝廉仅送来一个少年娃,于是趁机向章帝奏本,推荐其内侄补任廉士,章帝深知其内侄人品不端,毫不留情地直言“鱼目岂能混珠”加以拒绝。 39.国舅窦宪看到姐姐推荐自己的儿子遭到章帝拒绝,面对一个农家孩子却如此器重,气愤不已,嫉恨之心大起。 40.黄香虽然获得皇上宠爱,且有孝廉双贤士之名,但毕竟是一个未成年的孩童。于是章帝就封他为侍中。并令其入东观园(皇家图书馆)学习,要他读尽藏书,日后进尚书台为国效力。 4l.黄香入东观园后,面对连绵书山,浩翰学海,如虎归山,如鱼得水,他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刻苦攻读,几年间学问见识更是有长足的进步。 42.黄香在东观园里读书、写作之余,时常挂念家中的老父亲,经常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但为了大孝于国、于民,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思念之情。 43.与黄香先后进东观园读书的还有一些皇亲国戚贵族子弟,他们无心读书,成天厮混,把东观园当成娱乐园、疗养院,而对黄香的刻苦学习精神大为不满。 44.这些贵族子弟一心要拉黄香下水,诱骗黄香与他们同流合污,邀他玩洛阳、跑马打猎,都遭到黄香一一拒绝。 45.在东观园里,黄香边读书,王左著作,凡著之书一一上呈章帝批阅。其著作有《天子冠颂》、《九官赋》、《责髯奴辞》等,章帝阅后赞曰:“颂忠斥奸,言简意赅,妙语连珠,真乃奇才!”(天子冠颂》是和帝时事扯到帝,可见尽是胡扯) 46.一晃四年过去,黄香已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汉章帝对他大加赏识,在千乘王刘伉的20岁弱冠大典上,章帝向在场的文武大臣盛赞黄香,文武百官对黄香无不礼敬有加。 47.次日早朝,汉章帝在金鸾殿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下旨封升黄香为尚书郎,进尚书台协助尚书令处理各方奏章。 48.满朝文武心怀敬意,唯独国舅窦宪不满,反对说:“一个未脱奶腥气的毛孩子任尚书郎,简直是开玩笑!”章帝大为不悦,斥责他说:“有志不在年高。有才必用,国家才能兴旺发展。” 49.黄香胸怀忠君爱民之心,每日在尚书台尽职尽责,常工作到深夜,处理政务一丝不苟,非常客观严谨认真地向章帝转呈各部大臣的各类奏章,深得章帝信任。 50.国舅窦宪经常刁难黄香,常派人指令黄香,凡有上奏国舅之事的奏章,窦宪都要直接插手干预,而黄香毫不留情地一一加以驳回。 51.尚书仆射郅寿也是个不畏强暴、刚直不阿的人,黄香十分敬重他,并拜其为师。郅寿知道窦宪之事后,告诫黄香,要时刻加以提防。 52.一日,黄香收到一道奏章,说窦宪勾结东平郡官员,大肆兼并农民土地,使大批农民沦为乞丐,其中还有公主受封的田园。黄香认为事关重大,立即上奏章帝。 53.章帝也想抑制窦宪的张狂,便召黄香进见。黄香给章帝出谋划策,命窦宪随侍出外巡游,游至沁水长公主封地时,皇帝问窦宪:“此地怎无人耕种?”窦宪吓得无言以对。 54.回宫后,章帝立即上朝,严责窦宪。窦宪强词夺理一味诡辩,章帝严词质问:“您胆敢擅夺公主的受封田园,何况百姓的田园,你罪该万死。” 55.窦皇后急忙上殿跪地求情,章帝才从轻发落,责令窦宪“立即退还地产,从此不得干政。”窦宪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低头服罪,灰溜溜逃出殿堂。 56.事后,章帝要黄香在百福殿给文武人臣们讲“孝经”,黄香讲道:“不忠不孝之人做官,权越大,害民的事越多……”窦宪对黄香更是恨之入骨。 57.窦宪故意干扰黄香讲学,经常提问为难他。有一次他问黄香:“‘孝’能否填饱肚子?” 58.黄香正色回答道:“小孝敬父母,使父母颐养天年。大孝爱民,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昌盛富强,又何止是仅仪填饱肚子的问题?”窦宪哑口无言,忠臣良将拍掌叫好。 59.黄香讲学的时候,章帝也常到场,见黄香讲得大家心服口服,非常高兴,当场挥毫,欣然题词“江夏黄童,举世无双,忠孝两全。”(千乘王加冠礼上的话移到黄香讲经,又是胡扯) 60.一晃数年过去,黄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父亲,一日他出城巡查,立于高山之处,深情地声声自语:“那片白云之下就是我父亲居住的地方,父亲你生活得好吗?” 61.章帝体谅黄香思父心切,准假让他回乡探亲。并派出皇家卫队,黄香带上章帝题词金匾,衣锦还乡。 62.身为尚书郎的黄香一见乡亲们,急忙下马,向父老乡亲们一一作揖,不停地跪拜,感激大家对自己父亲的细心照顾。 63.回到家里,父子相见悲喜交集。黄况十分欣慰,儿子终于成了一个小孝于家大孝于国的栋梁之才。 64.此时正值炎炎盛夏,黄香回家当晚仍然像过去一样,不让向妹照顾父亲,还是自己亲自替父摇扇驱蚊,端茶倒水,聊补那份几年未行的孝心。 65.次日,黄香又专程赶至江夏郡,拜望刘护太守。刘太守万分高兴,陪同黄香回到黄岗村见黄况,并建议黄香与向妹成婚,以解后顾之忧。黄况点头应允,黄香也欣然从命。 66.于是,刘护太守亲自作媒,选择了良辰吉日,黄香与向妹欢欢喜喜拜堂成亲。 67.花烛之夜,黄香感谢向妹替他孝敬父亲之情,同时叮嘱她,在家一定要把年迈父亲照顾周全,贤惠朴实的向妹一一应允。 68.黄香与向妹新婚燕尔之际,朝廷突然派来官差,告之章帝驾崩,催促黄香立即回京。 69.黄香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新婚妻子和年迈父亲,连夜赶回京都。 70.章帝驾崩,和帝继位登基,并秉承章帝遗旨,升任黄香为左丞,两年后任尚书令,协助和帝管理朝政大事。 71.和帝年少登基,自知学识浅薄,诚恳地请黄香讲解学问、充任帝师。君臣俩时常一同去东观读书,黄香十分认真地解答和帝提出的问题,使和帝受益匪浅。 72.和帝十分信任黄香,一应国家大事,他都要与黄香商议,请黄香出谋划策。 73.章帝死后,窦宪与身为皇太后的姐姐,欺和帝年轻,总想控制朝政大权,尽给和帝出难题,和帝害怕,常常召见黄香商议对策。 74,黄香与尚书仆射郅寿等人商议,联名上书和帝,“先帝有旨,国舅不能干政王室,应以示天下之。”和帝知其心意,准奏。 75.这一奏断了窦宪的掌权欲望,他对黄香、郅寿等忠良之臣恨之入骨,总想铲除他们,扫除障碍。一日上朝,窦宪在和帝面前奏本,诬告郅寿强买公田,欲治郅寿死罪。 76.窦宪警告黄香:“天下者,窦家天下,汝等俗知时务。”黄香坚定地回答:“天下者,汉家之天下,郅寿忠良,你休想诬告得逞!” 77.黄香为郅寿一案明查暗访,查出了窦宪诬告郅寿的铁证。同时,还查出身为虎贲中郎将的窦宪,蒙蔽和帝,谎报军情,无故兴兵,出征匈奴,闹得边境不宁,既失钱粮,又损兵将的事实真相。还查出窦宪结党营私,培植心腹,卖官鬻爵的罪行。窦宪受赂卖官一次竞达四十余人。黄香一一奏明和帝(窦宪征匈奴有功)。 78.和帝即日上朝,问罪于窦宪,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窦宪无地自容。和帝当廷将四十余名买官者官职全部革除。 79.下朝后,窦宪又去皇太后处商议,皇太后也不敢再作偏袒,姐弟俩垂头丧气,不欢而散。 80.和帝见事情已水落石出,诬告郅寿完全是窦宪想夺取朝廷大权走的第一步棋,于是在金殿上为郅寿平反,并赞扬了黄香的忠心和才智。 81.自此以后,黄香与尚书仆射郅寿以及尚书邓恢、陈宠、韩梭等忠良,更加精研政务,不让窦宪有机可乘。 82.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香的才能更加显露和突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更大。于是和帝恩准为黄香建尚书令官邸,并将其父亲、妻子接进京都团聚。 83.父亲、妻子的进京,使黄香解决了长相思之苦。 84.只要不上朝,他又像过去那样,夏天为父亲摇扇,驱蚊解凉,冬天为父暖被、端茶倒水,侍候父亲的活连仆人也不让干。 85.一天,黄香接到东平郡李太守奏章,说是该郡清河县沿河一带乡村刁民散布妖言,煽动农民弃田罢种,抢劫皇粮,犯上作乱。官府已缉拿千人入狱,呈请圣上派人复查。 86.此案定为“妖言狱案”,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大案。黄香不敢怠慢,立即上奏和帝,朝中大臣们分析此案,必与窦宪在东平郡大量兼并农民土地有关。和帝派三公六部大臣复查,但均称有病不敢前往。 87.窦太后得知案情,急召弟弟进宫商议,点名要尚书令黄香出朝查核。 88.窦宪不理解太后意思,担心黄香前去会把案情戳穿。皇太后说:“一则黄香年幼好对付;二来黄香不是专职办案大臣,别人不会买他的账,他也办不了案;三则黄香是孝子,其父已在京都,尽忠难尽孝,尽孝难尽忠。”窦宪连称好计。 89.和帝见三公六部的大臣都不敢去,就知里面必有文章。于是借机到后宫向窦太后问安,探太后口风。果然窦太后竭力推荐从未办过案的黄香出朝巡访。和帝正是这个意思,于是将计就计。 90.次日早朝,和帝下旨,命黄香巡查“妖言狱案”。三公六部的大臣都替黄香担心,怕他斗不过窦宪,但黄香毫无畏惧。 91.回到府邸,黄香拜别了父亲安顿了家事,只带了一个随从,骑马着便装连夜出了京城,赶往东平郡微服私访。 92.主仆二人行至清河县境内,见一老妇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坐于路边乞讨,甚是可怜。黄香动了恻隐之心,急忙下马询问:“老妈妈为何落到这般光景?” 93.老妇人告诉黄香:“沿河一带乡村百姓大多数被官府抓走,家家门户紧闭,讨米无门,已是三天粒米未进,肚中饥饿难忍。”黄香甚是可怜她,立即将自己所带干粮给她充饥。 94.老妇人非常感激,忙下跪致谢。黄香急忙躬身相扶说:“老人家请起,后生承当不起,孝敬老人,是我后生的本分。” 95.黄香了解到这位老人就是东平郡李太守的母亲。儿子当官三年未归,又从不给家中钱粮,恰逢家乡三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实在无法,前来东平郡寻子。黄香暗想:“像李太守这样忤逆不孝之子做官,怎么能为广大百姓做好事,‘妖言狱案’定有不可告人之处。”(李太守及其母都是揑造的人物,从反面衬托黄香的孝) 96.黄香将马让给老人骑,自己亲自牵马步行,一路上像母子一样相处。沿途相遇之人都夸道:“儿为官步行,老母骑马,这才是孝子官啦。” 97.黄香一行三人,不日来到东平郡,在一家客店住下,他叫来饭菜,侍奉老人先吃。· 98.等老人吃完,黄香正准备自己用餐,却发现对面餐桌上有一老汉在喝闷酒,口中怨天怨地不断叹气。 99.黄香急忙移步来到老汉桌前,与其聊起家常。原来老汉刚买下东平郡太守的百石粮食全被百姓抢走。黄香明白了太守所奏百姓抢皇粮,事实上抢的是太守所卖之粮。黄香说明自己的身份,老汉高高兴兴愿随他一同前往作证。 100.一行四人进了郡城,黄香安排了两位老人的住所,吩咐随从照顾好老人们,自己扮成粮商管家闯入郡府。 101.李太守听说来者是粮商管家,十分担心被饮差大臣查访碰见,急忙命衙役将黄香押入大牢。原来李太守上疏朝廷所讲百姓抢的根本不是皇粮,而是他和窦宪兼并农民土地的租粮(黄香何曾坐过大牢?)。 102.黄香被押在狱中,这正中他的下怀,正好向关押在狱中的老百姓作一番调查。 103.黄香在狱中找到所谓制造妖言、煽动百姓抢粮的首犯田娃、杏姑。田娃、杏姑得知是著名孝子、当今皇上钦差黄香,马上毫无顾忌地向他倾诉冤情。 104。黄香耳闻目睹在押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分难过。他精心照顾患病的百姓,并立志要铲除强梁,为百姓造福。 105.再说尚书仆射郅寿,担心黄香的安全,特意派校尉前往东平郡府保护黄香。而窦宪心中也不安,暗派人前往东平郡府打探查案情况。 106.郅寿的校尉在郡城找到了黄香的随从,得知黄香扮粮商管家,已被李太守关进大牢,两人决定闯进太守府救人。 107.两校尉气愤地闯入郡府,责令李太守速速释放尚书令、钦差大臣黄香。 108.李太守一听钦差被自己关押在狱中,想来那个粮商管家必是钦差,顿时吓得浑身直抖,连忙请出黄香,低头赔罪。 109.黄香换上朝服,立即升堂。大堂上传来京城粮商。粮商说:“我在清河县沿河一带被抢的一百石粮食,就是从李太守处买的。”而李太守则百般抵赖。 110.粮商拿出买粮定金凭证和购销租粮的合约作证。李太守自认为有窦国舅撑腰,仍然满不在乎。 111.黄香再传“妖言狱案”主犯田娃、杏姑。大堂上,两人痛斥李太守与窦国舅相勾结,强行霸占兼并百姓万亩粮田,残酷剥削百姓,使百姓无法生存的罪行。 112.李太守与窦宪压榨百姓的罪行铁证如山,众百姓一致要求将他们绳之以法。 113.公堂之上,黄香严厉地痛斥李太守:“当民不为民谋利,反与民夺利,逼得老百姓无奈造反,这样的昏官该当何罪!” 114.正在此时,窦国舅派来的人突然闯入公堂,威胁黄香:“‘妖言狱案’不能翻,主犯立即处斩,否则将你父当作人质扣押,让你忠孝两不成。” 115.黄香不惧淫威,拍案而起:“事亲为小,爱民为大,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国家的安定富强,百姓能安居乐业就是尽忠尽孝。要我枉杀无辜百姓,除非红日西出。”并将来人赶出了大堂。 116.接着,黄香把李太守三年不养父母之罪揭露出来,厉声斥道:“你为官不廉,为子不孝,欺君弃母,禽兽不如也。”李太守无言以对,只得低头认罪。 117.终于云开日出,一场震惊全国“妖言狱案”在黄香的查证下得以彻底平反。黄香当堂释放了在押百姓,老百姓对黄香无不感恩戴德。 118.案是结了,此时黄香正为在京的父亲妻子担忧。忽然,门官来报,沁水长公主驾到,黄香急忙出迎。 119.原来沁水长公主察觉了国舅的鬼主意,担心黄香查案分心,连夜将黄香父亲保护起来,并亲自护送到了东平郡。父亲能平安到来,黄香对沁水长公主感激不尽。 120.结案后,黄香日夜兼程,带着李太守和其母一同回京,立即上殿见驾交旨,并详细奏报了查案的具体情况。 121.和帝听完黄香奏章,赞道:“江夏黄童,举世无双,忠孝两全,先帝明鉴。”当即革除了李太守官职,令其回乡奉养老母,永不为官。窦宪的势力也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122.誉为“江夏黄童,忠孝两全,举世无双”的黄香,后被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传统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中,载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他敬老爱民,尽忠报国的事迹,家喻产晓,老幼皆知,必将世代相传,万古流芳。 妖言案是何人所为?有的书说是国舅窦宪所为,其实窦宪早在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就因涉嫌谋反而被和帝赐死自杀了。这时窦宪已经死了八年,说窦宪操纵妖言案纯是毫根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