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攻略(二)
——已发表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1期
王 波
1.2 讲究方法
科学研究有无数种方法,刚走进学术殿堂的年轻人尤其着魔于科研方法的比较和挑选,就好像初学武术的年轻人,总是不知道拜师是去少林寺还是武当山,选兵器是要双节棍还是流星锤。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络论坛上,经常有一些青年朋友们热衷于讨论治学方法,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客观知识、范式、证伪、博弈论、知识管理、图书馆政治经济学等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分析工具和方法都被曾被热烈议论过,对它们在学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大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个人认为,无招胜有招,研究方法尽管千变万化、林林总总,但貌似空洞无招,实为众法之宗的还是胡适先生提出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有的科学研究无非就是以直觉或些微之依据,而提出大胆之猜想,然后再以扩大之依据,小心对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总战略,至于其他研究方法,不过是不断变换的花样和视角,是为攻克猜想而作出的战术调整。真正掌握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招,就像掌握了武学真谛的大侠一样,草叶、琴音皆为武器,杀敌破阵随心所欲而不逾武德之矩,您就会成为真正的学术大师。
在落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中,应该走好以下几步:
1.2.1 第一步:大胆假设——精心选题。
“假设”就是选题,就是找亮点,就是寻找当前学科和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关注点、空白点、困难点。找选题的途径有二:一是从工作中找,那些曾经使自己困惑的,而现在已经部分或彻底解决,自己确有心得,想讲出来让同行借鉴、推广的问题,通常就是一个好的选题。二是从阅读中找,那些感觉在以往的文献中别人没有研究过,自己首先发现,或虽有相关文献,但有把握比别人研究得更深入的问题,也是一个好选题。
但是,选题究竟怎么样?不是评感觉就可断定的,还要通过查新来检验。查新就是对你选定的这个选题的学术史进行全面的回溯检索,从而对选题进行肯定、否定或修正。如果通过检索,发现此选题已经研究得很充分了,没有发展的余地,就要敢于自我否定,另行选题。如果觉得此选题虽有相关研究,但不够完善,就要缩窄选题的范围,把力量集中到前人未及的方面。当然,最有新意的选题是前人所不曾涉及的,查新检索不到相关资料或相关资料很少,对这样的选题一方面要充满信心,立志做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估计因为资料缺乏而造成的研究难度,做好在素材收集方面下更大功夫的思想准备。
1.2.2 第二步:小心求证——备足论据。
求证就是精心而广泛地搜集理论素材和事实素材,使猜想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理论基础和事实基础之上,让读者心悦诚服地认同猜想的成立。论证的小心体现在:只有孤证的东西不写,明知没有操作性、不可重复的东西不写,论据不充分的东西缓写。
求证的环节是一个严格遵从学术规范的过程,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学术素养。求证应做到:对学术史尽可能进行全面、公允的回顾,不遗漏、不歪曲;对自己研究的意义进行客观评估,不夸大、不护短;所有的论据出处明确,不断章取义、不造假;所有不注明出处的内容,皆能做到言从己出,不抄袭、不剽窃;方法上力求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逻辑推演和调查归纳相结合,主观判断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1.2.3 第三步:精心写作——精益求精。
学术论文虽然有各种学术规范的约束,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天马行空、语言华丽、情节生动,但也要服从一般的文章写作规律和审美要求,这包括:一气呵成,保持文气的连贯性;逻辑纠错,增加文章的严谨性;语言斟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一篇学术论文,不管论据多么充分,观点多么精辟,结论多么重要,如果不符合上述几点写作要求,读起来味同嚼蜡,就会应了孔子的警告:“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缺乏语言美的论文就像蓬头垢面的女子,自然引不起别人的重视,难以登上选美的擂台,更不用说夺冠封后了。
学术论文不仅在求证时要从内容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写作和修改时还要从形式上遵守学术规范,后者实质上是对内容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进行二次约束和提醒。形式上的学术规范使学术论文通常比一般文章具有更多的要件,包括中英文题名、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脚注、尾注、通讯地址、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等。作者在论文完成后,不可忽视这些小要件,要像对待正文那样,认真增补、校对,要件的完善正确与否,也是作者学风上严谨程度的反映。
论文完成后,不要急于投稿,建议进行一段时间的冷处理,放置几天或更长时间后再看,这样可以发现文章刚写好,自己处于兴奋状态时所难以发现的语病和逻辑问题,以便进一步修改论文,使之更加严谨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