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奇穴针灸学6

 lc1231 2010-02-03

董氏奇穴针灸学6

【肺经】

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

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臂臑有疏通经络,止痛镇痛之作用,故其双用、单用可治高压高之头晕及脚痛的症状。(单用时针健侧)

6.手三里——治手麻。

本穴有消炎之效,可减低各部神经痛,疏通病灶血行。临床时,其酸麻胀之感应可扩散至前臂,故治手麻。

【胃经】

1.巨髎——针下三分治腰痛(双用)及脸面麻痹。

巨髎为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向治颜面神经痛及麻痹,而景师又独创针下三分治腰痛,以宏本穴之效用。

2.颊车,地仓——治口眼歪斜;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历来各家皆以此二穴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针法,庶能立收疗效。又二穴收效有限时,可于患侧口内青筋紧硬处以三棱针出血。

3.大迎、人迎、气舍——用三棱针治喉炎。

大迎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人迎清热平喘,气舍疏气降逆。临床时,于斯三穴及天鼎、扶突二穴之青筋处出血,并治喉炎。

4.缺盆、气户、库房——用三棱针治喉痧。

三穴以三棱针出血,有疏散喉头蕴热之功.故可治喉痧。

5.缺盆、气户、库房、屋翳——治干霍乱。

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风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针出血,则干霍乱可立止。

6.外陵——开气、治肚胀。

外陵当脐下一寸旁开二寸处,善治心如悬饥,引脐腹痛。

7.髀关——治感冒。

脾关疏风散寒,用治感冒须加倒马针,而以拔火罐施术,收效更伟。

8.伏兔——治心跳、心脏病。

本穴为脉络之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调整心脏及血液病变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脏病。施术时宜加倒马针。

9.足三里——补气、止汗。

本穴为合穴,为土中真土,胃之枢纽,培后天精气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浊气,升下陷之清气,故能补气、止汗。

10.足三里、承山——治转筋霍乱、抽筋。

足三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与膀胱经承山穴之舒筋凉血相配合,治转筋霍乱、抽筋之症,自有针下回春之效。

11.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用左腿三穴,治骨头凹陷,眼睛神经萎缩。

此三穴所以培后天之气以救先天之肾水也。乃景师之匠心独运也。

12.陷谷——治腹部胀痛。

《百证赋》云:“腹内肠鸣,下脘陷谷可平。”盖如是也。

13.犊鼻——用三棱针治唇生疮。

犊鼻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关节之主穴。而景师独以三棱针治唇生疮,实有夺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脾经】

1.大都、太白——治子宫瘤、小腹胀。

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调气机、助运化,二穴互为倒马,于子宫瘤、小腹胀之证,有相当之疗效。

2.公孙——治伤寒、腰痛。

公孙为别走胃经之络穴,与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伤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参考杨维杰之《针灸经穴学》247—249页即知。

3.三阴交——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肾脏炎。

本穴为肝、肾、脾三经之交会,穴性为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能于补脾之中,兼能补肾阳而养肝血,具气血两补之功。故历来针灸家皆重视本穴,盖所见略同。

4.地机、漏谷、三阴交——治脸面神经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补脾土亦所以治脸面神经麻痹也。或以足三里、条口施术,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儿发惊风,小儿夜哭,婴儿只以手揉3至5分钟可也。

血海有疏泄脾经湿热之功,以治小儿惊风及夜哭,诚有效验。

6.阴陵泉——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头晕眼花、腰酸背疼、眉棱骨疼。

本穴能清化湿热,通利中、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热,宣泄水液,行痹镇痛及通利小便之功。配合足三里,出针后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肾关治胃酸过多,反胃等。配合复溜或三阴交可治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单用可治眉棱骨疼。

7.箕门——肝病、肝硬化、肝肿大。

《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后世遂以箕门为禁针穴,莫敢试之。唯近人承澹安氏主针三分至五分,不可过深。然承氏亦过于拘束者,遂使箕门治肝之疗效淹没无闻。景师直以“刺禁”者为示人手法所当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马针,因之治愈肝病患者亦多矣。

8.冲门、府舍——治子宫瘤、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无力。由各家载述,二穴为下焦病变之要穴,而景师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试之。

9.周荣、胸乡、天溪——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支气管炎吐黄痰。

此又景师善用三棱针之一证明也。临床上确有相当之效验。

【心经】

1.通里——治心经之大腿后坐骨神经痛。

本穴为别走小肠之络穴,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因之对心火,肾阳虚弱的坐骨神经痛颇具效果。

2.少府——晕针之解穴,及扎后之上身发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师有感于晕针及扎后之上身发麻,与心经有一定之关遂以有宁心调神性能之少府为手解穴。

【小肠经】

1.前谷、后溪——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后溪为心经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内热、通督脉、固表分,故有清热、祛风、醒脑、开郁、镇痛之功,以后溪为主穴,前谷为倒马,正以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2.肩贞、臑俞——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据各家载述,二穴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师由“金火制化”,“以阳治阴”悟入,以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3.腕骨——治眼痛。

为小肠经之原穴。疏太阳经邪而清小肠实热,即具清热、发汗、散瘀、化湿之功,而于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泪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侧痛。

据各家之载述,二穴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师以之治小腿外侧痛,乃“下病上取”原则之治疗法。

【膀胱经】

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针于患侧出血,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益气补虚,尤其膏肓一穴、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2-3分,共4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6.秩边、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

二穴皆具舒筋活络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疗效,已经临床实验证明有效,至于扁桃腺癌,因无临床报告,故可暂时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

二穴对肩背凝重之证甚效,尤以三棱针出血更佳。

8.跗扬——治脊椎骨痛、脖颈痛。

《外台》谓跗扬能治”痰厥、风头重眩”,故于治膀胱经产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颈痛,皆有作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

二穴对五、六椎间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当好之治疗效果,l次4针,留针3刻钟,即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试之?

【肾经】

1.俞府、彧中——治喉痧。

二穴合云门、中府,以三棱针出黑血,可治喉痧。

2.幽门、通谷——治眼痛。

二穴合用,对目赤痛由内眦开始之证,深具疗效。

3.太溪、水泉——治眼皮不能张开。

二穴可去湿热,补土所以去湿,故对于湿热所致之眼皮不能张开症有效。

4.水泉——治脖颈痛、手麻。

水泉能通调气血,脖颈痛及手麻等气血不畅之症,具可下取水泉一针以收大效。

【心包络经】

1.大陵、内关、间使——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大腿后正中央痛。

以心包络经络穴之内关为主穴,大陵、间使倒马,于心经方面的病变皆具疗效,而不止于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及大腿后正中央痛,尤对胸闷、心痛症有特效。

2.中冲、少商(肺经)——用三棱针治喉痛。

二穴清热凉血,三棱针出血后,疏解炎灶,喉痛立已。

3.曲泽——治拇指痛。

本穴针时,局部麻胀可放射至手指,而于拇指痛特具良效。

4.内关、间使——能提脉。

提脉者,所以能振奋血管之神经,以促进血行也。故于心脏衰弱所引起之血液循环不良而致之各种疼痛,皆可治之。

【三焦经】

1.臑会——治血压高之头晕。

臑会为手少阳阳维之会,能清利头目,故治上症。

2.消泺——治脊椎骨弯曲、脊椎骨痛、手脚痛。

各家载述消泺可治寒热骨痛,故于火旺反克寒水所引起之脊椎骨弯曲、脊椎骨痛、手脚痛之症,皆可消泺之。

3.支沟——治便秘。

本穴之主要功能在于清三焦、通腑气、降逆火,即所以治气运失常,阴凝固结,故以治便秘也。

4.中渚、液门——治心脏病之风湿痛。

斯二穴倒马,可治上、中焦壅热之证,凡三焦经虚证,皆可补之。尤于心脏病风湿痛中之肩风湿痛,特具良效,可采透穴针法,以一针透二穴治疗之。

【胆经】

1.中渎、风市——治外臂痛,肋膜炎。

二穴顾名思义,则一以治湿——中渎,一以治风——风市,故于外肩臂之关节炎及肋膜炎之症,于健侧施针,无不高奏凯歌。又二穴于半身不遂之症,极有效验。

2.阳辅、光明、外丘——治鱼骨梗喉、乳痛。

三穴倒马,以治乳痛甚佳,惟于鱼骨梗喉,则未能试之。

3.临泣、地五会、侠溪——用三棱针治手腕痛。

三穴放血治手腕痛乃于同侧施术,确有疗效。三穴倒马治之亦可。

4.侠溪——治坐骨神经痛。

本穴穴性为清热、熄风、止痛,故于胆经实热所引起之肺经坐骨神经痛,均可泻侠溪治之。

【肝经】

1.五里、阴包——治肝病、肝硬化、肝炎。

以肝经之五里、阴包治肝病、肝硬化及肝炎时,宜再加脾经之箕门穴,三针倒马,是为奇穴之上三黄,为治肝病变之良穴。

2.膝关——治肾亏之坐骨神经痛,治上焦肾亏所引起之病。

本穴宜与奇穴之肾关穴合用,则效果更佳。

3.中都配合谷、三阴交、曲池——治四肢浮肿。

以中都、三阴交主下焦之浮肿,曲池、合谷主上焦之浮肿,所以成通经络而逐水邪之功。

4.大敦——治疝气,用三棱针出血后,灸三壮至七壮,初得甚效。

各家载述皆以大敦为治病之主穴,皆取其舒筋调肝祛邪之功。而景师特书以治疗之细节及其验效之范围。治疗时加灸关元一穴,则效果更彰。

【任脉】

1.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治胃痛。

治疗时,以四穴发挥集合穴之功能以治胃痛。若遇绞肠痧之急证时,可于肚脐之上下左右各三寸之部位,以三棱针出血,每边点刺三处,共十二针,即愈。

2.上脘、中极,配天枢、合谷——治月经不调。

中极为治疗妇科诸病之名穴。再佐以上脘、中脘、天枢、合谷,则血气俱行,故治月经不调诸疾。

3.阴交、气海、关元、中极——治小腹发胀,针下二寸(针前小便)。

四穴合用倒马,所以益精神气血而固元气,一切气疾.当之俱靡。故小腹发胀、气发不行者,垂手可愈。

【督脉】

1.百会、后顶——治神经无力手发抖。

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为诸阳之首穴,有镇静脑中枢神经之效,再加后顶倒马,可治神经无力手发抖之书痉症。

2.风府、哑门——用三棱针治呕吐,行针时应将穴位捏起。

二穴所治之呕吐症,以脑震荡引起之呕吐症为主,因二穴皆不宜深刺,恐伤及延脑,竟致失音。故于手法上特标出“行针时应将穴位捏起”。

后记:

综上所述,是乃“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的简按。乃是景师对于十四经穴之发明与贡献;其着眼点纯在临床之效验上,故独出一格。由于笔者从景师习针术仅三年,加以资质愚鲁,故于精妙处尚不能完全悟解。故于本简介中,不无疑误者。而凡有疑误处,盖由笔者任责之,识者察之,庶无损于景师针术之精妙也。

附录二:

董氏祖传简便食疗效方

1.青皮鸭蛋二枚,醋二两,白糖二两,香油二两,共煎服治痰迷心窍。

2.酸枣核炒熟研末每服三钱治失眠;生用亦每服三钱治昏睡不醒。

3.黄瓜初萌如指大时,用大肚小口瓶子罩上,让其长于瓶内,成熟后折取泡酒服,治风湿病特效。

4.茄子叶煎水洗冻疮特效。

5.西瓜皮焙干为末用黄酒冲服出汗,治闪腰岔气。

6.丝瓜半斤,白糖一两煎水服,治女人月经过多及血崩。

7.红花虱母球(又名万点金)半斤加猪蹄半斤炖服,治白眼球瘀血、肺出血、胃出血、大肠出血、痔血及妇女血崩。

8.车前草五钱,加冰糖一两煎服,治女人血淋及男人小便过多。

9.黄芪每服五钱煮水喝,治糖尿病、倒食、脾胃虚肚子胀、预防癌症。

10.黄芪一两、虎骨胶八分、萦河车五分、蛤蚧一个、川牛膝三钱、高粱酒两斤,浸泡一月后每天喝半两,治风湿病。

11.白花草一斤红糖煎服,治急性盲肠炎,一日之内痊愈,亦治子宫炎。

12.藤根每用三两,以三碗水煎成两碗后服用,治血栓性高血压特效。

13.手足指(趾)甲焙后共为细末,加枯矾三钱,吹入耳内,治中耳炎特效。

14.石榴花瓦上烙干为末,吹入耳内,治中耳炎特效。

15.油加里叶煎水洗脚治香港脚,5次可愈(用盐水洗之亦效)。

16.苦葫芦(小者)焙干为末,用黄酒送服使出汗,治疝气特效。

17.防风三钱、荆芥二钱、甘草钱半、艾叶三钱、雄黄二钱,煎水洗治绣球风极效。

18.陈皮二两、白糖一两煎水服,治肝气胸痛。

19.公鸡爪七个,焙干为细末,浸酒服之,治鸡爪风及疯犬病,服后出汗即效。

20.百草霜、土鳖虫、奶汁、鼻涕四味混合外敷疯犬所伤之患处,可防疯犬之毒内浸。

21.锦蛇研末,每服一钱,治小儿头疮,成人患花柳病者,每服三钱,服至两半可愈。

22.白花蛇研末,每服三钱,主治麻疯病,服完半斤可愈。

23.白芷研末,每岁服一分,开水送下,治小儿急慢性胆炎。

24.鸡脚草全棵煎水洗膝盖以下,治痢疾特效,亦治鼻衄淋病。

25.扁豆花二十个,葱白三节,生姜三片,煎水再加白糖作引,治恶心。

26.地骨(去皮)烧灰为末,调茶油外敷,治疮疡久溃不愈。

27.羊肝切片蘸醋生食治内外障。

28.生姜一两捣烂合红糖一两煮水服之,治腹痛极效。

29.生姜烧存性合葱白五节煎水服之,治霍乱脉伏。(脉起者能治,不起者无救)。

30.人发烧灰每服三至五钱,治吐血、肠出血、便血及血崩。

31.女人五十岁以上寒性血崩者,每服白芷粉五钱,二日可痊。

32.白芷五钱、硫磺五钱、胡椒五钱共为细末,调麻油外敷治疥疮极效。

33.香瓜小者,(愈苦愈好)用白糖煎水服,治心脏病。

34.土白菜每日半斤当菜食,治血管硬化性的心脏所引起的心跳(患下消症者不可吃,愈吃愈重)。

35.猪心一个,朱砂三分,剖开猪心入朱砂蒸食治心脏病,食完三个即愈。

36.猪腰一个,生姜一两切丝蒸食,治口干及肾气不足。

37.鲫鱼七条、黑豆四两共煮食之,治肾亏。

38.菠菜煮猪板油食之,治眼睛发干。

39.猪脚炖花生米食之,治腿脚疮疡流水不愈,对女人产后奶水不足亦效。

40.蛇吞入青蛙时,将蛇打死取出青蛙,在瓦上焙干为末,每服三钱治倒食症。

41.仙人顶(天灵盖)焙干为末,每服三钱,用酒送下,治无名肿毒特效(小儿用一钱)。

42.牛肉煮大蒜食之,治肝虚、肝气不足,肺部肿胀及肺虚。

43.白萝卜一斤,绿豆半斤炖食,治肝硬化。

44.长杆烟斗中之烟油,外敷恶毒疔疮特效。

45.长杆烟斗中之烟油混水服之,治腹痛及痧证极效。

附录三:

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汇萃

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

落枕为临床常见病症,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悬钟,2.落枕穴,3.后溪,4.风池、天柱等穴。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盖《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回)顾取手太阳,不能俯仰,取足太阳”,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抑,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遇有颈项前后左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卧岩凌效应穴歌)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种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份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1次而愈。

(1990年第1期海峡中医)

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

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既迅速又确实。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但病久肩部凝硬过度者,则必需辅以肘弯棱针点刺出血。

以此穴治愈数10例夜间多尿,尤其年老肾亏者亦见卓效,年青人见效更快。治疗白昼多尿效果亦佳,验诸临床多年,亦非十四经之任何穴位所能比拟。

另外治疗双手十指发麻及十指疼痛,亦极特效。治疗眼科尤为要穴,常配复溜并用,最常用于治疗飞蚊证及眼球歪斜。此外治疗半身不遂亦为常用,均针双侧。

总之本穴效果极佳,治疗范围极为广泛,除上述作用外,凡肾亏引起之各病,均可以本穴针刺治疗之。

(1990年第1期海峡中医)

董氏奇穴“木穴”治疗富贵手(手掌及感冒流涕)特效经验简介

“木穴”为董氏奇穴在手掌上之超级穴位,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中央线与食指内侧黑白肉际线之连线中央,两指纹之间上1/3及下1/3处各一穴。

本穴董师原用于治肝火旺脾气燥,故名木穴,个人常用于治疗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等皆有疗效,其效果绝不逊于十四经穴。

个人用治手皮发硬,手皮肤病,尤其是手掌皱裂(富贵手)尤具特效,尝治数十例富贵手,平均3至4次即愈。(甚至有一二次即愈者)

木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倾刻。

治疗手皮肤病及富贵手以患侧为主,治疗鼻涕则以健侧为主。

本穴能清泄肝火,与龙胆泻肝汤结合应用,尤妙。

(1990年海峡中医第1期)

董氏奇穴“妇科”治不孕症

不孕证近年来有逐渐升高之趋势,中医辨证分型大致分为肾虚、血虚(或气血亏虚)、肝郁、血瘀、痰湿等几型,以中药及针灸治疗,疗效均不差,除分型论治外,亦有人就主病或兼症另外立方或立穴治疗,例如输卵管阻塞、子宫后倾或左屈等。

个人治不孕症多年,在辨证分型基础下辅以针灸治疗,疗效颇佳。尤值称道及推介同仁者,则为以妇科穴为主,还巢穴为辅之专穴治疗,十年来治愈近百位不孕妇女,使之怀孕,疗效较十四经穴为佳。针刺可隔日为之。妇科穴及还巢穴可左右交替运用。但据经验,年龄越轻,治疗时间愈早者疗效愈好。

有关不孕之中医论文,余参阅不下数百篇,其所列之验案,百分之八十在35岁以下。余所遭遇之病例则百分之八十在35岁以上,怪哉。

(1990年海峡中医第1期)

指趾疼痛要穴——五虎穴

常见一般针灸医生治疗手指疼痛,喜于十指缝中之八缝穴针刺,治疗脚趾疼痛则于十趾缝中之八风穴针刺。不但用针多,且效果亦未必显彰。笔者以董氏奇穴五虎穴中之五虎一治手指痛,五虎三治脚趾痛,非只用针少,且有立竿见影之效,值得广为介绍,大力推广。

五虎穴为董师景昌所发现,以“董氏正经奇穴学”中记载主治仅“治全身骨肿”一项,个人随董师学习多年,见老师常灵活用治手指、脚趾疼痛效果极佳。笔者临床中亦有颇多发现,除用治手指脚趾疼痛外,并广泛用治脚背痛、脚跟痛、腱鞘炎等。病例达数百之多,其中不乏国手国脚等运动员,更不乏在多处辗转治疗无效者,均能收立刻效果,且迅速痊愈。五虎穴位于大指第一节手太阴肺经之黑白肉际上,自第一掌骨至指间横纹共五穴,取穴采六分点法,即每1/6一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五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疗脚跟痛。

病例:陈XX,篮球国手,左脚大趾二趾踢伤一周,行动不便,在它处治疗无效,经人推介前来诊治。当即于其右五虎三针刺一针,针后嘱其活动左脚脚趾,二三分钟后即觉轻松甚多。留针3O分钟起针,已觉不痛,1次而愈。

(1990年海峡中医第3期)

温阳补气要穴——灵骨、大白穴

灵骨、大白为董氏奇穴二二部位(手掌部位)之要穴,为董氏常用要穴,亦为本人最常用穴位之一。灵骨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应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外,大多作为灵骨之倒马针(倒马针即指同经邻近两穴一起下针之意,有加强数倍效果之作用。),两穴配合应用效果极佳。

灵骨穴之应用,董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述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所谓肺机能不足即指“气虚”,本穴组补气作用极强,举凡“气虚”之病皆能治之。效果绝不逊于足三里、气海、膻中等穴。除补气外本穴组温阳作用亦极强。临床个人常以灵骨穴单用治脊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均取双侧),配肾关效更佳。治肘痛、鼠蹊痛、脚跟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

灵骨、大白两穴合用治半身不遂,据个人二十多年、数百例之临床经验统计,疗效之佳,十四经穴(如曲池、阳陵、肩髃、环跳、悬钟等)无出其右者(取健侧穴位为主),两穴合用治阳明太阴走向之大腿小腿疼痛亦有卓效(亦均采健侧穴)。

针治上述各病,不论灵骨、大白,皆应深针,治疗部位愈远(例如脚跟),深度应愈深。两穴合用,则先针灵骨,再针大白。

大白穴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又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之用,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1990年海峡中医第3期)

治踝痛要穴——小节

脚踝扭伤及疼痛为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本病颇有效果。一般治法.不论内踝外踝扭伤或疼痛,先取悬钟,外踝加昆仑,内踝加太溪。或径以疼痛局部取穴,近年来也有取奇穴踝点的。

笔者二十余年来以小节穴治疗脚踝扭伤及疼痛,疗效极为突出,经三百余例之临床统计比较,较诸前述几种取穴法,疗效显然高出甚多。

小节穴位于大指本节掌骨旁(手太阴肺经)黑白肉际上,握拳取穴。针尖向重仙方向进针,针深一寸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即健侧进针。进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活动患侧脚踝,可立即减轻疼痛,一般病例留针30分,久病重病患者可留针45分钟或更久。如脚踝局部红肿,可于患肢委中穴点刺出血,可帮助加速消肿。

病例:温秀x,网球国手,1985年10月来诊,当时左脚踝扭伤3天,行动极不便,已在国术馆推拿治疗2次,效果不大.经人推介来诊。当即于右小节穴针刺,针后每10分钟捻针一次,并嘱其走动活动脚踝,针后15分钟即觉轻松甚多,接近不痛,留针30分钟,出针时已觉无恙。次日下午为求巩固疗效,自行再来针1次。针后即赶往台北体专参加比赛,轻松赛完全场2小时毫无不适。余应邀观赛亦有荣焉。

(1990年海峡中医第3期)

按:此为本人依据董氏对应针法所发现之穴位。

附录四:

刺络疗法之运用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见于本书各章。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退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近年曾赴安徽拜访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针与九针之形式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

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

主治:卒中。

3.耳背: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颌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方。

5.口腔:口腔粘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

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风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风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喉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风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胸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属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常见疾病之刺络治疗

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爱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

(一)头部

1.头顶痛:上星、百会。

2.后头(脑)胀痛.A.冲霄 B.委中。

3.偏头痛:四花外。

4.前头痛:四腑一、二及上里。

5.突然头晕:五岭;血压高头晕:五岭。

6.感冒头痛:A.三商 B.七星。

7.血管神经性头痛:太阳。

(二)眼病

1.风眼肿痛(角膜炎):A.太阳穴、肝俞 B.五岭(肝、胆、心俞) C.耳后静脉点刺。

2.眼眶胀痛.少商、合谷、太阳。

3.结膜炎:A.太阳 B.攒竹 C.少商。

4.麦粒肿:A.耳背 B.曲池 C.足中趾尖。

5.翼状胬肉:少泽、至阴。

(三)耳病

1.耳下腺炎:A.少商 B.临泣、侠溪、地五会。

2.耳痛:四花外。

3.中耳炎(聍耳):足踝附近。

(四)口病

1.口舌生疮:A.神门 B.金津、玉液 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2.口舌及咽喉肿:三重、少商。

3.口唇生疮: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五)牙病

牙痛:外踝尖至临泣、侠溪、地五会。

(六)鼻

1.鼻衄:A.少商 B.太冲 C.肝俞。

2.酒渣鼻:A.脾俞 B.胃俞 C.鼻尖—正本穴(七星针)。

4.敏感性鼻炎:正本。

(七)咽喉

喉咙总治:A.少商、商阳先行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B.亦可于耳背点刺,再对症治疗。

1.扁挑腺炎:A.少商、商阳、合谷 B.三重。

2.喉头炎:A.少商、商阳、合谷 B.三重。

3.咽肿水药米粒不下:A.少商、商阳、合谷 B.三重。

4.喉痛:A.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点刺 B.哑门 C.喉蛾九穴。

5.喉蛾:少商。

6.发音无声:总枢。

7.痰塞喉管不出:喉峨九穴。

(八)哮喘

A.背部五岭(肠俞、肺俞、心俞等穴) B.太阳、尺泽 C.四花外 D.后溪至腕骨线上之青筋。

(九)颈项

1.甲状腺肿:A.三重 B.耳后静脉 C.喉蛾九穴。

2.项骨正中线痛:A.冲霄 B.委中。

(十)上肢

上肢总治:可于肘弯点刺,再对症治疗。

1.手腕痛:A.四花中、副 B.临泣、侠溪、地五会 C.水俞

2.肩痛:四花外。

3.指麻:A.后心 B.双凤。

4.掌背红肿、手指肿:四花中、副。

5.手痛:手足血管硬化、手麻:A.双凤 B.四花外 C.水俞。

6.臂痛(前):A.双河 B.四花外 C.水俞。

7.肩臂痛:A.双河 B.四花外。

8.腱鞘囊肿:囊肿部位放液。

(十一)下肢

下肢总治:皆可于委中点刺,再对症治疗。

1.两腿发酸:金林、金枝。

2.坐骨神经痛:A.太阳经痛—委中或金林 B.少阳经痛—四花外或金林。

3.膝痛:三金。

4.小腿痛(胀):精枝。

5.足踝肿痛:委中及阳陵泉。

6.脚跟:委中。

7.足麻、足痛:A.双凤 B.隐白。

8.足趾痉挛:外踝中央。

9.香港脚流黄水:外踝中央至临泣青筋点刺。

10.四肢麻痛:井穴刺血。

(十二)胸腹

1.肋痛(肝硬化、肋膜炎):四花外(肝俞)。

2.腹痛:四花中、副。

3.脚闷(胀):A.尺泽 B.四花中。

4.脐痛:A.腹集(23)穴(选) B.四花外。

(十三)腰背

腰背总治:可于委中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1.脊痛:A.委中 B.人中。

2.腰痛:委中。

3.转筋强直:委中。

4.血管硬化之腰痛:顶柱、委中。

5.背痛:承山。

(十四)心脏

心脏病总治:A.肘弯 B.四花中 C.五岭。

1.心脏扩大:五岭穴(上焦部分)。

2.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副。

3.心脏麻痹:四花中、副、十二井穴。

4.心惊悸:胆穴。

5.心脏衰弱:后心。

6.心痛:火包、尺泽。

7.心跳剧烈:四花中、副。

(十五)肝胆

1.黄疸:隐白、脾俞、胃俞。

2.肝硬化:四花外、肝俞。

3.肝病:火包。

(十六)肺病

1.支气管炎(吐黄痰):四花外。

2.哮喘:A.背部五岭 B.太阳、尺泽 C.四花外 D.后溪至腕骨线上之青筋。

3.急性肺炎:A.大白 B.肺俞、风门。

4.肺经杂症:四花外均可主治之。(或加肺俞更佳)

(十七)脾胃

1.胃酸痛:四花中、副。

2.胃炎:A.四花中、副 B.内庭至解溪。

3.急性胃痛:A.四花中、副 B.曲泽、委中 C.五岭之中焦部份(胃俞及上下)。

4.胃出血:胃毛七、四花中、副。

5.胃溃疡:四花中、副。

6.十二指肠溃疡:A.内庭至解溪上青筋点刺 B.外踝附近点刺。

7.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A.四花中、副、外 B.曲泽、委中。

(十八气)肾

1.肾脏炎:A.水俞扎出黄水 B.腑巢 C.肾脏周围。

(十九)肠

肠病总治:四花中、外。

1.十二指肠:A.内庭至解溪上青筋点刺 B.外踝附近点刺。

2.盲肠炎:四花中、副、外。

3.疝气:内踝附近。

4.急性肠胃炎;四花中、副、外。

5.急性肠炎:A.四花中、副 B.三江。

6.急性腹痛:曲泽、委中。

(二十)妇科

1.乳房肿痛:四花中、副。

2.经闭:三江。

3.子宫炎:三江。

4.胎衣不下:火包。

5.白带:A.三江 B.十七椎下、八髎。

(二十一)血管病

1.中风:十二井。

2.高血压:A.四花外 B.五岭 C.委中。

3.高血压致手足麻痹或半身不遂:五岭。

4.低血压(静脉瘤):当瘤上点刺。

(二十二)小儿科

1.小儿疳疾(多食而瘦)。A.四缝 B.肝俞、肠俞、胃俞、身柱。

2.小儿痘疮:A.委中、曲泽 B.耳背。

3.小儿惊风:A.十宣 B.七星 C.印堂。

4.小儿气喘:大白。

5.小儿夜哭:胆穴。

6.小儿发高烧、呕吐:总枢(七星)。

7.小儿重舌:少泽、少冲、隐白。

8.痄腮:少商、关冲。

(二十三)杂病

1.干霍乱:A.总枢 B.五岭。

2.霍乱:A.委中 B.尺泽、曲泽。

3.邪祟:A.委中 B.少商。

4.痔疮:委中。

5.急救中暑:十二井。

6.癫痫:A.发作期:十二井 B.缓解期:五岭。

7.皮肤病:耳后静脉点刺。

8.偷针眼:A.脾俞、胃俞 B.耳后静脉 C.曲池。

9.猴痧:十二猴穴。

10.各种痧证:A.五金 B.五岭。

11.羊毛痧:A.胃毛七穴 B.后心。

12.疔疮:后心穴。

13.全身疲劳:背面。

14.呕吐(五脏不安):A.七星(总枢) B.五岭。

15.带状疱疹:A.疱疹周围 B.耳背。

四、病案举例

1.汪XX,36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l次痊愈,行走如常。

2.颜xx,20岁,学生。患结膜炎已3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视,已痊愈。

3.谢太太,33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时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毫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

4.涂xx,40岁,军人。腰部扭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棱针刺破,血流少许,旋即痛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1次痊愈。

5.王太太,40岁,偏头痛近20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即时头痛立刻轻减,之后未再来诊,电话告知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

6.杨x,36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遨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水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3个月(余返台1月,该病患来美2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韩XX,35岁。气喘3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松,每周1次,仅如此治疗3次,竟3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一大华文报纸)登铭谢启事。

五、体会

一、刺络俗名放血,但现在一般人多有称之“点刺”者。

二、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

三、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四、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

五、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痛,我们常在背上施针。

六、放血手法可参看拙著《针灸经纬》上篇手法篇”三棱针之运用”。

(1990年10月海峡中医杂志杜专题演讲)

另附:

景昌奇穴针方赋

侧三侧下三,取穴并肾关。留针三刻钟,头痛应会痊。五岭若点刺,即可立时缓。耳痛偏头痛,四花外三重。点刺出积血,豁然病无踪。前头火菊用,顷刻见轻松。头晕血压高,五岭血针通。尔后针火硬,竖子去匆匆。灵骨偷针眼,交刺效如仙。双目瞑瞑闭,肾关火菊牵。视物若模糊,明黄舞翩翩。眉棱骨处痛,火菊指下捻。夜盲医夜盲,其效不堪言。见风如流泪,木穴见中天。鼻部各处症,驷马皆流连。若医酒糟鼻,正本血出痊。外踝四周血,堪疗中耳炎。耳鸣泻驷马,尔后补肾关。梅核劳宫后,咽痛血耳先。鱼骨倘刺喉,足下千金添。颈疬从何治,三重并六完。亦可三重血,承扶与秩边。项痛与项强,正筋正宗兼。痄腮耳背血,落枕重子前。再针承浆穴,金针名下传。手指有麻木,复溜与肾关。若然食指痛,四花中穴添。或取五虎一,亦见医名玄。侧三侧下三,医者疗手酸,并治腕关节,疼痛复无言。症见中指(趾)麻,通山与通关。手指关节痛,五虎一堪选。特效诚如是,兼疗腱鞘炎。手臂不得举,对侧针肾关。同侧四花中,疾恙去豁然。手痛难握物,列缺功效罕。亦可重子穴,倒马针重仙。曾言左臂痛,特效在膝眼。肘部关节痛,灵骨必有验。或取四花中,济世将壶悬。曾闻手抽筋,对侧针火山。两手见拘挛,泻曲针肾关。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兼。若是大腿痛,金林血针连。脚部常抽筋,正筋指下看。足跟疼痛症,且将委中拦。亦疗难行处,患者言腿酸。复治踝扭伤,功效不等闲。腿软兼心跳,肩中与通天。脚麻外驷马,对侧肩中添。膝盖疼痛久,三金结善缘。或可针肩中,拂云见欢颜。脚痛不履地,对侧九里玄。大腿风湿痛,同在一针间。脚痛背心血,双凤尤关连。小腿胀痛酸,次白抱针眠。精枝如放血,何惧疾恙顽。背面倘出血,笑指两腿酸。脚掌脚背痛,五虎四与三。或是单背痛,重子与重仙。常遇双背痛,正士搏球先。背连下腿痛,马快水应验。脊椎有疼痛,委中成方圆。问症心绞痛,火包黑血灵。心跳如过速,心门为俊英。肝炎针肝门,明黄症应停。尤言添肠门,其效医者惊。胆石疼痛症,木枝堪安宁。四花中外血,肺部胀闷轻。肺部有结核,四花外与中。尔后针驷马,青囊成遵经。咳嗽与气喘,水金水通名。胃痛花外中,通关通山清。呕吐总枢穴,脾大针三重。三通肾胃背,肾炎情独衷。兼疗水湿盛,堪笑周身肿。膀胱肾结石,马快水中松。通天一针效,证候名水肿。肠炎门金穴,盲肠四花功。内踝三阴交,肠疝去无踪。大小中外浮,五间亦奇功。尿急频频袭,海豹木妇松。或是取肾关,乃叹指下宏。隐恙生殖器,下三黄为通。妇科与还巢,堪笑子宫痛。兼开输卵管,祛瘤在子宫。何惧赤白带,持针治阴肿。久年不见孕,金针二穴耸。细细查经痛,特效门金中。半身有不遂,灵骨大白用。或针九里穴,倒马妙无穷。昏迷不得语,二会灵骨雄。舌强不能语,商丘正会通。四肢见颤抖,肾关复溜从。取穴兼明黄,何曾见平庸。对侧重子仙,中风手挛泷。血压高昂时,何不点委中。下三黄通天,四肢何浮肿。黄疸上三黄,医症若雕虫。风疹耳背血,驷马九里功。失眠下三黄,镇静二穴封。高热针大白,五岭亦可充。酒醉耳环血,正本莫飞彤。癫痫金吉陵,疗症自匆容。鼻塞侧三里,一针气息通。上下静脉血,静脉瘤开壅。血管有硬化,委中血自涌。四花中与外,亦可称上工。激增白血球,三黄业绩丰。睡中听咬牙,四花下针洪。精神疲倦久,鼻翼指下逢。皮肤诸多症,驷马一针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