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之晋

 slwdlf 2010-02-05

春秋战国之晋

  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姬叔虞。叔虞和成王都是武王的儿子,昔日武王和叔虞的母亲相会(这个相会是什么意思不用详细解释了吧 当天睡觉时,武王做了个梦,梦见老天爷对他说,我会让你身边的女子生个儿子,叫虞,将来他会做唐地的诸候。这是叔虞出身的传说。成王年幼继位,周公姬旦辅政。唐地之人发动了叛乱,周公派兵平息后,将唐地之人迁到了杜,后人便以杜为姓,是杜氏的起源。成王和叔虞都还是小孩,两人一起玩耍,成王捡起片桐叶,撕成玉圭模样,说道:我以这个来策封你。小孩间的玩笑给周公听见了,周公认为君无戏言,主持仪式,正式将叔虞封到了唐(今天山西翼城西),故也称唐叔虞。  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姬燮因为唐城在晋水边,将国号改称为晋,是为晋侯。之后分别继位的是武侯姬宁族、成侯姬服人、厉侯姬子福、靖侯姬宜臼(和东周平王同名,有些奇怪),这都是子袭父位。  晋靖侯十七年,周厉王出奔,次年为共和,同年靖侯去世,死后儿子姬司徒继位是为釐侯。釐侯共在位18年,死后他的儿子姬籍继位是为献侯。献侯共在位11年,死后他的儿子姬费王继位是为穆侯  晋穆侯四年,穆侯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穆侯七年,夫人生下了长子,晋伐条,估计有些挫折,穆侯就给儿子取名为仇;穆侯十年,夫人又生下了少子,晋伐千亩,这回大获成功,于是给少子取名叫成师。这样一来,有人觉得不合适了。晋国大夫师服对穆侯说:名字决定命运,太子叫仇,而少子叫成师,这是嫡庶的颠倒,晋国会出大乱的。果然穆侯二十七年,穆侯去世,仇的弟弟(哈,不是成师)驱逐了仇而自立为君,是为晋殇叔。但事情并未结束,殇叔四年,太子回来报仇了(不愧是叫仇啊),他把殇叔赶下了台,即位是为文侯。  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西周结束。文侯在位共35年,死后他的儿子姬伯继位是为昭侯。昭侯也算有德之人了,初即位,他就把他的叔叔成师封到了曲沃(山西闻喜东北)这个地方。这可有些过分,要知道曲沃甚至比晋都翼城都更大。成师封到了曲沃便号桓叔,晋国的宗室、晋靖侯的庶孙栾宾都做了桓叔的相。桓叔当时58岁了,不过很有德,晋国的人都愿意俯随他,于是有人评论道:曲沃会成为晋国的祸乱,现在本末倒置,末端更有民心怎能不乱呢?其实这话才是关键,什么名字决定的,那是笑话,庶子更得民心那当然会危急嫡子的地位。

此后两边(曲沃派和翼城派)开始了权力斗争,历时长达67年之久。具体过程如下:晋昭侯六年,晋国的大臣潘父弑君迎立了桓叔,但是桓叔并未入晋,因为晋人发兵战败了桓叔,桓叔只好回曲沃。晋人诛杀了潘父,立了昭侯之子姬平为新君,是为孝侯(739BC)。孝侯八年,曲沃桓叔死了,他的儿子姬鳝代其位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晋君再次被刺杀,庄伯弑君于翼,但曲沃派还是没能获取政权,晋人又发兵阻击了庄伯,庄伯也只好回曲沃。晋人立孝侯之子姬郄为君是为鄂侯。鄂侯共在位6年,死后庄伯便兴兵伐晋,这样一来国际社会看不过去了,周平王派虢公发兵伐庄伯,曲沃派又一次失败了。晋人便立鄂侯之子姬光为君是为哀侯。哀侯二年,曲沃庄伯死了,他的儿子姬称代其位是为曲沃武公。哀侯八年,晋伐陉廷,陉廷于是同曲沃合作。哀侯九年,联军伐晋,俘虏了晋哀侯,晋国人就立哀侯之子姬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这都是什么名字哪))。小子元年,曲沃武公让韩万(是庄伯的弟弟)杀了哀侯,对此晋国毫无办法,因为曲沃的势力太强大了。小子四年,武公诱骗来了小子杀了他,对此周王室仍不接受,周桓王仍派虢国出兵伐曲沃,武公只好哀侯的弟弟姬缗为晋侯。直至晋侯缗二十八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周王室更为衰落。武公再次伐晋,灭晋后以晋之宝器贿赂周釐王,釐王便让武公做了晋国国君,占据了所有晋国领土,是为晋武公。  武公在位总共39年(为晋之诸候两年),死后他的儿子姬诡继位是为献公。晋献公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国君了,他是晋文公重耳的父亲,由于文公的事,一般认为他是个昏君,但其实是位不错的君主,谥法云:聪明叡哲曰献,可见一斑。

晋献公五年,晋伐骊戎,得骊姬和她的妹妹,献公都很宠爱她们。献公八年,晋大夫士蔿劝说献公诛杀诸公子,就是要杀尽国君同宗兄弟叔侄,因为这些同宗会起祸乱的。献公照他说的做了,“尽杀诸公子”。这样的举动是很有好处的,一是加强了君权,二是能够更好的任用人材,不会让这些宗室把位给占了。晋国的确为此得了不少人材,“楚虽有材,晋实用之”。但人材们进来了,君权还是得旁落,只不过是到了异姓手里(原来顶多落在同宗手里),这就是晋最终被赵魏韩分之的根本起因。所以说这稳定和发展真是对矛盾啊,绝大多数诸侯都不能处理好,只有最终把这对矛盾解决得很好的秦国统一了天下。另外献公还在聚这个地方建立新城,把国都迁到了那里,命名为绛(山西翼城东南)。献公九年,晋国没死的公子都逃亡到了虢国,虢国借口再次伐晋,不过未能取胜。从原先的曲沃起,到现在的晋国,虢国可以说是晋国的世仇了。献公十年,献公想伐虢,但士蔿劝阻道:还是等着虢国发生动乱再说吧。  献公回眼于国内,打算起儿子的事来了。献公十二年,骊姬生了儿子叫奚齐,献公便打算废了太子立奚齐接班。奚齐有三位有德的哥哥:太子申生,是齐桓公女儿齐姜所生,齐姜早死,另外齐姜有个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还有重耳、夷吾,分别是狄人狐氏姐妹所生。献公说:曲沃是晋的“龙脉所在”,而蒲和屈两个重镇,一个靠邻秦国,一个靠邻狄,这三个城邑如果没有公子镇守,我不放心。于是献公把太子申生派去了曲沃,重耳派去了蒲,夷吾派去了屈,自己却和奚齐同在绛,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太子是难以继承献公之位了。  献公还是不能闲着,要对外扩张。献公十六年,献公把军队编成了两军,自己统领上军,太子统领下军。军队出发,很快灭掉了霍(山西霍县)、魏(山西芮城)、耿(山西河津)三个小国。回来后为太子建设曲沃,把耿封给了赵夙,把魏封给了毕万。不要以为这是对太子的信任,其实是给太子的补偿,而且现在是把太子当成了一个重要的士大夫,那怎么可能继承君位呢。还是那位士蔿,他看出了这些,劝说太子道:太子不如逃走,免得大祸临头,或者效仿吴太伯(即离而不反),还可以有好的名声。太子不愿听从。另外晋国占卜师郭偃对受封魏的毕万算了一卦,他说:毕万的后人会昌盛的,万是个满数,魏是个高大的字(巍),这样的受赏,一定会有很大的福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神,毕万的后人便是分晋之魏。  献公十七年,献公又派太子伐东山,东山也是游牧民族狄人的一支。国君总把自己的太子当将军用,有人看不下去了。晋卿里克向献公劝谏,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说统兵打仗不是太子应当做的事,太子更重要的是要管好国内的政事,和主君多接触,总在外不好。结果献公冒出一句:我有这么多儿子,我还不知道让谁继承我的位置。里克一听,无话可说,只好退出。见到太子,太子对里克说:我会被废掉吧;里克只能鼓励太子:凭什么废了你呢,太子自己努力,只要注意休身养性,不要得罪别人,自然可以免除灾难。于是太子讨伐东山,里克称病并未跟随太子。讨伐狄人虽获成功,但献公最终还是采用和亲政策,相互通好,前面不是说到献公有狄人狐氏姐妹吗。  献公还是念念不忘虢国,理由也很好:先君庄伯、武公时虢国便常帮晋国出兵攻打我们,后来又藏匿晋国出逃的公子,如果不讨伐他们,那将是我们的后患。如何攻打呢,当时虢国与虞国互为联盟,地势上又互为犄角,要想攻打某一方都会很难,而虢国与晋国之间便是虞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著名的“假虞灭虢”。献公十九年,荀息带着晋国的宝马美玉去拜见虞公,虞公是个大贪,满口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借虞道而灭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急了,劝谏道:唇亡齿寒(成语出处),国君不可答应。但虞公贪图财宝,不但借道,还出兵协助晋国灭虢,但虢国并不是小国,国力还是相当强大,虞国多次借道,晋国直至献公二十二年终于灭了虢国,但马不停蹄,回国途中便灭了虞国。历时如此长时间,献公还不记戏谑一番:这马还是我的宝马,不过都已经老了。晋国的领土已相当广大,西到黄河西岸,邻接秦国,北边邻接狄,东边到了河内(河曲),其实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山西境内。但这时晋国国内早已出现变动,太子已死。  回到先前,献公曾私下里对骊姬说:我想废了太子,改立奚齐。结果骊姬说:诸侯都知道太子已立,太子又无过失,如果现在废嫡立庶,她就自杀。她还假装赞美太子,其实骊姬是想耍些把戏,搞臭太子,从而可以名正言顺地立奚齐为太子,因为原先的夫人已死,但太子已立,骊姬现在是夫人,只要顺利废了太子,她的儿子必然成为太子。因此背地里她让人说了太子很多坏话。  有个著名的陷害太子的故事,讲的是骊姬故意在头上涂上蜂蜜,吸引蜜蜂而来,又让太子帮忙驱赶,结果献公在远处看见了,看上去就像太子在调戏骊姬。不过这个故事应该是后人编的,正史中都不见记载。真实的是,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说:晋公梦见齐姜(太子的母亲)了,太子应速去曲沃祭祀,并将祭祀的腊肉拿回来呈给晋公。太子照办了,腊肉送回时献公正在外打猎,骊姬就在腊肉中下毒,献公回来后就想吃,骊姬阻止了,她劝献公就把外来的食物先做试验,结果一试,狗吃狗死了,人吃人也死了。对此骊姬还不忘添油加醋一番:太子怎么如此残忍哪,都是因为我和奚齐受宠的缘故吧,我们母子宁可出逃或自杀,也不要出现这样的事啊;当初您想废了他,我还认为太子贤惠,没想到是如此歹毒之人。太子听说了这事,逃回了新城(即曲沃新城),对此献公怎能不大怒,先杀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有人感到不解,对太子说:这件事都是骊姬做的,太子怎么不去见父亲向他说明呢?结果太子回答:父亲太宠爱骊姬了,如果没有骊姬那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寝不安,食不甘),如果我说明了情况,父亲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居然有如此“愚孝”的太子!别人再劝太子:还是逃亡吧。太子又回答:以这样的罪名出逃,有谁会接纳我呢?我还是自杀吧。这年十二月太子申生自杀。太子的死亡骊姬的陷害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在于父子已失和,献公不喜太子,而且太子常年带兵打仗,没打仗时又在曲沃,父子很少相见缺乏沟通,有了小矛盾只会变成更大的矛盾;而且太子打仗有些功高震主,少了了被献公猜忌,这在后来有类似情况的例子不可胜数,所以还是里克所说得对:太子千万不可带兵打仗。  申生的两位哥哥重耳和夷吾要向献公说明情况,骊姬害怕了,再次造谣说:太子的计谋两位公子都是知道的。没办法,两位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重耳逃回蒲,夷吾逃回屈。这样一来,献公认为两人果然是同谋,于献公二十二年初出兵伐蒲和屈。伐蒲时,蒲的宦官勃鞮(寺人披的字,是个武林高手)受命敦促重耳自杀算了,重耳可不是申生那种人,不然怎么能当晋文公,于是出逃,寺人披追杀,结果只割下了衣服,追杀失败,重耳逃回自己娘家狄。伐屈时开始攻不下,于是先把虢虞两国灭了,再攻屈,夷吾抵抗不住,逃往了梁国。他之所以没象哥哥重耳一样去狄,是因为重耳已在狄,这样狄国其实很危险,而梁国靠近秦,他准备在献公死的,依靠秦国的帮助回国。  果然献公二十五年,晋又伐狄,狄国也不屈服,为了重耳和晋国打了起来,晋国并未讨到便宜。同年骊姬的妹妹也生了儿子叫卓子。到了献公二十六夏天,齐桓公大会诸侯,献公称病并未参加,因为此时的齐桓公太过骄横,诸侯已没当初如此服他,而且齐桓公虽为当时霸主,但晋国实力并不弱于齐,真打起仗来齐可能还打不过晋,不过献公病重也是事实,同年献公便去世了。献公是为后来文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国国力强盛少了了他的功劳,只不过在后嗣上有些问题,但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君主。

献公委托荀息(就是假虞灭虢的那位)辅佐奚齐幼主便去世了,死后出葬时,晋大夫里克、邳郑(都属于太子党人)作乱,刺杀了奚齐,奚齐死时年仅11岁。荀息很内疚,但还是先安葬了献公,改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结果卓子又在朝堂上被里克所杀,这回荀息受不了了,他也自杀了。晋国在此时便能有里克这样连弑两君之臣,也早早地预示了后来被三家分之的情形。  国家总不能没有国君吧,里克等人于是去狄迎立重耳,但重耳拒绝了,他说:我是违背父亲的命令(自杀)出国的,父亲死后又没能参加丧事,即位于理不合,你们还是找别人吧。其实重耳此时不回国还是明智的,因为国内动乱不安,回去也难保不会象奚齐、卓子一样被杀。里克他们只好又去梁国找夷吾。夷吾也有重耳那样的顾忌,所以和幕僚吕饴甥、郤芮一商量,决定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以确保安全。郤芮出使秦国,同秦穆公作了约定:如果秦国护送夷吾回国,夷吾将以河西之地送给秦国。有了外国的保护,夷吾还不忘国内,他给里克写了封信,如果得立,将把里克封在汾阳城。国际宪兵齐桓公也没闲着,齐兵联同秦兵一齐将夷吾扶上了晋公的宝座。姬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  惠公一登位,展现了其背信弃义的一面。他先派邳郑对秦国说:大臣们都说,土地是先君留下的,我凭什么把土地交给秦国人呢?我说服不了大臣,只能向秦国道歉了。哈,做了坏事还想当好人。对外还想要面子,对内就不同了。他对里克的许诺也没兑现,还收了里克的权力。不仅如此,恰好惠公元年四月,周襄王派人陪同齐秦两国大夫拜访惠公,面对外国态度的转变,哥哥重耳又还在外,里克这种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又弑君了,所以以里克杀害了奚齐、卓子、荀息两公子一大夫为理由,赐里克死。里克急了:我不杀这些人,你可能即位吗?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出处),里克被逼自杀。其实惠公此举意在清除原先的太子党人,确保君位稳定。  另一位太子党邳郑正在秦国,这才幸免。但邳郑对秦穆公说:晋惠公都是听幕僚的话,他的幕僚吕饴甥、郤芮、郤称都是不想给秦国土地的,所以才这样;如果我们重贿他们,让他们把惠公赶下台,立重耳为君,秦国还是能得到土地。秦穆公照办了,邳郑回国后,吕饴甥等三人却没有见钱眼开,他们诛杀了邳郑,还杀死了同为太子党的七舆大夫。邳郑的儿子邳豹逃到了秦国,他劝说秦穆公伐晋,但秦穆公没有答应。  晋惠公这些行事,晋国人都不顺服他。惠公四年,晋国饥荒,可惠公还有脸向秦国求粮。邳豹高兴了,说:乘此机攻晋吧。但秦国大夫百里奚却说:国君虽然很坏,但百姓是没有罪的,做人要厚道。于是秦国将粮卖给了晋国。可风水轮流转,次年,秦国闹起了饥荒,他们也向晋求粮,惠公和大臣们一商量,晋大夫庆郑说:有什么好商量的呢?国君是秦国扶上位的,秦国去年还给了我们粮食,我们当然也要给他们。另位大夫虢射(是惠公的舅舅)却说出了个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里意思是说,原先就已经失信过秦国了,两国早已没什么友好可言了,现在何必要给他们粮食呢?虢射之言恰符君意,不仅不给粮,晋国还要出兵伐秦,可谓无耻之极!  两国的战争在惠公六年春天开打,国君亲自上阵,是谓韩原之战。可谓哀兵必胜,虽然国力上晋胜秦,但此战秦胜晋,晋惠公甚至做了俘虏。惠公被带到秦国,秦人要拿他祭上帝,但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的姐姐,在她的哭劝下,秦穆公有些心软了。而且此时晋国的吕饴甥出使秦国。吕饴甥的口才非常好,他对秦穆公说:我们要立太子为新君;晋国的百姓都对国君被俘深感耻辱,他们宁可侍奉狄、戎也誓报此仇;如果晋君回国,他们又一定会报答秦国的恩惠。这种情况下,秦国释放了惠公回国,秦穆公真是为仁君哪(谥法云:布德执义曰穆,果然是这样)。 晋惠公回国后,先诛杀了庆郑,因为他在战争中对国君见死不救。惠公还日益感到重耳的威胁,派人去狄刺杀重耳,刺客还是原先刺杀过重耳的寺人披,重耳于是去了齐国。惠公八年,太子圉进秦入质,这是惠公回国的约定,惠公再也不敢背约了。太子入秦并未受到亏待,秦穆公以女怀嬴嫁给了太子,从此秦晋两国通亲不断,史称“秦晋之好”。 惠公十三年,惠公病重。太子圉便偷偷回国了,第二年,惠公死了,姬圉便继位是为晋怀公。但秦国抱怨怀公不辞而别,深感有负于秦,于是找回了在外流浪多年的重耳,杀死了怀公,姬重耳成为晋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有识之士,17岁时就有5个才德兼备的朋友:赵衰、舅舅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这些人也是重耳派人,后来重耳流浪时都跟随他。晋献公即位时,重耳就21岁了,重耳出逃晋国,去了狄时已经43岁了,当时重耳的身边就聚集了除上述五位外,还有一大群人,这些人都成为后来晋国的支柱。重耳在狄住了12年,娶了一个狄女为妻,后来出逃去齐国,出逃时重耳对年仅25岁的妻子说:如果25年我没回来,你可以改嫁。这话听起来够无耻的,更无耻的是重耳后来还娶了不少老婆,想想他的年龄啊,真让人无话可说。不过的他的老婆都挺好的,这位狄人妻子说:25年后我坟上都可以长出大树了;不管怎样,我都等你。<br><br>重耳在去齐国的路上,经过卫国,卫文公对他没有礼貌,可能是卫文公正在忙于复兴国家,不太想答理出逃的外国公子。重耳遂离去,经过卫地五鹿时,向村民讨饭吃,结果村民盛了碗土给他,重耳大怒,但幕僚赵衰说:有了土就有了国家,您应该行礼接受。重耳行礼受了,可还是没饭吃,突然介子推端上了一碗肉汤,原来他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主公吃,这是所谓“割股啖君”的故事。重耳终于到了齐国,齐桓公很重待他,把宗室家的一个女儿(齐姜)嫁给了他。重耳在齐国总共待了5年,虽然后来齐桓公已死,齐国内乱,但不影响到他,很愉快,不想走,就如同刘备入吴做女婿,不想回荆州了。赵衰、狐偃他们就在一起商量怎样把重耳给带离齐国,结果商量时被齐姜的侍女听到了,侍女告诉了齐姜,没想到齐姜把她们杀了,因为她也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沉溺于温柔乡,但重耳不想走,于是齐姜和重耳的幕僚们合谋,把重耳灌醉后,带离了齐国。重耳一觉醒来,非常恼火,气得对自己的舅舅狐偃说:如果我不能成功我就吃了你!嘿,人肉吃上瘾了 。重耳继续流浪,经过曹国,曹共公对重耳更加无礼,他想乘重耳洗澡时观看重耳的骈肋,嗨,这都是什么嗜好!曹国大夫釐负羁劝说曹共公:晋公子贤能,又是曹国同宗,怎能如此无礼。共公不从,釐负羁就私下里给重耳食物,还给了他一块璧,结果重耳吃了食物,却把璧返还了,不能吃的要来何用。重耳一行继续前行,经过宋国,当时宋襄公刚刚在泓水被楚成王击败。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不过靠的只是所谓的仁义,连打仗都要仁义,这泓水之战就败在仁义上了。废话少说,宋襄公仁义,对重耳当然是以国君之礼招待重耳,宋国的司马公孙固也和狐偃交好,但他对狐偃说:宋国弱小,目前又有很大的困难,你们还是向其它大国求援吧。于是重耳一行离宋。<br><br>重耳的下一站是郑国,郑文公也对重耳无礼。郑国大夫叔瞻向国君进谏:重耳贤能,跟随他的又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必能成大器;何况郑国是出于厉王之后,晋国是出于武王之后,我们是同宗哪。这话好像和釐负羁劝曹共公的差不多 。郑文公还很有理:诸侯逃亡经过的公子这么多,我怎么能顾得过来。叔瞻比釐负羁更狠,他再劝:不以礼相待,就杀了他,免得成为后患。郑文公并未听从。事实上,这些对重耳无礼的国家,后来都遭到了惩罚。重耳接着到了楚国,楚成王也以诸侯之礼招待。酒晏上,楚成王对重耳说:如果将来您回国,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居然开口谈报答,估计喝多了。重耳估计喝得也不少,说起话来有些摆谱,他说:晋国的宝物对楚国来说都不算什么,我能拿什么来报答呢?楚成王有些不爽,还是坚持问道:即便这样,您到底会拿什么来报答呢?重耳更过分了,相当傲慢地回答:如果有一天两国交兵,晋国将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以相让。楚国大将子玉一听,十分生气:你当我们楚国人是饭桶,打仗要你们相让?当然这话没说出来,他直接对楚王说:大王待重耳甚厚,重耳却如此无礼,还是杀了他。楚成王却说:重耳在外很久了,品德很高尚,跟随的都是贤才(怎么好像都是一样的话 ),这些都是天意,怎么能杀呢?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晋国太子圉逃回了晋国,秦国有怨言,于是想迎立重耳回国。楚成王知道了,就欢送重耳去了秦国。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对他也很好(综上发现成为国君都能善待重耳,这恐怕不是巧合),好到什么程度,秦穆公一下子把五个宗室之女嫁给了重耳,天哪,要知道重耳此时已经62岁了,不只如此,这五女中便有晋怀公的妻子怀嬴,论亲缘关系,重耳是晋怀公的叔叔。开始重耳还不敢接受,幕僚胥臣说:国家都要拿来了,何况是个女人。结亲能更好地回国,成大事不用拘泥于小节,娶了吧。于是成了亲,穆公很高兴,相信重耳也很高兴,又有女人又能拥有国家,这真是天大的好事。重耳急着想回国,但秦穆公认为时候未到。晋惠公去世后,晋怀公继立,晋国大夫栾枝、郤穀背地里都希望重耳回国,积极做内应,其实除了吕饴甥、郤芮等惠公旧臣,包括晋国百姓都支持重耳。有了国内支持,秦国发兵,重耳顺利即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刚回国,寺人披(就是刺杀过重耳两次未能成功的那位)就来求见。文公觉得可笑:献公时,在蒲城,你砍断了我的衣袖;后来惠公派你来刺杀我,定好是三天,可你一天就来了,这么积极,你现在还有脸见我!寺人披辩解道:我是个宦官,只能一心一意效忠国君,国君要我杀您,那我就只有惟命是从;想当日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都不记仇,才成霸业,我这断袖的罪过哪比得上射中带钩;何况我想要告诉您灾难即将降临,您还是见见我吧。原来吕饴甥、郤芮阴谋放火烧毁宫殿,谋害文公,被寺人披知道了,这来相告。文公知道后,求助于秦,平息了预谋的叛乱,诛灭了叛乱分子。政局稳定后,文公接回了在国外的诸位妻子,秦穆公给的自然成为了夫人。文公即位后,修明政治,对百百姓姓广施恩惠,拢络晋国臣民之心;他还大大地封赏随同他流浪之人,功大的封邑,功小的也有爵位,但是文公却将一个很重要的人忘了,这就是在危急时割下大腿肉给他吃的介子推,介子推一气之下隐居深山不出来了。这也难怪这么气,连那寺人披都有赏,他居然没有。文公后来想起来了,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还很倔强,他认为文公的即位是天意,没有人对此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封赏;他还认为自己如果得到封赏是耻辱。介子推实在不懂政治,就算文公的亲信没有功劳,也应该受赏,否则国家里的大势力仍然会是献公、惠公留下的吕、郤家族,封赏之后,将是文公自己的人赵、狐等家族控制政权,对文公自己的统治是很有利的。不过多说一点,正是这些家族的后代分了晋,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好,不管介子推真实心理是怎样,他不出来了,文公也见不着他,但文公仍然表示自己对介子推有封赏,他把介子推隐居的绵上山封给他,称“介推田”或“介山”。<br><br>晋文公元年,周王室出现内乱,周襄王被弟弟姬带发难,赶到了郑国,于是周襄王向晋国求援。文公因为初立,国内并不安定,开始对此事还不极积,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秦国出兵了,准备迎回周襄王。赵衰于是说:要称霸必须尊周王,如果让秦国抢先了,就很难号令天下了。晋文公于是出兵迎回周襄王,杀死了姬带,周襄王很高兴,拿出了河内阳樊等城赐给了晋国,这些城可都在河南省内,靠近周都洛阳,如此名利双收,文公不知道会不会后怕给秦国抢先了。 文公四年,楚成王率联军围宋,宋国的公孙固(就是前面提到和狐偃交好的那位)向晋国求援,先轸说:宋国对我们有恩,要回报(楚国好像也有恩哦),所以要出兵,而且现在也是称霸的时候了。狐偃献计:楚国刚纳曹为小弟,又和卫国联姻,只有伐曹卫,就能救宋了。这为围卫(曹)救宋之计,比那孙膑的围魏救赵早上了两百多年。此计文公当然接受,卫曹两国当初都对他无礼。出兵前文公先重新编制军队,早先他的父亲献公时曾编两军,他扩大到三军(这也能反映出晋国国力比先前更甚),原想赵衰做中军统帅,但赵衰推荐郤縠,郤臻做副帅,赵衰做了卿;狐偃做了上军统帅,狐毛(这都什么名字)做了副帅;栾枝做下军统帅,先轸做副帅。荀林父给国君驾车,魏粹做贴身护卫。十二月晋国出兵了,先攻下太行山以东,将所得的原邑封给了赵衰。<br><br>正式伐曹卫是在文公五年,晋国还先耍了个把戏,他们先说要伐曹,想借道卫国,卫国人不干,于是南渡黄河,侵曹伐卫。伐卫时,文公特地攻打了当初卫人给他吃土的五鹿。晋国还积极开展外交,他们跨过卫国,同齐国建立了联盟。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伐宋主将子玉并不想救援卫曹,仍强攻于宋。卫君于是想投靠晋国,但晋国不接受,卫国国民便将卫君驱逐,以此讨好晋国。晋国便攻曹,三月攻入曹都,进曹后,文公大列曹共公罪状(不就是偷看了你嘛),但对曾对他有恩的釐负羁施行保护。楚国还是不撤兵,文公采用了先轸的计策,将所得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相当于把楚国的土地分给了宋国,那楚兵攻宋都白打了,于是楚王决定撤兵。楚将子玉不服,要求与晋决战:晋国伐曹卫就是给我们好看,怎么可以就这样放弃了呢?但楚成王觉得形势不利,不同意。子玉于是说:我不是要建功立业,而是想反驳对我的诽谤。原来子玉为楚国三军统帅,但有人却说他没本事,带兵只要过三百乘就甭想都能回来了。楚成王无法阻挡,但只给了子玉很少的兵,当时各国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楚国君权强化,主要军事力量在楚王手中,子玉只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晋了。其实楚国此战的确相当不利,一边是晋齐秦宋等大国联盟,一边是楚国一个大国带的自己的俯庸陈蔡郑许等小国,而且楚王并不全力支持。但战争还是开打了,一见面文公先履行当初的承诺退避三舍,一直退到了城濮。城濮在山东,是卫国的土地,这样一来舆论上晋国占了上风,心理优势更甚,而且楚军孤军深入,长途劳顿立即面对强敌,表面上文公是报了恩其实楚国更加不利了。战争详情不说,楚军大败,史称城濮之战,子玉保全中军退回了楚国。开始文公对战果还不满意,但后来听说子玉被勒令自杀,大为开心,因为子玉之外,楚国虽强,但暂无良将与晋相抗了。此战过后,原先投向楚国的小国纷纷投向了晋国,文公还把战争所得的俘虏、战利品献给周天子,周襄王十分高兴,写了《晋文侯命》表彰文公,晋文公于是称霸,成为继齐桓公、宋襄公后春秋第三位霸主。文公五年六月,晋国先恢复了卫侯的君位,回国的后,论功行赏,认为狐偃首功。有人认为城濮之战主要是先轸的计谋,但文公却认为:先轸的计策使战争胜利了,但狐偃在战争中劝我不要失去了信用,这是足以建立千秋万代的功业的话,当然应为首功。这年冬天,文公大会诸侯于温,要朝见周王,结果晋国提出让周襄王先到河阳去打猎,诸侯再去拜会,表面是朝拜,其实是把周王叫过来见个面,周襄王也只能答应,不过召唤周王这件事春秋记事时却隐瞒了。后来晋文公又恢复了曹伯的君位。晋国再次编制军队,将军队扩大到了六军,多出中右左三行军,分别让荀林父、先穀(一说为屠击)、先蔑为这三军统帅。六军本应是周天子军队的编制,晋国稍有区别于天子的六军,就是后来的三军不设副帅,不管怎样其他国家都未有达到这种程度,晋国成为超级军事大国。>虽然郑国已经倒向了晋国,但文公七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仍要伐郑,因为文公流浪时郑文公对他无礼,此仇还没有向对曹卫那样报过。联军围郑,先提出要得到叔瞻(就是当时主张杀了文公的郑国大夫),叔瞻于是自杀了。但郑国人把叔瞻的尸体交给晋国人后,晋文公却说还要得到郑文公,这怎么能行,于是春秋时著名的辩士烛之武出场了。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相邻晋国,但与秦国相去甚远,即使得到了郑国,土地也只能是归晋国的,对秦国毫无好处,不如秦郑结好,郑国将成为秦国在东方的呼应,对秦才是有好处的。秦穆公接受了郑国的请求,罢兵而去,晋国也只能罢兵。两年后,晋文公去世,他的儿子姬欢继位是为晋襄公。综观晋文公,他使晋国在对楚国的斗争中夺取了中原的霸权,使晋国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留下了大批的人材,成为后来晋国的支柱,即使死后,晋国也依然能够强大,这是比另一位霸主齐桓公胜出的地方,应该为春秋五霸中最伟大的。为人上可以说是睚眦必报,对他无礼的卫曹郑等国都先后被他侵犯,当然也是受恩必报,无论是对国君还是臣子(包括他国和本国),他都能做出很好的报答。孔子曾评价先后两位霸主:“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可以做为借鉴。

晋襄公初即位,秦晋失和了。起因是,秦国人也想称霸,霸主晋文公已死,恰好郑国国内郑穆公也初继位,国内有人出卖国家,秦穆公不顾大夫蹇叔的规劝想绕过晋国去偷袭。秦兵过周都时,周襄王之孙姬满见秦兵过于轻佻无礼,认定秦兵必败,果然如此。秦兵兴师动众,消息先被郑国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于是拜访秦主将百里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术、白乙丙(后两位是蹇叔之子):郑国已知贵国兵来,派我前来欢迎。秦兵非常吃惊,可是偷袭失败,攻郑已不现实,决定灭了路上的滑国后回国。  对此晋卿先轸对新君晋襄公说:秦兵乱来,攻打他们吧。栾枝说:我们还未报答秦国对先君的恩惠,怎能袭击他们呢?先轸反驳:秦国趁先君新逝,就无视我们,攻打与我们同姓的郑国(好像晋国自己没伐过似的),还不该打?于是晋襄公亲自上阵,晋兵埋伏在秦兵回国必经之路崤山,伏击了秦兵,史称“崤之战”。此前春秋战争两边交战都是摆好阵势后开战,战争也是有动规矩的,但晋国此战恐怕是开创了使用诡计作战的先例。  秦国三位主将都做了俘虏,其实不只主将,所有将士都没能逃出。开始晋国想把这三位将军杀了,但文公的夫人是秦国人,她向襄公求请,襄公心软便放了三人。这和当初秦穆公听夫人之言放了晋惠公类似。先轸一听此事,急了,想追回三人,但三人已上了过秦之船,见到先轸,三人拜谢了先轸:三年后将报晋君的恩赐。没等到三年,第二年秦国就派孟明伐晋,欲报崤之仇。此后几年,秦晋常常兵戎相见,基本上晋国稍占上风,晋国并没有因为文公的去世而没落,但所谓的秦晋之好荡然无存。<br><br>  晋襄公六年,晋国文公时代的一批老臣接连去世,这里面有赵衰、栾枝、狐偃、先轸及儿子先且居。经过了一番权力斗争,赵衰的儿子赵盾执政,成为中军将。晋襄公七年,襄公也死了,太子是夷皋,还很小。现在晋国的局势是,在外战争不断,在内众多重臣已死,局势不稳,于是大家考虑立晋襄公的弟弟为君。立哪个呢,讨论了半天由赵盾拍板决定立和秦国友好的公子雍为君,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改善与秦的关系。>  晋襄公死的那年,秦穆公也死了,继位的是秦康公。秦康公见晋国来人迎立公子雍,对这件事很重视,鉴于当初晋文公一回国就出了吕郤之乱,秦国派了一支大军护送公子雍回国。但晋国那边又出变故了。襄公太子夷吾的母亲穆嬴天天抱着太子在朝堂上哭泣:先君有什么罪过,太子有什么罪过,你们要废掉他?她还跑到赵盾家中哭:先君临终时把太子托付给了您,现在先君一去世您就抛弃了太子,您怎能这样做呢?面对这种情况,赵盾和众大夫没办法了,只放放弃迎立公子雍,立太子姬夷吾为新君,是为晋灵公。(瞧瞧这谥号取的,赵盾一定会后悔他们做出的决定)

晋国变卦了,但秦国的护送公子雍的军队已经到了晋国边境,这样一来,两国一战不可避免(本来就有矛盾,又被晋国人耍了,秦国人能不恼火吗?),一战下来,晋军获胜。新君即位,原先的威势还要保持,灵公元年秋天,赵盾主持召开诸侯大会,地点在郑国的扈,参加的有齐宋卫郑曹许各国。  本来秦穆公晚年安心经营西北,秦晋之间无战事,但现在因为晋国后继之事两国又交恶了。晋灵公四年春,晋国伐秦,夺取了少梁,到了夏天,秦国伐晋,夺取了北征。灵公六年冬,秦国再伐晋,主将西乞术,夺取了羁马,晋国大怒,派出三军:赵盾中军将,荀林父辅佐;郤缺上军将,臾骈辅佐;栾盾下军将,胥甲辅佐。秦晋两国展开了河曲之战。秦军不能持久,晋军拖延胜了秦军。<br><br>  灵公十四年,灵公已经成年了,但非常不成器。灵公不但非常奢侈,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灵公还有不良嗜好,喜欢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以人们躲避弹弓射击为乐;另外灵公还很暴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熟,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总之灵公具备了昏君都有的素质(好像没说他好色  ),赵盾等人多次劝谏,昏君自然不会听从,他还展现了一个缺点:撒谎。大臣进谏,他还会说:我知道错了,我会改的。但过后,依然如故。赵盾谏得多了,灵公很烦他,就派锄麑刺杀。锄麑晚上前往赵盾家一看,发现赵盾生活简朴,而且很晚了还在想第二天朝会之事,忧国忧民之心尽现。锄麑感慨:这样的国家栋梁怎么能刺呢?但又不能违背君令,于是锄麑撞树自尽。这事也反映了赵盾的正直,能得民心。  还有一件事也反映了赵盾的仁义。一次赵盾在首山打猎,见到一个饿汉(提弥明),赵盾于是给了他些食物。结果提弥明只吃了一半,赵盾部、问其故,提弥明回答说:我离家在晋国已经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怎么样了,想留下一半给母亲。赵盾很欣赏这样的孝义之人,给他更多的食物。事情还没完,后来提弥明做了灵公的厨师,这时的局势就是灵公还杀了赵盾,这些赵盾都不知道。锄麑刺杀失败后,晋灵公邀请赵盾赴宴,准备埋伏甲士谋害赵盾。提弥明知道了,先在酒宴上劝赵盾不要多喝酒,他怕赵盾喝醉了。很快他就把赵盾给扶下酒宴,这时甲士还未准备好,灵公就放出饲养的一头叫敖的凶恶的大狗,想要咬死赵盾。这狗灵公已训练它专咬赵盾了,但提弥明徒手杀了这狗。很快甲士出来了,但提弥明真是功夫了得,只身抵挡住了这些了,赵盾得以逃脱。后来赵盾才知道这个提弥明就是当年的那个饿汉,但他始终不知道提弥明的真实姓名,因为提弥明不愿告诉他就隐居了。  出了上面的事,晋国赵盾是不能待了,结果还没出逃,赵盾的堂弟赵穿就把晋灵公的杀了。赵盾得以继续留在晋国。这件事发生后,民心都是向着赵盾的,因为“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但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写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国君不是我杀的,怎么能这样写呢?但董狐也有理由:命案发生时,你还在晋国,而发生后,你出现了,凶手也没惩罚,那这主谋不是你是谁?即便如此,赵盾也没为难史官。对此,孔子是很欣赏的:“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灵公被弑,赵盾迎立襄公的弟弟,文公的少子姬黑臀为新君,是为晋成公。成公元年,赵家被赐以公族士大夫,可以说权势达到顶峰。灵公年间,晋国几乎无战事,霸主地位不再,国势下降。成公即位后,想要挽回原来的国际地位,战事不断。同年,晋国伐郑,因为郑国趁晋国有所衰落,楚国再次兴起便背离了晋国,转而投靠楚国。成公三年,郑国也“换届”了,郑襄公即位,又倒回了晋国。这回楚国伐郑,晋国救援。成公六年,晋国又伐秦,俘虏了秦将赤。成公七年,晋国与楚国争霸,召会诸侯于扈(就是上回赵盾主持过大会的地方),这次陈国害怕楚国,没有参加,于是晋国伐陈。楚国就伐郑,于是晋楚两国交战,晋国战胜了楚国。同年,成公去世了,他的儿子姬据继位是为晋景公。 景公三年,楚国再次围郑,晋国救援,荀林父为主将。援军到郑国时,郑国已臣服楚国,这种情况下晋军上下对是否撤军意见不一,但最终决定一战。郑国助楚,大败晋军,史称邲之战。这一战,楚国实现了饮马于黄河,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荀林父惨败而归,请死。景公很恼怒,想要答应,但大夫随会以昔日城濮战后晋文公喜楚将子玉之死的故事,劝阻了荀林父之死。  当年为城濮之战、崤之战的主将先轸的孙子先穀在这场邲之战中是主战派,对这场战争失败负主要责任,害怕军事处罚,逃到了狄国。晋景公借此诛灭了先氏家族。景公之所以这么狠,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晋国士大夫家族权势日益高涨,君权不稳,像前面提到的赵盾家族(虽然现在赵盾已死)无疑是最大的一家,而晋文公留下的诸位人材,他们的家族现在也危胁国君的地位。因此景公决定先下手为强,诛灭了先家,当然这样的灭族行为并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家族他准备消灭。  景公五年,晋国报复伐郑,楚国派兵在黄河岸边挫败了晋国。景公六年,楚国伐宋,宋国向晋国求援。面对楚国咄咄逼人之势,晋国感到无力为之,晋国的大夫伯宗于是劝阻了晋军救援。但晋国还是派出了使者解扬,告诉宋国晋国会出兵的(晋国人真是狡猾哪 )。解扬过郑时,被郑国人抓住了,郑国人将他送给了楚国。楚国重重地赏赐解扬,要他告诉宋国人不会有援军。解扬假装答应,但在对宋国军民说时,改口告诉宋国人,晋国会出援军。对此楚国人虽然恼火,但认为解扬忠义,还是释放了他。  晋国现在即使打不过霸主楚国,但对付其他国家还是可以的。景公七年,晋国派随会灭了赤狄。景公八年,郤克出使齐国,遭到齐顷公母亲的取笑(因为郤克是个罗锅),郤克深感耻辱,立即回国,要求景公伐齐,但景公没有答应。但到了第二年,执政的魏文子退休,郤克执政,掌了权,晋国立刻派兵伐齐。齐国害怕了,将太子姜疆入质晋国,晋国才退兵。但到了景公十一年春天,齐国伐鲁。本来鲁国和晋国没什么关系,但鲁国联合卫国向晋国求救,又有了借口,郤克率三军伐齐,另外两位大将是栾书、韩厥(至此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的领导人都出现了)。两国战于鞍(山东),齐军大败而回,史称鞍之战。齐国愿意献上宝器求和,但郤克却要仇人齐顷公的母亲做人质。齐国人不干了:齐君的母亲就相当于晋君的母亲,怎可做人质?这样做太不道义了,我们还是再来一仗吧。齐国毕竟是东方的大国,讨了便宜就好了,不要太过分了,晋国于是同齐国讲和。  景公十二年冬天,齐顷公亲自来到晋国,显得很谦卑,他想尊晋景公为王,晋景公可不敢接受,尽管如此,晋国继文公之后再次编制六军(这和王就没什么区别了),这也说明晋国重新成就了一次霸业,虽然比不上文公的那次。  景公十三年,鲁君前来朝拜晋景公,但因晋国对他无礼,鲁君回国后背叛了晋国。景公十六年,晋国开始联盟吴国,准备伐楚。景公十七年,景公又一次大开杀戒,诛灭了赵家,理由是赵家族人赵同同、赵括目无法纪,再加上赵盾原先的“弑君”之罪。当然实际原因是前面所说的君权与臣权的斗争。这时候韩厥站了出来,他对景公说:赵衰、赵盾都是有功于社稷的,可不能让赵家绝了后,于是赵家最后一个子嗣赵武得以保存。如果没有赵武,战国时的赵国就不存在了,不过不要以为韩厥(后代创了韩国)亏了,因为如果没有赵家,可能就没有三家分晋,只会让一家代晋了,这是后话。这段历史有个著名的故事:赵氏孤儿。具体的情节大家应该很熟了,不多说了,不过那些详细情节应该是编出来的,实际就是景公为了铲除士大夫家族诛灭了赵家,但基于韩厥的求情,留下了一个赵武仍能做官,但赵家的势力大大下降了。但赵武实在很有本事,继承了赵衰、赵盾的优良品质,使赵家重新繁荣昌盛起来。  景公十九年,晋景公病重,于是先传位于儿子姬寿曼,是为晋厉公,自己做了“太上公”,但一个月后“太上公”就去世了。

厉公初即位,先欲与秦国和好,他与秦桓公夹河而盟(想想这情景,在黄河两岸互约盟友,有点意思  )。但秦国很快背叛了盟约,阴谋与狄合谋伐晋。厉公三年,晋派大夫吕相骂秦国无义(其实有什么好骂的,秦晋之好时,晋国人背地里阴秦国多少回了,春秋时的“好风气”还不都是晋国人败坏的 ,骂完之后,联合自己的小弟诸侯伐秦,在泾河大败秦军于麻遂,秦国至此很长时间里无力东向。  厉公基本继承了父亲景公的事业,厉公六年春,自己的小弟郑国又投靠了楚国,栾书说:不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失去了诸侯(就是没得老大当了),这样的话对于一心子袭父业的厉公当然接受,晋国发兵伐郑,楚国来救,晋楚两国于郑国的鄢陵发生交战,史称鄢陵之战。战斗中,楚共王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和夏侯淳一样  ),楚军败退。但楚军并未遭受严重打击,主将令尹子反纠集残军还准备一战,结果自己因为贪杯喝醉了,楚共王招见都没能去,楚王大怒,诛死子反。这里晋楚可以做个对比,楚国对掌重权的大家族也是诛杀了不少,但得益于楚法的严格,打了败仗杀主将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稳定了王权;晋国患于士大夫危胁君权,也杀了不少大臣,但却失去了民心,这就是春秋时同为超级大国,军事实力一流(晋国应该更甚一筹),到后来楚国国君之位能够稳固,但晋国免不了被士卿替代的原因。言归正传,失去了主将的楚军只能撤退,晋国再次威震诸侯,晋厉公继承了父亲景公所得的霸业。  厉公诛杀威胁君权的势力也是不让于父亲景公,但他的做法显然过于偏激。厉公五年,三郤(郤锜、郤焠、郤至)诬陷大夫伯宗,于是厉公杀了伯宗。但是伯宗是位正直的人,厉公此举,国人都开始不信服他。利用完三郤,鄢陵战后,厉公八年,厉公又利用自己宠姬的哥哥胥童、大夫栾书、中行偃陷害三郤,借故诛灭了郤家。可以看出,厉公的杀人都没有什么正当理由,不像父亲景公找出弑君等一堆罪名才诛灭了赵家,还能保存赵家的一丝血脉,这样做无异于失去民心;厉公自己都可能对此有所顾忌,在诛灭郤家时,本可以乘机杀了栾书、中行偃的,但一时手软,没有这样做。结果正是栾书、中行偃在后来纠集党徒囚杀了厉公,唉,弑君了却不失民心,这正是晋国国君的悲哀。开始厉公只是被囚禁起来,栾书和中行偃迎立了公子姬周为新君,是为晋悼公

新君还在周,栾书、中行偃就先杀了厉公,埋葬时仅用了一乘车,按礼制,诸侯礼应为七乘车。厉公死后十天,新君悼公在智莹的陪同下到了绛都,正式即位。介绍一下这位公子周,他的祖父姬捷是晋襄公的儿子,也就是说,他的祖父的祖父就是晋文公。姬捷号桓叔,很受晋襄公的喜爱,但是小儿子,不得立,却躲避灾难于周,姬捷生了惠伯姬谈,姬谈就生了悼公,他们都一直在周。悼公即位时年仅十四岁,是位贤德之人。他的治国以向臣民施恩为主,经过景公、厉公两代君臣之间的残酷斗争,悼公年间可以说是相当平稳。政局是稳定了,但从悼公开始等于是国君向士卿大夫做了让步,君权日益衰落。当然国力影响不大,悼公元年秋,晋国伐郑,郑国失败,后来晋国又控制了对陈国的控制。悼公三年,晋国再一次召集了诸侯大会。晋悼公用人有个著名的美谈,悼公向祁傒询问谁人可用,祁傒推荐了解狐,悼公很惊奇,因为解狐是祁傒的仇人;后来解狐死了,再问谁可以接班,祁傒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是所谓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不过这是赞美祁傒的。当然悼公用人也很好,大会诸侯时,悼公弟弟乱了军阵,负责监管的魏绛杀了车夫,悼公虽然恼怒,但依谏言认识到魏绛的才能,开始重用魏绛。悼公先让魏绛出使戎,使戎降服晋国。悼公十一年,悼公自己总结:自从任用魏绛以来,晋国大会诸侯多达九次,而且戎、狄都降服于晋国,这些都是魏绛的功劳。于是进一步提升魏绛,魏家也进入了晋国权力中心。至此,晋国逐渐形成了六卿掌政的局面:赵、魏、韩、智、中行、范。悼公十一年冬天,秦国伐晋,夺取了栎。悼公十四年,晋国派出六卿伐秦,这回渡过了泾水,大败秦军,一直打到了棫林才罢休。悼公十五年,悼公居然向师旷询问治国之道,师旷说仁义是根本。其实悼公一直就是以仁义治国,而且国家治理得很好,不说权力归谁了,反正晋国还能一贯保持从景公、厉公以来的声威,晋国仍为当时的霸主。同年冬天,悼公病逝,儿子姬彪继位是为晋平公

晋平公年间晋国的主要外交对象都在东边,这与前总与南方的楚国或西方的秦国打交道不同。晋平公元年,晋国伐齐。晋齐两国于靡下交战,齐军败退,但晋国不依不饶,继续进军,包围齐都临淄,对临淄的外城实行“三光”政策,这时的晋军,最东打到了胶水,最南打到了济水,但齐兵坚守城池,晋军只能退去。平公六年,鲁国来朝,晋国六卿之外的另一大家栾家在斗争中失败,栾书的孙子栾逞(栾盈)逃到了齐国。平公八年,齐庄公派栾逞潜回晋国的曲沃,通过栾逞的内应,齐军越过太行山,偷袭了晋都绛,对此平公几乎想要自杀。范献子组织了自己的家族部队将栾逞打回了曲沃,而栾逞在曲沃被当地军民杀死,栾氏遂绝。内应没了,齐军只能撤退,但仍取了朝歌而归。平公十年,齐国又出了内乱,大夫崔杼弑杀了齐庄公,晋国乘机报复,战败齐国于高唐。另外晋国还于平公二十二年,讨伐燕国。平公十四年,吴国使臣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他会见了六卿中的赵魏韩三卿(赵文子、魏献子、韩宣子),得出结论:晋国的政权早晚会落入这三家。季子的眼光可以说是很好的,在来晋国的路上过卫,就预言了卫国出内乱的地方。平公十九年,齐晋和好,齐派晏婴(晏子)出使晋国,晏婴与叔向(即祁傒的儿子祁午)交谈,叔向认为晋国快灭亡了,因为平公不务政事,政事的处理都在六卿那里。其实一个是平公自己也懒,一个是六卿专政的局面已形成,平公想要拿回权力都已经很难,如果他自己还乐于政事,早晚会被处理掉的。晋平公在位总共26年,死后他的儿子姬夷继位是为晋昭公。昭公开始算是真正的六卿专政(因为平公时尚有栾氏);昭公总共在位6年,死后他的儿子姬去疾继位是为晋顷公。顷公六年,周景王驾崩,各王子争位即立,这时的史书都已经是这样书写了:“晋六卿平王室乱,立敬王”,已经根本没有晋侯的事了!到晋顷公十二年,六卿势力进一步提升;前面提到的祁傒、祁午的祁家在晋国也是公族,虽然不掌政,但有封邑,但祁午的儿子们都不成器,他们只会在国君面前争吵,相互诽谤想要继承更多的封邑,结果被六卿乘机以法诛灭,所得的封邑没有被晋侯收回,而是被六卿瓜分,“晋益弱,六卿皆大”。晋顷公总共在位14年,死后他的儿子姬午继位是为晋定公

晋平公之后,晋国好像没什么事,其实是六卿之间相互斗争也很激烈,内乱一出,国力衰退,晋国再也没有能力对外做什么事了。六卿斗争激烈,赵家先行动了。晋定公十五年,赵鞅(赵简子,赵武的孙子)决定在国都之外安心建设自己的都城,这就是晋阳(太原),但晋阳人口稀少,赵鞅决定把在邯郸的属于自己的五百家人给迁到晋阳,但在邯郸封邑的赵午并不愿意(居然不配合家族大业)。赵鞅很生气,想要杀了赵午;赵午于是联合六卿中的中行(中行寅)、范(范吉射(音“义”))两卿,攻击赵鞅,赵鞅只得逃到晋阳,他们挟持晋定公包围了晋阳。但六卿中的另三卿智(荀栎)、魏(魏侈)、韩(韩不信)帮赵伐中行和范,中行和范氏战败,后来被打到了齐国。这场六卿的大内讧以清除二卿而结束,暂时成为了四卿。定公三十年,晋与吴两大国会于黄池,争当霸主,最终决定吴国是霸主。定公三十三年,孔子去世,晋定公共在位37年,死后他的儿子姬凿继位是为晋出公,中国纪代已为战国时期。<br><br>晋出公不愿向平公、昭公、定公一样坐以待毙,晋出公十七年,智伯(执政官)与赵魏韩共分中行氏和范氏在晋封邑,这么多年都没分,那不就是说明属于晋侯的土地嘛,晋出公自然非常愤怒,他想联合齐鲁讨伐四卿,结果被四卿反击出逃,在逃往齐国的路上死了,于是智伯立晋昭公的重孙姬骄为新君是为晋哀公。这时四卿中以智最为强盛。顺便介绍一下晋哀公的出身:晋昭公生公子雍,号戴子;戴子生公子忌;忌生骄。>智伯咄咄逼人,想要吞并赵魏韩三家,但在哀公四年,赵(赵襄子)魏(魏桓子)韩(韩康了)攻灭了智家,主力是赵襄子赵无恤。回到先前的话,当时韩厥的一句话保存了赵家的血脉赵武,可以说也是保存了自家。<br><br>晋哀公在位18年,死后他的儿子姬柳继位是为晋幽公。晋幽公时,国君反过来朝拜三卿,晋侯只拥有绛和曲沃,其余的土地全部归为三卿。晋幽公自己还不老实,幽公十八年,自己出城去风流,结果被强盗杀死,魏文侯立幽公之子姬止是为晋烈公.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三晋赵魏韩都为诸侯。烈公在位总共27年,死后儿子姬颀继位是为晋孝公)。孝公十七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而三分其地,晋国灭亡。后记:春秋初始,晋献公起晋国便成为了春秋大国,直至晋文公称霸。文公之后,晋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实力,与秦楚齐争霸不落下风,晋国参加了诸多大战,胜多败少:惠公时晋秦韩原之战,败;文公时晋楚城濮之战,胜;襄公时晋秦崤之战,胜;灵公时晋秦河曲之战,胜;景公时晋楚邲之战,败;景公时晋齐鞍之战,胜;厉公时晋楚鄢陵之战,胜。晋国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和人材众多密不可分,所谓“楚虽有材,晋实用之”,但正是这些人才吞并了晋国,难道太史公感叹:“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也不能說晉是秦的克星,看看整個春秋歷史簡直可以說是晉獨強。看看其他的大國吧:秦被晉擋在河西,想出根本出不來;齊自齊桓公後完全衰落,不足一提;唯有楚在楚莊王時一度飲馬黃河,但絕大多數時間裏是被晉拒於中原大門之外。晉被三分,而秦國的興起也是用了很多三晉的人材,更讓人爲晉惋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