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建设的涵义和内容

 茫茫林海 2010-02-06

社会建设的涵义和内容

 

    社会建设究竟是什么涵义?


  为什么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应该说,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是有很大创新意义的。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大家讲社会建设并不多,而是比较多地使用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中央把社会建设不仅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提出来,而且作为我国的四大建设任务--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一提出来呢?我理解有以下几重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的涵义,最突出的是建设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强调的是社会的总体利益。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阶层分化了,产生了比较多的不同利益群体。既然有不同的阶层,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代表全社会呢?这确实是个难题。二百多年以前英国思想家边沁曾经提出过一个理念,即"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社会虽然是由不同人群、各个阶层构成的。但是我们应该强调它的总体最优,这也就是社会学前辈意大利的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或叫"帕累托效应"


  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各方面的不平衡如此突出,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分配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怎样实现社会总体最优、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仔细回顾共和国58年历史的话,毛泽东时代,他虽然没有使用社会建设这个概念,但他也提出了总体利益,提出要代表最大多数人。


  那么,我们现在强调的社会性和改革以前强调的社会性究竟有什么差异?如果大家仔细思考的话,其实改革以前强调的是单位性而不是社会性。那时候的体制是单位制,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发生了大变化。单位制时期,从来没有建设过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公共政策体系,那时侯都是"各家的孩子各家抱",由各个单位自己解决自己职工的问题。比如,过去医疗报销都是各单位只管自己的职工,各单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那个时候,其实不是社会性,而是单位性质。各个单位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要用14年的时间,到2020年建设一个能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建设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社会性",是一个全新的目标。


  第二,社会建设的涵义还在于,它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我们一定要理解"基本需求"这个概念,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建设,这和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社会上人们的需求层次有很大差别,能不能按照最高的需求满足呢?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建设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最重要的,有些收入很高的群体,他们的基本需求早就满足了,所以在社会建设中要重视弱势群体。


  第三,社会建设的提出,实际也是针对于过去单纯强调GDP、单纯强调经济指标的做法。我国经济改革在29年的时间里,成果非常突出,我们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四位,和第三位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单靠经济建设无法解决目前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也是对过去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进行纠偏。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需要社会建设去解决,这就像一架飞机的两个翅膀一样,只有一个就不平衡了。所以,社会建设的意义在于要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正。什么是社会公正呢?对于社会公正的理解,改革以来我们也在不断修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强调社会分配的结果要公平,即认为如果收入不均等,收入差距比较大就不公正。但是,后来变成了平均主义,公正的概念就走向了极端,出现了偏颇。我们今天对于公正概念的理解,是主张机会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是三者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强调统筹考虑问题,我们对公正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社会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社会建设内容时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知道,最早提出民生这个理念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强调民族、民权、民生。如果我们读中山先生的著作的话,在民生方面,他讲得比较多的是关于资本和土地两方面的公正、公平问题,对于这两大方面,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能忽视,资本和土地是财富的两大源泉,如果处理好了当然就公正了。中山先生反对贫富差距过大,他曾经这样解释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孙先生把民生理解为社会公平、公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不错的。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社会建设,最终目标是追求公正。


  社会建设的六大方面:


  第一是教育。对于中国来说,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我们知道从获益角度来看,一个人越是受高水平的教育,将来在收益上面,一个人自己的教育收益率越高。但基础教育获益的主要不是个人,而是全体国民获益、整个国家获益。所以,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最重要方面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基础教育水平。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25岁以上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只有74年,这个水平是太低了,即使像韩国都达到将近12年的水平了,确实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从保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角度看,我们确实应该首先把基础教育的水平提高,提高全体国民的平均受教育的水平,这样国家的发展才有基础。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国家要想平衡地发展,要想减少一些社会矛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人人都有工作。应该说我们在改革以前也曾经试行过人人都有工作,当时是计划的方式分配工作,是人为的配置,虽然人人都有工作了,但最后发现经济效益低下。今天中国建立的是劳动力市场体制,市场配置之后有很大的优点,效益是提高了,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我们国家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力人数多,相对于今天的需求看,甚至有剩余。我们算了一下,到去年年底,有劳动能力的人(一般是指17~60岁),差不多达到了79亿人,一个国家要想给79亿人找工作,难度非常大。包括大学毕业生,过去高校没有扩招之前大学毕业生是很抢手的人才,很好找工作,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多了,工作不好找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明年将要实施《劳动合同法》,在实施之前有些人在单位工作没签合同,"合同法"实施之后,如果你把一个人雇用到6年以上,就不能随意解雇人家,叫作"事实合同"。结果很多单位一听说,就拼命地开始解雇工作了5年的人。这样做符合不符合社会利益呢?符合不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呢?显然不符合。所以,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各个单位、各级政府都应该思考社会的整体利益。虽然找工作是个人的事情,但从国家的层面看就业这件事情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政府非常重大的责任在于创造就业机会。


  第三,收入分配,这是大家关注最多的。今天无论是地区还是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都比较大。有人说贫富差距这么大,改革搞错了吗?我认为也不能这么理解,在中国目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要想短期内缩小差距,确实也不现实。关键还是要做到合理、公正。老百姓反对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差距,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可见中央是很重视收入差距问题的。


  第四,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这是社会建设非常核心的内容。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广泛,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线、低收入者问题、社会救济问题、住房保障问题、养老问题等等。中央下决心要建立这样一个保障体制,非常重要,但是,这也需要时间。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绝不能指望一下子把问题都解决,欲速则不达。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十分着急,比如1958年大跃进,我们以为很快就能解决,结果带来一场灾难。改革以后最大的变化是大家意识到了需要渐进,开始用温和的方式,不要下药太猛。需要有步骤,讲节奏,不能一下子做到大家都一致,当然,最终目标是保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第五,医疗公共卫生体制。其实社会建设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比如住房问题、养老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等。但是报告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医疗呢。这确实因为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大一部分人被排斥在公共卫生保障体制之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涉及人的生命健康,当然要重视。报告特别强调,这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所以是社会建设的六大主题之一,非常重要。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强调怎样通过一套社会机制的建设来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们知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往往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机制的健全绝对不能忽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