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引入权变的企业资源学说视角,从异质资源配置和外部环境适应角度,采用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本土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以企业典型个案为实证依据,将本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一体化发展模式,专业化发展模式和平台化发展模式。从发展路径看,一体化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贸-工-技、代工-品牌化、相关多元化三种;专业化发展模式可以具体分成专业代工和细分市场经营两种;平台化发展模式可以细分为网络市场平台和网上网下桥梁两种。通过系统分析归纳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我们希望为本土民营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保持其竞争优势提供指南。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精神;资源基础学说 一、引言 企业是一个价值创造体,而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价值网络中创造和捕捉价值的核心逻辑和战略选择,即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实施的核心商业决策的总和(Shafer、Smith和Linder, 2005)。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采用传统商业模式或者搬用国外创新的商业模式,其自身也在进行开拓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如杭州阿里巴巴把展览会搬到网络空间,为中小企业建立实时的网上展台,并将网上信用评级用于支持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支持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微观层面上为企业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目前如何科学分析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仍缺乏统一深入的理论框架支持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结合资源基础学说和权变理论,从异质资源配置和外部环境适应角度,采用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对中国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分析,并以企业个案为实证依据,验证该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在竞争激烈、市场常常发生快速突变的环境下,应进行怎样的商业模式创新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二、理论综述 商业模式包括战略选择、价值创造、价值捕捉和价值网络四类组成要素(Shafer et al.,2005),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支配性逻辑(dominant logic)。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十分重视,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综合现有文献,我们可以将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分成三类。一类是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解释界定。比如,Chesbrough 和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创造、价值提交和价值分配。在此基础上, 在以上的三类研究中,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的研究以基于西方理论的规范型和概念性研究为主,或是对个案企业的商业模式描述,但缺少既有理论分析框架又有系统实证分析的研究。在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的整理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很多,但引入权变的资源基础学说,系统探讨企业家如何匹配外生的市场机会和内在的资源能力的研究基本没有。 资源基础学说(Resource-Based View, RBV)将企业描述为资源和能力的不同的组合,企业可以对其进行配置,通过这些资源和能力所产生的租金,来获得出众的业绩(Hoopes等, 2003; Peteraf, 1993)。竞争的异质性是资源基础学说的基础。该理论认为, 企业需要创造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以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而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被完全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绩效的基础(Barney, 1991)。这些资源可以是资产(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如机器设备、品牌声誉) 或能力(创造、培育或配置资产的能力)。资源基础学说把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培育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异质资源上来。这些资源包括管理资源、关系资源、技术、垄断性的自然资源等。对于外在有形资源有限的创业企业而言,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精神和机会捕捉的能力往往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异质资源。 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具体化,两者应该高度一致。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由独特的发展路径形成的资源和能力的统一体系,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和比较竞争优势由其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民营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创造价值和捕捉价值的多种途径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发展起步阶段,民营企业能参与的行业、参与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较早成立的传统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路径上呈现了高度相似性。联想、TCL、华为等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都经历了由外贸加服务为主的商贸模式,到以低成本高效生产运营为主的生产规模型模式,演变到以高科技制胜的科技领先型模式的发展过程(凌志军,2005),即“贸-工-技”的发展路径。这些企业的成功也得益于在不同阶段选择了与其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他们发展的历程生动地演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加强的过程。相反,有些企业选择了与其自身竞争能力不匹配的发展模式,则经历挫败或被淘汰。 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禀赋决定了其如何利用市场机会创造和捕捉价值的可能的商业模式和路径选择。根据资源基础学说(RBV)对企业资源异质性的判断标准,在民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组合中,企业家的素质和机会捕捉能力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异质资源。与企业拥有的其他各类资源截然不同的是,企业家的远见和机会捕捉不是一种静态的内生能力,而是内外兼修适度匹配的动态能力,这也是其异质性的核心体现。 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相关的还包括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既受外界环境影响,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企业受到的环境影响既来源于外部社会、政策、顾客、竞争者等,也来源于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如何适应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 权变理论可以对资源基础学说提供有力的理论补充,因为资源基础学说的文献中没有考虑到外生因素,也难以清楚解释企业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市场常常发生快速而又突然的变化时,企业是如何保持其竞争优势的(Teece等, 1997)。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从权变的资源基础学说角度来考察企业运营问题。他们通过吸收权变理论的精髓,调查了影响企业资源、能力和业绩之间相互关系的权变因素(Aragón-Correa与Sharma, 2003; Brush与Artz, 1999),最终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内生的组织要素同外生的环境因素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Burns与Stalker, 1961)。因此,权变的企业资源理论视角可以为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并揭示组织是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然而,在企业如何有效将资源与市场变数匹配的研究仍属稀少。本研究尝试在权变的企业资源理论框架下对我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做出深入一步的分析。 三、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在深入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我们以资源基础学说和权变理论为依据,归纳出以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为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法,重点解析企业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表1所示我们归纳出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分类框架及关键成功因素
(一)市场驱动型下一体化发展的商业模式。 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近十年来,借助宏观经济发展赋予的发展机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传统的加工、装配、贸易依然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资源。 企业对于差异和比较优势追求,促使这些企业不断地探求,积极开拓市场、创新商业模式。一些企业以小规模的贸易或生产代工为起点,随着自身实力的积累,逐步整合产业链,通过向产业链的两端的延伸寻求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类商业模式分成三小类,即贸-工-技;生产代工向品牌化转型;相关多元化发展。下面我们结合访谈企业和典型案例企业的实例简单介绍三种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 (1) 贸易、生产、和研发密切整合的模式。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主要代理IBM微机及至AST微机,后决定走AST之路,开始生产及供应联想品牌个人电脑,完成从代理走到自主生产的转变。随着2001年国际化战略的启动,联想采用一系列方式(如借助奥运,搭建全球性推广平台;采用大手笔的营销战略;进行换标——由Legend转换Lenovo并与五环结合等)来打出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之后又大手笔并购IBM公司PC业务,使得联想在科研能力、人才队伍和组织架构等方面接轨国际,得到极大的提升,改变“中国制造”给产品蒙上的“悲情”色彩,完成外力驱动型的企业巨变。此商业模式的实施使得联想如今成为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产品为主的拥有2/3海外业务的国际化企业。 华为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专门从事通信网络与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与销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成功地进入了全球市场。华为十分注重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如在进入电信行业之初便倾力投入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并得以在此行业站稳脚跟,目前华为在国内和全球设立众多研究所为其进行产品研发。贸易、生产、和研发三者密切整合的模式使得华为从简易厂房起家的小公司,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通讯公司。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榜其以658.8亿元收入排名第三,被思科看作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2) 由生产代工转向品牌发展的模式。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熟悉了其所在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链中的高价值分布在哪里,有些企业开始完善其商业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或者相关多元化获取协同效应,建设品牌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以纯服装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成立初期以服装批发为主,无品牌,无固定客户。之后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进入服装的OEM领域进行生产代工,并通过生产代工中积累的经验和对于畅销服装的样式的模仿学习,建立自身品牌,以连锁加盟业务将销售网络顺畅打开,公司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现公司将重点放在自身品牌的发展上,加大对服装设计开发的投资力度,展开与国内外设计师的合作,2007年春季以纯订货额达到了50%的增长,实现了以自身品牌和服装特色赢得客户和市场。以纯服装的发展是对生产代工转向品牌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诠释。 乐邦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初期致力于OEM领域和零售领域,在产品顺利打开市场后,着手产品研发,通过与四川大学乐邦食品研发中心等部门的合作,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将赢利点转移到产品的高技术附加值中(如多项技术获国家专利的新产品糊来王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乐邦电子目前拥有92个商标,100多单品,8大系列的厨房家电品牌,在小家电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控制了从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到零售的产业链。通过上述模式实施,已成为集家用电器的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以 “高起点、高投入、高品质”为标准的厨房家电品牌。 东莞远梦家用纺织品公司是一家集专业设计、制造和营销为一体的大型家纺知名企业。自1997年开始该企业进行生产代工,后进行自有品牌生产,顺利打入如沃尔玛等大超市和百货公司,获取企业起步阶段资金。随着公司的壮大,远梦家纺把重心稳步向品牌、研发以及渠道建设等无形资产的建立方向转移,在产品生产方面采用轻资产战略,只留下少部分生产在自身厂房以保证生产质量,其余采用与其他工厂合作形式,借其厂房工人进行生产加工,大量资金投向自身品牌建立和技术,获得多项专利,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 (3) 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TCL集团是典型走多元化模式的企业。其成立于1981年,前身是惠州市电子局。最初进行电话机生产,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免提式按键电;后发展与其相关的电子行业,如av和音响等,之后进军彩电行业,从OEM到自建工厂生产彩电;此后进军冰箱,空调等相关行业;当手机行业开始呈现新兴形态时,TCL进入其中并赚得12亿。目前,TCL拥有多媒体、通讯、家电和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及投资业务群,物流及服务业务群等7个不同的产业。在其发展道路上,一直进行相关行业的多元化,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吉利集团建立于1986年,创始人李书福最初着手冰箱备件项目,由于无法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转向与其相关的冷柜零件,后从事装潢材料,和广东上海等先进入者相比,采用技术领先策略研发质量优技术高的薄材料从而占领市场,积累大量资金,为其后产业多元化打下坚实基础。由于资金充足和对于市场机会的挖掘,吉利之后进入摩托车装配领域并成为该行业的第三名,此领域的成功促使吉利打入相关的资本密集型汽车制造业。在完成了技术人才和设备的准备后,吉利将几个亿投入汽车生产行业,并取得了4%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全国十大汽车制造商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目前,吉利汽车以低成本低价格在市场拥有忠实的客户群,并准备向环保安全节约经济的汽车型方向发展。 (二)资源能力驱动型下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在充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特点,把企业掌握的核心资源转化或配置成一个专业化体系,使企业具备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例如格兰仕、神舟电脑、晋亿螺丝、海螺水泥、艾美特等。 (1)专业化代工模式。格兰仕集团前身是生产羽绒制品的乡镇企业。1994年开始生产微波炉,不到两年,市场占有率即高达80%。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将外国厂商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格兰仕从法国、日本、韩国等合作企业引进微波炉生产线和配置装置的设备,同时以成本价提供境外合作企业所需要的微波炉或微波炉的零部件,使得格兰仕低成本集成全球众多名牌微波炉制造厂商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等优势资源;再加之其严密的现场管理和轮班制生产,格兰仕充分挖掘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比国外同业高出近10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是目前全国微波炉的第一品牌和全世界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 (2) 细分市场经营的(niche market)模式。国美创始于1987年北京珠市口大街路边一间电器小店,发展至今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深圳等国内100个城市以及香港地区拥有426家连锁商城。销售额从2000年30.2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498亿元,国美以大于50%的年均增速快速发展, 创造了中国连锁流通企业的神话。从创立伊始,国美即运用直营门店体系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采用差异化战略,通过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等经营理念,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不断创新的经营策略,引领家电消费潮流,成为中国最大的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 振华港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集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整机运输、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多种能力于一身,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备整机运输船的大型起重机制造商,近七年大型集装箱机械的订单居世界同行首位。随着国际集装箱船运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船舶大型化发展初见端倪,振华港机创始人抓住此市场机遇,从建立伊始即一直专注于集装箱机械领域,在这个劳动、资本、技术三密集的行业领域,努力降低成本,做大做强。振华港机以高质量、短周期、公道的价格取胜,将产品送往世界各港口用户,兑现合同准时交货。目前,其拥有世界港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制造商,并准备进军海上重工行业。 (三)技术资本驱动型平台化的商业模式。 (1) 基于网络的市场(market place)模式。阿里巴巴和淘宝模式。阿里巴巴网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马云创立,定位于B2B的一个网络平台,意在成为中小企业之间交易的媒介。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为中小企业建立网站,后逐步发展成为各类企业展示自己商品和服务的全球最大平台,目前正向网络市场这一目标大步迈进。2003年,阿里巴巴宣布投资一亿元开发中国的C (2) 网上和网下紧密结合的模式。携程网在成立开始曾将自身定位于类似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之后随着门户网站市场空间的缩小和自身的一系列并购举动(收购了当时最大的酒店预定中心——现代运通;随后又切入机票预订领域,并购机票代理公司北京海岸;2004年又并购华程西南旅行社)开始进入自助游市场。作为传统行业的整合者,携程通过紧密结合网上和网下业务的商业模式,避过了互联网泡沫。同时不同于一般的旅行社,它寻找到了新老经济的结合点,创造了新的盈利空间。从2000年成立不足100人,到现在1500多人员工,其发展和营业额的成倍增长让传统旅游公司鞭长莫及。 空中网创立于2002年,基于对于手机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到集通信、信息和娱乐三位一体功能这一定位转型的展望,空中网把互联网与手机联系在一起,着力打造“无线互联网”。2002年,其凭借电影《英雄》基于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唯一授权,取得了巨大成功,让其在资金方面从亏损转为盈利,并树立了空中网在中国2.5代增值业务的领先地位。之后,空中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发展短信、彩铃、彩信、IVR、WAP、空中猛犸等六大无线增值业务和无线互联网业务。同一时期,通过两位创始人概念运作,公司良好的赢利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空中网开始了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并成为了从成立到上市用时最短的公司,2004年即创业两年后其成为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空中网业务的进一步延伸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 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决策研究和实践中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义、分类、实施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各行业的通用的商业模式分类框架。本文从典型企业个案分析出发,借鉴了权变的资源基础学说,提出了从市场、机会和企业家精神三维度来描述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考察了在迅速变化的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适应外部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相匹配的内部资源能力从而捕捉外部环境赋予的机会。现有对公司的竞争优势的研究,包括很多案例研究,基本上都关注资源的属性,且主要探索了现有的能力的部署与运用。本研究对现有的理论研究作了一定补充,揭示了企业家能力在匹配外部市场机会和内在资源能力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提出的三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框架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条件。不同内外部关键成功因素条件的组合是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保证,并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选择。从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从最初简单的加工、装配、贸易等模式,正开始向价值链上更有挑战也更具有价值创造的部分移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领域。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开始整合产业链以及通过多元化扩充其企业边界、以获得整合优势。不少企业进入知识密集型行业,获取或开发新技术,通过人才和知识来创造价值获取收益。依托创始企业家的行业专业技术知识积累,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并积极利用人才和知识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这些民营企业已经在商业模式上根据中国实际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并获得了显著的效益。依照本研究提出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模型,目前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同时存在着一体化、专业化和平台化这三类模式,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商业模式将向专业化模式演化,专业化模式将向平台化模式演化。(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02029)) 作者简介: 梁晓雅,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邮箱:xyliang@fudan.edu.cn。 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 参考文献: [1] Aragón-Correa, J.A., and Sharma, S.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view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2]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 [3] Brush, T.H., and Artz, K.W. Toward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3). [4] Burns, T., and Stalker, G. M.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 [5] Chesbrough,H., and Rosenbloom, R.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11(3) [6] Hoopes, D.G., Madsen, T.L., and [7] Mike Peng.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 [J]. [8] Mike Peng, Peggy Sue Heath.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 [J]. [9] Peteraf, M.A.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3). [10] Shafer, S.M., Smith, H. J., and Linder, J. C.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 [J]. Business Horizons, 2005, 48. [11] Shanker, O., and Von Glinow, M.A. Paradoxe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Research: Using the Case of China to Illustrate National Contingency [J].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1). [12] Teece, D., G., Pisano., and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13] Yadong Luo, Rosalie L Tung.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 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38. [14] 程愚,谢雅萍. 商务模型与民营企业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2005(6). [15] 高闯,关鑫.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16] 李东. 面向进化特征的商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对33个典型核心企业商业生态实践的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17] 李路路.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J].中国社会科学,1997(2). [18] 凌志军.联想风云[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9] 罗珉,曾涛,周思伟.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2005(7). [20] 翁君奕.介观商务模式:管理领域的“纳米”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4(1). [21]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