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论诗有《随园诗话》,生动易懂,其对诗的论述有些特色。
他说,诗在骨不在格。赞同许浑的“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强调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以论诗。这里,首先强调兴趣性情要有诗人气质,不是人人都能做诗人,其次还要有亲身经历诗才能从骨子里迸发出来。有名句如 山远始为容,江奔地欲随 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 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支化作两支看 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进而,诗趣为骨必须有言外之意,“诗无言外之音便同嚼蜡。”应该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有如下妙句: 人散秋千闲挂月,露零蝴蝶冷眠花。 呼童细扫萧湘簟,犹恐残花落枕旁。 危栏倚遍都无寐,犹恐星河坠入楼。 送迎人自老,新旧岁无痕。 只为华阴贪坐久,不须归去更熏衣。 袁枚把庄子的“辩生于末学”,(辩论生于小学识里)和荀子的“艺之精者不两能”结合起来,要求诗人应该既专且精。而且博采众长,“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诗用意要精深,而下笔要平淡。也就是闲居时不可无古人,落笔时不可有古人。 对于诗体袁枚有一喻,古诗如象棋,近体如围棋。诗之为道,要标举灵性,发抒怀抱,才能使人易于被打动(矜化)。诗者人之性情也,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诗文宁可如野马而不羁,不可如疲驴而软弱。歌必曼其声则韵多,舞不长其袖则态少。诗人“不是嫦娥甘独处,有谁领袖广寒宫”。 诗家之诗,不过两题,写景与言情。这里有写景易,言情难。景虽好也容易过目遗忘,情果真则往来于心而不释啊。 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都是隔年书。 乍见还一梦,相悲各问年。 愿将双泪啼为雨,明日留君不出城。 垂老相逢渐难别,大家期限各无多。 所以三里有:情感莫到触景处,悲欢总来流泪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