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蛋白,球蛋白

 亲吻你的唇 2010-02-16
白蛋白概述
白蛋白是属于球蛋白的一种蛋白质。在人体内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胶体渗透压。在奶和蛋里也有白蛋白。 
  白蛋白结构(双体),右图红色的是单体
[编辑本段]定义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albumin,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
  又称清蛋白。溶于水且遇热凝固的一种球形单纯蛋白。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几乎存在于所有动植物中。如卵白蛋白、血清白蛋白、乳白蛋白、肌白蛋白、麦白蛋白、豆白蛋白等都属于此类。常用作培养基成分。也可用有人造香肠、汤品和炖品中作粘接剂。
  白蛋白的分子结构已于1975年阐明,为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6458,分子中含17个二硫键,不含有糖的组分。在体液pH7.4的环境中,白蛋白为负离子,每分子可以带有200个以上负电荷。它是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这些物质包括胆红素、长链脂肪酸(每分子可以结合4-6个分子)、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如Cu2+、Ni2+、Ca2+)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白蛋白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3)浆白蛋白的其它生理作用 
  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远比球蛋白多,亲水作用又比球蛋白大,这使血浆中的白蛋白对球蛋白起到一种胶体保护的稳定作用。当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白蛋白合成不足时,可使血浆球蛋白失去胶体保护作用,稳定性下降。血浆球蛋白的稳定性下降,将严重影响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利用,引起相应的症状。此外,白蛋白还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白蛋白在血浆中也不断地进行着代谢更新,血浆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或转变成其它含氮物质。 
  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
  白蛋白是具有黏性、胶质性的物质,在人体内遇到重金属离子时,会自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起到解毒的作用。因此,食用含白蛋白丰富的食物,可避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而中毒。白蛋白对胃壁还有保护作用。
  人血白蛋白是血液制品的一种,俗称“生命制品”、“救命药”。它是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炼加工而成,直接静脉注射到病人体内,其主要功能是增强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市场价300到400元一瓶。临床上主要用于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以及肝硬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等危重病症的治疗,以及低蛋白血症病人。

                                                                    脂蛋白 

 脂蛋白(lipoproteins)
  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脂蛋白中脂质与蛋白质之间没有共价键结合,多数是通过脂质的非极性部分与蛋白质组分之间以疏水性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通常用溶解特性、离心沉降行为和化学组成来鉴定脂蛋白的特性。可溶性脂蛋白枣血浆脂蛋白在动物体内脂质的运输方面起重要作用,脂蛋白中的脂质还能与细胞膜的组分相互交换,参与细胞脂质代谢的调节;此外,血浆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低脂蛋白血和高脂蛋白血也都是血浆脂蛋白异常的疾病。不溶性脂蛋白是各种生物膜(如细胞膜、细胞器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脂蛋白内的蛋白质组分称为载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在肝脏和肠内进行。人体脂蛋白代谢的任一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导致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通俗的说,脂肪在血液中有赖于蛋白的携带与结合。脂肪与蛋白的结合即脂蛋白。人体脂蛋白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 乳糜微粒 2. 极低密度脂蛋白 3. 低密度脂蛋白 4. 高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液中存在、转运及代谢的形式,检查脂蛋白不仅可以了解血脂的质与量,也能对其生物功能进行分析。 
  血清脂蛋白经过超高速离心根据密度不同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及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中间产物中间密度脂蛋白。电泳法可以讲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 
  1.乳糜微粒(CM) 是最大的脂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正常空腹12h后不应该有CM。 
  参考值 阴性 
  2.高密度脂蛋白(HDL) 是血清中颗粒密度最大的一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肝脏以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HDL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参考值 1.03-2.07mmol/L 
  3.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 

                                                                血浆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浆总渗透压313毫渗量/升,相当于7个大气压(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其中胶体渗透压不超过1.5毫渗量/升(25毫米汞柱),其余为晶体渗透压。pH7.35~7.47。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1.6~2.4。
[编辑本段]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若向血浆中加入Ca2+ ,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 Ca2+,若向其中再加入 Ca2+,血清也不会再凝固。此外,血浆与血清的另一个区别是: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



                                                           组织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绝大部分组织液呈凝胶状态,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不会因重力作用流到身体的低垂部位;将注射针头插入组织间隙,也不能抽出组织液。但凝胶中的水及溶解于水和各种溶质分子的弥散运动并不受凝胶的阻碍,仍可与血液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凝胶的基质主要是透明质酸。邻近毛细血管的小部分组织液呈溶胶状态,可自由流动。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又透过管壁吸收回血液。除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水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均可滤过毛细血管壁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2.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2)毛细血管通透性;
  (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组织液是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由于近微动脉端毛细血管内血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滤出,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另外,有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细胞内液 
  
 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叫细胞内液。约占成人体内液体2/3(约占体重的40%)。由于人体的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即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
  细胞外液主要有三种类型:组织液,血浆(非血液),淋巴。另外如神经细胞内液等。

                                                         皮肤粘膜 

 皮肤和黏膜将人体保护起来,使人体对外界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系统,当有害物质将要侵入人体时,首先是皮肤和黏膜将外界致病因素阻挡在体外。所以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一般指腔口位置,如口腔黏膜,鼻黏膜,尿道黏膜等。

                                                             体液 

 体液,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内的液体。
  英文: Body fluid 或者 Bodily fluid。
  具体包括唾液, 精液 ,阴道的液体,人奶,血液,淋巴液,尿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
  艾滋病的病毒是可以通过体液的接触而传播的,尤其是,阴道的液体,精液,血液,和任何含有血液的体液。这也是为什么性交的时候,建议带避孕套的原因。 注射器一定要用新的,或者消毒过的。通过防止体液的传播,而防止艾滋病病毒。有些艾滋病的病人的唾液和眼泪中含有极少量艾滋病病毒,但是传染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接吻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机会非常小。但是通过接吻,其他病毒,例如: EB病毒还是可以传播给对方的。
  人和动物体内含有的液体,包括水和其中溶解的物质,人体体液总量约为体重的60~70%。
  体液可分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45%;存在于细胞外的称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25%。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液、组织间隙液(简称组织液或细胞间液)、淋巴液、脑脊液、胃肠道分泌液。细胞外液的1/5为血浆,是存在于血管中的液体,约占体重的4~5%,细胞外液的4/5为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液体,约占体重的15~20%。胃肠道分泌液的容量变化很大,一般占体重的1--3%。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由细胞膜所隔开;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由血管壁所隔开。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液三者之间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与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互相进行交换。
  人体新陈代谢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水。体内水的容量、分布以及其中的电解质浓度都由奇妙的人体加以调节控制,使细胞内外体液的容量、电解质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能够相对稳定地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是人体细胞代谢所必需的条件。可能因为创伤、感染、不当治疗、不良生活习惯而被破坏,并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这样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亚健康表现,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威胁生命的主要因素。 
  人和动物体内的液体,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人体体液约占体重的65%左右。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细胞内液,是原生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小部分存在于细胞外,称细胞外液。高等动物细胞外的液体有血浆、淋巴、脑脊髓液及组织液各种液体虽然彼此分开,成分也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血浆起着各种液体之间的联系作用。由于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地流动着,毛细血管又遍布全身各处,据估计它的总面积达8310平方米左右。不过体内平时仅有小部分毛细血管开放。但也足够进行机体的物质交换。当血液流经消化道和肺时,从胃肠中得到养料,从肺中得到氧气,流经全身组织细胞时,通过组织液将养料和氧气输送给细胞,供细胞生活需要;同时细胞新陈代谢后的产物进入血液,经循环运送至肾、肺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使血液不断更新,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表皮  
  
  ①人和动物皮肤的外层。由胚胎时期外胚层形成。具有抗摩擦和抗损伤的作用。
  ②植物初生组织表面的细胞层。一般由单层、无色而扁平的活细胞构成。它是植物体和外界环境接触的最外层细胞。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并含有三种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非角质形成细胞,即黑素细胞(melanocyte),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和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人体各部位的上皮厚薄不一,薄皮厚约75~150微米,厚皮约400~600微米。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从基底层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是表皮的最底层,借基膜与深层的真皮相连。基底层细胞皆附在基底膜上,它是表皮中唯一可以分裂复制的细胞,并可以直接摄取微血管内的养分,以补充细胞分裂复制之所需。基底层是一层矮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较小、排列整齐,核呈卵圆形胞质中常含有黑色素颗粒。矮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略呈圆形,有树枝状突起,胞核较小,能产生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的多少与皮肤颜色的深浅有关。黑色素颗粒能够吸收紫外线,使深层组织免受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基底层的细胞分裂比较活跃,不断产生新细胞并向浅层推移,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角质细胞。因此,也称生发层。 
  2、棘层(棘细胞层):位于基底层的浅面,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由许多棘状突起,胞核呈圆形。较老的细胞往上送达棘细胞层。在这儿他们会扩大呈扁平状,并长出棘状物,以便牢固地攀靠在一起。 
  3、颗粒层:位于棘层的浅面,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质颗粒。普通染色呈强嗜碱性,胞核较小,染色较淡。老化的细胞继续被推送到颗粒层里。至此,细胞内已充满着含角质素的颗粒。随着角质素的增加,细胞会逐渐地角质化而死亡。 
  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的浅面,由2-3层无核的扁平细胞组成。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质,它由颗粒层细胞的透明角质颗粒变性而成。 
  5、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浅层,由几层到几十层扁平无核角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的角蛋白,对酸、碱,摩擦等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角质层的表面细胞常呈小片脱落,形成皮屑。角质层是表皮的最上层,由已经完全角质化的死细胞所构成的。这些紧密相连的死细胞,构成了最重要的保护屏障层。 
  角质层内常有由皮脂腺分泌,用来防止皮肤脱水的皮质通过。角质层会不断地接受那些刚死亡的细胞,但它的厚度却始终维持不变,这是因为角质层细胞会不断脱落的缘故。在那些经常摩擦的部位(手掌、脚掌),角质层会加厚而形成茧。 
  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一种生成黑色素并有突起的细胞。胞体较圆,大多散在于基底层,突起穿插在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之间。黑素细胞分布不均,头面部和颈部多于手臂和大腿。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富含核糖体,小囊状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含有特征性的黑素体。与肤色有关(主要因素)。
  2,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主要散在于上皮的棘层浅部。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异体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 主要位于基底层,呈扁平型,有短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梅克尔细胞数量很少,但于指尖较多,可能为接受机械刺激的感觉细胞。其他证据显示,可能属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深层,向下与皮下组织相连,与后者无明显界限。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其内分布着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和大量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使皮肤既有弹性,又有韧性。结缔组织细胞以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较多。真皮的厚度不同,手掌、足底的真皮较厚,约3mm以上,眼睑等处最薄,约0.6mm。一般厚度在1—2mm之间。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解释2:指牛、羊、猪皮等制成的衣服或者家具制品,与人造革相对应。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型基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中还有神经和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肌肉以及皮肤的附属器。
  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层。乳头层可分为真皮乳头及乳头下层(两者合称为真皮上部)。网织层也可分为真皮中部和真皮下部,但两者没有明确界限。
  真皮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互相交织在一起,埋于基质内。正常真皮中细胞成分有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及肥大细胞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都是由成纤维母细胞分泌产生的。网状纤维是幼稚的胶原纤维,并非一独立成分。真皮组织的厚薄与其纤维组织和基质的多少关系密切,并与皮肤的致密性,饱满度,松弛和起皱现象密切相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美容皮肤科学家的关注。
  1. 胶原纤维 是真皮结缔组织中最为丰富的成分。在表皮下,表皮附属器和血管附近的胶原纤维细小且无一定走向,真皮其他部位的胶原纤维均结合成束。在真皮越往上部越细,越往下越粗。在真皮中部和下部,胶原束的方向几乎与皮面平行,并互相交织在一起,在一个水平面上向各种方向延伸。胶原纤维是目前认为与皮肤老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真皮有形成分。 
  2. 网状纤维 可以看作是新生的纤细的胶原纤维。在胚胎时期,网状纤维出现最早。在正常成人皮肤中,网状纤维稀少,仅见于表皮下,汗腺,皮脂腺,毛囊和毛细血管周围。表皮下网状纤维排列呈网状。每个脂肪周围也有网状纤维围绕。在创伤愈合或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的病变而有新胶原形成等情况下,网状纤维可以大量增生。
  3. 弹力纤维 较胶原纤维细得多,呈波浪状。弹性纤维在真皮部最粗,其排列方向和胶原束相同,可以缠绕在胶原束之间,与表皮平行。在表皮下的乳头体中,细小的弹性纤维几乎呈垂直方向上升至表皮下,终止于表皮真皮交界的下方。弹性纤维主要与皮肤弹性关系密切。 
  4. 基质 为一种无定型物质,充满于胶原纤维和胶原束之间的间隙内。正常真皮内基质主要含非硫酸盐酸性黏多糖,如玻璃酸(又称透明质酸)。在正常皮肤中含量虽然很少,但由于其可以吸收是其1000倍的水,所以在皮肤抗皱抗老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细胞 真皮中含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真树皮突状细胞,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同时在皮肤组织深层损伤后是主要的组织修复细胞。


                                                                   白细胞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白细胞观察实验:慢慢移动血片,观察各种白细胞,白细胞数目虽然少,寻找较困难,但胞体大、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白细胞描述:数目少,胞体大,细胞核明显。凸起
[编辑本段]白细胞的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1)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2)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编辑本段]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3.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1)嗜碱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2)嗜酸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红细胞(Erythrocytes)

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素(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包含在特定的细胞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细胞。其它的血细胞,如白血球,则是免疫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描述:多,小而圆,中央着色较浅,无核。
  人的红细胞:
  人类的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就好像是一个甜甜圈一样,只是当中没有一个洞而已。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直径通常是6μm~8μm。
  由于这种特别的形状而且体积比较小,所以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较大,使氧气以及二氧化碳能够快速地渗透细胞内外。红细胞的细胞膜含有特别的多醣类以及蛋白质,但是这种结构因人而异,这些结构是构成血型的基本要素。
  成人体内大约有2~3×1013个红细胞(女性大约为4~5百万/立方毫米血液,男性为5~6百万/立方毫米血液)。女性比男性少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出血造成的现象。另外睾丸酮也具有刺激红细胞生成激素制造红细胞的功能。
  在人的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占血球总量的30%以上,是血液中最通常的一种血细胞,在干重9%时,占94%,随着氧分压的变化与氧结合或游离,但它的解离曲线和纯血红素的溶液不同,在氧分压低的组织,红细胞具有放出多量氧的能力。另外,在红细胞内,存在有碳酸脱氢酶,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离子的可逆反应中起触媒作用。因此红细胞运送血液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
  在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成熟的哺乳类红细胞是双凹盘状,如此可增加其表面积,使物质更容易通过其细胞膜。
[编辑本段]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含有血红素(hemoglobin),其具有缓冲的作用。血红素十分活跃,它既能和氧结合在一起,也能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其主要工作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氨基酸这些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运送氧气,红细胞的90%由血红蛋白组成。血红蛋白是一种红细胞相关的化合物肌红蛋白,在肌肉细胞中存储氧气。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它可以在肺部或腮部临时与氧气分子结合,该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身体的组织中释放出氧气,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血红蛋白也可以运送由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到氧气总量的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解决)。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因而丧失运输氧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 
  每个红细胞含有两亿到二十亿个血红素分子,占了红细胞重量的三分之一。每个血红素分子由四个次体构成,每个次体包含一个血基质(heme)以及一个和血基质连接的多肽。血红素内的多肽称为球蛋白(globin),而每个血基质当中有一个铁原子,此处可以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因此,一个血红素可以和四个氧分子结合。女性血红素的平均浓度为14g/L,男性的血红素平均浓度为16g/L。在体内,不是只有血红素含有铁原子,像细胞色素是另外一种含铁原子的分子。
  肺中的氧气张力高,血红素在微血管中与氧结合,形成充氧血红素,充氧血红素在氧气张力较低的组织微血管中释出氧气。而二氧化碳是以碳酸、重碳酸离子以及钾和钠的重碳酸盐的形式进行运输。血红素和氧结合时,血液就变得鲜红,变成动脉血,和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就变得暗红,变成静脉血。
  血红素既能和它们很快地结合,而且还能够和它们分开。当红细胞流经肺里的时候,它就跟氧结合在一起并把氧运送到人体全身的各个角落里,让肌肉、骨骼、神经等细胞得到氧气,能够正常地工作。红细胞把氧气送出后就很快地和氧气分离,立刻带走了这些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呼出体外。
  另外,并非所有的血红素的构造都相同,例如胎儿的血红素比成年人的血红素有着更强的氧亲和力,在任何氧分压下,都有着比母亲血红素为高的百分比,因而能从母亲的血液中获取氧,胎儿出生后二十个星期,血红素就变为成年人的形式了。 
  红细胞就是这样忠诚地把氧气运输给人身体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所以红细胞是我们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运输队”。
[编辑本段]生成红细胞的重要物质:
  
  要生成红细胞,需要一些重要的物质,其中包括了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铁和生长因子:叶酸(folic acid)与维生素B12(VitaminB12)。
  铁(iron):
  铁是使氧气连结在血红素上的重要元素。其来源于含铁食物中(如肉类、蛋黄、肝脏、豆类、谷物、贝类等),不过当我们排出尿液、汗水、粪便,或是有表皮细胞的脱落时,都会造成少量铁份的丧失,性成熟的女性更会因为月经而使铁份流失。为了要保持铁的平衡,必需食用含铁的食物,例如肉类、肝脏、甲鱼、蛋黄、豆类、坚果以及带壳的五谷类。如果铁原子不足,就会出现铁缺乏(iron deficiency)的现象,血红素的制造量会不足。降低氧气运输的效率。导致红细胞形状会变小,颜色较白,数目也会减少,脸色会呈现苍白,舌头会肿大、疼痛、手指甲易碎、出现隆起线条,都显示缺铁的征兆。若铁原子太多,则会引起严重的中毒。
  人体中有不少的铁被保存在肝脏中一种叫做铁蛋白(ferritin)的蛋白质中(人体中的铁约有50%位于血红素中,25%位于含血基质的蛋白质,另外的25%则存于肝脏中的血蛋白内)。
  当衰老的血红素于脾脏和肝脏中分解后,它们的铁离子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并与铁传递蛋白(transferrin)结合,大部分的铁便是由此蛋白质被送回骨髓,以作为合成新红细胞的原料。
  铁在人体中的代谢平衡主要由小肠上皮控制,它们会积极地从食物中吸收铁质。在摄入的食物中,只有一小部份的铁质被吸收,不过更重要的是,身体铁平衡会影响铁质的吸收,有时候吸收较多,有时候吸收较少。小肠上皮的铁含量多少就决定了铁原子吸收量:身体铁原子越多,小肠上皮铁原子含量就越高,于是吸收铁原子的能力就越差。
  肝脏会制造一种可以和铁结合的蛋白,叫做铁合蛋白(ferritin),这种蛋白质具有缓冲的作用,可以使缺铁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身体内50%的铁原子位在血红素内,25%在铁合蛋白(例如细胞色素),25%在肝脏的铁合蛋白内。此外,铁原子的再利用也是相当有效率:当老旧的红细胞在脾脏以及肝脏内破坏之后,它们的铁原子就会释入血浆中,并和携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携铁蛋白具有传送铁原子的能力。几乎所有经由携铁蛋白传送的铁原子都会送到骨髓内,当做制造红细胞的原料。有一小部的铁原子是来自细胞死亡后,细胞色素的铁原子释放出来,携铁蛋白也会携带这些铁原子,送到骨髓内。
  叶酸及维生素B12:
  叶酸属于一种维生素,其在有叶植物、酵母菌、肝脏中的含量颇多,是构成胸腺嘧啶(thymine)的重要物质,对于DNA的合成相当重要,并进而影响了细胞的分裂,故当其含量不足时,便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尤其是像血红素前质物等快速繁殖的细胞)。其中以增生迅速的细胞受到的影响最大(红细胞前身细胞也是一种分裂迅速的细胞)。因此,如果叶酸缺乏的时候,红细胞的制造量就会减少。
  维他命B12为含钴的维生素,所以又叫做cobalamin,虽然是合成红细胞的重要元素,但所需要的量相当少(一天只需百万分之一克),对于叶酸的活动相当重要,叶酸必须靠维生素B12才能发挥其功能。维生素B12必须透过由胃分泌的造血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才可被人体吸收,内因子是一种由胃部分泌出来的蛋白质,如果缺乏这种蛋白质,就会引起维生素B12缺乏。而且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因此素食者会缺乏这种维生素。另外,由于其亦是髓鞘(myelin)合成的重要物质,所以当其缺乏时,往往会造成神经方面疾病及红细胞不足的综合病症。
[编辑本段]红细胞的生成:
  人体每小时要制造5亿新红细胞。红细胞主要在人体的骨髓(bone marrow)内生成(特别是红骨髓)。它靠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rotein)与铁离子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荷尔蒙,一般称为EPO,红细胞的生成就是由它负责控制。它产生于肾脏的毛细血管上皮中(肝脏也有此功能,只是其分泌量相对少很多),然后再进入血液中,其会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红细胞前质物的生成及分化,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生成激素的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就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当不断监测血液的肾脏含氧量下降而以化学方式发出警告时,就会制造出较多量的红细胞生成激素,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数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便命令骨髓制造一批新的红细胞。通过这样的机制,携氧量就会增加。
  年轻未成熟的红细胞——网纤红质体(reticulocyte)中尚有一些线粒体,经由它们的分泌,网纤红质体中会形成了一种网状构造;如果利用特殊的染色,可以把这些网状结构染出来,所以这些细胞就叫做网状球(reticuocyte)。经过一连串的分化后,这些骨髓细胞就会开始制造血红素,使红细胞具备了血红素,但它们的细胞核及线粒体等结构却也会消失,分化成熟后,红细胞便离开骨髓并进入循环系统,以执行其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成熟的红细胞(已经完全失去核糖体)才会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循环内。但是如果红细胞不正常地大量制造,在血液中就能找到很多网状球。
  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量于平常并不会太多,可是一旦输送至肾脏的氧含量降低时(其情形有: 1.心脏的输血量不足 2.肺脏发生疾病 3.贫血 4.处于较高海拔时),其分泌量便会大增,使氧气运输量在红细胞增多后恢复正常。
  当肾脏衰竭时,EPO无法正常合成,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造成贫血,需要EPO来增加红细胞的产生,在给予EPO的同时必须注意体内铁离子的含量,如果体内铁不足,注射EPO而不给予铁离子是无法使红细胞产生增加。
[编辑本段]红细胞的更新:
  红细胞不断进行新生和破坏,根据同位素的实验证明其寿命为100—120天,比要白血球长。所以红十字会都会建议成年男子每隔三个月献血一次,女子每隔四个月献血一次。
  由于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细胞器,无法自行制造自己的结构,也无法使自己的结构维持长久。身体内每天红细胞破坏量约1%,需加以补充。照这样计算,人体每天要制造一百万个细胞。由于胎儿期造血而产生的红细胞中,血红素为胎儿血色素HgbF,适合于子宫内低氧状态下的气体交换,至成人期造血期,血色素便转变为成人型血色素HgbA。
  老化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及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分解,血色素(heme)变为胆红素(bilirubin),血球蛋白和铁。血浆的颜色就是由胆色素所构成的,因此血色素变为胆红素的这一过程使血浆变为淡黄色,被释出的铁离子大部分都会被保留起来,可利用于血色素的再合成,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运往肝脏,经处理后,以胆汁的形式排出。同时血球蛋白可成为氨基酸,利用于蛋白质的再合成。人体每天有四五万个红细胞在脾脏及肝脏被破坏。
  初生婴儿由于新陈代谢率很快,红细胞寿命则约有80天(两个月),不过也由于其新陈代谢快,所以更快制造新的红细胞来补充死去的红细胞。
  有些长期病患者如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其血液中红细胞寿命可能会稍较正常的120天低一些,原因可能很多,一般而言主要因素应是这类病人体内堆积较多的代谢后毒性物质不易排除,而这些物质会伤害红细胞,减短红细胞的寿命。另外,某些肾衰竭患者的肾血管内皮组织可能有破损,红细胞通过时,容易受到破坏,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上皮组织是人体最大的组织。
  被覆上皮分布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表面。又分成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前者包括单层扁平(鳞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假复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后者包括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移行上皮。被覆上皮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作用,可以防止外物损伤和病菌侵入。
  单层上皮由单层细胞组成,常见于物质容易通过的地方。眼睛视网膜的色素层是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内腔表面的是假复层上皮。看起来像复层,实际是由不同高度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较低的是杯状细胞,它可以分泌黏液;较高的是纤毛细胞,它可以扫除被黏液层黏附的吸入的尘粒。
  皮肤的表皮,口腔、咽食管、肛门和阴道的表面,还有眼睛的角膜是复层上皮。复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更有利于保护作用。
  腺上皮更具有分泌功能。以腺上皮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器官为腺体。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有胃腺、肠腺、汗腺等。它们是由腺上皮围成的腺泡,分泌物流入其中央腔内,再由导管排到管腔或体表。
  内分泌腺有肾上腺、垂体、甲状腺、性腺等。腺细胞常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泡状,没有导管,激素分泌后立即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上皮组织再生能力很强,复层上皮的表浅细胞不时脱落,深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使上皮保持动态平衡。 
  上皮组织实验
  (1)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11号片,肠系膜装片,硝酸银镀染。细胞质部分稍呈淡黄色,核呈空泡样(如用染料复染,则可显示出)。间皮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区别。
  单层柱状上皮:13号切片,猪十二指肠横切片,或胆囊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 HE染色。小肠绒毛、柱状细胞的胞核呈椭圆形、细胞的游离面纹状缘、杯状细胞、淋巴细胞。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14号切片。猪气管横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细胞核的排列高低不齐、柱状细胞、纤毛、基细胞、杯状细胞。
  单层立方上皮:12号片肾小管或55号片甲状腺切片,制片方法同上。立方形细胞,核为圆形,细胞界限清楚。
  (2)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65号切片,猪食管横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 染色。矮柱状细胞核为长椭圆形、多边形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梭形或扁平细胞核深染固缩。
  复层变移上皮:15号切片,动物膀胱横切,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 染色。空虚收缩状态时上皮变厚,表层细胞呈立方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中层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细胞多为矮柱状或立方形。而当尿液蓄积膨胀时,变移上皮变薄,细胞形态也发生改变,表层细胞多呈扁平形。
  一、被覆上皮 
  根据上皮细胞的排列层数和形状,又将被覆上皮分为以下六种(图2-8):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仅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从表面看,细胞是不规则形,细胞边缘互相嵌合,从上皮的垂直切面看,胞质很薄。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上皮,称内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的上皮,称间皮,能分泌少量浆液,保持表面湿润光滑,便于内脏活动。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形似立方状的上皮细胞组成。如分布于甲状腺、肾小管的上皮等,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形似柱状的上皮细胞组成,如衬贴于胃肠道、子宫腔面的上皮,具有分泌、吸收等功能。小肠柱状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许多细小突起,称为微绒毛。微绒毛能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这种上皮的细胞高矮不等,在垂直切面上细胞核的位置也呈现高低不同,好象是复层,但每一个细胞的基部均位于基膜上,因而,实际是单层。其游离面有许多纤毛,纤毛比绒毛粗而长。纤毛能有节律地朝一个方向摆动,借助这种摆动,一些分泌物或附着在表面的灰尘、细菌等异物得以清除。这种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由十余层或数十层细胞组成。仅靠近表面几层细胞为扁平状,基底层细胞能不断分裂增生,以补充表层衰老或损伤脱落的细胞。复层扁平上皮深层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复层扁平上皮的营养。这种上皮分布于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具有耐摩擦和防止异物侵入等保护作用,受损伤后,上皮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又名移行上皮,是又一种复层上皮,衬贴在排尿管道的腔面。由于排尿管道的容积常有变化,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状也相应改变,从而使上皮的面积扩大和缩小。如膀胱空虚缩小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较多,当膀胱充盈扩大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形状也变扁。
  二、腺上皮 
  是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份组成的器官称腺。腺上皮是在胚胎时期,由原始上皮形成上皮细胞索,向深层结缔组织内生长、分化而形成。 
  如果腺有导管与表面的上皮联系,腺的分泌物经导管排到身体表面或器官的管腔内,这种腺称为外分泌腺。又称有管腺,如汗腺、唾液腺、胃腺、胰腺等。
  如果在发生过程中,上皮细胞索逐渐与表面的上皮脱离,不形成导管,腺细胞呈索、团或滤泡状排列,其间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腺的分泌物(称激素)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液或淋巴液运送到全身。这种腺称为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三、细胞间连接
  在上皮细胞的侧面往往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即细胞间连接(图2-10)。这些细胞间连接是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细胞间联系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紧密连接 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和单层立方上皮,位于上皮细胞顶部的周围。在紧密连接的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胞膜上有呈网格状的脊,这些脊彼此相对并紧贴在一起,细胞游离端之间的间隙消失。因此,紧密连接不仅使细胞之间紧紧连接,而且更重要的是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组织液(即细胞间液)和管腔液混合,维持二者的渗透梯度。因此,它又是阻碍物质扩散的屏障。
  2 中间连接和桥粒 这两种细胞连接的连接区,细胞间均有一定宽度的间隙,间隙内均有一定密度的丝状物,细胞膜的胞质面也都有致密物质和丝状物附着。它们能牢固地连接细胞。
  3 缝隙连接 在缝隙连接处,相邻两细胞相互靠近,相隔仅 2nm左右,每一侧膜上都整齐地排列着若干“颗粒”,每个颗粒是由六个蛋白质亚单位组成,其中央有直径大约为2nm的孔道。相邻两细胞的颗粒彼此相接,孔道也连通(图2-11)。这种连接不仅存在于上皮细胞间,而且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年的多种细胞间,不仅使细胞彼此连接,而且可供细胞互相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信息。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的功能:收缩和舒张
  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并有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等。肌细胞外形细长因此又称肌纤维。肌细胞的细胞膜叫做肌膜,其细胞质叫肌浆。肌浆中含有肌丝,它是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根据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的不同可将肌肉组织分为3类:即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 。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的收缩受意志支配属于随意肌。心肌与平滑肌受自主性神经支配属于不随意肌。
  骨骼肌纤维一般为长圆柱形,长约1~40毫米,直径10~100 微米。每条肌纤维周围均有一薄层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由数条至数十条肌纤维集合成肌束,肌束外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为肌束膜,由许多肌束组成一块肌肉,其表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外膜,即深筋膜。各结缔组织中均有丰富的血管,肌内膜中有毛细血管网包绕于肌纤维周围。肌肉的结缔组织中有传入、传出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神经纤维。分布于肌肉内血管壁上的神经为自主性神经是无髓神经纤维。
  平滑肌纤维一般为梭形,长约20~300 微米,直径约6微米,妊娠期子宫的平滑肌长可达500微米,核为长椭圆形位于肌纤维的中央基膜附于肌膜之外。平滑肌常排列成束或排列成层。按其神经末梢分布方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少数,肌细胞的表面有神经末梢分布,其末梢呈念珠状膨大,而其他多数平滑肌细胞没有神经末梢,这些细胞则通过平滑肌细胞的缝管连接传递信息,使神经冲动扩散,机体内多数平滑肌如分布于消化管、子宫壁的平滑肌均属此类。另一类是多数,每个肌细胞表面都有神经末梢分布,各细胞直接受神经的控制,如眼的瞳孔括约肌与开大肌属于此类。此外,还有中间型的。平滑肌除具有收缩功能外,还有产生细胞间质的功能。
  心肌纤维呈圆柱形,直径约为15~20微米。心肌纤维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因此心肌可同时收缩 。心肌的生理特点是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  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神经组织实验
  (1).神经细胞:40号切片,取牛脊髓灰质腹侧柱,95%酒精固定,石蜡切片,1%硫堇或天青I染色。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树突、轴突、轴丘。
  (2).有髓神经纤维:37号切片,取动物坐骨神经,绷直固定,纵切,HE染色。神经纤维平行排列成束,在每条神经纤维的中央有轴突,外包雪旺氏细胞形成的髓鞘,神经纤维每隔一定距离有一环状的缩细部称郎飞氏结,此处髓鞘中断,雪旺氏细胞膜直接与轴突相贴。在神经纤维间可看到椭圆形的细胞核,是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核,染色较深。
  (3).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环层小体(示教):39号切片,猫肠系膜环层小体整装片。椭圆形、内轴、感觉神经纤维、被囊。
  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示教):38号切片,有髓神经纤维走向骨骼肌束反复分支,伸向肌纤维。神经纤维走近肌膜,又反复分支,末端呈扣状,称此为运动终板。
  (4).神经元 主要分布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结缔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广,种类多,包括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血液、淋巴,软骨和骨组织,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它们都起源于胚胎性结缔组织——间充质。在它们的组成成分中除细胞外,还有大量非细胞物质(无定形基质和纤维)。
  结缔组织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稀薄的无定形基质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图3-1)。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各种结缔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成体结缔组织内仍保留少量未分化的间质细胞。
  图3-1 间充质固有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proper),按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编辑本段]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又称蜂窝组织(areolar tissue),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疏松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疏松结缔的组成如下:
  (一)细胞
  疏松结缔的细胞种类较多,其中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此外,血液中的白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在炎症反应时也可游走到结缔组织内。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分布随疏松结缔组织存在的部位和功能状态而不同。
  图3-2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模式图1.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细胞扁平,多突起,呈星状,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胞核较大,扁卵圆形,染色质疏松着色浅,核仁明显(图3-2)。在电镜下,胞质内富于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细胞合成蛋白质功能旺盛(图3-3,3-4)。成纤维细胞既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也合成和分泌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等基质成分。
  成纤维细胞处于功能静止状态时,称为纤维细胞(fibrocyte)(图3-3)。细胞变小,呈长梭形,胞核小,着色深,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在一定条件下,如创伤修复,结缔再生时,纤维细胞又能再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同时,成纤维细胞也能分裂增生。
  3-3成纤维细胞左和纤维细胞右超微结构模式
  成纤维细胞常通过基质糖蛋白的介导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在趋化因子(如淋巴因子、补体等)的吸引下,成纤维细胞能缓慢地向一定方向移动。
  2.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为组织细胞(histiocyte),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在炎症和异物等刺激下活化成游走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通常有钝圆形突起,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小,卵圆形或肾形,多为偏心位,着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细胞膜附近有较多的微丝和微管(图3-5,3-6)。
  巨噬细胞是由血液内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此时,细胞变大,线粒体及溶酶体增多,粘附和吞噬能力增强。在不同组织器官内的巨噬细胞存活时间不同,一般为2个月或更长。
  巨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它具有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和清除异物及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参与和调节人体免疫应答等功能。
  (1)趋化性定向运动:巨噬细胞可沿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病变部位,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chemotaxis)。这类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如补体C5a、细菌的产物、炎症组织的变性蛋白等。
  (2)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包括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特异性吞噬作用。巨噬细胞经趋化性定向运动抵达病变部位时,即伸出伪足并粘附和包围细菌、异物、衰老伤亡的细胞等,进而摄入胞质内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吞噬体、吞饮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异物颗粒被溶酶体酶消化分解后,成为残余体。
  在非特异性吞噬过程中,巨噬细胞直接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如碳粒、粉尘、衰老的细胞和某些细菌。巨噬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有的能与抗体结合(Fc受体);有的能与补体结合(C3受体);有的能与纤维粘连蛋白结合(纤维粘连蛋白受体),在特异性吞噬过程中,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作为识别因子先将细菌、病毒、异体细胞、受损伤的细胞等包裹起来,通过它们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被巨噬细胞识别和粘附,启动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并显著增强吞噬作用(图3-7)。这种免疫吞噬作用是巨噬细胞重要的功能特征。
  (3)分泌作用 :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分泌功能,能合成和分泌数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溶菌酶(lysozyme)、干扰素(interferon)、补体(complement)等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还能分泌血管生成因子、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激活和调节有关细胞功能活动的多种物质。
  (4)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巨噬细胞能捕捉、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被巨噬细胞捕捉的抗原经加工处理后,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Ⅱ类基因产物结合,形成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贮存在巨噬细胞表面、并呈递给淋巴细胞,启动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其次,巨噬细胞本身也是免疫效应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能杀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此外,巨噬细胞分泌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Ⅰ(interleukinⅠ,IL-Ⅰ)、干扰素等也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3.浆细胞 浆细胞(plasma cell)通常在疏松结缔组织内较少,而在病原菌或异性蛋白易于入侵的部位如消化道、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较多。细胞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图3-2)。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多核糖体。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内(图3-8,3-9)。
  浆细胞具有合成、贮存与分泌抗体(antibody)即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反复刺激下,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转变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能特异性地中和、消除抗原。
  4.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mast cell)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而圆,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颗粒易溶于水(图3-2)。电镜下,颗粒大小不一,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单位膜包裹,内部结构常呈多样性,在深染的基质内含螺状或网格状晶体,或含细粒状物质(图3-10)。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
  肥大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肥大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包括组胺(histamine)、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白三烯(leukotriene)和肝素(heparin)等。组胺、白三烯能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微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到变态反应的部位,肝素则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合成后贮存于颗粒内并能迅速释放。释放时颗粒合并,形成脱粒管道,开口于细胞表面;白三烯则不在颗粒内贮存,其释放较组胺等迟缓(图3-11)。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是一种特异性反应。机体受过敏原(如花粉、某些药物等)的刺激后,浆细胞产生亲细胞性抗体IgE。肥大细胞膜表面有IgE受体,当IgE与肥大细胞的IgE受体结合后,机体即对该过每原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少量的过敏原便可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引起过敏反应(图3-11),如在皮肤引起荨麻疹,在呼吸道引起支气管哮喘等。
  一般认为,肥大细胞的祖细胞来源于骨髓,经血流迁移到结缔组织内,发育为肥大细胞。组织内的肥大细胞可分裂增殖,其寿命数天至数月。
  5.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fat cell)常沿血管分布,单个或成群存在。细胞体积大,常呈圆球形或相互挤压成多边形。胞质被一个大脂滴推挤到细胞周缘,包绕脂滴。核被挤压成扁圆形,连同部分胞质呈新月形,位于细胞一侧。在HE标本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图3-2)。脂肪细胞有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的功能。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较原始的细胞,它们保持着间充质细胞的分化潜能,在炎症与创伤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常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并能分化为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内皮细胞。
  7.白细胞 血液内的白细胞,受趋化因子的吸引,常穿出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游走到疏松结缔组织内,行使其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疏松结缔组织内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多见。游走出的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
[编辑本段]二、纤维
  
  1.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又名白纤维。HE 染色切片中呈嗜酸性,着浅红色。纤维粗细不等,直径1-20μm,呈波浪形,并互相交织。胶原原纤维由直径20~200nm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图3-2)。电镜下,胶原原纤维显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约64nm(图3-12)。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强。胶原纤维的化学成分为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简称胶原,collagen)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分泌到细胞外的胶原再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进而集合成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形成的基本过程如下(图3-13):
  (1)细胞内合成前胶原蛋白分子:成纤维细胞摄取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包括脯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按照特定的胶原mRNA的碱基序列,合成前α-多肽链。后者边合成边进入粗面内质网腔内,并在羟化酶的作用下,将肽链中的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经羟化后,三条前α-多肽链互相缠绕成绳索状的前胶原蛋白分子(procollagen molecule)。溶解状态的前胶原蛋白分子,两端未缠绕,呈球状构型,在粗面内质网腔内或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内加入糖基后,分泌到细胞外。
  (2)原胶原蛋白分子的细胞外聚合:细胞外的前胶原蛋白分子,在肽内切酶的作用下,切去分子两端球状构形部分,形成原胶原蛋白分子(tropocol-lagen)粗约1.5nm,长约300nm。原胶原蛋白分子平行排列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聚合时,相互平行的相邻分子错开1/4分子长度,同一排的分子,首尾相对并保持一定距离,聚合成束,于是形成具有64nm周期横纹的胶原原纤维。聚合时,分子内、分子间的化学基因进行缩合、交联,增加原纤维的稳固性。若干胶原原纤维经糖蛋白粘合成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的一菜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和调控。如细胞内脯氨酸的含量直接影响前α-多肽链的合成。缺氧或缺乏维生素C或Fe2+等辅助因子,导致前α-多肽链的羟化受到抑制,造成前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影响创伤的愈合。聚合时,如胶原蛋白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障碍(常因赖氨酰氧化酶不足所致)将影响胶原纤维的稳固性。除成纤维细胞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某些平滑肌细胞等起源于间充质的细胞以及多种上皮细胞也能产生胶原蛋白。

  2.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新鲜状态下呈黄色,又名黄纤维。在HE标本中,着色轻微,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分。但醛复红(aldehyde-fuchsin)或地衣红(orcein)能将弹性纤维染成紫色或棕褐色。弹性纤维较细,直行,分支交织,粗细不等(0.2-1.0μm),表面光滑,断端常卷曲(图3-2)。电镜下,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电子密度低,由均质的弹性蛋白(elastin)组成,核心外周覆盖微原纤维(microfibril),直径约10nm。弹性蛋白分子能任意卷曲,分子间藉共价键交联成网。在外力牵拉下,卷曲的弹性蛋白分子伸展拉长;除去外力后,弹性蛋白分子又回复为卷曲状态(图3-14)。
  弹性纤维富于弹性而韧性差,与胶原纤维交织在一起,使疏松结缔组织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有利于器官和组织保持形态位置的相对恒定,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较细,分支多,交织成网。网状纤维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也具有64nm周期性横纹。纤维表面被覆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故PAS反应阳性,并具嗜银性。用银染法,网状纤维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argyrophil fiber)。网状纤维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周围。在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有较多的网状纤维,构成它们的支架。
[编辑本段]三、基质
  基质(ground substance)是一种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具有一定粘性。构成基质的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是由蛋白质与大量多糖结合成的大分子复合物,是基质的主要成分。其中多糖主要是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其次是硫酸软骨素A 、C(chondroitin sulfate A、C)、硫酸角质素A、C(keratin sulfate)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等。它们都是以含有氨基已糖的双糖为基本单位聚合成的长链化合物,总称为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由于糖胺多糖分子存在大量阴离子,故能结合大量水(结合水)。透明质酸是一种曲折盘绕的长链 大分子,拉直可达2.5μm,由它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它糖胺多糖则以蛋白质为核心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后者再通过连接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图3-15)。蛋白多糖复合物的立体构型形成有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和溶于水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等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的防御屏障,致使感染和肿瘤浸润扩散。
  图3-15 蛋白多糖分子结构模型
  糖蛋白(glycoprotein)是基质内另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蛋白多糖相反,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从基质内已经分离出多种糖蛋白,主要的有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FN)层粘连蛋白(laminin)和软骨粘连蛋白(chondronectin)等。这类基质大分子不仅参与基质分子筛的构成,同时通过它们的连接和介导作用也影响细胞的附着和移动以及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纤维粘连蛋白是基质中一种重要的糖蛋白,存在于胶原纤维和许多结缔组织细胞周围。在电镜下,纤维粘连蛋白呈原纤维状,由两条多肽链组成,两条肽链的一端由若干二硫键连接。每一肽链上均有若干特定的功能区,能分别与细胞、胶原、肝素和纤维素等结合。于是,纤维粘连蛋白作为一种中介蛋白,能将细胞连接到胶原、肝素等细胞外基质上。
  组织液(tissue fluid)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组织液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组织和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当组织液的渗出、回流或机体水盐、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基质中的组织液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编辑本段]四、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ctive tissue)的组成与疏松结缔组织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致密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成分特别多,而且排列紧密,细胞和基质成分很少。除弹性组织外,绝大多数的致密结缔组织中以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为主要成分,其中含少量纤维细胞、小血管和淋巴管。按纤维的性质和排列方式不同,可将致密结缔组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分布于真皮的网状层、巩膜
  、大多数器官的被膜等处。以胶原纤维为主,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互相交织成致密的网或层。纤维的走行方向与承受机械力学作用的方向相适应。纤维束间有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小血管及神经束等。
  2.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肌胆为其典型代表。胶原纤维束平行而紧密排列,束间有沿其长轴成行排列的细胞,称腱细胞,它是一种变形的成纤维细胞,胞体伸出许多翼状突起,插入纤维束间并将其包裹。细胞的横切面呈星形,核 位于细胞的中央。 
  3.弹性组织(elastic tissue)是富于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如项韧带、黄韧带、声带等。由粗大的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成柬,并以细小的分支连接成网,其间有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体内有很多部位的结缔组织是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之间的过渡形态,其结构特点是:由较细密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其中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小血管和神经等。如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即属于此种,常称其为细密的结缔组织。
[编辑本段]五、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是由大量脂肪细胞集聚而成。疏松结缔组织将成群的脂肪细胞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根据脂肪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两种脂肪组织:
  1.白色(黄色)脂肪组织(white,yellow adipose tissue)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结构特点是:①胞质内含有一个大的脂肪滴,位于细胞的中央,在HE染色标本上因脂肪滴被溶解而成大空泡状;②很少的胞质及扁椭圆形的胞核被挤在周边,此种细胞称为单泡脂肪细胞。成人大多数的脂肪细胞均属此类,如皮下组织、系膜、网膜和黄骨髓等。脂肪组织除具有支持、缓冲保护和维持体温的功能外,还是机体贮存脂肪的“脂库”。 
  2.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棕色脂肪细胞的特点是:①细胞呈多边形,胞质内有许多较小的脂滴和大而密集的线粒体,线粒体与脂滴紧密相贴;②核圆位于细胞中央,称此种细胞为多泡脂肪细胞。棕色脂肪在新生儿含量较多,成人含量很少。在冬眠动物的体内也较多。在寒冷的环境下,棕色脂肪细胞内的脂类迅速氧化,产生大量热能,有利于新生儿的抗寒和维持冬眠动物的体温。
  四)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是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1.网状细胞(reticular cell)为星形多突起细胞,其突起彼此连接成网。胞质弱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染色浅、核仁清楚。
  2.网状纤维网状纤维细而多分支,沿着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分布(即网状 细胞附于其上)。网状纤维分支互相连接成的网孔内充满基质(在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分别是淋巴液和血液)。 体内没有单独存在的网状组织,它是构成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固有层、淋巴结、脾、扁桃体及红骨髓中。在这些器官中,网状组织成为支架,网孔中充满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或者是发育不同阶 段的各种血细胞。网状细胞则成为T、B淋巴细胞和血细胞发育微环境的细胞成分之一。
[编辑本段]六、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 
  结缔组织由大量的细胞间质和散在其中的细胞组成。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分散而无极性。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基质是无定形的胶体样物质,纤维为细丝状,包埋在基质中。 
  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如纤维性的肌腱、韧带、筋膜;流体状的血液;固体状的软骨和骨等。在机体内,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各类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 
  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骨和血液。 
  疏松结缔组织 广泛存在于各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甚至细胞之间。其结构特点是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该组织有连接、支持、防御、传递营养和代谢产物等多种功能。 
  (1)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种类较多,散在分布。其中有些是经常存在的较恒定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另有一些是可游走的或数量不定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血液渗出的白细胞等。 
  成纤维细胞 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份,胞体较大,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胞核大,染色质疏松。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蛋白体和发达的高尔基体,表明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结构特点。成纤维细胞具有生成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机体生成、发育时期和创伤修复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功能不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又称组织细胞,也是数量多,分布广,细胞形状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功能活跃者常伸出伪足而呈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含有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和较发达的高尔基体等。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异物与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溶菌酶、干扰素等)。故巨噬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组成部份。 
  浆细胞 多为卵圆形,核偏居细胞一端。核仁位于核中央,染色质呈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使整个细胞核状似车轮。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并有发达的高尔基体。浆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 常分布于毛细血管、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较小而圆,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强;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甚至痉挛。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过敏反应部位。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2)细胞间质: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由三种纤维和基质组成,它们在结缔组织中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主要起支持作用。 
  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份,在新鲜标本上呈白色,如腱和腱膜所见。胶原纤维粗细不等,直径在1~20μm之间,有分支交织成网。胶原纤维是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集合而成。胶原纤维的化学成份是胶原蛋白。胶原纤维的靱性大,抗拉力强,但弹性差。 
  网状纤维 与胶原纤维比较,网状纤维十分纤细(直径0.2~1μm),也有分支,HE染色不能显示,用浸银法能染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其主要化学成份也是胶原蛋白。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网状纤维少,它主要分布于网状结缔组织以及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的交界处,如上皮的基膜下,毛细血管周围等处。

                                                                              胶原蛋白
  一、对皮肤功能:保护、具适当弹性
  皮肤可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层,最外表为表皮,只有0.2公厘厚,可防止外界异物入侵。由表皮外侧往内,依次是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等五层细部结构,由于基底细胞层会有老旧细胞向上层顶升,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到达最外层,所以角质层最后会成为污垢而剥落。
  表皮下层,占有大部分结构的是真皮层,厚度为2公厘左右,又可分为三层,即乳头层、乳头下层及网状层等,大部分由蛋白质所构成,此部分蛋白质是同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elastin)组成,其他则是神经、毛细血管、汗腺及皮脂腺、淋巴管及毛根等。
  皮肤成分中有70%是由胶原蛋白组成,皮肤有如一个大套子紧紧包住身体各处,表面积相当大,人体四肢活动时,皮肤中胶原蛋白发挥功能,使皮肤具有保护功能,又有适当弹性及坚硬度。
  表皮的基底膜与真皮中的胶原蛋白紧密结合,真皮呈现波浪状也使得表皮随之起伏。手脚能自由弯曲,跳高时具有弹性,主要归功于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皮肤结构中是紧紧包住真皮层中的毛根皮脂腺以及细胞。皮肤老化后会失去弹性,主要也与胶原蛋白有关。
  胶原蛋白是维持皮肤与肌肉弹性的主要成分。但随着年龄增加,皮肤与肌肉中的水分会减少这是老化的开始。此时,胶原蛋白纤维开始变为细小,弹性蛋白之弹性也会减低,原先真皮中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交互构成有规则的网目结构会逐渐崩解,最后导致皱纹的生成。所以补充胶原蛋白能使皮肤保持年轻,道理即在于此。 
  二、骨骼坚硬具弹性,不致疏松脆弱 
  骨骼中含钙质成分,当牙齿中所含钙质流失时会造成牙齿病变,容易蛀牙及得牙周病等,骨骼钙流失时则导致骨质疏松。胶原蛋白能使得钙质与骨细胞能结合,不致流失。
  骨骼中的胶原蛋白流失时会使得骨中钙量也降低,此时只增加钙摄取量的话,也不易改善这种骨质疏松的现象,因为钙无法在骨中保住,多吃钙也会流失,主要由于胶原蛋白量已减少。所以要保住骨本,可由食物中摄取或是以胶原蛋白保健食品来补充。
  真皮中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含量比例为45:1左右,而骨骼中胶原蛋白含量约占20%,在皮肤与骨中胶原蛋白都是主要蛋白质成分,以骨中总蛋白质量来计算的话则有80%是胶原蛋白。因为含有胶原蛋白,所以骨骼与牙齿在坚硬中同时还带有弹性。
  骨骼与肌肉能够相互联接也是靠胶原蛋白,而此处的胶原蛋白特称为肌腱。骨与骨相连接部分,如膝盖、关节等软骨组织主要成分也是胶原蛋白,使得运动时筋骨可保持柔软而具有弹性。
  一般动物筋骨中也含有许多胶原蛋白,称之为“骨胶原”,动物筋骨中能抽取胶原蛋白及明胶,可以用在医药及工业用途。
  三、胶原蛋白能使眼睛能够透光,眼角膜保持透明 
  眼角膜是眼睛中重要结构之一,其中所含胶原蛋白纤维呈现规则排列,此种结构不但可以让光线透过,也因为此种胶原蛋白纤维特殊的排列方式,眼角膜呈现透明。由于胶原蛋白是眼角膜主要成分蛋白质,所以以胶原蛋白为原料所制造的隐形眼镜很适合人体也就是身体合适性高,而且比其他材料为原料的隐形眼镜保水性还佳(图七)。
  四、促使肌肉细胞连接并具弹性与光泽 
  肌肉主要是由肌纤蛋白及肌球蛋白所构成,而细胞与细胞之间是利用胶原蛋白进行粘合的,同时也是身体构成材料之一。胶原蛋白分子所形成的立体骨架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姿势,并呈现适当柔软度。
  吃牛肉时,常会有较为坚硬的[牛筋],主要成分就是胶原蛋白。
  五、保护及强化内脏功能 
  人体主要的内脏器官及组织都含有胶原蛋白,在这些脏器表皮结构的下方是胶原蛋白,最大功能在保护及强化脏器,例如胃或肠即是例子。
  吃猪脑或是猪肝时,常感到异常柔软,不像猪脚那么坚硬、具弹性,主要理由是这些脏器所含胶原蛋白较少。虽然如此,胶原蛋白仍是这些器官不可或缺的成分。
[编辑本段]胶原蛋白的护肤作用
  胶原蛋白被称为“骨中之骨,肤中之肤”,可以说是真皮层强有力的后盾,其对皮肤的作用不言而喻。不要小看它,你的皮肤这么光滑,这么水嫩,这么有弹性吗?还是多亏了胶原蛋白。段建华告诉记者,胶原蛋白对皮肤的好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湿:胶原蛋白含亲水性的天然保湿因子,而且三螺旋结构能强劲锁住水分,让皮肤时刻保持湿润、水嫩的状态!
  滋养:活性胶原蛋白对皮肤的渗透性强,可透过角质层与皮肤上皮细胞结合,参与和改善皮肤细胞的代谢,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活性加强。它能保持角质层水分及纤维结构的完整性,改善皮肤细胞生存环境和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达到滋润皮肤的目的。
  亮肤:皮肤的光泽取决于含水量,胶原蛋白良好的保水能力使皮肤水润亮泽,散发健康的光彩。
  紧肤:当胶原蛋白被皮肤吸收后,填充在皮肤真皮之间,增加皮肤紧密度,产生皮肤张力,缩小毛孔,使皮肤紧绷而富有弹性!
  防皱:真皮中丰满的胶原蛋白层,将皮肤细胞撑起,结合保湿和抑制皱纹的作用,共同达到舒展粗纹,淡化细纹的功效!
  修复:活性胶原蛋白能直接渗入肌肤底层,且与周围组织的亲和性好,可协助细胞制造成胶原蛋白,促使皮肤细胞正常成长。同时,活性胶原蛋白本身还具有消炎和更新肌肤的作用。
  营养:胶原蛋白对皮肤的渗透性强,可透过角质层与皮肤上皮细胞结合,参与和改善皮肤细胞的代谢,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活性加强。它能保持角质层水分及纤维结构的完整性,改善皮肤细胞生存环境和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达到滋润皮肤的目的。
  美乳:胶原蛋白中独有的羟脯氨酸具有收紧结缔组织的作用,能使松弛的组织紧实、承托起下垂的乳房,使乳房挺拔、丰满、富有弹性。

5-羟色胺  5-hydroxy tryptamine
  一种吲哚衍生物。分子式C10H12N2O。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 。
  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首先生成5-羟色氨酸,再经5-羟色氨酸脱羧酶催化成5-羟色胺。
  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在体内,5-羟色胺可以经单胺氧化酶催化成5-羟色醛以及5-羟吲哚乙酸而随尿液排出体外。
  5-羟色胺能与酸作用生成结晶盐 。其盐酸盐熔点167~168℃ ;苦味酸盐熔点185~189℃。5-羟色胺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它是调节神经活动的一种重要物质。有些肌体组织当受到某些药物作用时,可以释放出5-羟色胺,例如一个利血平分子可以使受作用的组织释放出几百个5-羟色胺分子,因而产生利血平的一系列生理作用。
  作为自体活性物质,约90%合成和分布于肠嗜铬细胞,通常与ATP等物质一起储存于细胞颗粒内。在刺激因素作用下,5-HT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储存量约占全身的8%。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及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病和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
  5-HT必须通过相应受体的介导才能产生作用。5-HT受体分型复杂,已发现7种5-HT受体亚型。5-HT通过激动不同的5-HT受体亚型,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5-HT本身尚无临床应用价值。 
                                                                                              
                                                                                                        肾上腺




  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肾的上方,共同为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为三角形。两侧共重10-15克。从侧面观察,腺体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周围部分是皮质,内部是髓质。两者在发生、结构与功能上均不相同,实际上是两种内分泌腺。
[编辑本段]肾上腺形成
  在发生学上皮质与髓质的来源不同,而且两者也都和肾脏无关。皮质来自体腔上皮(中胚层性),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同来源于神经冠(外胚层性)。在胎儿期皮质和髓质相互靠近,形成肾上腺器官,此时,与髓质同系统的若干细胞,则不参与髓质的形成,而成小块散在主动脉附近。这些细胞块,称为旁神经节。其他脊椎动物,相当于皮质和髓质的组织,也和哺乳类同样形成的,只是两者不像哺乳类那样紧密相接。在硬骨鱼类的前肾中,混有相当于皮质和髓质的部分。在软骨鱼类,有相当皮质的部分,称为间肾,是独立存在的;其相当于髓质的部分,则称为肾上腺,散在肾的表面。到两栖类,两部分才开始密切起来;在爬行类和鸟类,位置也靠近肾脏的上部,并独立存在。髓质或与之同系统的旁神经节,都具有对铬酸(褐色)的嗜铬细胞。皮质含多量胆固醇、类脂、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葡萄糖醛酸,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对铬酸的上述反应,是由于肾上腺素的还原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铬所致。摘出肾上腺(adrenalectomy)时,可出现各种症状以至死亡。这些症状都是因缺少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引起的。如果摘出一侧,则另侧可出现代偿性肥大。
[编辑本段]肾上腺的血管分布
  肾上腺动脉进入被膜后,分支形成动脉性血管丛,其中大部分分支进入皮质,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并与髓质毛细血管通连。少数小动脉分支穿过皮质直接进入髓质,形成窦状毛细血管。髓质内的小静脉汇合成一条中央静脉,经肾上腺静脉出肾上腺。因而肾上腺的大部分血液是经过皮质到达髓质的,血液中含有皮质激素,其中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细胞内N-甲基移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为肾上腺素。由此可见,肾上腺皮质对髓质细胞的激素生成有很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较厚,位于表层,约占肾上腺的80%,从外往里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部分。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分为三类,即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各类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不同层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醇(aldosterone);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cortisol);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性激素,如脱氢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和雌二醇(estradiol),也能分泌少量的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甾体)激素,其基本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盐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是21个碳原子的类固醇,雄激素含有19个碳原子,雌激素含有18个碳原子。
  1、球状带:紧靠被膜,约占皮质厚度的15%。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排列成球形细胞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少,弱嗜碱性,含少量脂滴。电镜下,最明显的特征是含有大量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此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醛固酮,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 
  2、束状带:约占皮质厚度78%,由多边形的细胞排列成束。细胞体积大,胞核染色浅,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脂滴,在普通染色标本,脂滴被溶去,留下许多小空泡,使束状带细胞呈泡沫状。电镜下,滑面内质网远较球状带为多,常环绕脂滴和线粒体排列,粗面内质网也较发达。该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3、网状带:约占皮质厚度的7%,紧靠髓质,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条索状,交织成网。细胞较束状带的小,胞核亦小,染色深,胞质弱嗜酸性。含有少量脂滴和较多脂褐素。电镜下,此带细胞内含有大量滑面内质网。此带细胞分泌雄激素,但分泌量较少,在生理情况下意义不大。 
  肾上腺可以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的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脸部的肥胖,不过只要能调节肾上腺素就能调节糖皮质激素。
[编辑本段]肾上腺髓质
  髓质位于肾上腺的中央部,周围有皮质包绕,上皮细胞排列成索,吻合成网,细胞索间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此外,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该部上皮细胞形态不一,核圆,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内有颗粒。若经铬盐处理后,显棕黄色,故称为嗜铬细胞。嗜铬细胞用组织化学方法又可分为两型:一类为肾上腺素细胞,胞体大,数量多;另一类为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胞体小,数量少。电镜下,两种细胞的主要区别是胞质内颗粒的构造不同。含肾上腺素细胞的颗粒小,电子密度低;含去甲肾上腺素细胞的颗粒内有电子致密中心,其与颗粒包膜之间,常有一浅色区域。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编辑本段]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AD)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铬细胞中首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然后进一步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henylethanolamine N-methyl transferase,PNMT)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其化学本质为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的一般做用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缩小。在药物上,肾上腺素在心脏停止时用来刺激心脏,或是哮喘时扩张气管。 
  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对全身各部分血管的作用,不仅有作用强弱的不同,而且还有收缩或舒张的不同。对皮肤、粘膜和内脏(如肾脏)的血管呈现收缩作用;对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呈现扩张作用等。由于它能直接作用于冠状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心脏供血,因此是一种作用快而强的强心药。肾上腺素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利用其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可以缓解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编辑本段]去甲肾上腺素
  原文可写做norepinephrine或L-arterenol。它是从副肾髓质和肾上腺素一起被提取出来的激素(广义)。在哺乳动物中,它从交感神经的末端作为化学传递物质被分泌出来。是从肾上腺素中去掉N-甲基的物质。牛的副肾髓质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是1∶4(1份去甲肾上腺素,4份肾上腺素)。市售的肾上腺素含有10—20%的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如表所示与肾上腺素类似,但在量上和或质上均稍有差别。去甲肾上腺通过转甲基作用,变成肾上腺素,这种转甲基作用的反应,需要有副肾内的酶和ATP的存在。髓质以外的很多嗜铬组织,也能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药物作用后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的好坏和各种反射的强弱,例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反射。
  去甲肾上腺素经常会造成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收缩。严重低血压(收缩压<70mmHg)和周围血管低阻力是其应用的适应症,其应用的相对适应症是低血容量。应该注意该药可以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所以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谨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渗漏可以造成缺血性坏死和浅表组织的脱落。
[编辑本段]肾上腺实验
  肾上腺:54号切片,狗肾上腺,H.E染色
  被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皮质:弓形区:外周,细胞索排列呈弓形;束状区:细胞平行排列成束;网状区:细胞索交错呈网状。细胞之间有大量毛细血管。
  髓质:细胞索排列不规则,索间有大量毛细血管,细胞呈多边形,染成棕色,细胞核淡染。又称为嗜铬细胞。在肾上腺髓质内,偶见交感神经节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大而圆,淡染。
  (3).甲状腺:55号切片,猪或猫甲状腺和甲状旁腺,H.E染色。
  被膜:由结缔组织构成,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成许多小叶。
  腺泡:圆形或卵圆形,腺泡腔内含有粉红色胶状物质。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有胞质清亮的细胞,夹在腺泡上皮和基膜之间,有一种体积较大的细胞称为腺泡旁细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