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热线 2009.04.15(大阪)

 众妙之道 2010-02-17

夏谷老师:

您好!我总看关西华文时报,也挺喜欢您的这个栏目。平时看这个栏目的时候,总觉得他们的烦恼都是小意思,也曾经暗自嘲笑过。到了今年,我可算明白什么叫“五十步笑百步”了。

  我在大阪的一个大学毕业,就职一年多了。按理说,经济这么不景气的现在,我还能找到地方工作,还真不容易。我在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刚上班也没多长时间,起初心里偷着乐啊,我一个大小伙子可算没白来日本。我也是有工作的人了。但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残酷。我刚上班的第一天,主管的人什么都不让我做。就让我扫除,倒垃圾。我一个大学毕业生,就是干这个的?哪成想(有的,这是方言)这一扫除就扫了半个月。好不容易脱离扫除了吧(这是指他脱离了每天打扫卫生的杂用,很口语化,不过没什么错),就给我一些简单的活,比如复印、盖章什么的。我一个大男人,不是天天对着扫帚就是对着复印机,,我闹心呀!我学的可是经济呀,也不知道担当课长是怎么想的,竟然让我做这些!

  那段时间本来心里就不舒服,觉得屈才!正赶上会社又来了一个小伙(中国人小伙子),跟我一个专业。看着他也是这么过来的,我还平衡点。但是最近我就发现,那小伙总跟我不和。总抢着跟我干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邹牧师,您说他跟我抢,有意思吗?跟我说话的时候,态度也不是很友好。谁是先辈,他不知道?不过,我也不能就让他这么跟我继续相处下去(他是指放任后来的那个人的做法和对他的态度,很口语化,不过没什么错)。我得想招治治他。不能总让他跟我抢,我得让他知道,我是先辈。要不不就乱套了吗?您说是吧,邹牧师。可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制服他呢?

 

亲爱的读者:

  您的提问涉及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入社不久的新人为什么难以体现自我价值;二是为什么中国人在一起就容易产生不和。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恰巧反映出了日、中两国文化之中存在的一些糟粕的东西。

  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表面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实际上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从文化人类学的构造与功能上讲,日本文化是一种“稻作文化”。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部分,研究人类文化。它的主要概念就是文化和关于文化的定义。

  在古代,日本人的水田作业需要治水,这不仅是个人无法完成的,也是依靠较小的共同体难以完成的工程。所以常常是许多村落联合起来完成一个用水系统,靠集团才能完成一个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对“群”的巨大依赖性。“稻作文化”的特征反映了古代日本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产生出一种牢固而较大的共同体结构,这种牢固的共同体结构构成了日本源远流长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又衍生出一种精神文化,叫做“纽带文化”。“纽带文化”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其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序列”。因此,日本是一个上下有序,服从权威的社会。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下服从上司,同等地位的人员之间又分成后辈和前辈,后辈服从前辈。

  在日本,欺辱行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欺辱的方式表现为上级对下级,前辈对后辈,而被欺辱者不会直接地反抗欺辱他的人,而是向比他地位更低的人宣泄。除此之外,日本异文化歧视现象也比较严重(对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除外)。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社会,虽然日本一直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接触异文化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日本人有很强的排外心理。同样是新人,但外国人和日本人在公司里可能就受到不同的对待。

  在日本人公司里,大多数日本人是比较友好的,但是总会有个别人对外国人不太友好,特别是对落后于他们的国家的外国人,通过他们的言行能使人感觉到他们情绪里掺杂的蔑视。刚入社的人不论是日本人还是外国人,在公司里都会遇到被欺辱的问题,这不仅是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深远的文化问题,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在日本企业里不管您的学问有多高深,新入社的人需要适应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学会尊敬和服从。了解了日本文化的这些特征,您就不难理解课长为什么让您做一些和您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杂事,让您学无所用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很强,身在国外神经也比较脆弱。但是如果冷静观察一下日本整个的社会环境就不难发现,您遇到的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想改变自己在公司里的处境,只有靠时间,通过时间来证明您的价值。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上司让您从基层上做起,是在帮助您成长。将来您升到更高的职位时,就能对每一个阶层的工作都有了解。您要用殷勤、诚恳、顺从、责任感等来赢得别人对您的信任,给您一个好的评价。

  您提问中涉及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著名学者柏杨先生说过:“中国人的窝里斗,可是天下闻名的中国人的重要特性”。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一种病态“口欲期固结”的人格。

  那么什么是“口欲期固结”?精神分析学派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等几个阶段。人在一岁前是“口欲期”,这时儿童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也是他的惟一认识手段。人在一岁多时行动能力出现,这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时期,也是儿童自我意志和个性的第一次张扬。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如果这时父母对儿童的自主行为压抑过多,儿童会退回到“口欲期”,而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这类人长大成人后心理上仍存留儿童心理。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民族人格是“口欲期固结”的人格呢?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过分压抑人的个性,使中国人形成了像“口欲期”的孩子一样的心理。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自己就如同一个无力独立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获得“食物”,只能在父母的分配中尽量多得一些,为了多得到一些,他要战胜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眼界所及范围只有自己的家庭,不知道家庭之外还有其他世界,也不知道除了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争之外,还有什么外敌。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恰恰是最大的。在人的潜意识里,有些兄弟姐妹之间的怨恨反而比一般人之间更多,因为在没有弟妹之前,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全部关注,一旦有了弟妹,父母的关注点就转移到这更小的孩子上,兄姐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很可能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弟妹的嫉妒怨恨。弟妹懂事后发现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兄姐存在,同样有可能会产生嫉妒。

  各国的人都有嫉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嫉妒的表现更多,更消极阴暗。嫉妒的对象往往是身边最熟悉亲近的人。因为,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倡导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亲情意识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中,于是中国人最善于通过和广义的“兄弟姐妹”,即同事、同学、同胞的竞争来获得自身利益,这就是中国人的“窝里斗”的根本原因。现在的孩子虽然大部分是独生子,但现代人却较过去嫉妒心更重。原因是现在总人口比过去多了许多,资源却越来越少。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们的竞争会格外激烈。所谓“窝里斗”,实际上就是指在一个小的环境里几个人之间的病态竞争。要改变这样的宿命,所需要的是更宽阔一点的眼界和更多一点的勇气。

  世间流传着这样一种形容中国人人格特点的说法:“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条猪,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就是说,中国人越多的地方自己的实力反而越显不出来。原因就是中国人往往把精力浪费在了闹内讧上,而不是放在奋发图强上。要想改变世间对中国人的这种看法,得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把本民族文化中好的东西展示出来,坏的东西遏制下去,而不是把本是糟粕的东西张扬开来,不要使这种对中国人人格贬义的说法在外邦人面前一再得到验证,让外邦人看笑话。不知您以为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