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9日周四。记忆中的游昆明。真的十分遗憾,这一天的日记竟没有写;同时我记忆中的一段旅游,印象十分深刻,偏偏又没有记载,是不是这一天呢?暂且就把它算在这一天吧!唉!时隔久远,网上已经搜索不出来相同内容,只能全凭记忆了。这天一早,来到一个什么民族村寨,民居建筑是木质结构。木楼下面养着耕牛,楼上住人家。沿着一条河走,看见有人在这里淘沙金。上得楼来,地上摆满了用沙金打造的手饰:很粗的镯子、项圈、戒子、耳环……品种很多,都比较粗糙不精细,价格很便宜。游客都只是好奇地参观询问,却不见有人购买。过了这座楼,来到一个大院子,围观的人很多,只见穿着很艳丽,头上缠着花头巾的年轻姑娘,三个一组,三个一组地手持一个大项圈,跳跳蹦蹦地,在人群中扫视,看见有年轻漂亮的男子,便跑过去,把项圈套在他的脖子上,这叫做“套新郎”。“新郎套住了!”围观的人,大笑高喊。都挤着要看。只见两个姑娘把头戴花冠的新娘,推上新郎的肩背,于是新郎就背起新娘往楼上走去,围观的游客便跟着上楼,只让60个人做为贺客进去,大家都坐在小板凳上,都能喝上一小杯酒。一边喝酒,一边观看。有人问新郎“结过婚没有?”新郎大都回答:“没有”。于是让新郎付出50元。(当时50元相当我在北京半个月的工资),新郎很高兴地掏出50元。于是,新郎背着新娘绕一大圈,然后入洞房,大家都挤过去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就像真正结婚一样。人太多,入洞房一节我们是看不见的。院子里还在继续套新郎,如此,一天不知要套多少新郎。我问过一位当过新郎官的:“高兴不高兴?”回答是“很高兴!”“花50元冤不冤?”“不冤,很值得!”
时间久远,又没有记载,我真的想不起是什么民族来了,既不是苗族,也不像彝族,小姑娘的头巾和衣服都比彝族的要花稍。村寨离昆明市不太远。连我们乘坐的什么车,都不记得了,只是“沙金”和“套新郎”印象很深,还有那个场面,连我坐的小板凳,坐的位置——我是坐在离窗户不远,前面有一根木柱,这些我都记得很清楚。2/18/10旧历正月初五写于东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