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6高考分析

 历史学子以此为荣 2010-02-19

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的分析

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的历史部分(全国试卷Ⅰ),给师生的突出印象是出乎意料,即自2001年高考实行大综合以来,中国古代史部分首次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长期被冷落的社会主义运动史走进试卷;又在意料之中,即二战前后法德关系从斗争到合作的发展,是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的体现,暗含中日关系的波折和不平,应引法德关系为借鉴;近代通商口岸开放的辨证关系,折射出对今天改革开放的辨证认识。因此,和近几年相比,今年的高考文综试卷有如下特点:

首先,避开社会热点,于人们视线的盲点处立意设题,令人深思。大家清楚,近年来,热点入闱高考已成共识。例如: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第39题),2005年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等高考试题引人注目(第39题)。因此,2006年高考前人们猜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部崛起问题,社会和谐发展问题,全球一体化与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大国关系等必然涉及。恰恰相反,2006年高考,妙招一出,方向即移,将中国古代历史所含盖的中华文明史(37题)以问答题形式出现,石破天惊;社会主义运动史(16171819题)的命题,发人深省。看来,以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反映变化的高考发展,非改革不可了。正如四季之变,不能以单一季节套用一样,高考也有峰回路转。其实,上述两个问题的效应正是以许多年来的隐匿后突发而产生的,这是我们的盲点之处。因此,综合分析高考的发展规律及特点,从大角度掌握趋向、细微处创设立意、多层次具体发问,是可取的。

其次,历史客观试题的设计增加了思维考量,保存了显性知识的考查,更多的倾向隐性知识的深层分析。通过2006年的文综试卷(全国试卷Ⅰ),可清楚地看到,在政治机构与制度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史、法德关系演变三个专题系列中,考察显性知识,能比较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是13141521四个小题。这种情况在2005年是1415212224五个小题,2004年是151617202123六个小题。相比之下,2006年对隐性知识的考察力度加大,尤其像121617181922这六个小题,考生最容易出错,它在学生记忆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是对比较、分析、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考察,更涉及到学生的辨证分析,历史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文化史的考察,2004年和2005年均为四道小题,2006年仅有一道,即第23题,它的情景创设是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堂吉珂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这显然是中西比较,异中求同,其深层次考察的是东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西方封建制度走向解体的情况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几乎同时产生,引起社会思潮变革的反映。这种反映必然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鞭打和否定。这道题显然是有难度的。

其三,历史主观试题的设计,既考察了主干知识,又在出乎意料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出乎意料是指第37题的立意,避开了热点,巧妙地将重心转向中国古代史;而且关于中华文明史的考察,涉及春秋战国至元朝,跨度大、范围广、问题复杂,并围绕着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核心而展开,变分散为集中,让人耳目一新。其本质仍然是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关注。文明史知识体系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亮点,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和欢迎。中华文明史正是这个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标题下,通过三则资料,四项发问展现给考生,在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扣题思考、综合行文的基础上,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它覆盖了中国古代史前五章有关课节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由散乱到整合,由零星到统一的组织能力,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是知识和思维的锻炼和考验。这体现了历史素质教育的宗旨。并显示了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向。

总之,今年的文综历史试卷(全国试卷Ⅰ),立意新颖,特具创想,既保持了总体稳定,又增加了思维考量,是历年的考卷中较好的一年;但是,考题难度的提高,隐性知识考察的力度加大,尽管平衡了文综的总体难度系数,不可否认的是,会引发新的评论,增多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思考和工作量化。

 

 

 

 

 

 

 

 

 

 

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的分析

 

 

 

张新玉

 

 

平顶山一高

20066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