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句子一点通

 芳草萋萋鹦鹉洲 2010-02-23
诗词句子一点通----szhyu11
 
 
  领会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意蕴,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的诗词,绝大多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
  诗歌当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既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必须对语言做出变形才行。实际上,也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只有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才能准确理解诗句,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第一、要准确把握词义
  
  中国古典诗词中,词义变化很大,那些在后来已经消失的意义会对我们在今天理解诗句造成障碍,而且很多词的意义又常常不止一项,往往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杜甫《望岳》诗中的句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昏晓”二字,有的注本以本义解之,曰“割昏晓,昏晓不同”。或者“此句言山南山北,在同一时间判若晨昏”。其实昏晓在这句诗中都是用其引申义,昏言其暗,晓言其明,意为泰山高大雄伟,山北一侧不见阳光显得昏暗,山南一侧阳光直射非常明亮。同时,“昏”字之昏暗、无光的意义,推演至政治、思想领域,就会引申出惑乱、昏聩等意义,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以及《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中“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就是用此义。
  又如长安原是西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有些诗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尤其是李贺,写诗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日玉龙,天日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这种情况在其他诗人那里也是常见的,如皇甫冉《归渡洛水》“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以“澧浦”、“沧浪”泛指岸边和水。
  对诗词中字义、词义的确认,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根据语境认真会意,并进行确认。
  一个词语没有进入文本而独立存在时,可能是多义的,进入文本之后,由于语境的限制,就只能表现出众多意义中的一项,也就是说,它在具体语境中是单义的。例如“立”,有“站立”、“树立”、“设立”、“立刻”等义项,当进入具体作品时,它的意义又是确定的,单一的。例如杜甫《北征》中“猛虎立我前”、《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杖藜徐步立芳洲”,其中“立”为“站立”意;《石笋行》中“立石为表今仍存”、《石犀行》中“刻石立作三犀牛”,其中“立”为“树立”意;《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中“诗清立意新”、《西阁二首》中“功名不早立”,“立”为“设立”、“建立”意;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立登要路津”中“立”则为“立刻”意。确定一个词在诗句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选择与确认。要使全句符合情理事理,同时也符合诗句在语法上的组合和语义上的搭配。
  
  第二、要注意诗词中的省略
  
  在诗或词的一句之中只有区区几个字,而且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就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辅佐商汤王的伊尹与辅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词、动词、副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在诗词中,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语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是经常能见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意思很清楚。
  关于诗句中的省略,并不仅仅是一个语法成分的缺失,也可能是某一段情感逻辑的故意断开。李白《送友人》的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比喻词,只要补上有关词语即可形成合理想象:漂浮不定的白云仿佛你漂泊不定的心绪;落日不忍沉没就像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又如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云鬟湿”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云鬟为露水所浸,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
  我们要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第三、要了解诗句中的倒错
  古典诗词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突破常规句法,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关于语序的倒错,其中“主语后置”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宾语前置”如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作者是拿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言陈亮的文才和武略。“主、宾换位”如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定语挪动”如陈羽《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即为“闻横笛声”修饰“声”的定语“横笛”挪动了。
  诗句中语序的倒错,除了格律的限定之外,在艺术效果上往往突出了某一部分词义,给读者强烈的冲击,从而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审美情趣,以上事例无不如此。比较典型的当属杜甫《秋兴》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句。它向来以语序倒错而成名。之所以要倒装,就是为了凸现回忆中的印象。杜甫此时身在夔州,已经到了晚年,这时他写了很多总结自己一生的诗歌。早年他在长安所见到的一切,都已经是梦中的回忆,而我们知道梦中的回忆往往是片断的,不一定有逻辑联系的。浮现在脑海中的总是印象最深的一些事物。杜甫就用倒装句把他的这种回忆加以突出:先是香稻的印象;然后是联想:那是鹦鹉啄剩的稻粒;又突出碧绿的梧桐;接着是合乎逻辑的说明:那是凤凰栖息的枝头。两句诗的目的并不是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的气象,这就把极盛时期的长安留给诗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现出来。如果改成顺序描写:“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显得很平淡。
  
  第四、要学会正确断句
  
  诗词中由于格律的要求而断开的诗句和语法意义上的句子,并不总是一致的,对于这些句子,阅读时需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和断句,辨认出诗词中的句子是怎样构成的,并进而理解诗句表达的意义。
  有的时候是两句或者几句构成一个语法上的单句。例如: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护歌》)
  这两句诗其实是一个句子。“吴牛喘月时”是这个句子的时间状语,翻译过来就是“在(连水牛热得晚上见到明月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吓得喘气的)酷暑炎夏时节船夫拖船多么辛苦啊!”
  类似的例子还有: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
  有的时候是一个较长的完整句子,由于格律的要求被断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诗句。例如:“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咏蝉》)中,“不堪”的宾语并不是“玄鬓影”,而是“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的宾语是“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类似的例子还有: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此外,读懂古典诗词的句子还要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同时,还要注意比喻、借代、双关、反语、互文等修辞格,以及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因为这些方面和现代汉语大体近似,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经典例题分析
  
  例析l: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分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而了解这一点必然涉及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的理解。
  答案:此句的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又有谁可以理解呢?显示了诗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例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古代诗词中句子的描写功能以及语义内涵。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知识运用与训练九则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甸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笔一句写抬头仰望天空,第二句写低头观溪水,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要点
  1.“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4.“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虽虚,仅能,最明时间;“绕”字虽实,却描绘了具体的形象。令人产生优美的联想。
  5.“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表达出了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6.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7.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8.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9.“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Article/200611/2466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