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家讲坛:梦红楼,金陵十二钗(开篇)

 滇中墨丐 2010-03-02
自家讲坛】

梦红楼,金陵十二钗(开篇)


自家讲坛:梦红楼,金陵十二钗(开篇)  

金陵十二钗(国画) 

 

    新年伊始,《自家讲坛》又与朋友们见面了。这次开讲的题目是《梦红楼,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库的珍品。作者曹雪芹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的过程,描述了封建家族的矛盾冲突,全书前后出场的人物形象非常之多,男性人物495人,女性人物480人,合计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一部闻名于世的名著。

    我最早读《红楼梦》是在少年时代,那时只是偷偷的看,被书中的爱情故事和诗词所吸引;1981年邮政部首次发行了描写“金陵十二钗”的邮票和小型张,因为集邮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再次对《红楼梦》的故事,特别是“金陵十二钗”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搞清全篇的人物关系,我甚至自己绘制了“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1999年邮电部再一次发行了“金陵十二钗”的邮票和小型张,我又重新读《红楼梦》,并侧重对“金陵十二钗”开始学习、品味。

    在选择这个题目开讲时,儿子曾经跟我说:历史上有多少人研究《红楼梦》?有多少“红学家”、“红学会”?又有多少人一辈子或是几代人就靠研究它吃饭?可能数也数不清,你就换个题目讲吧!我说:这个会、那个家,那是他们专家的事情,我讲十二金钗有我自己的角度和对这十二个女子性格、命运的分析和理解,自娱自乐、与友同乐。讲得有那么一点点意思的话,那大家就在茶余饭后捧个场;讲得不好,朋友们只当听笑话一笑而过,有可能的话提提意见和建议。

    讲“金陵十二钗”的故事,首先要搞清什么是“金陵十二钗”?为什么叫“金陵十二钗”?它所指的到底是哪些“红楼女子”?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写道:“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金钗十二行”本意是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的,这是最早对此的解释。后来以人们就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关系不是这种关系,完全是姐妹、姑嫂、母女、妯娌的关系,和妻妾之类扯不上边。我个人觉得,《红楼梦》里所谓的“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泛指诸多世家大族家的贵族年轻女子。

    “金陵十二钗”的女子里面,真正在金陵(就是南京)待过的大概只有宝钗、凤姐两人,贾府四春和巧姐都在京城出生成长,湘云、李纨应该也是如此,秦氏来历不明(据说“家住江南姓本秦”),妙玉在苏州呆过,没说是否去过金陵,黛玉也来自苏州,一生没去过金陵。

    “金陵十二钗”为何许人?先看看《红楼梦》是怎样说的吧:

   《红楼梦》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写到: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给贾宝玉导游时引出来——他们来到“薄命司”,书中说:“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宝玉听说,再看下首二厨,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由此看来,《红楼梦》中写的“金陵十二钗”为“正册”、“副册”、“又副册”共计三等36人。

    意思是说,“金陵十二钗”有正册、副册、又副册之说。

    然而《红楼梦》中并没有明指谁是“金陵十二钗”中之人,仅是通过“判词”(所谓判词,就是当一个人物第一次从小说中出现时,作者就对此人性格、命运、相貌,用一首诗词作一个评价,引导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向人们暗示,没有明说是指哪个女子。而“判词”暗示也不过是“金陵十二钗正册”12人、“副册”1人和“又副册”2人。
    “正册”“判词”共十一首,隐指12个女子。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就是说的“正册”的十二女子。指黛玉、宝钗、湘云、探春、迎春、惜春、李纨、凤姐、巧姐、妙玉、秦可卿、元春。

    “副册”“判词”只有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香菱。“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是“桂”字,寓夏金桂。后两句判词言香菱的结局当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又副册”“判词”之一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月难逢”:雨过天晴时的明月叫“霁月”,点“晴”字,喻晴雯人品高尚,然而遭遇艰难。“彩云易散”隐指晴雯的横遭摧残而寿夭。“彩云”寓“雯”字。“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子”,指贾宝玉。从这“判词”来看,晴雯属于“又副册”中人。
    “又副册”“判词”之二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写的是袭人。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两句判词。续书写她在贾宝玉出家后才“不得已”嫁给蒋玉菡。从“判词”来看,袭人也属于“又副册”中人。

    我所讲述的是“正册”里的十二位女子。副册、又副册在此说明,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有一个更多的了解。
    搞清了人物,那“金陵十二钗”的“金陵”是指哪里呢?

    我觉得,《红楼梦》里故事发生的地点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都在北京,而金陵是指南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在研究。我归纳了一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红学研究很早就有所谓的“南北之争”。由于《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所以从乾隆开始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里,大家在看小说的时候,都在猜测,都在问:《红楼梦》里面写得这样富丽堂皇,里面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所反映的自然风貌,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多年来这样的争论出现了两派。一派是北京的京派,一派是南京的宁派。依照吴先生的观点,《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还有文化特征实际上体现的是南方文化。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这个形象主要代表的是南方文化,林妹妹的气质、高雅的文化背景都代表了南方文化。她的潇湘馆以竹子为衬托,潇湘馆周围是一片翠竹林,竹林在《红楼梦》里描写得很生动:“凤尾声声,龙吟细细”。竹代表的是南方文化。六朝时一本名著《世说新语》里专门写到竹子。

    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献之,是个大书法家,第二个儿子是王徽之。王徽之最喜欢竹子,他说别的东西可以不要,欣赏竹子是一天都不能少的。所以林妹妹是从南方文化陶冶出来的。竹子又代表一个人的气质、气节,而且很高雅。竹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称为岁寒三友,代表人的高贵品质。竹子只有在南方才能形成一片竹林,当然北方也有竹子,但长不好。多年前,北京为了拍电视剧曾经搞了个大观园,也搞了个潇湘馆,在潇湘馆周围也种了竹子,但竹子种了几年也长不好,又黄又瘦。林妹妹潇湘馆的竹子当然是南方的竹子,这是南京的一种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写到白雪红梅,说那天宝玉一早起来,天下了一场大雪,有一尺多厚。宝玉走过妙玉的栊翠庵去。栊翠庵正好长出十几株红梅来,梅花盛开,贾宝玉向妙玉讨了枝红梅。白雪红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风光。梅花是春天的梅,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开放,但北方的冷空气一来,又忽然下起大雪,这是南京才有的气象。北京气温很低,还是冰天雪地,正月里梅花根本开不出来。所以白雪红梅也是南京的典型的自然风光。

    另外,第十七回里,元春元宵节省亲,到了大观园里。大观园里有山有水,还有船。元春还乘船到水上游玩,元宵节水上能开船也只能是南方。北京元宵节还冷得很,昆明湖、北海的冰有几尺厚,根本不可能乘船游玩。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自然风貌基本上都是江南的。《红楼梦》里面的还有很多地方点到南京。但曹雪芹很厉害,他写得真真假假,用的是“假语村言”。我们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很厉害,如果弄得不好的话就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抓住把柄。所以曹雪芹他是故意不写具体,写具体了,容易犯文字狱。林妹妹到京城里去,但他不说是北京,只说京中、神京,绝对不写北京。可是又说宁国府、荣国府的老家在南京,第二回里有一处写到,贾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这实际上写的是南京。
    更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原来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十二钗》,这是个铁证,用不着争论。曹雪芹是在南京长大的,以南京的生活为基础,后来被抄家到了北京。小说是在北京写出来的,但生活基础在南京,关于这点,是不用争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在南京。这是南北之争的热点。现在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都在北京。某某知名老先生是天津人,生活在北京。以他为代表,他一定说大观园在北京。他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恭王就是恭亲王。他考证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把他的资料一看,原来这先生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恭王府是因为恭王的一个妃子喜欢看《红楼梦》,而依照《红楼梦》的大观园建造的。曹雪芹在康熙、乾隆时期,而恭王府建于同治年间,所以说他颠倒了因果关系。

    大观园究竟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说,从文艺创作来说,不必说一定在哪里,这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换一个概念来讲,如果说大观园的生活基础在哪里,那就可以探讨、考证。当时有一个有名的文学家袁枚。袁枚,字子才,曾作江宁县令,四十岁就辞官。他喜欢作诗,喜欢南京,看中了现在南京广州路到乌龙潭的园林,买下来。这个地方,原是曹雪芹家的,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来隋赫德又被抄家,园林就被袁枚买下来,取名为随园。

    随园的正门在珠江路的北门桥,西门一直到乌龙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广州路在当时是随园的一个很大的池塘,两边的山叫小仓山。袁枚《随园诗话》里有好几个地方讲到《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有的地方讲得不清楚,但有一个地方讲得很清楚:“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另外,“明义诗:随园旧址即红楼。”)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实际上就是他的随园。
    就我个人的感觉,小说里写的应是以南京为原型的。以上说的有些累赘,但在开篇说说也好,主要是想让朋友对此有个大概了解。

    北京也好,南京也罢,与我讲述“金陵十二钗”没有太大关系,让专家们争论去吧。我所讲的是十二金钗的性格和命运,并由此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的思考。

    “金陵十二钗”的故事由此开始,我会按照“十二金钗”的人物排列的相反顺序(也就是最先讲秦可卿,最后讲林黛玉。同时会一改过去的写法,在讲述过程中平时遇有别的题目想写,会暂时放下讲述,写完小文章后继续)一个一个的讲述。三篇写完一人,前后力争准备用三十六篇完成。

    我愿同朋友们一道走进十二个女子的世界,走进她们的心灵,走进她们喜怒哀乐的人生!

 

自家讲坛:梦红楼,金陵十二钗(开篇)

金陵十二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