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

 昨非今是 2010-03-02

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 

 
摘要:卢崇汉教授是火神派正宗的传人,在理论上传承火神派扶阳的传统并加以发挥创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扶阳数“法”,疗效颇佳。本文从《扶阳讲记》一书出发,对其理论和思路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火神派;卢崇汉;扶阳讲记;扶阳

2005年成都著名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的继承人卢崇汉教授及其学生曾经统计过他一年的门诊量,一共接诊2745人,20013人次,开出20076张处方,所涉及病种83个,包括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等,治疗的有效率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疗效?这些疗效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阅读了卢教授的代表作《扶阳讲记》,恍惚似有所得。

 为何要扶阳?

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的阳气。卢氏首先引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来说明自然界中阳主阴从的正常格局。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朱丹溪的理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两者是不是矛盾了呢?从五运六气来看,属阳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任应秋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由此看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似乎应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不应该是受到朱丹溪攻诘的病理状态。那么朱丹溪的理论错了吗?余意下认为如果阳有余却不藏,那么朱氏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如果阳气充盛又能很好的收藏,这就成了正常的状态。无论如何,这句话提示我们既然强调天人合一,就应当重视阳气的补充和阴精的奉承,使得阳气能够正常生发和收藏。

为什么卢氏可以大量、广泛地使用扶阳药物,或者换言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阳虚的人多?卢氏归纳了9点原因:(1)先天不足;(2)嗜食生冷寒凉;(3)误用苦寒;(4)滥用抗生素;(5)工作的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6)房劳伤肾阳;(7)非时的作息时间,使得阳气无法正常的生发和收藏;(8)心性不定;(9)自然环境上热下寒的格局,煤矿、石油的开采相当于把地球的坎中真阳暴露出来,因此产生全球变暖的表象。所以卢氏要求病人在服用温阳药物的同时,要把一切生冷寒凉的不利格局拿掉,也要避免辛燥、煎炒等食物火上浇油。

 扶阳数“法”

卢氏一门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把《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活化成了无穷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运用的范围。比如他在书中提到的“四逆法”,卢氏认为,如果用附子、干姜、甘草那叫“正四逆”;如果附子改用不同的天雄、黄附片、黑顺片或者黑附片,干姜换用不同炮制方法和产地的生姜、炮姜、煨姜或者筠姜,再加巴戟天、菟丝子等填精益肾,或者合用理中汤,这样一变,不仅能回阳救逆,还有了温肾纳下的功效,可以作为大多数慢性病和危重病的收工之用。为什么这样认识“四逆”?这和卢氏理解“逆”为“无胃气”和“逆四时之气”有关。

卢氏治疗少阴腹痛,小便不利,认为其病機是寒水阻滞,寒结于下,真阳不能化下焦之阴,给出了“真武法”,即用真武汤去芍药(这是卢氏法门的特色之一,用方大都去掉芍药、五味子之类的制约药),加入仙灵脾引阳入阴,启阴交阳,通利血脉,解除筋脉挛急;桂枝通阳化气,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仿封髓丹之意)。

寒邪困阻肾阳,还可以滞塞清窍,引起一系列五官科的疾病,如暴聋、暴哑、暴盲等,切不可一见起病急就认为是肝阳上亢而用清热滋阴之品损伐困顿之元阳,而应当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法”,即在原方基础上加一味生姜。扶阳派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阳气宜通”,而生姜就是一味很好的通阳的药。卢氏谓其“既温中散寒,又暖下,通神明而除臭气”,平常用量起码在20克以上,如果用至60克则又可兼顾外感。这样的认识,让我们对以前学习方剂时认为加不加都无所谓、或者只加三五片的生姜不禁刮目相看。

卢氏书中还略略提到了“桂枝法”,用于拨动太阳,开邪之去路,但是没有详言。观书后所附医案,余不揣浅陋,试归纳如下。所谓桂枝法,就是用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湿重换苍术)、茯苓(兼须安神换茯神)、半夏、陈皮(或青皮),即二陈鼓荡脾阳,去除中焦湿浊;同时用白芷、菖蒲、藿香加重开表之力,使邪有去路。此法卢氏常常用于兼有太阳表证时首先使用,亦用于病后调和气血营卫,此时白芷和藿香可不用,而菖蒲一味,卢氏认为其“入海底,潜微阳”,余认为此即言其交通心肾,坎离相济,人即安和。至此,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概念又得到了扩充。

卢氏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药物也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如白蔻仁,亦能化寒湿,但却远非二陈之类能等同。他指出,法夏、陈皮之类能够鼓荡脾阳以去湿,但前提是要有脾阳可供鼓荡,否则会使衰弱的脾阳“连根拔起”。治湿如果只考虑去路,去利湿、去芳化,其实还是没有认识到更深的层面,考虑到湿的来路——那就是脾阳的不足,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扶阳,日照当空则阴霾自散。白蔻性味辛温,作用虽在中焦,能温中、散寒、和胃,但由于它打通了中焦的通路,才能使附子等药力直达下焦,相当于守住了后天,才能赢得机会来守住先天,这也许就是卢氏谓其能“达下焦,改变方之格局”的原因吧!余曾亲试之,用量必须在10克以上,必要时可先取嚼服,其化中焦寒湿、镇阴寒呕吐的效果之速令人惊叹,无怪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用“豆蔻连梢煎熟水”疗养的词句。

 扶阳举例

疼痛,包括风湿、肿瘤等引起的疼痛。卢氏先从字面的意思解析了“疼”和“痛”。“疼”里面是个“冬”字,冬为北方寒水;“痛”里面是个“甬”,即道路,痛即是道路不通、血脉不通,所谓“不通则痛”,而血脉为心所主,《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为阳中之太阳。从这两条都可以看出疼痛的主要病因是“寒”,故《举痛论》中列举的14条痛的病因中有13条是寒。除了以上两条,风湿病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功能障碍和局部肿胀。关节的功能为筋所主,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局部关节的肿胀仍然是由于脾阳不振,合而观之,就不难理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为何重用附子、乌头等辛热药。而肿瘤,除却本寒外,其标为肿物压迫,气机不畅,但是理气止痛药如台乌药、元胡、乳香、没药却又容易耗气,所以卢氏治疗肿瘤疼痛仍然以温阳为主,开始常常不用这些止痛药,等到病情相对好转了再稍稍兼顾。这又与我们平日接触的临床实际不同,现在遇到肿瘤疼痛的病人往往先用这些药止痛,至于附子之类更是畏如虎狼,如此看来这不但是本末倒置,更是对病人的根本体质不负责任啊。

阳虚的症状存在双重性,即可以出现典型的虚寒症状,也可以出现典型的阴虚的症状,而卢氏认为“天下没有阴虚”,这里“所谓阴虚,实则为生理本质的阳不足,阴这一失常状态,仍然不能脱离重视人体阳气这一根本”,也就是说临床症状上可以有阴虚的症状,但究其本质仍然是阳虚。余以为此处“阴”、“阳”当活看,亦可以指局部和整体,如人体在局部可以出现痰鸣如吼、咳痰胶黄等热症,但本质仍然是阳气不足,不能宣降所致。诚如卢氏所说:“心无阳则血不能运,脾无阳则水谷不化,肝无阳则疏泄不行,肺无阳则宣降失司,肾无阳则浊阴凝闭。”值得重视的是,卢氏强调了肝阳和肺阳。在课堂的学习中,我们的印象是肝阳常常上亢而从未闻其不足,肺常强调气阴而从未提及肺阳。肝阳不足,不能正常疏布条达,则营卫之气不和,常导致多汗,法当用四逆、回阳、潜阳、封髓;肺阳不足常导致肺痨,一般多认为肺痨当从肺阴虚论治,但卢氏一门却用扶阳的方法治疗肺痨,疗效显著。这两个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小结

《扶阳讲记》一书虽薄,内容却十分丰厚,以上所得实在是不及其十一。正如书中所言:“大匠示人以规矩,不示人以巧”,此书提出的一个规矩就是当尊仲景之法,首重阳气,温阳为先,甚至将其赞誉为仲景泄露给世人的天机!如果我们能够像卢崇汉等人那样灵活熟练地掌握运用,实不谛为我民、我医之大幸矣。

参考文献:

卢崇汉著.《扶阳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