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张卓星老师的一篇好文章--

 naturer 2010-03-03
2007-06-06 20:10:18]   

       作者:师学弟 正启雨

时人钟爱太极拳,唯缺明师作郑笺,徒劳筋骨猿捉影,可怜无补费精神”,“听我樽前醉后歌,秋日凉风笑语和,但愿同心勤武艺,莫叫岁月空磋砣”。恩师张卓星已于仙逝,离开我们已经7个年头,他生前的两首诗写出了他对太极拳运动中出现的弊端一针见血及对众弟子的殷切期望。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太极拳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他在教授学生拳理时的耐心、细致及深切的关爱,无时无刻都莹绕在众弟子的心中,激励着大家在太极拳这一奥秘领域的坚定信念上永不停歇。
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和健身效果是在同一个锻炼方法下的两个方面,它要求增进和谐、宽容、提高道德素养,而不是玄耀功夫,真正学习和领悟的是它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修身养性,它看起来简单,平和却又博大精深。拳经曰:“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他的音容笑貌时时莹绕在众弟子的心中,他剥下了罩在太极拳身上的神秘外衣,使人人可炼、个个可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体现出珍贵的价值。
“但愿同心勤武艺,莫叫岁月空磋砣”,我们要把失师之痛,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遵照恩师挖掘、整理、继承、学习的精神。我们应该团结、和谐,并做到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帮助,达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和技艺上得到共同提高,这正是恩师生前之期望。

 恩师张卓星生于1920年,广东开平人,擅长杨氏太极拳,他先后拜的两位老师,都是杨氏嫡传,一是杨澄甫的弟子芦子苓,一是杨少候的弟子顾丽生。有前辈传承加上刻苦钻研,特别是他对“内功”的深透理解,因此恩师行拳风格独特,走架如行云流水,轻灵沉稳,开展与紧凑兼备,充分展现出一代宗师风范。
恩师曾是贵阳市武术委员之一,“文革”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不再到公开场所练拳,党的三中全会后,春回大地,有感于此,恩师决心将平生所学公之于世,使祖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在这期间,我们先后跟随恩师,并有幸参与了“太极拳锻炼要领”(贵州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太极推手二十六式”(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及以后的“要领”增订本(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书的校阅和整理工作,也对太极拳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前辈的传承下,深得其中三味,他毕生对太极拳拳理、拳经的正确理解和精辟感悟就是简单、朴实,他从科学的角度深刻的道出了太极拳的真谛,太极拳运动原理和行功原则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旦能掌握这些功法原则;再将它放回生活之中,就会获得最好的身心健康的效果,并能使人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一盏照亮太极拳领域的宝贵明灯。习炼太极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下一番苦功夫,苦中作乐.

 无极始终要清心寡欲,顺应自然,永远保持虚其心的纯净、实其腹的充盈,它使我们的意志谦让柔和。保持爱惜我们的精力,强壮我们的筋骨,并使我们益寿延年。只要用无极功法练功,清静中体悟无极的运行,心中便会产生安宁美好的幸福。培养滋润我们一身的精神,关键在我们心中的腹部坚实点,我们必须用心修炼功法,使它绵绵密密,柔细匀长,若存若无,宽和舒畅,使我们的精神、心志放松,心胸开阔,旷远幽深无所不容。达到这种胸怀自然正气凛然,神威自生,懂得坚强的道理,却甘于安宁柔和,这样练出来的无极,就像地上千百条流水都注入宽阔的江河。永恒的无极常驻心中,陶冶身心,使之纯朴明净有如天真的婴儿柔软和顺。明白世间种种事理,就像仰望晴空万里无云,韬光养晦,甘于自己品味,默默守护着阳光未到的漫漫长夜,才是我们理解和效法的表率。能为我们效法的无极功法,永恒的修炼是进入无极功法回复到纯朴笃厚境界中的根本。我们根据这个过程归根返本,层层深入。心、神、意、形大合,则无极永远在生活中放射着它柔和明亮的光辉,在这柔光背后,蕴含着无极、太极中所有的奥秘,只要我们接近它,依附它,便会发现它的作用为人类谋利造福。

 对太极拳“无极”的认知
无极提出神与心这两个最完善的概念,但它们只是本质上的完美,而在外表看起来,却好像有些窝囊缺憾。但正是这欠缺之处,才是真正最完善的标志,它们的内涵才最臻圆满,而它们的作用才立竿见影,无穷无尽。

 无极指出了几种方法慢、重、拙,它们也如神与心两个概念一样,都好似有点缺憾,最慢的显得有点蹩脚,最重的显得有点呆头呆脑,而最拙的却结结巴巴。可是这些缺陷却并不妨碍发挥出色的本领,这只是本领到了最高境界时的一种表现而已。因为无极功法和太极功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愈是接近,本领就愈大,便也愈是觉得它的无穷。同时我们将也愈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仍须不断努力深入。并告诫自己并不完美,绝不可骄傲自满,这样的形象外表应显得谦下与不足,这就是反璞归真。

 我们应静下心来细细思悟恩师练功时的形、神、精、劲、意,领会要领关键,功夫才能进步。人在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发生时都会对技艺发挥产生影响,而功夫深的人在决战时是不容有丝毫错误的,他的心情,他的神态,他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善的。这就难了,茫然头绪,如何去想,当然不易,所以我们才要想,如果容易也不用我们去动脑筋,太极拳是宝贝,要保持它的纯正。太极拳要求放松,以意识鼓励着身势来动,丝毫不用一点拙力。这样的练功方法走出的劲,味道才对。未从出势,先将自己的肩、肘、胸、腰、腹、胯、腿、膝以及周身各部放得松松的,心理放得静静的,使内外成为一个整体,全身放松。不要注意那一处,由于内外泰然一体,在太极拳之中变化出来的,就可以无论对方如何来,在将到未到的时候很自然的顺其来势,不先不后很巧妙的将力化于无形。这是不用拙力的,只是稳稳、松松、干静的一起一落,一虚一实的跟随而已。在这种情境中,功夫不需要套路,一招之间,深浅立判。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长期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轻灵,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逐,无一处不坚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才能表现功法和人的完美统一。
最后恩师还强调:在练拳时,各人懂得太极拳的原理是一回事,锻炼是否正确和下功夫深浅程度,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贯彻太极拳的行功原则并养成习惯是另一回事。要完全做到这一切,唯有进行认真的、不懈的锻炼,虽不能一蹴而就,却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练功犹如登山只要专心致志,默识揣摩,坚持不懈,任何人都有逐步攀上一个又一个太极拳功法的高峰。
恩师说:“建立腹部坚实点是太极运动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术使用‘内劲’精髓所在,也是内功拳区别于外功拳的最根本点。有了这个功夫,就找到太极拳劲法的真谛。”但是得到了这个功夫,也不能浅尝辄止头脑膨胀,“须积站桩、走架、打手有形式的不同,但都是练功的手段,它们的功夫,只有深浅之分,没有止境,都是练拳者终生追求不尽的功力。”“六面劲是指前后、左右、上下、想想、总共只有六面,若不精奥,如何包藏得了各式各样的变化?”
恩师行拳风格独特,架式能大能小,舒展与紧凑兼备,可快可慢,走劲时隐时现,形式多样,不千篇一律,姿态自然,动作优美,变化精妙。
恩师的话很明白,他的话是练功的宗旨,是有根的,是“清静自然”,是“清静无为”。不去觉悟他讲的这些道理,就没法去做好,更不要说精细了。它的外表是穿着粗布简朴衣服,而内心却是存放着质朴的美玉。恩师是对太极拳有深刻体悟的人,也是最有辩解能力的人,对他体悟在心中所讲出来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多认真思悟。
从人生哲学上说他像一位慈父,他用谦和高尚的人格对待我们。纵使我们仇视怨恨他,他也对我们好。纵使我们已不可救药,他也不放弃帮助我们。他已辽阔的心胸无所不容。看到我们做那些不忠实诚信的事,也接纳原谅我们,只当我们是无知而顽皮的孩子。我们都是他的孩子。无论我们这些孩子聪明善良或顽皮胡闹,他都关怀爱护,让我们永远保持天真的良知。他无不期望我们既聪明洞达又健康强壮。他明确指出:要聪明必须从细微处着眼,观察事物详细而精微,要健康强壮必须由柔弱不足处着手,我们必须明白恩师的苦心。

 恩师张卓星说
太极拳重要在于心、神、意,它的总则就是无极。心得到这个无极就能清晰明亮;神得到这个无极就能安宁稳定;意得到这个无极就能灵验有效。心、神、意在淡泊时,形才出现。有志之人听到无极后,立即勤奋地学习实践。也有一些人听到无极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另外一些人听到无极后则哈哈大笑,认为是奇谈怪论。他们不笑,反而算不上是真正的无极。真正明白无极反而不精明,真有进展反而象倒退、平坦大道竟崎岖,有知识智慧的人虚怀若谷。懂得无极的人并不任意谈无极,谈无极的人并不一定懂得无极。善于培养无极的人,别人无法动摇他,善于保护无极的人,别人无法拉拢他。按照这种道理去体悟修炼自身,他的无极必然纯真。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物质,它能透过任何间隙自由来去。我们因此懂得无极的益处。无极生于太极之中,分为虚实(骨、肉),它们之间的交合产生无穷变化,就是心、神、意、形和虚(肉)、实(骨)。并由不可见之精神把它们调合。真正知道无极的奥妙,反而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这才是真正的醒悟和聪明。

 恩师张卓星说:知人必先自知,不了解自己,也就无法了解对方。其间的关系如虚实的关系,阴和阳的关系,圆与方的关系,他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的。要用心去思悟细节,愈是细节处,愈容易捅破“窗户纸”,探得奥秘所在。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思悟细节要有不怕苦的恒心,有明白理论的悟性,有松的思想,有切实、全面、精细的认识,有听他人讲解的心,有看出他人优点的眼睛,有对自身的身体的认识。要用灵活的悟,不要用死板的悟,要做拳的主人,不要做拳的奴仆。要靠修养,靠学习,靠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要自觉自愿的练习和学习,要求知识于书本,问明白于朋友,用心练习于实践,不断提高学习,观察、理解的能力,使自己善于理解和抓住细节。时刻留心、学习、观察、关注细节。

 恩师张卓星讲 无极提出神与心这两个最完善的概念,但它们只是本质上的完美,而在外表看起来,却好像有些窝囊缺憾。但正是这欠缺之处,才是真正最完善的标志,它们的内涵才最臻圆满,而它们的作用才立竿见影,无穷无尽。

 恩师张卓星对太极拳“无极”的思悟;它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它幽深神秘无边无际。它存在细微而不易察觉的东西,尽如此真实,使得你不能不想念而正是根据它,我们才能认识太极拳,沉和重、轻与浮有根本的差别,躁和动是安和静的根源,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能够了解它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一定是聪明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一定是有力量的人。知道满足的人就会富有,不骄傲自大,不懈追求,才是有志气的人。无极的原理摆放于心中,就象滔滔不绝的源泉,永不枯竭。全身向它归附却并不认为它是根,因为它不认为自己是根,所以才是真正的根。看不见、想不到,它却是太极拳的精华。简单就能清静,清静就能精进,探求奥秘,奥秘就是简单。
简单、单纯就是“无极”,它在锻炼中的状态是“清静无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持守精神,保住宁静,形体自然顺应。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是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就感受不到凝寂虚无的意境。耳的功用在于聆听,心的功用要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动静、虚实、松柔交相融汇。要点在于内心的安静。凝聚虚无的意境,映现出柔弱,才能明白的应待事物。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这就是自然。
“无极”它精奥、丰富、无形无状,却是太极拳永无穷尽的源泉,它象大海深不可测,它是太极拳的根,但永远也不显露锋芒,它以简驭繁,能解除理解上的纷乱。专心守一,以达到返朴归真。它看起来什么都没有,说它没有它又存在。将双目之神光返观内视,时刻修炼,能这样长期不懈的坚持,才能够悟彻“无极”的真谛,只有抓住这个关键的修炼方法,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不去相信别人华丽的言语表达。重要在于用心去感受他的真诚与善良。随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掉私欲杂念,去掉错误理解。关键在于身心的清静、修炼朴素、自然、注重“无极”的内在质量、注重身心的自我修养,日积月累,自然有成。要努力提高分辩力、判断力,最终得到练功的正确方法。
“无极”的核心,始终是简单、纯朴、却又博广深大,包容精奥,腹部坚实点从这里产生,它是太极拳的根本,它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却得到了保全,它不把收获看为私有,却得到最丰硕的果实。随遇而安,把它视为宝贵的生命,把一生交付于它,热爱它胜过自己,从前去迎接它看不见头,从后去追赶它看不见尾,了解它的人,观察功法思想的细微渊深,胸藏它能处事豁达,能够了解它,也就很不错。

 漫谈太极拳锻炼要领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思想,不用力就是不用拙力。不同的人由于对拳理的认识不同,追求不同,练拳时思想活动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的中老年人,练拳的目的是保健、娱乐,追求的是拳套的动作形象,练拳时其思想主要在拳套的动作上。有的人喜欢练技击,有的人喜欢练内功,他(她)们练拳时的思想活动情况各不相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练什么功夫,就用什么思想作指导,那是理所当然的。
太极拳是内功拳,练拳时,思想要在身内指导动作,如发现有不符合功法要领的,就立即改正。但功法要领的内容很多,还必须善于发现其重点所在,然后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再以重点带动其余,否则难免挂一漏万,达不到全面照顾的目的。


恩师还强调:在练拳时,各人懂得太极拳的原理是一回事,锻炼是否正确和下功夫深浅程度,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贯彻太极拳的行功原则并养成习惯是另一回事。要完全做到这一切,唯有进行认真的、不懈的锻炼,虽不能一蹴而就,却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练功犹如登山只要专心致志,默识揣摩,坚持不懈,任何人都有逐步攀上一个又一个太极拳功法的高峰。

 懂得满体松弛、精神内敛、腹部坚实点等功法也只不过是才入太极拳之门,而真正的修练,则必须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要深入到太极拳的各种功法原则中去。但完成任何一条原则都不能全面地保证这是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尤需痛下苦功,耐心坚持参悟,把各种功法原则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并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总体而被全面贯彻之后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那时自然别有一番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