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装逼膜拜到态度掩盖一切

 非草 2010-03-04
从装逼膜拜到态度掩盖一切
 

    米卢的事业巅峰在中国。把中国队带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使米卢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塞尔维亚教练。尽管一直有足球圈内人质疑米卢的执教水平和训练内容,而且“抽出亚洲”的说法流传甚广,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对米卢独特价值的认同感,但是,大多数中国球迷还是对米卢心怀感激。米卢不是米驴,卸磨杀驴的事不可以做。米卢的支持者更愿意称他为博拉,而博拉最着名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传闻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早些年代,中央电视台也有“名人名言”这样的电视栏目。将圣语贤文、格言警句奉为圭臬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是反科学的——当妻子看见丈夫跟小姨子眉来眼去,就警告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时,丈夫却嬉皮笑脸地回应“肥水不流外人田”;劝别人,往往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轮到自己就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了;抓到了一两个贪官,就有官媒赶紧总结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但百姓看到的和公务员相信的却都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所以,格言警句从来不是行动指南,而是为我所用的歪理和自我开脱的借口。所以,你应当知道在新浪微博上转发最多的那些“人生小语”是多么扯淡,而那些靠每天一句“启发”的搏取人气的“人生导师”是多么的功利和虚伪。但是,这个有供有需的市场偏偏是红火兴旺的。透过人们对格言警句的癖好,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装逼膜拜”。以上网替代读书,以格言取代思考,以装逼博取认同,此等现象反映的是一个群族思考力的浅薄和进一步衰退。
    装逼膜拜的格言从来就不代表我们的真实态度和价值观。而且,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即便在人们的真实态度与他们的最终行为之间,也找不到显着的因果联系。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研究,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一个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例子就是丹尼尔·巴特森等人(1997,1999)所说的“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他们提供两种任务,一种任务能够挣到奖励,另一种任务则无聊且没有奖励。他们让20个受试者先安排自己一个任务,再把其他任务安排给别人。结果,16个人都给自己安排了好任务,尽管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认为“自私是最道德的”。进一步的实验,要求被试者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任务安排,甚至把硬币的正反面都明确标注了任务的名称,但在28名受试者中,还是有24人给自己安排了好任务——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总是贪婪大获全胜。(“道德伪善”的中国版,参见余秋雨“诈捐门”事件及新编成语“秋雨含泪”)
    所以,与其说“态度决定一切”,不如说“态度掩盖一切”。在最近中国足坛的扫赌风暴中,人们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什么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什么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米卢留下了“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但实际上,中国足球除了在世界杯上转圈现眼,没有什么真实的“米卢遗产”可言。“态度”连人的基本道德行动都决定不了,遑论靠态度来提升中国足球的技战术实力。
    更恰当的评价或许是:“态度决定一切”不过是米卢的一种心理巫术,用以调节中国球员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相对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态度决定一切”也是米卢与中国媒体周旋用的八卦掌,所谓态度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里也当然包括装逼。
    装逼向左,科学向右。米卢忽悠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但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却显示“态度掩盖一切”。但可悲的是,即使我们已经揭露了装逼膜拜的本质,人们还是免不了传颂那些朗朗上口却终归不过是扯淡的警句格言。
    那么好吧,请跟我大声朗读这句:装逼是装逼者的通行证,装不下去的领了结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