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作者:叶军彪 - 无忧无虑作文网 - www.5156c...

 昵称9id31 2010-03-05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作者:叶军彪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丑小鸭》,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此成了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篇经典的童话作品,在语文课堂上却一直是以被误读的面貌出现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这篇作品,在阅读提示中,编者是这样说的:“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很明显,编者将这篇作品解读为:就像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天鹅一样,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能取得成功。编者的解读如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的确是根据这样的“提示”来理解作品,并把这种理解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然而,细读文本,我们却不禁要问:作品是在讲一只丑小鸭如何通过“不屈地奋斗”最终成为天鹅的故事吗?

 

  《丑小鸭》这篇童话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并且出生时个头和别的小鸭比“实在太大”,显得与众不同,就被鸭子和其他动物认为长得“丑陋”,于是“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成了全体鸡鸭的嘲笑对象”,直到最后被赶出家门。丑小鸭在外面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多少,野鸭、大雁、母鸡、雄猫、猎狗等也都因为他的样子“丑陋”而鄙视和嘲笑他。丑小鸭受尽了“不幸和苦难”,生活在苦恼、孤独和寂寞中。直到有一天,丑小鸭看到一群漂亮的大鸟(天鹅),他本能地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有一种飞向他们的渴望,于是怀着宁愿被这些美丽、高贵的鸟儿弄死也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的念头,飞到水里,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游去。而这些鸟儿不但没有弄死他,相反也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这时他才从水中的倒影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些大鸟的同类——美丽的天鹅!这只新来的天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并被认为是这群天鹅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一只。这时的“丑小鸭”才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从作品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着重叙述和描写的是丑小鸭因为“丑陋”受到动物(包括鸭子)的种种排挤、嘲笑和打击,以及这种排挤、嘲笑和打击所带给他的悲哀、沮丧、难过和自卑。而面对“迫害和讥笑”,丑小鸭所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很满意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奋斗”的愿望和行动。这就不免让人怀疑编者在阅读提示中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对《丑小鸭》这个文本解读的结果,而仅仅是依据某种思维定势所作出的价值推论,那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在逆境中,“丑小鸭”唯有通过“艰苦的奋斗”,才可能变成美丽、高贵的“天鹅”。其实,丑小鸭最后之所以变成了一只天鹅,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去春来,自然要显露出他的本相。当然,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在自身美丽还没有展露之前,他不得不忍受打击和嘲笑。

 

  那么,作者在《丑小鸭》这个作品中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这篇作品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大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正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安徒生曾在日记里写道:“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就是说,安徒生是在用这个作品安慰和鼓励自己,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公正的批评的批评,对那些嘲笑他的世人的嘲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