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规划知识

 mrf 2010-03-09

一、小城镇等级、规模及分类

1)小城镇等级层次分为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镇三个等级。

2)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分大、中、小三级,并宜符合表1小城镇人口分级规模的规定。

1  小城镇人口分级规模(万人)

人口规模分级

一般镇

县城镇中心镇

3

5

13

25

1

2

注:1.东部、中部地区中心镇3万人以上为合适规模,规划应重点发展。

2.除西部和边远地区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应减少1万人以下小城镇数量。

3)小城镇经济地区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一般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4)小城镇按不同空间分布划分,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位于大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紧临其中心城区的郊区小城镇,即“紧临型小城镇”。

第二类,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近,沿主要交通干线等较集中分布的小城镇,即“近郊型小城镇”。

第三类,远离城市,没有连片发展可能,相对独立,分散分布的小城镇,即“偏远型独立小城镇”。

按空间形态划分,上述第一类小城镇多为“密集型”,第二类小城镇多为“线轴型”,也有“密集型”,第三类为“点状(分散)型”。

5)小城镇按功能分类一般可分为:

① 综合型小城镇:一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

② 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

a.    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工业主导地位的小城镇。

b.    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包括以工贸为主的工贸型、以边贸为主的边贸型等类型小城镇。

③ 其他类型小城镇,如历史文化名镇等。

小城镇按功能详细分类可按表2划分。

2  小城镇按功能的分类

大 类

小 类

    

作为社会实体的小城镇

  行政中心小城镇

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所在地的县城镇,镇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城镇内的行政机构和文化设施较齐全

   作为经济实体的小城镇

工业型小城镇

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大,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大。工农关系密切,镇乡关系密切。乡镇工业有一定规模,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有一定水平,产品质量、品种能够占领市场。工厂设备、仓储库房、交通设施比较完善

农业型小城镇

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多数是我国商品粮、经济作物、禽畜等生产基地,并有为其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服务体系

渔业型小城镇

沿江河、湖海的小城镇,以捕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储藏等为主导产业

牧业型小城镇

以保护野生动物、饲养、放牧、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草原地带和部分山区,同时又是牧区的生产生活、交通服务中心

林业型小城镇

分布在江河中上游的山区林带,由森林开发、木材加工基地转化为育林和生态保护区,以森林保护、培育、木材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林区生产生活、流通服务中心

工矿型小城镇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逐渐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也随之发展

旅游观光型小城镇

具有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及人文资源,以发展旅游业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或无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交通方便,游乐服务、饮食业等都比较发达

交通型小城镇

具有位置优势,多位于公路、铁路、水运、海运的交通中心,能形成一定区域内的客流、物流中心

流通型小城镇

以商品流通为主,运输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多由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发展而来,服务半径一般在1520km,设有贸易市场或专业市场、转运站、客栈、仓库等

口岸型小城镇

位于沿海、沿江河的港口口岸,以发展对外商品流通为主,也包括那些与邻国有互贸资源和互贸条件的边境口岸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多以陆路或界河的水上交通为主

其他类型小城镇

历史古镇文化名镇

历史悠久,有些从十二世纪的宋朝或十四世纪的明朝开始就已经聚居了上千人口。具有一些代表性的、典型民族风格的或鲜明地域特点的建筑群,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文、古”特色显著

 

 

 

二、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1)小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

小城镇对外交通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路,并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为辅。

① 公路分类分级

公路是联系小城镇与城市之间、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道路,县(市)域和小城镇所辖地域范围涉及的公路按其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分干线公路和支线公路,其中干线公路分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按技术等级划分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② 小城镇镇区道路分类分级

小城镇道路是小城镇中各用地功能地块之间的联系网络,是小城镇的骨架与“动脉”。小城镇道路分级如表3规定。

3  小城镇道路分级

镇 等 级

人口规模

道 路 分 级

干 路

支(巷)路

县城镇

中心镇

一般镇

注:其中●应设;○可设。

2)小城镇道路路网规划技术指标

各级道路规划的车速、红线宽、车行道宽、人行道宽、道路间距技术指标和道路网密度规划技术指标如表4

4  小城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规划技术指标

道 路 级 别

干 路

支(巷)路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30

20

道路红线宽度(m

2432

2535

1624

1014

1215

48

车行道宽度(m

1420

1014

67

3.54

每侧人行道宽度(m

46

35

23.5

道路间距(m

500

250500

120300

60150

3)小城镇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技术指标

① 道路横断面规划宽度

a.车行道的宽度

车行道是道路上提供每一纵列车辆连续安全按规定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地带。

在小城镇道路上行驶车辆的最小安全距离可为1.01.5m,行驶中车辆与边沟(侧石)距离为0.5m

车行道宽度计算公式为:    N=(A+B)M+C

                式中:     A——车辆距边沟(侧石)的最小安全距离(m);

                          B——车辆宽度(m);

                          C——两车错车时的最小安全距离(m);

                          M——车道数。

5  各种车道的通行能力(辆/h

车辆名称

机动车

自行车

三轮车

大板车

小板车

兽力车

通行能力

300400

750

300

200

380

150

应当注意,车道总宽度不能单纯按公式计算确定。因为这样既难以切合实际,又往往不经济。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交通资料,如车速、交通量、车辆组成、比例、类型等,以及规划拟定的道路等级、红线宽度、服务水平,并考虑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加以综合分析确定。如小城镇道路上的机动车高峰量较小,一般单向一个车道即可。在客运高峰小时期间,虽然机动车较少,为了交通安全也得占用一个机动车道,而此时自行车交通量增大,可能要占用23个机动车道。这样货运高峰小时所要求的车道宽度往往不能满足客运高峰小时的交通要求,所以常常以客运高峰小时的交通量进行校核。

b.人行道的宽度

人行道是小城镇道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同时也应满足绿化布置、地上杆柱、地下管线、护栏、交通标志和信号,以及消火栓、清洁箱、邮筒等公用附属设施布置安排的需要。

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一般为0.75m,步行带的条数取决于人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和高峰小时的人流量。一般干道、商业街的通行能力采用8001000/h;支路采用10001200/h,这是因为干道、商业街行人拥挤,通行能力降低。

小城镇人行道宽度应结合人行流量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并应满足工程管线敷设要求。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人行带的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应符合图6的要求。

6  人行带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m

所在地点

人行带宽度(m

最大通行能力(人/h

小城镇道路上

0.75

1800

车站、码头、公园等路

0.90

1400

   

    c.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a)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是整个小城镇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小城镇分散的小园地、风景区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绿化的点、线、面相结合,以形成小城镇的绿化系统。

在街道上种植乔木、绿篱、花丛和草皮形成的绿化带,可以遮阳,为行人御晒,也延长黑色路面的使用期限,同时对车辆驶过所引起的灰尘、噪音和振动等能起到降低作用,从而改善道路卫生条件,提高小城镇交通与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绿化带分隔街道各组成部分可限制横向交通,能保证行车安全和畅通,体现“人车分隔、快慢车分流”的现代化交通组织原则。在绿地下敷设地下管线,进行管线维修时,可避免开挖路面并不影响车辆通行。如果有为街道远期拓宽而预留的备用地,可近期加以绿化。若街道能布置林阴道和滨河园林,可使街道上空气新鲜、湿润和凉爽,给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人行道绿化布置。人行道绿化根据规划横断面的用地宽度可布置单行或双行行道树。行道树布置在人行道外侧的圆形或方形(也有用长方形)的穴内,方形坑的尺寸不小于1.5m×1.5m,圆形直径不小于1.5m,以满足树木生长的需要。街内植树分隔带兼作公共车辆停靠站台或供行人过街停留之用,宜有2m的宽度。

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单行乔木为1.252.0m;两行乔木并列时为2.55.0m,在错列时为2.04.0m。对建筑物钱的绿地所需最小宽度:高灌木丛为1.2m;中灌木丛为1.0m;低灌木丛为0.8m;草皮与花丛为1.01.5m。若在较宽的灌木丛中种植乔木,能使人行道得到良好的绿盖。

布置行道树时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行道树应不妨碍街侧建筑物的日照通风,一般乔木要距房屋5m为宜。

在弯道上或交叉口处不能布置高度大于0.7m的绿丛,必须使树木在视距三角形范围之外中断,以不影响行车安全。

行道树距侧石线的距离应不小于0.75m,便于公共汽车停靠,并需及时修剪,使其分枝高度大于4m

注意行道树与架空杆线之间的干扰,常采用将电线合杆架设以减少杆线数量和增加线高度。一般要求电话电缆高度不小于6m;路灯低压线高度不小于7m;馈线及供电高压线高度不小于9m;南方地区架线高度宜较北方地区提高0.51.0m,以有利于行道树的生长。

树木与各项公共设施要保证必要的安全间距见表7,宜统一安排,避免相互干扰。

7  行道树、地下管线、地上杆线最小安全距离(m

    管线名称

树木杆线名称

建筑线

电力管道沟边

电讯管道沟边

煤气管道

上水管道

雨水管道

电力杆

电讯杆

污水

管道

侧石

边缘

挡土墙陡坡

围墙(2m以上)

乔木(中心)

3.0

1.5

1.5

1.52.0

1.5

1.01.5

2.0

2.0

1.01.5

1.0

1.0

2.0

   

1.5

1.5

1.5

1.52.0

1.0

1.0

1.5

1.02.5

0.3

1.0

电 力 杆

3.0

1.0

1.0

1.01.5

1.0

1.0

4.0

1.0

0.61.0

1.0

电 讯 杆

3.0

1.0

1.0

1.01.5

1.0

1.0

4.0

1.0

2.04.0

1.0

无轨电车杆

4.0

1.5

1.5

1.5

1.5

1.5

1.5

2.04.0

侧石边缘

1.0

1.0

1.02.5

1.5

1.0

1.0

b)分隔带

分隔带又称分布带,它是组织车辆分向、分流的重要交通设施。但它与路面划线标志不同,在横断面中占有一定宽度,是多功能的交通设施,为绿化植树、行人过街停歇、照明杆柱、公共车辆停靠、自行车停放等提供了用地。

分隔带分为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活动式是用混凝土墩、石墩或铁墩做成,墩与墩之间缀以铁链或钢管相连。一般活动式分隔墩高度为0.7m左右,宽度为0.30.5m,其优点是可以根据交通组织变动灵活调整。国内小城镇的一块板式干道和繁忙的商业大街,限于路幅宽度不足,而随着交通量剧增,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和解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而发生阻滞,大多采用活动式分隔带,借此来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固定式一般是用侧石围护成连续性的绿化带。

分隔带的宽度宜与街道各组成部分的宽度比例相协调,最窄为1.21.5m。若兼作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站或停放自行车用的分流分隔带,不宜小于2m。除了为远期拓宽预留用地的分隔带外,一般其宽度不宜大于4.56.0m

作为分向用的分隔带,除过长路段而在增设的人行横道线处中断外,应连绵不断直到交叉口前。分流分隔带仅宜在重要的公共建筑、支路和街坊路出入口,以及人行横道处中断,通常以80150m为宜,其最短长度不少于一个停车视距。采用较长的分隔带可避免自行车任意穿越进入机动车道,以保证分流行车的安全。

分隔带足够宽时,其绿化配置宜采用高大直立乔木为主;若分隔带窄时,限用小树冠的常青树,间以低矮黄杨树;地面栽铺草皮,逢节日以盆花点缀,或高灌木配以花卉、草皮并围以绿篱,切忌种植高度大于0.7m的灌木丛,以免妨碍行车视线。

d.路边沟宽度

为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交通,改善小城镇卫生条件,以及避免路面的过早破坏,要求迅速将地面雨雪水排除。根据设施构造的特点,道路的雨雪水排除方式有明式、暗式和混合式三种。

明式是采用明沟排水,仅在街坊出入口、人行横道处增设某些必要的带漏孔的盖板明沟或涵管,这种方式多用于一些村庄的道路和乡镇或临街建筑物稀少的道路,明沟断面尺寸原则上应经水力计算确定,常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底宽不小于0.3m,深度不宜小于0.5m。暗式是用埋设于道路下的雨水沟管系统排水,而不设边沟。混合式是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在小城镇规划中,宜从环境、卫生、经济和方便居民交通等方面综合考虑,因路因段采取适宜的排水方式。

②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a.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

根据小城镇道路交通组织特点不同,道路横断面可分为一、二、三块板等不同形式。一块板(又称单幅路)就是在路中完全不设分隔带的车行道断面形式;二块板(又称双幅路)就是在路中心设置分隔带将车行道一分为二,使对向行驶车流分开的断面形式;三块板(又称三幅路)就是设置两道分隔带,将车行道一分为三,中央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

三种形式的断面,各有其优缺点。从交通安全上来看:三块板比一、二块板都好,这是由于三块板解决了经常产生交通事故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互干扰的矛盾,同时分隔带还起了行人过街的安全岛作用,但三块板分隔带上所设的公共车辆停靠站,使乘客上下车穿越非机动车道较为不便。从行车速度上来看:一、二块板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形式,车速较低,三块板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互不干扰,车速较高。从道路照明上来看:板块划分越多,照明越易解决,二、三块板均能较好地处理照明杆线与绿化种植之间的矛盾,因而照度易于达到均匀,有利于夜间行车。从绿化遮阳上来看:三块板可布置多条绿化带,遮阳面大,因而非机动车在盛夏行车比较舒适,同时也利于防止黑色路面发生泛油等现象。从环境质量上来看:三块板由于机动车道在中央,距离两侧建筑物较远,并有分隔带和人行道上的绿化带隔离,可吸尘和消声,因而有利于沿街居民保持较为宁静、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小城镇用地和建设投资上来看:在相同的通行能力下,以一块板占用土地量最少,建设投资也省,三块板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后,非机动车道路面质量要求可降低些,这方面能做到一定的经济合理,但总造价仍要大一些,二块板大体介于一、三块板之间。

b.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如小城镇规模、地区特点、道路类型、地形特征、交通性质、占地、拆迁和投资等因素,经过综合考虑、反复研究及技术经济比较后才能确定,不能机械地规定。

一块板形式,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它使用于路幅较窄(一般在40m以下),交通量不大,混合行驶四车道已能满足,及非机动车不多等情况。在占地困难和大量拆迁地段以及出入口较多的繁华道路等可优先考虑,还有如规定节日有游行队伍通过或备战等特殊功能要求时,即使路幅宽度较大,也可考虑采用一块板形式。

三块板形式使用于路幅较宽(一般在40m以上,特殊情况至少36m),非机动车多,交通量大,混合行驶四车道已不能满足交通要求,车辆速度要求高及考虑分期修建等情况。但一般不适用于两个方向交通量过分悬殊,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高峰小时不在同一时间现象的道路;也不宜用于用地紧张,非机动车较少的山村道路。

二块板形式适用于快速干道,如机动车辆多、非机动车辆很少及车速要求高的道路,可以减少对向行驶的机动车之间相互干扰,特别是经常有夜间行车的道路。另外在线形上有可能导致车辆相撞的路段以及道路横向高差较大或为了照顾现状、埋设高压线等,有时也可适当地考虑采用。经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二块板形式虽可保障交通安全,但车辆行驶时灵活性差,转向需要绕道,以致车道利用率降低,而且多占用地,因此此种形式近年来很少采用,对于已建的二块板道路有的也在改建。

有关小城镇道路的路幅宽度值,目前尚无统一规定,表8的数值可供参考。

8  小城镇道路路幅宽度参考指标

人口规模(万人)

道路类别

车道数

单车道宽(m

非机动车道宽(m

红线宽(m

1.02.0

主干道

34

3.5

3.04.5

2535

次干道

23

3.5

1.52.5

1620

 

2

3.0

1.5

912

0.51.0

 

23

3.5

2.53.0

1825

 

2

3.0

1.5或不设

912

0.30.5

 

2

3.5

2.53.0

1820

 

2

3.0

1.5或不设

912

   

③ 道路的横坡度

为了使道路上的地面雨雪水、街道两侧建筑物出入口以及毗邻街坊道路出入口的地面雨雪水能迅速排入道路两侧(或一侧)的边沟或排水暗管,在道路横向必须设置横坡度。

结合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 01-2003),我国小城镇道路横坡度的数值可参考表9取用。

9  小城镇道路横坡度参考值

车 道 种 类

     

横坡度(%

车 行 道

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

1.02.0

 

其他黑色路面、整齐石块

1.52.5

 

半整齐石块、不整齐石块

2.03.5

 

粒料加固土、其他当地材料加固土或改善土

3.04.0

人 行 道

砖石铺砌

1.52.5

 

砾石、碎石

2.03.0

 

砂石

3.0

 

沥青面层

1.52.0

自行车道

 

1.52.0

汽车停车场

 

0.51.5

广场行车路面

 

0.51.5

 

④ 小城镇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技术指标

根据交叉口交通运行的特点,为使交叉口获得安全畅通的效果,必须对交叉口的交通流进行科学的组织和控制。其基本原则是:限制、减小或消除冲突点,引导车辆安全畅通地行驶。一般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小城镇道路上一般车速低、流量少,因此多采用平面交叉的措施,下面主要介绍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及其设计。

a.平面交叉口的类型

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类型,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性质和交通要求(交通量及组成和车速等),还和交叉口的用地、周围的建筑物性质和交通组织方式等有关。常见的有十字型交叉、T型交叉、X型交叉、Y型交叉、错位交叉和环形交叉等形式。

十字型交叉是常见的交叉口型式,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等级道路的交叉,构型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容易处理。

T型交叉,包括倒T型交叉,适用于次干道连接主干道或尽端式干道连接滨河干道的交叉口,这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X型交叉为两条道路斜交,一对角为锐角(<75,另一对角为钝角(>105)。这种交叉口,转弯交通不便,街角建筑难处理,锐角太小时此种形式不宜采用。

Y型交叉是道路分叉的结果,一条尽端式道路与另两条道路以锐角(<75)或钝角(>105)相交,要求主要道路方向车辆畅通。

错位交叉是两个相距不太远的T型交叉相对拼接,或由斜交改造而成。多用于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该在交叉口的顺直方向,以保证主干道上交通通畅。

环形交叉是用中心岛组织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绕中心岛单向行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两条主干道的交叉。

平面交叉口类型的选择,应根据主要道路与相交道路的交通功能、设计交通量、计算行车速度、交通组成和交通控制方法,结合当地地形、用地和投资等因素综合分析进行。改善现有平面交叉口时,还应调查现有平面交叉口的状况,收集交通事故和相交道路、路网的交通量增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合理的设计。

小城镇道路交叉的形式如表10所示。

10  小城镇道路交叉口形式

镇 等 级

 

相 交 道 路

 

 

县城镇中心镇

 

CDB

DE

 

 

E

中、小

 

CDE

E

   

大、中

 

DE

E

 

 

E

 

 

E

   注:B为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C为平面环形交叉口;

        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b.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平面交叉口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解决各向交通流的相互干扰和冲突,以保证交通安全和顺畅,提高交叉口以至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对小城镇简单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交通口上行驶的车辆有足够的安全行车视距,交叉口转角缘石有适宜的半径。此外,还应合理布置相关的交通岛、绿化带、交通信号、标志标线、人行横道线、安全护栏、公交停靠站、照明设施以及雨水口排水设施等。

a)交叉口视距。平面交叉口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行车视距,以便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前一段距离内,驾驶员能够识别交叉口的存在,看清相交道路上的车辆运行情况以及交叉口附近的信号、标志等,以便控制车辆,避免碰撞。这一段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对于无信号控制和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交叉视距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用两条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作为直角边长,在交叉口所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此三角形范围内,应保证通视,并不得有阻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存在。

对于信号交叉口,驾驶员从认准信号到制动停车所行驶的距离与驾驶员反应、判断时间,以及制动前的行车速度、路面粗糙度等有关。

视距三角形应依据最不利情况来确定。对十字型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应为靠中线的那条直行车道与最靠右的那条另一方向直行车道的轴线的交点。

b)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为使各种右转弯车辆能以一定的速度顺利地转弯行驶,交叉口转弯处车行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圆心曲线,以适应车轮运行轨迹。这种车行道边缘通常称为路缘石或缘石,其曲线半径称为路缘石(或缘石)半径。

小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缘石半径的取值对主干道可为2025m;对一般道路可为1015m;居住小区及街坊道路可为69m。另外,对非机动车可为5m,不宜小于3m

小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如表11所示。

11  小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万m2

 

T字型

交叉口

十字型

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

中心岛直径(m

环道宽度(m

用地面积(万m2

干路与干路

0.25

0.40

3050

1620

0.81.2

干路与支路

0.22

0.30

3040

1410

0.60.9

支路与支路

0.12

0.17

2535

1215

0.50.7

 

三、小城镇用地规划

1、用地分类说明

小城镇用地是指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用地的总称。

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用地包括建设现状用地、建设发展用地和规划控制用地。

根据我国小城镇的特点,小城镇用地的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有所区别:对于在规划期内有条件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县城镇和中心镇,可以参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其他一般情况小城镇用地分类接近于或类同《村镇规划标准》的用地分类。

同时,为适应小城镇规划的深度要求,小城镇用地按使用性质划分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并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功能再划分28小类。

2、小城镇用地规划标准

1)小城镇用地的分类及其代号应符合表12的规定。

12  小城镇用地分类及其代号

类 别 代 号

类别名称

   

大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

  以低层为主的住宅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宅间路用地;不包括宅基地以外的生产性用地

R2

二类居住用地

以多层为主的住宅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宅间路、组群绿化用地

R3

其他居住用地

属于R1R2以外的居住用地,如单身宿舍、公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C1

行政管理用地

政府、团体、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用地

C2

教育机构用地

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及各类高、中级专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等用地

C3

文体科技用地

文化、图书、科技、展览、娱乐、体育、文物、纪念、宗教等设施用地

C4

医疗保健用地

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

C5

商业金融用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C6

集贸设施用地

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

M

 

生产设施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M1

一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工业,如缝纫、工艺品制作等工业用地

M2

二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纺织、食品、小型机械等工业用地

M3

三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采矿、冶金、化学、造纸、制革、建材、大中型机械制造等工业用地

M4

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农业生产建筑用地

W

 

仓储用地

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堆场及其附属设施、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

W1

普通仓储用地

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

危险品仓储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

村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

T1

公路交通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路段、公路站场、附属设施等用地

T2

其他交通用地

铁路、水路及其他对外交通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路段、站场和附属设施等用地

S

 

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

S1

道路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0m以上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中的单位内部道路

S2

广场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停车场用地

类 别 代 号

类别名称

   

大类

大类

U

 

工程设施用地

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U1

公共工程用地

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殡仪等设施用地

U2

交通设施用地

公交、货运及交通管理、加油、维修等设施用地

U3

环卫设施用地

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粪便和生活、生产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

U4

防灾设施用地

各项防灾设施的用地,包括消防、防洪、抗震、防风等

G

 

绿地

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绿化用地

G1

公园绿地

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公园、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

G2

防护绿地

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绿地

E

 

水域和其他用地

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地、各类保护区和特殊用地等

E1

水域

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

E2

农林用地

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种植地,如农田、菜地、园地、林地、苗圃、打谷场以及农业生产建筑等

E3

牧草和养殖用地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及各种养殖场等

E4

保护区

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E5

墓地

 

E6

未利用地

规划建设尚未利用的土地

E7

特殊用地

军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公安消防机构等用地

2)小城镇建设用地应包括表12小城镇用地分类和代码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8大类。

3)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表13规定的4级指标选取。

13  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

60

80

80

100

100

120

120

140

4)现有小城镇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建设用地为基础,按表14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选择确定。

14  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m2/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

允许调整幅度(m2/人)

60

可增015

60.180

一、二

可增010

80.1100

二、三

可增、减010

100.1120

二、三

可减010

120.1140

三、四

可减015

140

可减至140以内

  注: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增减数值

5)小城镇规划基本建设用地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中公共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15的规定。

15  小城镇基本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类 别 代 号

用 地 类 别

占 建 设 用 地 比 例(%

县城镇、中心镇

一般镇

R

居住用地

2838

3343

C

公共设施用地

122022

1018

S

道路广场用地

1119

1017

G1

公园绿地

812

610

四类用地之和

6484

6585

 

四、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

1、经济发展是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城镇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在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小城镇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很多,突出的主要问题是:

1)企业多点分布,造成小城镇工业布局十分分散,用地比重过大,功能分区混乱,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很差。

2)产业结构层次普遍较低,越来越多的高能耗、重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夕阳工业”转移到一些小城镇,污染严重。

3)企业规模小又过于分散布局,沿道路带状布置现象较多,造成基础设施很难布局,企业规模效益差,治污能力弱。

4)缺乏或不注重形成特色产业。

2、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技术指标体系相关标准

1)小城镇工业园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小城镇工业园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表16要求,参与工业园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工业园区用地的五项用地,其他用地不参与平衡。

② 工业园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17的规定。

 

16  小城镇工业园区用地平衡表

项目

面积(公顷)

所占比例(%

人均面积(m2/人)

工业园区用地(M

100

1.工业建筑用地

2.工业仓储用地

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道路用地

5.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E

工业园区规划总用地

   注:“▲”为参与工业园区用地平衡的项目;

       “△”为不参与工业园区用地平衡的项目。

17  小城镇工业园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工业建筑

工业仓储

基础设施与

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工业区用地

占工业园区用地比例(%

5055

58

1522

1015

820

100

 

2)工业园区用地规模宜按照表18规定,结合小城镇实际需要确定。

18  小城镇工业园区用地规模

小城镇类型、等级

   

工业型、工矿型

县城镇

中心镇

一般镇

用地规模(km2

12.5

0.82

0.51.2

工业用地占镇规划建设用地比例可大于25%,但不宜超过35%

 

1.县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比例宜按20%25%考虑;

2.工贸型小城镇应结合工业在产业中所占比重,比较工业型小城镇考虑;

3.旅游型小城镇原则上不考虑工业园区用地。

 

3)工业园区人口规模,应按工业园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业就业岗位比例确定。

4)工业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工业设计有关标准的要求。

5)小城镇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工业建筑净密度、工业建筑面积净密度最大控制值宜不超过表19、表20的规定。

19  小城镇标准厂房类工业建筑净密度最大控制值(%

 

建 筑 气 候 区 划

Ⅰ、Ⅱ、Ⅵ、Ⅶ

Ⅲ、Ⅴ

标准厂房

0.30

0.35

0.38

 

20  小城镇标准厂房类工业建筑面积净密度最大控制值(104m2/hm2

 

建 筑 气 候 区 划

Ⅰ、Ⅱ、Ⅵ、Ⅶ

Ⅲ、Ⅴ

标准厂房

0.9

1.05

1.15

6)工业园区区内道路等级宜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厂房引道和人行道。

主干道为连接区内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或交通量大的全区性主要道路;

次干道为连接区内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园区内厂房、仓库之间交通运输较多的道路;

支道为区内车辆和行人较少的道路以及消防道路;

厂房引道为厂房、仓库等出入口与主次干道或支道相连接的道路;

人行道为行人通行的道路。

7)小城镇工业园区内道路面宽度宜符合表21规定。

21  小城镇工业园区区内道路面宽度(m

 

     

 

 

 

主 干 道

7.06.01410

7.06.01110

6.04.5

次 干 道

7.04.5148/5

6.04.5108.5

6.03.5

   

4.53.0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为含(3.52m)人行道时路面宽度。

        2.园区用地<1km2为小型规模,11.5km2为中型规模,>1.5km2为大型规模。

8)小城镇工业园区的绿化隔离带宽度应根据工业园区的工业性质、布局、周边邻区的用地性质及其对邻区的工业防护要求,按相关标准确定。产生有害气体等污染工业的防护林带应不少于50m宽。

9)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应符合二级以上标准。有较严重污染独立布局的工业型、工矿型小城镇的工业区,可考虑执行三级标准。

3、工业园区用地分类、用地规模及主要控制指标

1)小城镇乡镇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应在选址、规模、环境建设等方面在论证基础上作出科学安排,在工业园区之外,原则上不得批准再建新企业。

2)小城镇工业园区规模应根据小城镇的规模等级,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条件,以及工业性质、规模效益和基础设施配置要求等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3)对于分散的乡镇工业布局应结合城市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空间布局规划、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通过对现有工业的整合、调整和撤弃,以及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的科学安排,形成合理规模和产业特色。

4)对于城市次区域一类较集中分布的小城镇,工业布局与用地规模宜在区域范围统一规划与用地平衡;对于综合型、工业型和工矿型外的其他类型的小城镇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作统一规定,宜结合小城镇产业发展方向和实际需要确定。

5)小城镇工业园区一般宜集中1个,工业规模较大的小城镇,根据不同工业特点,也可考虑23个。

4、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1)小城镇工业应分类集中布置,以利污染治理;禁止有污染产生的企业分散布局,避免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治理困难。

2)除社区手工作坊可布置在居住小区外,小城镇工业应集中在园区布置;有一定污染的二类工业不宜靠近居住小区布置,应在镇区下风向的边缘地区集中布置;三类工业应远离镇区,在不会给小城镇造成污染的生态环境容许的地方独立布置。

3)小城镇工业园区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特别对于环境容量较小地区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应以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禁止污染工业准入,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五、小城镇道路景观规划

小城镇道路是展现小城镇外部空间景观最集中、最重要的载体,小城镇道路景观是小城镇外部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道路景观直接形成小城镇的风貌、道路空间性格、居民的生存交往空间,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小城镇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基于小城镇道路景观研究的景观性,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提升小城镇整体环境品质起重要作用。

小城镇道路景观规划及其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应结合小城镇道路景观的组成及要素、小城镇景观性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1、小城镇道路景观的组成及要素

1)道路景观的组成

小城镇道路景观主要由以下组成:

① 道路

道路是形成道路空间、道路景观的个体性要素。道路线形的方向性、连续性及道路断面形式、路面材料色彩等景观元素构成了这一元素的基本内涵。

② 道路边界

道路边界是指一个空间得以界定、区别于另一空间的视觉形态要素,也可以理解为两个空间之间的形态联结。道路两侧的边界可以是水面(如河川、海岸线等)、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要素的组合体。

③ 道路的景观区域

道路景观区域主要是两向度的概念,由道路及两侧景观边界共同构成,具有空间场所的全部特征。在一条道路上,可以形成特征不同的若干景观边界性区域。如近景区域、中景区域、远景区域。这种特征可以由地形、建筑、路面特征、边界要素特征等形成,并主要表现在色彩、质感、规模、建筑物风格、植物、边界轮廓线的连续性等具体方面。

④ 道路节点

道路节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公园、广场、雕塑等),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同时也往往形成区域的分界点。

2)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

小城镇道路景观与城市道路景观一样,由下列要素组成:

① 路网

小城镇道路网不仅将小城镇用地划分为行政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各用地功能地块,而且作为艺术纽带,又将不同功能地块的景观元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整个小城镇的景观风貌反映出来,从而构成小城镇的整体美。

② 线形

道路线形是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线形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般来说,直线形道路给人整齐、简洁的感受,但在视线上比较单调、呆板;曲线形道路具有动感,有利于看清街路两侧景观,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要形成优美的道路环境景观,良好的线形设计至关重要。当线路走向与自然环境、沿街建筑、绿化带、照明设施等有机配合时,通过路线的曲折起伏,可以使两侧的自然景观、建筑物、绿化、照明设施等进退、高低错落有致,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衬托,从而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形成视角多变、丰富多彩的动态道路景观系统。

③ 横断面

小城镇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除要满足交通要求外,还要综合考虑环境景观、沿街建筑使用,以及路上路下各种市政管线、杆柱设施的协调布置。因此道路横断面对道路环境景观的影响也尤为显著。道路横断面与建筑高度的关系对街景环境气氛有重要影响作用,断面上由于交通组织的需要所采用的不同分隔方式对道路景观空间完整性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而横断面上的各要素沿街路中心线平行延伸,可以加强道路线形特征,这种特征也是形成良好的道路环境景观必不可少的,它可使用路者对道路环境产生深刻的印象。

④ 建筑

道路两侧的建筑是小城镇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围合元素,建筑的性质、形式、体量、轮廓线,以及外表材料和色彩,直接影响道路空间的形象和气质。例如,历史文化名镇的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道路,它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建筑群。

⑤ 绿化

绿化作为道路环境中的重要视觉因素,给人以柔和安静的感觉。树木、灌木、草地、花卉以不同的形状、色彩和姿态点缀着小城镇道路空间,大大丰富街景层次,增添自然生机,形成绚丽多彩的道路景观。运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树种进行绿化,还可以突出不同地区道路空间的独特风光,形成不同的小城镇道路景观特色。此外,道路绿化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的作用;在道路交通方面,还具有限定空间、组织交通、诱导视线等功能。

⑥ 铺装

小城镇道路路面、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地面铺装的色彩、质感、构形等都是道路景观中引人注目的特征。铺装丰富的色彩、各具特色的质感、形式多样的构形所表现出的韵律、动感,以及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细部设计等赋予路面生命力与个性,它们本身构成了小城镇的一种景观,可称之为铺装景观。铺装景观在道路环境景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重要的作用,它是改善道路空间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⑦ 照明

照明对于现代道路交通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照明不但可以为夜间行驶车辆、行人提供或补充道路信息,增强安全性与舒适性,而且又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天,别具一格的灯具造型可以增添道路空间的艺术氛围和个性魅力;夜晚,丰富的光源颜色又营造了灯火辉煌、五光十色的现代城镇道路夜景,大大美化了城镇夜间景观。道路照明景观设计已成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和道路景观工程的组成之一。

⑧ 交通设施

小城镇道路环境中的交通设施主要有交通标志、交通信号、道路标线,以及行人安全设施、车辆安全设施等。这些设施对于组织交通,确保车辆、行人安全以及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些设施多在道路横断面范围以内,对道路视觉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将美学观念引入其设计中,对丰富和美化道路环境景观有很大的作用。

⑨ 街头小品

街头小品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对道路景观可以起到点缀、陪衬、换景、修景、补强、填白等作用,使道路空间环境更富有生活气息,更舒适、优美,有意境、特性,增添道路空间的亲切性、趣味性、可读性与可识别性,加强道路空间给人的视觉印象,使其成为更加吸引人的生活空间。

⑩ 车和人

道路上的车流和人流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与气息,体现了小城镇的活力与效率,给道路空间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道路充满生活情趣。因此车和人作为一种动态要素,也是构成小城镇道路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城镇景观性道路规划

1)道路线形规划设计

① 道路形式注意直线与曲线并举

一般来说,直线段道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连续性,给人们以整洁的感受,而曲线段道路给人以道路两侧景观清晰的感觉,并使人们有可能在道路前方封闭视线,形成优美的街景,加深对道路环境印象。大自然主要呈现曲线形态,自然和谐的道路美和道路交通的需要,以及良好的道路形式往往是直线与曲线并举。

小城镇道路线形应考虑随地形自然起伏,并选择适当的变化角度,以山峰、主体建筑、古树名木、小城镇雕塑等作为对景,弯曲变化,以给人生活气息和美的享受。

② 道路线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小城镇道路线形规划应尊重自然地形,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与自然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小城镇滨水道路的线路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决定。道路线形应沿着自然岸线走向布置,以形成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的优美线形。

③ 道路走向与小城镇环境

a.道路走向宜有利小城镇通风与日照

道路走向应考虑小城镇通风和临街建筑的日照,当不能完全满足时,宜选取一适宜方位兼顾日照通风和临街建筑的布置。

b.道路走向与镇区面貌

道路走向在不影响道路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应贯穿和交融小城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小城镇的广场、道路、建筑、绿化各类景点形成一个整体景观系统。

c.道路走向与小城镇建设

道路走向对小城镇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起着重要作用。直线形的道路视野宽广,两侧建筑有规律的布置,会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形成一种雄伟或严谨的气氛,但外形较为简单。曲线形的道路则富有变化,在曲线地段,要充分利用曲线线形的特点,在建筑平面布置及建筑空间变换上与线形相协调,使道路两侧的建筑随着人们视点的延伸,成为不断变化的底景,以形成优美的道路景观。

④ 沿街建筑规划

将道路两侧建筑物鳞次栉比地连接起来,对提高道路空间景观质量十分重要。同时道路两侧建筑规划设计还应注意其间的相互关联性、考虑整体的统一。建筑立面应线条生动、表现丰富,建筑风格、式样特色应反映时代特色。

道路横断面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的选择应结合地形和使用功能,满足运输、人行、绿化、管线敷设、通风、采光等要求,并与沿街建筑的高度、自然条件、其他要求综合考虑,以达到断面宽度与建筑高度相协调的道路景观。

⑤ 道路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小城镇道路绿化宜以种植绿化林木为主、花卉为辅,形成较完整的道路绿化景观。

小城镇道路不同,其绿化要求也不同,从道路绿化作用考虑,进镇道路两侧宜种植乔木以形成绿化景观林带;滨水区道路植水杉、落雨杉等水生植物,丰富水体景观,滨水道路绿化应特别强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工业区道路宜采用抗污染树种形成一定宽度的绿化屏障。

道路绿化还应考虑艺术性,讲究道路绿化美的效果。道路绿化应整齐规划、和谐一致,注意与街景协调,绿化色彩与层次配合恰当。

3、主色调与环境色彩规划设计

小城镇的基本面貌对反映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性格魅力至关重要,而良好的环境色彩规划设计正是为了改善小城镇面貌,塑造小城镇个性魅力,并通过确定小城镇主色调,避免“色彩污染”,使小城镇呈现和谐有机整体面貌。

构成小城镇色彩环境的要素,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自然要素外,主要是建筑色彩、路面铺装色彩、各种绿化色彩及街头小品色彩等。

建筑色彩首先要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同时要考虑建筑自身适合的形式与色彩,两者应综合考虑。

路面铺装主色调应与周围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通过细部丰富的色彩设计活跃空间气氛。

绿化树种选择要与环境色彩整体和谐。

街头小品色彩应视具体的空间环境而定,既可以保持与周围环境一致,也可以采用与周围主色调反差较大的色彩,起点缀作用,活跃气氛,成为空间环境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六、居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1、基本术语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

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层(10层以上)住宅建筑容积率上限分别为:1.11.72.03.5

5)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层(10层以上)住宅建筑建筑密度上限分别为:35%、28%、25%、20%。

6)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我市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属于旧城改建的项目,可以降低五个百分点。

7)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我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为大寒日日照时数≥3小时(有效日照时间带8-16)。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我市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下限为1.4。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

2、计算方法

1)规划总用地

 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a.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

注:该条款有歧义,因为规范中居住用地指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而其中道路用地又指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并未包含城市道路。一般理解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对应为城市支路)及其以下等级的道路可算至道路中心线。

b.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②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建筑基地面积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计算,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河道蓝线内的面积不计入。

③ 常规做法:按实际出让的土地面积计算。

2)容积率

按总建筑面积除以总用地面积计算。

① 总建筑面积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计算。主要相关条款:

a. 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b. 多层建筑物首层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二层及以上楼层应按其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c. 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当设计加以利用时净高超过2.10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m2.1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当设计不利用或室内净高不足1.20m时不应计算面积。

d. 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e. 建筑物顶部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②《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容积率控制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

3)建筑密度

按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之和除以总用地面积计算。

建筑密度一般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指标上限来控制,小型地块无控制性详细规划且功能混合的,按下列方法进行分摊用地:

①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a. 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

b. 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c. 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② 常规做法:小型地块无控制性详细规划且功能混合按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面积加权平均确定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4)绿地率

按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面积之和除以总用地面积计算。

① 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a. 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

b. 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

c. 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m;

d. 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

e. 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

②《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公共绿地内的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70%

③ 常规做法:按规划总平面图划定的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算至规划道路边线和墙脚线。

5)日照间距系数

按建筑的计算高度除以建筑间距计算。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内容:

① 建筑间距计算:

a. 建筑间距为相邻两栋建筑外墙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外墙有凸出(局部凸出的结构柱除外)时,按凸面外缘计算。

b.建筑物北侧遮挡阳光的局部出挑(如阳台、楼梯平台、挑廊等)、局部突出部分的总长超过相应建筑边长二分之一的应从突出部分垂直投影线计算。少于二分之一的可不计入,但突出部分连续长度超过8米的,按突出部分垂直投影线计算。

② 建筑的计算高度:

在计算建筑日照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a. 从北侧建筑地面层(计算层)窗台面(距室内陆坪0.9m高)起算,到南侧建筑顶部遮阳线的高度。

b. 建筑物局部出挑遮挡阳光的,计算高度部分同建筑间距计算②。

c. 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面积八分之一的;遮挡阳光面宽度不超过建筑物遮挡阳光面总宽度二分之一,且连续长度不超过8米的,不计入建筑计算高度。

3、电脑操作

由于居住区设计方案一般均需经过几轮修改方可定稿,为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将复核作业过程保留(cad总平面图和excel表),规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复核过程,减少人为误差,便于多人复核检查。在没有规划方案审批系统的情况下,制定居住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复核程序如下:

1)打开CAD总平面图,校核规划用地范围线及其面积。

2)新建“0建筑密度复核”图层,对照单体建筑设计平面图,打开“对象捕捉”命令,用多义线“pline”勾绘建筑物底层边线,最后用“C命令闭合,确保每栋建筑物底层边线均为封闭的多义线。

3)新建“0绿地率复核”图层,打开“对象捕捉”命令,用多义线“pline”勾绘绿地边线,最后用“C命令闭合,确保每块绿地边线均为封闭的多义线。

4)关闭其他图层,只保留“0建筑密度复核”图层,对所有建筑物底层范围进行填充,使用“mparea插件,自动计算所有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之和,再除以规划用地面积,得出建筑密度。

5)关闭其他图层,只保留“0绿地率复核”图层,对所有绿地范围进行填充,使用“mparea插件,自动计算所有绿地面积之和,再除以规划用地面积,得出绿地率。

6)打开单体建筑设计平面图,分层次计算建筑面积,并输入“excel表中,面积相同的建筑物或建筑层次可以合并。最后用“excel中“求和”命令计算出总建筑面积,再除以规划用地面积,得出容积率。

7)若没有“mparea插件,也可将每栋建筑底层占地面积和每块绿地面积分别输入“excel表中,用“求和”命令计算出总面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