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一生 - apple000115的角落 - 西祠胡同

 叶周 2010-03-12
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一生

09-09-11 08:35  发表于:《南京小学生-家长俱乐部》 分类:未分类

人格心理学之社会学习理论提及:孩子的社会价值、态度、语言、生活习惯,大都来自观察与学习,亦即人之一生之所学,大部份系透过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语云:“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旨在阐释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必须注意本身行为之范型作用(modeling)。譬如父母开赌场,孩子耳濡目染,很快学红中白板。又如:父亲生气地训诫孩子“不要吵”,孩子也很快在生气时,大叫“不要吵我”;父母生气时便摔东西、用力挂电话,其子女很快就会仿效。有一笑话这样说:孩子从学校回来,告诉妈妈说:“今天学校来了好几千万人。”妈妈立即训诫孩子:“我告诉你几千万遍,说话不要夸大其词。”子女恶言恶行可能学自父母。

  中国有句成语“克绍箕裘”,其意旨由子女继续从事父母的工作或事业。就角色范性的观点而言,它是极其自然的。音乐家或艺术家的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与行为,长大了不成为音乐家或艺术家也难。笔者曾和一位植物病虫害的专家到阿里山旅游,一路上,其子女甚至其老婆对各种害虫细菌竟可娓娓道来。爱逛百货公司的母亲,其子女大概难逃抢百货公司折扣“瞎拼”的命运。“甚么样的人,养甚么样的鸟”这句话更诠释了“克绍箕裘”的精髓。

  身为父母者若希望孩子用功读书,最好的办法是在孩子的书桌旁,也摆了另一个书桌,当子女读书时,自己也拿著书看。而为人师者亦不例外,譬如说老师到校监督早自修,与其在教室走来走去督促学生看书,不如自己拿书到教室看,更具示范作用。中国先圣教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西洋人说:“行为比语言说得更大声”,这些名言都在告诉我们:行为的示范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婚姻生活恩爱者,其子女的婚姻幸福的机率高。”以常理推知:父母恩爱者,其生活幸福之技巧(如甜蜜赞美、温柔体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无遗,并为子女所模仿,奠定日后婚姻幸福的基础;反之,反目成仇的夫妻,一天到晚吵架、相互攻击等破坏性的行为,亦容易为子女学得,而成为日后婚姻生活解决冲突的唯一方法,如此婚姻焉有幸福者?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父母双方都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的机会增大。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因子作祟,也极可能是子女从父母中学得的饮食习惯。譬如高热量的饮食或吃零食及宵夜的习惯。

  积极管教技巧是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提供正确的典范供孩子模仿,以便子女遭遇相同困境,有方法可以应付。下列例子足资典范。

例一:
  毕业典礼时,导师奉命上台致词,老师上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旋即站起来,面对全体学生说:“各位同学,世路崎岖、人生难免跌倒,但最重要的事,便是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例二:
  笔者有回搭公车,正当双手伸进口袋找钱以便购票,此时迎面而来一部机车,司机立即紧急刹车,笔者遂全身翻仰跌坐在驾驶座旁,笔者立即站起来,找钱买票,购完票坐定后,六岁的儿子问道:“爸爸跌倒怎么没有哭?”笔者答道:“爸爸很勇敢,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没有哭。”

例三:
  上课前,学生们恶作剧,将香蕉皮塞以卫生纸,放在讲桌上,并留言请老师吃香蕉,老师看到此情此景,不是痛骂学生混蛋,而是笑着对学生说:老师喜欢吃的是香蕉的肉,而非香蕉的皮。

  “上梁不正,下梁歪”另一涵义是有时是“行动比言语说的更大声”。管教子女时,言教不如身教。

  路边卖膏药者,常常光说不练而缺乏征信力。早在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便教我们“听其言,观其行,人焉廋哉”要了解一个人,不只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语言如果没有行动作后盾,语言常会失去说服力,仅有言教而无行动示范,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言行不一致,例如:父亲告诉孩子:“玩具使用完了,要放回原位。”可是自己本身看完报纸确随处乱丢。父亲是老烟枪却不断训诫子女抽烟如何不好。这种言行不一致,常常会抵销言教的功效。

  伊索寓言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母螃蟹教其子女,为人者宜正大光明,走路应向前直行,子女难以奉行,遂请母螃蟹示范,结果母螃蟹依旧横行。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何以适从。

  父母要求子女遵守规矩,本身却做不到,这表示这规矩“不可行”或“不易实行”,至少表示这规矩“可以逾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