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字阴阳学》第一章 天人合一 - 天地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周秦汉唐 2010-03-13

第一节 天人合一

         ——八字阴阳学的基石

 

        中国古代四大文化:哲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主;医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四大经典为主;科学以《孙子兵法》、《墨子》等诸子百家为主;神秘主义文化以《四柱八字》、《奇门遁甲》、《堪舆学》为主都以“阴阳五形学说”为共同的理论基础,而这理论基础的内核就是“天人合一”观。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教养生修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后来它成为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哲学思想了。它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道教养生修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

        从道教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真人通过修真,发现了人体与宇宙的微妙关系----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人是宇宙的精灵,人孕育着宇宙的全息,人与宇宙相对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几句话我们可以看看: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道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此段话其实已经讲出修真的基本的东西了,就是人如何与天合一。歧伯就是上古修真之祖辈。这《黄帝内经》学医者把它当成是医书,修真者把它当成是修真的书,其实它的核心也是在讲“天人合一”。

        阴阳之气是盘古开天劈地后,清者上升,浊者下沉而产生的,它比生命的出现不知早多少万年。这正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混元无极,一就是太极,二就是阴阳,三就是天、地、人三才。这与以阴阳为基础产生的《易经》是一致的。易曰: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二仪就是阴阳。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自然就被天地宇宙留下了同一信息的印记。随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说:“天有四地、五行、九星、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五节;天有风霜寒暑,人亦有喜怒哀乐;……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电,与天相类”。我在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一年有12月,这是结合月球产生的,再加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年节律变化,这12个月周期虽然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可以把它看可12个不同的阶段,12个月的时间总是日月的准会合周期。生命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也必然产生相对应的变化,结构与机能就出现了12个部分,这就是12经以及相应的脏腑。这12经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就会随着自然的节律而呈现周期性,即每一个月都有相应的一条经或一个脏(腑)所主。

        一年有365日,每一日相对于地球黄道上的一定位置,因此一年便有365种状态。每一种状态都会对生命活动产生一种特定的影响,并在机能上留下“印记”,这就是“经穴”的来源。《黄帝内经》中多次得到人身经穴与一年的日数的对应关系。让人寻味的是,《黄帝内经》原文所载经穴的实际数字略有出入,历代医家都无法解释清楚,仅是说古人仅言其大概。统计《素问-气府》三阴三阳并督任二脉共得354穴,《素问·五脏生成》直接指明“人有大谷十二分,小题三百五十四”,而《素问·气穴论》所载气穴数却是383。看似不统一,实际却是天人合一的必然产物。我们算算,按农历一个朔望月约29.53天,平均12个月天数恰为:29.53乘以12得354. 36,计算的结果与经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身经穴总的来说与一年365天是等数的。但月亮因素参与下会有所盈缩,由于周天度数及一个太阳周年中的朔望月数都不是整数,古人习惯的作法是“积余盈闰”,闰年13个月总天数恰为29.53乘以13得383.89天,这个数字与《素问·气穴论》中所载数总烽383相合,同时又合于《周易》六十四卦共384爻。

 

第二节 “天人同一”的现代意义

 

        用现代科学的道理来看,道教的“天人同一”观是非常科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就是今天科学家提出的“宇宙全息统一论”, 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在时空上存在着泛对应性,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对应部位在物质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这样,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这很像一幅全息照片,它反映了宇宙整体的全息统一性,这被称为宇宙全息总规律。我们用现代生物科学“单体无性繁殖”举例,其基本原理是人体任一细胞都代表这个人,只要通过显微外科在一个去核细胞中植入一个用以繁殖的某人的体细胞核,就能培育出那个人的精确的遗传翻版。由此我们就应该联想到《易经》预测,如果把与一个人有关的各个方面看面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从中提取的某一信息则相当于一个“体细胞核”,从理论上讲,它应能反映出有关这个人的整体中的各个侧面,而《易经》方法论则是那个“去核卵细胞”,它们结合后,就能够显现出那个人的翻版,也就是显现出那个人的全部情况。

        这种方法我国古代伟人已经做到了,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了这一规律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表演状态,并从颜色、位置、动作、方向、对象、物类、气味及转换过程诸方面作了归纳,卦象能把这一切综合所成的状态清楚地反映出来,人们有了卦象,便能把状态的各个细部还原出来,对完全生疏的事情作迅速的判断,关键在于从事物出取出一个最有把握的信息,并根据这个信息起卦。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就是现代科学的“全息论”,如果用一个术语表示,就是宇宙总体哲学。

        这种哲学观点认为人作为自然的生命存在,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因而是自然的缩影。这种哲学观还认为,人作为类(人群、人类)的组成分子,又是社会的产物,因而人又是社会的缩影。所以人必然全息着自然规律,也全息着社会规律,而且这种全息体现在部分对整体,外部对内部,以及此物对彼物的全息。同时,这种哲学观认为,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产物,那么人必然既全息着自然和社会的个体现象,也全息着自然和社会的结构,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种同构对应,而且人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否则就没有人的生存,类(人群、人类)的存在;人也不能离开社会,否则就没有“万物之灵”,即有智性的人的概念。所以人、自然和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人、自然、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和谐平衡,协调统一的关系。

 

第四节 “天人合一”是奠定预测学大厦的最重要的基石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先哲们,就是用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作为基石,建立起易学体系的预测大厦。

        我们首先看看相学是怎样建立“天人合一”的预测大大厦的:

        相学是这样建立“天人合一”的:“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故头象天,足象地,眼象日月,声音象雷霆,血液象江河,骨节象金石,鼻额象山岳,毫发象草木……”看看,相学是直接把人与自然对行了一一的天人合一,从而判断人的命运。相是怎么判断人的命运的呢?“天欲高远,地欲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霆欲震响,江河欲润,金石欲坚,山岳欲峻,草木欲秀,……”。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相,那就是头要象天一样圆而广阔,所以顶宜平不宜尖,平就是好命,尖就是坏命;脚就要象地一样丰厚,丰厚才出五谷,所以脚宜厚而大,不宜小而薄,厚而大是好命,小而薄是坏好;两眼要象日月那要光明,不宜被乌云遮蔽,所以眼晴要黑白分明,有炯炯有神才为好命;声音象雷霆,就是说声音要大,要清脆,不宜沙哑,大而清脆为好命;血夜要象江河那样奔腾,要润泽,方为好命;骨要象金石那样坚硬才算好命;鼻额要向山岳那样高耸而峻才算好运,我们想一想列宁的头与额就知道了,等等……

        又如:“二仪象天地,三停法三才,四渎主四时,五官应五行,六府从六律,七门醒七星,八第取八风,九候比九洲,十指应十日,十二德象十二月,二十八节应二十八宿”。

        再如:面相部位的“三才”----天庭、鼻、地阁,即以此“天人合一”为依据,额为天,故欲高而阔,主贵;颏为地,故欲方而厚,主富;鼻、眼、颧为人,故欲秀而灵,主寿;因此有天庭饱满,地阁方园为富贵之人的说法。

        ……

        那么八字四柱学又是怎样建立“天人合一”的预测大厦的呢?

        我们看看八字四柱预测学祖师爷徐子平撰注的《碌珞子三命消息赋注》,其赋云:“元一气兮先天,禀清浊兮自然,著三才以成象,播四气以为年。”

        其注云:“一者,道生一冲气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以看命法论之,如人初受胎月在母腹中,男女未分;以四拄言之,则知人本命也,尚未有生月日时,即责贱寿夭未分,故云一气。以大道言之,则混一气而生育天地也,主祖宗之宫也。

        阴阳既分,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命术言之,则如在母胎中以是成形,男女已分也。以大道言之,主父母宫。

        天地人为三才,以命术言之,是人生日是也,乃人身自得之宫,看下临何宫分也。

        四气者,布木火水金以为四时,各旺七十二日,土旺四季,各旺十八日,故为一年五行之休旺也。.以看命论之,是人生时也,以四柱论之,本命生月生日生时四柱也。

        每一宫有三元,有天元、人元、地元、生时主子孙也。更看生时天元不居休败居于旺相则佳矣,死囚则见多而晚成。

 

        上述这段颇为经典重要,表达了八字命学祖师爷徐子平脑中关于生辰八字建筑于“天人合一”的理论,并且从中奠定了四柱分定祖宗;父母、己身、子孙四宫的理论依据,其间精义如果明白“天人合一”的原因,就能开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