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黄金12法则(转载)

 cming 2010-03-16

Memorize This!
By Jason Schneider
November 2004

12 essential facts, formulas, and photographic rules

当你的相机系统崩溃时,当高尖端的技术也不管用时,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依赖自己的知识了。拥有下面这些基本常识绝对是超值,在你一筹莫展的时候,它们有助于帮我们解决困境并拍出好的照片。

What happens when your systems go belly-up, when all of that cutting-edge technology dies and you must rely on (gasp!) your own knowledge? It pays to have these basics in your head. They can get you out of a jam and help you get good shots when nothing else will.

1、阳光16法则。即在拍摄处于明媚均匀的阳光下的主体时,快门定为感光度倒数,光圈为F16为宜。以此为基准,可以估算出,在海滩用F22光圈,有云的晴天用F11等。

1. Sunny 16 rule: The basic exposure for an average scene taken on a bright, sunny day is f/16 at a shutter speed equivalent to one over the ISO setting—that is, f/16 at 1/100 sec at ISO 100. From this you can interpolate, and try f/22 at the beach, f/11 on a cloudy-bright day, etc.

2、月光11,8,和5.6法则。摄影月亮的曝光组合有多种。但最为人乐于使用的是11、8和5.6组合。当快门速度为感光度倒数时,满月用F11光圈,半月和3/4月分别用F8和F5.6.

2. Moony 11, 8, and 5.6 rul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ules that work well when shooting the moon. One favorite for a proper exposure of a full moon is f/11 at one over the ISO setting. For pictures of a half moon, use the same shutter speed at f/8, and for a quarter moon, use the same shutter speed at f/5.6.

3、相机抖动法则。安全的快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如使用50毫米的镜头时,如果手持拍摄,速度至少要在1/60以上为宜(当然,防抖头不算)。如果低于此速度,请使用闪光灯,脚架,或为相机找其他支持物。

3. Camera shake rule: The slowest shutter speed at which you can safely handhold a camera is one over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lens in use. As shutter speeds get slower, camera shake is likely to result in an increasing loss of sharpness. So, if you're using a 50mm lens, shoot at 1/60 sec or faster. Not enough light? Use a flash, tripod, or brace your camera against a solid object.

4、18%灰测光。用18%中灰板测光会带来最好的效果。如果没有灰板,可以将手掌摊开面向阳光,对手掌测光读数,然后加一档曝光拍摄。(不同的肤色对结果的差别几乎连一档都达不到。)

4. Anatomical gray card Metering off an 18-percent neutral gray card is a good way to get a midtone reading that will give you a good overall exposure of a scene. Forgot your gray card? Hold your open hand up so it's facing the light, take a reading off your palm, open up one stop, and shoot. (Various skin tones rarely account for even a full-stop difference.)

5、景深法则。对焦点取在整个景深的前三分之一位置可以得到最大的景深。因为焦点后的景深是焦点前的二倍。

5. Depth of field rules: When focusing on a deep subject, focus on a point about a third of the way into the picture to maximize depth of field, because the depth-of-field zone behind that point is about twice as deep as the depth-of-field zone in front of it. This works for all apertures and focal lengths, but the smaller the aperture and the shorter the focal length, and the greater the distance you shoot at, the greater the depth of field.

6、数码冲印尺寸法则。数码照片最佳的扩印尺寸应该不超过长与宽的像素数之和除以200。如果需要影展素质的照片,请除以250。

6. Largest digital print rule: To calculate in inches the largest photo-quality print you can make with a digital camera, divid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ixel counts (see your manual) by 200. For critical applications, or if you want exhibition-quality prints, divide the pixel counts by 250.

7、曝光法则。经典的建议是:保证高光区曝光准确,低光区随他去。这一建议适用于反转和数码相机。而对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增曝一档。

7. Exposure rules: The classic advice is, "Expose for the highlights, and let the shadows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This works with slide film and digital. But with negative film, especially color negative, you're better off overexposing by one stop.

8、快速闪光输出法则。在使用没有自动输出控制的闪光灯时,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胶卷的二倍,对主体测光,机身选光圈整档,闪光灯设同样光圈。这种设置下,照片的阴影区会比主体的亮度低一档。

8. Quick flash-fill rule: When using an automatic flash unit that doesn't provide auto flash-fill ratios, set the flash's ISO dial to twice the ISO you're using. Meter the scene, select an f-stop, set the autoflash aperture to the same f-stop, and shoot. The resulting 2:1 flash-fill ratio will produce filled shadows one stop darker than the main subject.

9、闪光距离法则。距离乘2,感光度乘4。比如,你的闪光灯在感光度100时的有效距离为20英尺。如果你需要闪光距离达到40英尺,则需要使用感光度400的胶卷。

9. Flash range rule: Want to know how much extra flash range you get by going to a faster ISO? The rule is, "Double the distance, four times the speed." For example: If your flash is good to 20 feet at ISO 100 (film or digital), it will be good to 40 feet at ISO 400.

10、像素翻番法则。要使数码相机分辨率增倍,像素数要翻两番。

10. Megapixel multiplier rule: To double the resolution in a digital camera, you must increase the number of megapixels by a factor of four—not two. Why? The number of pixels in bot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must be doubled to double the pixel density across the image sensor.

11、动态捕捉法则:这是一个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如果物体沿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抓下来,那么它垂直于镜头轴线的运动(从取景框的一边到另外一边的运动)能用比(1/125)高2档的快门(1/500)捕抓下来,如果物体沿镜头轴线成45度运动的话,只需要提高一档快门(1/250)就能捕抓下来。(此条为GDSGHJ翻译,特此鸣谢。)

11. Action-stopping rules: To stop action moving across the frame that's perpendicular to the lens axis, you need shutter speeds two stops faster than action moving toward or away from you. For action moving at a 45-degree angle to the lens axis, you can use a shutter speed one stop slower. For example: If a person running toward you at moderate speed can be stopped at 1/125 sec, you'll need a shutter speed of 1/500 sec to stop the subject moving across the frame, and a shutter speed of 1/250 sec to stop him if moving obliquely with respect to the camera.

12、日落测光法则。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取景器中不要取到太阳。如果想让照片上的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在曝光补偿中减1。

12. Sunset rule: To get a properly exposed sunset, meter the area directly above the sun (without including the sun). If you want the scene to look like it's a half-hour later, stop down by one f-stop, or set exposure compensation to minus one.


 

  • 对“日”作战摄影中简单的测光技巧应用
    李 隆 编译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漂亮的图片都是在复杂的环境光中传神的表现出了一种意境呢?其实如果注意巧妙利用环境光线同时进行合理的曝光补偿,拍摄这样的照片也并非难事。

    如果想全面了解曝光补偿的窍门,我们首先还是应该从照相机的内测光原理说起。

    实际上,无论您使用的是千元以下的廉价DC还是数万元天价的DSLR,都不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得到准确的测光值。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相机使用的测光方式都是相同的,即反射光测光方式。反射光测光方式的原理是照相机的测光元件接收被摄物体的反射光,并以此作为决定曝光的依据。通俗地说,反射光测光方式的评价依据是物体的反射光强度的高低。但往往这样的测光方式不能适应所有的拍摄场景。因为测量反射光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测量方法,相机内置的反射测光表会指导光圈和快门组合产生18%的灰色影调,以这一数值的测量依据是大多数的场景这样的曝光参数会拍到正常的画面,但往往一些少数情况更会使你感到头疼,例如雪景这一类反射率过高的白色场景,或是黄昏这一类低照度的昏暗场景,这时完全参照反射光的测量读数就不能拍摄出所期望的照片。

    想要解决相机测光的“先天不足”一般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

    第一,使用入射式测光表。我们有时候会在电视上、影楼里看见摄影师们拿着一个带着“白色圆球”的仪器在模特面前晃来晃去,对!那就是入射式测光表。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入射式测光的原理。它所测量的是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并以此作出正确评价,测量方法也与反射测光有所不同,正确的用法是将其靠近被摄物体附近,将测光头对准相机镜头。这样我们就可以不考虑被摄物体的反射率得到正确的曝光值。图3就是根据入射式测光表测量后的数值手动设置相机拍摄的照片,曝光组合是F5.6,1/13s,可以看到场景中的白色摄像头反映出了正常的颜色并且没有过亮,而黑色的背景也呈现出了标准的黑色。

    虽然使用测光表会得到最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它高高在上的价格并不是一般的相机玩家所能接受的,不仅如此在拍摄静物,人像以外的对象例如风景时就不太实用了。所以第二个解决办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那就是合理的进行曝光补偿。大多数的相机都会有曝光补偿的功能,通常都是以“EV”的形式表示的。说到这里还必须简要介绍一下“EV”的概念,它是英文“Exposure Value”(曝光值)的缩写,它描述的是拍摄时的曝光量,由于同一个EV可以由多种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来表示,所以用EV值表示曝光更为明确。在使用相机时调节这个EV值就可进行曝光补偿,正向调节例如+1EV就称为正向补偿,反之则是减曝光补偿。一般在拍摄白色或浅色主题时,应该加曝光补偿,而拍摄黑色或深色主题时曝光补偿应相应减小。还以上面的场景为例,图2场景由于大部分面积都为黑色,所以应该减一定的曝光补偿。同样道理图1场景由于大部分画面都被白色充斥,所以应该增加一定的曝光补偿。总之记住一句话:白加黑减,您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了。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情况需要进行曝光补偿呢?笔者也总结了一些拍摄经验,就算是给您提个醒吧。

    说起来最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拍雪景。雪的反光量很强,如果用相机的自动测光拍摄雪景就会把原本白色的雪拍成灰色,这时候加上1EV的曝光补偿会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夜景拍摄也是考验初学者的一个难关。

    因为夜景的光线一般十分复杂,有很多种因素都有可能直接导致最终的照片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想,在这里我们只 讨论城市夜景的曝光问题。其实由于拍摄场景的差异,夜景的曝光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需要拍摄一些照明情况比较平均的街景建议您加曝1EV左右,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能够通透亮丽。但如果构图中只有局部有得到照明的建筑,这时候就最好减曝0.5~1EV,这样才不会造成图片中的建筑过曝。

    还需要提到的是日出或黄昏时的曝光,这时候由于日光照度低相机的测光表会根据这样的光线增加曝光值,导致最终的照片又恢复成了“白天”的样子,这时阳光带来的特殊氛围也就一丝不留了。所以建议您在这种环境下减去一点曝光,这样才会更好的保留住现场的神秘气氛。

    通常需要曝光补偿的场景还包括了晴天阴影下的人像或逆光人像,因为在画面中阳光照射的部分通常会占一定比例而我们要反映的人物却在相对照度较暗的阴影中,这时如果相机具备点测光功能可以尝试对人物面部局部测光拍摄,或者相应的增加曝光补偿使人物得到正确的曝光。

    其实在拍摄照片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以上所提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些典型场景,但如果掌握了基本原理并且能在拍摄时多思考,相信您一定会对曝光游刃有余并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


     
  • 数码摄影中的测光方法和测光技巧




      一、相机的测光原理

       相机(数码和各种胶片)的测光原理并不复杂,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相机的测光系统(或测光表)是以何为测量基准的!通俗地讲,就是相机在测量一个场景的光线时,它怎样“想”自己看到的东西?


       记住:所有的相机在测光过程中,会将“看到”的所有物体都默认为反射率为18%的灰色(摄影的专业术语叫“中级灰”),并以此作为测光的基准。也就是说,在相机的“眼”中,所有的被摄体都是灰色的,曝光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还原这种灰色。

       为什么是这个特殊的18%灰?因为18%灰与人皮肤平均反射光(16~20%)的色调一样,而人是我们最常拍摄的对象。(其它物体的反射率,如银是96%,绘图白纸75%,纯黑是3%等。)

       测光表工作时,要看被摄体的反射率是否为18%,如果反射率是18%,那它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十分准确了,按此数值曝光,被摄体的色彩和影调就会得以真实地还原,所以,对我们的皮肤、平常的色彩斑斓的景物来说,这种以灰色基调为还原标准的曝光是非常准确的。

       如果被摄体的反射率不是18%,那么相机测光系统测量出来的数值就不准确,若直接按此数值曝光,画面的影调和色彩就会出现失真:像拍摄白茫茫的雪原、黑漆漆的煤田,相机也把它们当作灰色来还原,直接对着它们测光聚焦,往往会拍出灰色的雪和煤。


      小窍门:数码拍摄中,合理测光的几个小技巧:

      ① 拍雪景,你可以先对着你的手半按下快门,也就是对自己的皮肤进行测光,然后再对种你要拍的雪按下快门,那么雪就是白颜色了。同理,拍摄穿黑衣服的人像,也应先对脸部进行测光,然后再构图拍摄。)

      ② 当拍摄明亮物体时,应采用比测光表推荐的指数高1~2档的光圈,而对阴暗物体则要适当减少曝光量。

      ③ 在阳光很充足的季节拍照,将使照片产生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须要对景物的明亮、阴暗部位分别测光,并以两者的平均曝光指数进行拍照。


      大秘诀:记住下面的一些物质,它们的反射值接近18%,也许对大家在复杂的条件下拍摄非常有用:

      ① 草(割后的草地!),但注意,不是墨绿、特别绿或发黄的草;

      ② 大部分浅绿的树叶或植物叶子;

      ③ 有些、但不是全部树干;

      ④ 旧的、修复的柏油路和混凝土(这个非常有用);

      ⑤ 长期放置、没有刷油的木材;

      ⑥ 红/棕色的砖,包括水泥墙;

      ⑦ 干树叶。


    下图是我依据测光原理,用DC拍的两张PP,以便通俗地说明问题。



    同样,黑暗的背景也可能骗过相机的测光,造成错误的曝光,下面两幅照片对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上图,正确的曝光;下图,曝光过度。注:两幅PP引自相关书籍。)


    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一个复杂的场景中拍摄,评价曝光是否准确还需视拍摄主题及我们想要突出的拍摄对象而定。除逆光时剪影拍摄外,一般要求,拍摄主体的曝光尽量准确,细节清晰。




    二、相机的测光方式

    由于各类相机的构造和功用不尽相同,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测光系统和方式也各有所异。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测光方式都采用 TTL (Through the lens)、自动测光(Auto Exposure)系统经过镜头来测光。所以,我给大家主要介绍镜头(TTL)测光的一些基本知识,至于单独测光表测光的技巧得请部落的各位大侠出面给我们上课啦。


    通过镜头(TTL)测光的方式具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并在使用滤光镜或近摄皮腔时可以简便、直接地测量出光线经过滤光镜或近摄皮腔阻挡、衰减后的亮度值。基本上,数码相机的测光模式有四种:

    1、平均测光 (又名“整体测光”)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测光方式,这种测光方式将被摄体在取景屏画面内的各种反射光线的亮度进行综合而获得平均亮度值。平均测光的特点是使用简单,但测光精度不高,在取景范围内明暗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下,较难直接依据测光数值来确定合适的曝光量。尤其是当画面中有大面积的白或黑色物质时,给我们提供的往往是一个不准确的曝光值。

    这种类型的测光系统,主要是在一些低档的入门级数码相机中应用。

    2、中央重点测光 (又名“中央均衡测光” Centerweighted averaging metering )

    中央重点测光主要是测量取景屏画面中央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范围内的亮度,画面其它区域则给以平均测光,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范围外的亮度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较小。至于中央面积的多少,因相机不同而异,约占全画面的20-30%。

    由于是依据画面中央最重要主体的光亮度来读取合适的曝光值,显然,这种测光系统的精度高于平均测光。

    另一种中央测光的形式叫做“底部测光”,与中央测光相似,它是对画面的下半部测光,从而可减少对天空的过多注意而产生的错误。

    中央重点测光系统一般用于中档小型数码相机,这种测光模式较适用于人像写真拍摄。

    3、点测光 (Spot metering )

    点测光的测光范围是取景器画面中央占整个画面约2~3%面积的区域。点测光基本上不受测光区域外其它景物亮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点测光对被摄体或背景的各个区域进行检测。

    点测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要想实现准确曝光,测光对象应该适合18%灰的要求。

    4、矩阵测光 (又名“分区测光”、“多区域评价测光” Multi-zone evaluative metering )

    这种测光模式也称“智能化”测光,是一种高级的测光方式。测光系统将取景画面分成若干区域(不同的相机划分的形状、方式不同),分别设置测光元件进行测量,然后通过相机内的微电脑对各个区域的测光信息进行运算、比较,并参照被摄主体的位置,推测出被摄体的受光状态是逆光还是一般光照,从而决定每个区域的测光加权比重,全部衡量后,计算出合适的曝光值。

    有些相机的矩阵测光系统在决定曝光需要量的同时,还把场景的色彩也计算在内。

    矩阵测光目前较广泛地应用于一些高档数码相机,它能够使相机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都取得较好的自动曝光系统。


    强调:弄明白我们自己手中DC的测光方式非常重要!所以,建议大家好好查阅一下手头的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介绍不清楚,可在网上查阅相关技术数据或到你买相机的器材店咨询清楚。

    三、不同测光模式下的测光技巧

    ㈠、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模式最容易出现错误(庆幸的是,只采取这种测光模式的数码相机越来越少了),因为测光系统对每一个物体的测量,都假定为18%的灰。

    为了防止错误地曝光,拍摄中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控制测光的方法:

    1、现在不少数码相机具有“曝光锁定”功能,它的工作方式是,当我们用相机对准拍摄场景中的某一特殊部位(这部分的反光应该相当于10%灰)测光,得到正确的曝光数据后,用曝光锁定控制固定这个曝光条件,然后重新构图,按自己的画面要求取景,最后按下快门。

    2、对于没有“曝光锁定”控制,但具有“手动控制”功能的数码相机,在这种测光模式下,同样也可按此方法拍摄:即靠近现场合适的拍摄主体,让它充满取景器,或者让相机对准反光值相当于18%的其它部分,按这时的曝光值设定光圈和快门,然后回来重新构图、拍摄。

    注:当我们靠近拍摄物体去测光时,不要让自己挡住光线,而且要认准这部分被测光的景物反射值接近18%灰!还有,当测光物体与镜头的距离和被摄主体与镜头的距离不一致时,要注意控制好焦距。

    ㈡、中央重点测光模式

    中央重点测光比平均测光模式更准确,但仍然经常出现上面类似的问题,所以,仍然可以参照前面的测光控制方法和拍摄技巧。

    ㈢、点测光模式

    点测光模式能较好的计算曝光量。我们在拍摄中需要记住的是,寻找取景器画面中光线反射值相当于18%的那些地方,读取曝光量,最好用曝光锁定控制保持住,直到重新构图(如果需要的话)、按下快门。

    注:数码相机在自动拍摄模式下,可先调整镜头准确测光后半按快门,然后移动相机构图、按快门!

    ㈣、矩阵测光模式

    使用矩阵测光模式,差不多可以得到95%左右很好曝光的效果,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可能出现被相机“骗”的遭遇。

    此时,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仔细研究一下“失败”的PP,总结经验,然后在遭遇类似拍摄情况时认真调整,补上(或减少)合适的曝光量。

    四、测光复杂情况下的“分级曝光”技巧

    有的时候,由于拍摄现场复杂、光线非常不好掌握,或拍摄时间比较紧张、根本来不及考虑太多的测光技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错失一生难得的摄影机会,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分级曝光”拍摄。

    “分级曝光”是一项摄影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在同一场景中拍摄多幅相同的照片,而每幅照片的曝光设定不是按测光系统测定的曝光值,相对于测光表的曝光值,有的曝光不足,有的曝光过度。

    目前,一些先进的数码相机具备自动分级曝光功能(有些相机在说明书中,将这种技术称为“包围式曝光”)。启用该功能后,DC会连续拍摄三张照片,而这三张照片的曝光量相差一档或者两档,这样,三张照片中肯定会有一张是曝光正确的。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更形象地说明“手动控制”拍摄模式下的“分级曝光”技巧:

    假定在一个光线复杂的拍摄场景中,相机的测光指示该场景的曝光值是f8、1/250秒,但我们无法肯定测光是否可靠。于是,可考虑采用下面的“分级曝光”技术拍摄。

    1、首先按测光指示的曝光值设定(f8、1/250秒),拍摄一张照片;接下来,分别改用f11、1/250秒和f5.6、1/250秒各拍摄一张(为了保险起见,还可用f16、1/250秒和f4、1/250秒再多拍两张);

    2、现在,换到原来设定的f8光圈,改变快门速度,分别用1/500秒和1/125秒各拍摄一张(同理,仍可用f8、1/1000秒和f8、1/60秒再多拍两张);

    将上面拍摄的各张照片传到电脑上对比分析,我们就能逐渐轻松掌握复杂光线情况下的测光和曝光窍门啦。(由于数码相机的存储特性,多拍并不会造成浪费,嘿嘿,就就是我爱DC的最大理由!)

    提醒:

    ① 在“分级拍摄”情况下,改变光圈或快门的设定时,应注意“景深”的变化。同时,还需防止当相机的快门速度低于1/60秒时,相机的抖动和拍摄物体运动的问题。

    ② 实际拍摄中,可不必按所有的光圈光圈分级,如果我们只是稍微地不确定曝光设定的正确性,用半档光圈分级会更好一些。

    ③ 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预设有不同场景拍摄模式(我最近帮同事选购的卡西欧EX-Z40就有“人像、风景、风景中的人像、合成拍摄、预拍、儿童、烛光中的人像、聚会、宠物、花、自然绿、落日、夜景、夜景中的人像、烟火、食物、文字、收集品、黑白、古风、黎明和黄昏”等,整整21种场景模式可供选择!另外,如果觉得你场景不够灵活,还可以选择一张自己拍得比较好的照片,作为“自定义场景”),这样测光时就相对精确多了,求助于它们的帮助,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补偿。


    五、不同受光情况下的测光方法和技巧(有点太专业,我等“菜鸟”级色友看看即可)

    根据光源的性质和照明状况,拍摄时被摄体的受光情况大致有三种:连续光、闪光和混合光。在这三种光照下,测光的方法和技巧是有所区别的。

    ㈠、连续光测光

    连续光的最大特点是稳定及便于观察照明效果,因为,它的测光方法是最多的,通常有机位测光法、接近主体测光法、平均测光法、中性灰卡测光法、被摄体主调测光法、最亮点与最暗点测光法以及多点测光法等。其中,最为实用的是中性灰卡测光法和被摄体主调测光法。

    1、中性灰卡测光法

    中性灰卡测光法是既简便又较为准确的测光法,它将反射率为18%的标准灰卡作为测光对象。用此法测光时,要尽量使中性灰卡靠近被摄体,并与之平行,灰卡正对照相机,与镜头光轴垂直,为避免灰卡反光,可将灰卡稍向前俯。中性灰卡测光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因对被摄体的测光部位选择不当而产生测光误差。

    摄影小常识:一般摄影器材店都销售“灰卡”,买一个放在自己的相机包里,关键时刻会起作用的!

    2、被摄体主调测光法

    当被摄体的亮部和暗部分布均匀、照明均匀时,测光是很容易的;反之,测光就变得较难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可采用被摄体主调测光法。该法是对被摄体的主要局部作“点测光”的测光方法,它的操作较简便,测光时的关键是选好被摄体的主调,即是以被摄体的亮部作为主调,还是以中间调部分或暗部作为主调。

    被摄体测光法的优点是能确保被摄体主调部分有良好的层次与细节表现。

    ㈡、闪光测光

    闪光不同于连续光,它只是瞬间发光,因此,使用一般的连续光测光表是无法进行正确测光的,必须考虑带有闪光测光功能的测光表,并且将测光状态置于“闪光测光”状态。

    目前对闪光的测光一般采用入射式测光表测量,测得的数值是闪光照明下反射率为18%的中性灰的曝光值。有关详细技巧可在以后的《数码相机的闪光摄影》中再做专题介绍。

    ㈢、混合光测光

    混合光是指发光性质不同的光源混合使用。它在摄影中其实并不常用,主要是因为不同光源的色温不同,会给被摄对象各区域色彩的准确还原带来困难,另外,性质不同的光源混合使用,尤其是连续光和闪光混合使用,也会给影像的曝光控制带来困难。

  •  

    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方面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为了应付夜校课程而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我得承认,在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当时关于“弥散圈”的讲稿颇能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后来,我终于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下面我将以完全实用的术语逐步介绍如何控制景深,并在每个部分都增加了新的信息。
      *理解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部分中我们就会接触到。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天然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大口径光圈(由较小的f/数值表示),比如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然而要注意,因为手持相机拍摄,如果长时间曝光,被摄体的移动或相机的抖动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协的办法:选择一个远非理想的较大光圈以保持足够的快门速度。
      例如:在英国拍摄由石头拱廊形成框架的场景照片。你可以把焦点放在靠近中景的喷泉处并按下快门。实拍6张,第一张用f/4,第2张用f/5.6,以此类推直到用f/22拍。过后你再仔细观察所印出来的8×10英寸照片。
      用f/4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的拱廊和背景城堡影像都不清晰。用f/11拍出的这一切看起来“差不多清晰”,但仍然不符合你的标准。用f/16拍出的拱廊、喷泉和背景城堡影像都显得够清晰,而且你的朋友认为这张是最佳照片。而用f/22拍出的影像则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使用低速快门且没用三脚架而造成了相机抖动。
      *选择较长或较短的焦距。任何人使用28毫米和300毫米焦距镜头都会发现广角照片通常有广泛的景深范围。相反,那些用长焦距拍摄的照片一般说来景深都很浅。这种情况通常导致一个简单的结论:在任何已知的光圈挡位上,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如果你需要较大景深的画面,就用较短焦距来拍。
      以上所述似乎是在实践中对景深的评估。但实际上这些说法颇有点迷惑性。景深不会因焦距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光学事实。不信吗?那么就用一只35毫米镜头和一只200毫米镜头进行一次具体测试。首先,用长镜头拍摄站在开满鲜花的长篱笆旁的一位朋友。然后换上广角镜头靠近拍摄,让她在取景器中同先前拍摄的影像一样大。用10倍放大镜观察这些幻灯片,你会发现可接受的清晰调焦范围(核对那些花朵)几乎是相同的。假设它们在透视上是不同的: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各种距离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也是不一致的。广角镜头产生“扩大了的透视”,增加了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这能产生一种光学幻觉,使得粗心的观察者认为在这些照片上景深是不同的。
      *在相同位置变换所用的焦距。公平地说,长焦距镜头确实减少景深,而广角镜头则扩大了景深——但只是当你的拍摄距离是相同的时候。实际上是影像的大小影响着景深,而不论使用什么镜头。不论你从远处用长焦距镜头还是走上前去靠近被摄体用焦距较短的镜头拍满画面,景深都将是较浅的。
      例如:在与一座历史性大厦隔着一条马路的草地上坐下来用28毫米镜头以f/5.6拍摄一幅其入口处的照片。仍在同一位置,但换用100-300毫米变焦镜头,以100毫米、200毫米和300毫米焦距再拍3张,都用f/5.6。检验照片你就会发现,在这几张照片上大厦的门显得越来越大,而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却随着每次焦距的延长而明显变小。
      所以,长焦距镜头就真的能比广角镜头产生更小的景深吗?不错,但这只能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的时候。这是由于被摄体影像放大倍率的增加而减少了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
      *改变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如同我已提到的那样,景深是受相机到被摄体距离影响的。当你对非常靠近镜头的东西调焦时,所得到的景深就非常小。当你对较远处调焦时,景深就会更大,而且景深因焦距不同而改变。
      提示:拍摄特写照片,比如微距摄影,要记住景深将以英寸来计算。相机的放置要能使其胶片平面与被摄体平面——也许是一只黑脉金斑蝶的翅膀——平行。
      你不必使用诸如f/32之类的细小光圈以使蝴蝶完全置于景深之内。使用较大的光圈就能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这将能减少因相机或被摄体移动而产生模糊影像的危险性。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多数镜头在用中挡光圈时能提供较高的分辨率。
      例如:你使用一只最近调焦距离为8英尺的300毫米镜头,假设选用光圈f/8。你在索诺拉沙漠中发现一株开花的仙人掌,并从车上抓拍了几张,此时仍嫌它太远,处在镜头标尺的无限远位置上。之后你就走上前去直到距离被摄体8英尺时再进行第2次拍摄。
      在第1次拍摄的照片上美景中的仙人掌相当清晰,起码可以辨认得出来;而在背景上的仙人掌看起来也都表现得很清晰。然而在近摄的照片上,只有你看中的那株仙人掌是清晰的。那些在背景上的仙人掌成为看不出轮廓的浅绿的色块,而前景中的仙人掌则被浅景深所虚化了。在这两种情况下,仙人掌距离调焦点越远就显得越不清晰。
      切记:当你靠近或远离被摄体时,另外两个因素——取景框中被摄体的大小和透视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100英尺处的形体和线条的表现以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要比在8英尺处时显得大不相同(此点可在取景器上看出来。)
      *确定“正确的”焦点。作为常识,景深在通常的拍摄距离上是按下列方式分布的:景深向焦点前方延伸大约1/3,向焦点后方延伸大约2/3。你想得到大景深吗?那么就把焦点大致设在大场景的1/3处。
      尤其是使用自动调焦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时,让相机来设定焦点是很诱人的。虽然“仓促拍摄”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瞬间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在情况允许时控制确切的焦点是很重要的。即便对于使用自动聚焦相机来说这也是很简单的——通常在重新构图时只要轻按快门钮就能把焦点锁住。
      例如:当你处在赛车现场并看到停在附近的3辆高性能跑车:一辆黑色保时捷车位于前景,一辆红色宝马车处在其后,一辆白色莲花车处在背景中。这时,你发现一位名人靠在最近的一辆车上,他的蓝眼珠清晰可见。你必须马上做出决定:是把焦点放在接近中景的宝马车上以获得最大景深,使3辆车同时都清晰;还是仔细地把焦点调到前景的人物身上,这样你就能把他的照片拍得毫发毕现以展示给你的朋友看?
      当把现场中一个鲜明的目标作为主要被摄体时,通常你应把焦点调在最重要的地方:人物的眼睛,游艇船舷上的字母,或者洞穴壁上的岩画。尽管象在其他部分所谈到的那样你确实对景深保持某种程度的控制,但在此时景深却已成为次要问题了。
      *选用超焦距调焦。有一个能够产生最大景深的特殊点——把焦点准确地对准这个“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够使无限远处的被摄体保持足够清晰的最近调焦点,这样景深就从调焦距离的一半处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当然,景深会因选用的光圈和镜头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这一技术确实会让你拍出的画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缩到最小,以至于因相机震动或被摄体移动而造成影像模糊。(有关超焦距的计算公式请参见本刊今年第4期72页《读者来函选登》——编注)
      例如:你用一只50毫米镜头在一条马路中央拍摄时代广场。你想把整个地区都拍摄清晰,但又无法把光圈收缩到超过f/11(再小的光圈就要求使用1/30秒的慢速快门,这会使行驶中的汽车模糊)。使用超焦距的办法,你可以把焦点设在30英尺处,这样做就取代了会把焦点对在前景上的金发美人的自动对焦系统。在取景屏上,因为大部分影像似乎处在焦点之外而会显得不顺眼。你坚持拍下了这张照片,结果发现在印出的照片上从15英尺到无限远的所有景物都相当清晰,即都处在景深之内。
      *少用无限远调焦。我在拍摄田野和城市风光中很少用无限远调焦,因为用这种方法,任何前景部分都有可能是模糊的,而这类被摄体对画面来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二维的照片增添三维的效果。再者,用这种方法大部分景深都会处于无限远的后面,而对画面失去实际价值,“浪费”了景深。
      然而,在拍摄体育运动、赛车和野生动物时,如果被摄体位于很远的地方,那么,无限远调焦可能是有用的。在这类情况下,你能够容忍取景器中一部分影像是模糊的——因为你的主要目的是拍出一个绝对清晰的被摄主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