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差距:浙商与徽商的个案比较

 pengx 2010-03-16

新年的第一讲开始了。休整了20天,继续奔波。

杭州,浙江医药股份,上市公司,为其管理层讲管理创新。一天时间下来,讲者意犹未尽,听者很不过瘾,相约后面安排时间,专门再来讲一次。

粗略算了一下,09年在浙大管理学院MBA班,居然讲了四十余天课,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浙商群体,接触了解越深,感慨越多。这两天因工作关系,恰与两个客户老总沟通颇多,两相比较,差异明显,倒也相应成趣,有话可说。

一是位处杭州的某食品有限公司蔡总,是我在浙大MBA总裁班的学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邀请我们担任其常年管理顾问,合作有半年多。蔡总年近五十,生于浙江农村,小学文化,与大多数浙商一样,算是生逢其时,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激发了浙商与身俱来的商业天赋,离土不离乡,从在农贸市场卖豆腐开始,历经十余年,从手工作坊做到工业化生产,现在年营业额已经突破亿元,产品系列也从豆腐延展成豆制品、豆奶、休闲食品等品类,销售覆盖浙江全省,并进驻上海,国内各大超市卖场均有铺货,光自有配送厢式货车就有六十余辆,在江浙一带,其品牌影响与规模已经是同行前茅。

尽管蔡总身家早已不斐,但十多年如一日,人的生活状态就没怎么变过。座驾是奥迪A8,但一直总是以“一个卖豆腐的”自称。他的司机告诉我,夸张一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至少有三百六十天在忙工作,几乎没见过他有休假。除了出差,他所有时间都会在公司,来得最早,走得最迟。

跟他交流多次,从未听他说过豆制品以外的话题。自称自己水平很低,没想着要做别的,不会炒股票,不会倒房地产,别的产业也没兴趣,就对做豆腐情有独钟,这辈子可能只做这个了。现又投巨资在安吉买下200亩地皮,要建新工厂扩大产能,还是做本行。

昨晚讲完课,专程去看他,也看望一下我们驻厂的项目组同事。老驴算是精力旺盛一类了,但在蔡总面前,发现还是拚不过他。他一张嘴就讲个不停,公司上上下下,大事小事,全都了然于胸,下属想要胡他,可能十分不易。

每次看到他,总是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没见过他低迷,也没见过他张狂。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甚至没有其他爱好。不打麻将,不打高尔夫,没有包二奶。是浙大管理学院总裁班的常客,有空就去听课,先后两次斥巨资请咨询公司,帮助他的企业实现管理规范化。

还有一位就是皖南某县的吴总,年纪大约也在五十以内,五年前在一次报告会上听过我的课,以后凡他有事常常会电话找我,也算是朋友相处。从事主业应该是商业,据说在县城有一个5000平方左右的商场,规模在所在县基本算前三。也许是习惯,说话做事,用合肥土话形容,“势子”显得很“粗”。三年前专程来合肥找我咨询过一次,是因为皖北另一个县有一政府经营的酒店要拍卖,他有关系可以通过暗箱操作拿到低价,他认为这是难得的赢利机遇,想让我帮他出出主意。

清晰记得我帮他分析过,收购一家酒店的财务成本,以及经营好酒店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因所掌握信息有限,给的建议也仅限思路。本着谨慎原则建议他慎重,跨业跨地经营,困难远比想像的多。后来听说他还是买下了这个酒店,经营状态好坏不得而知。

今年初三,意外接到他的电话,想见我一面,有要事咨询。见面才知道,当地某开发商开发一楼盘,其中底层有一6600平方的商业门面,价格1万左右,整体在出售,他看中想拿下。总额需要投入资金6600万,但自有资金能拿出来的不足十分之一,但他舍不得放弃,想通过融资解决资金问题。通过银行贷款,没啥可抵压的资产,财务成本又太高。他径自想了个主意,打算成立一个有限公司,通过招募股东的方式来融集资金。

听后本能反应,这个项目悬,他的做法更悬。以小搏大,高额负债,跨行操作,都不是稳健的玩法。既然还是在论证阶段,算是尽朋友义务,我也应尽量帮助他把思路梳理一下。问他这个6600平方商场的经营定位和策略可有规划?赢利水平和投资回报可有评估?他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他根本没想未来的经营,最看重的就是这个地产的升值,他预计半年内就会涨价,一定是包赚不赔。原来他的出发点是当二房东,炒房子,投机捞回快钱。主业是否赢利,已经不在他考虑范围。我接着问,用招募股东的方式获取资金,现实可操作性有多大?自己的商业信用能否支撑?法律规定有何限制?以及未来的资本退出和运营机制可有考虑?听他说了半天,其实很多问题都没想清楚,有些甚至只能叫一厢情愿。

我还特别问及三年前的那个酒店现在状况如何,他说去年卖掉了。有无收益我没问,从对他的了解可以猜出,情况应该不如人意,否则他会主动报喜的。

毕竟我对商业地产操作研究不多,本着对朋友负责,我答应去上海后,跟做投资的朋友沟通一下,再给他一些意见。但他似乎对自己的方案成竹在胸,并不在乎有无建议,找我的最主要目的,是希望我帮助他寻找投资人,引进资金,让我客串一下皮条客。

后来我跟身边几个做投资的朋友谈起,答案如出一辙:这事不靠谱。没有一个愿意在目前房地产高烧不退的当口,拿出几千万,去投一个经济不发达县城的、经营定位不清晰的商业地产。即便是房价升值,也可能是有价无市,因为一个欠发达的县里,有几个能拿出数千万来接这个盘,接了又有谁能保证有能力实现巨额投资的基本回报。

当我坦诚把意见反馈给他时,明显感觉到他的不快,他已经水米不进,刀枪不入了。

蔡总和吴总,这两个人都是个案,其中的差别,专注与多元,宁静与浮躁,做企业与做生意,发展与发财,踏实做事与投机取巧,长远规划与急功近利,相信天道酬勤与信奉人脉机遇……相信明眼人会看出距离。

他们不是浙商和徽商里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只是千万企业经营者里的普通一员。我们还不足以以点概面,用这两个人的状态,来得出浙商与徽商两个群体有异的结论。但他们的理念和行为,不经意间是否也折射出了两个群体的不同基因和现实状态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方面都在进步,只是进步速度有快有慢。经常在这两个群体游走的我,尽管在感情上不愿接受,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落后了。

最大的落后,已经不是经济上,而是文化上。成功者自我成功之道,江浙一带富甲一方,藏龙卧虎,民营经济群落领全国风气之先,绝非偶然,他们用行动和成绩向世人证明,浙商已经在完成自身的嬗变,从草根走向了现代。

如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部地区的经济崛起,需要企业家群体的进步与成熟。认清自身的差距,放开胸怀和眼界,知耻后勇,我们还来得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