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

 彩云追竹 2010-03-17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图未显示)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

Ø       从少量到大规模培养;

Ø       从浅层培养到深层培养;

Ø       从固体培养到液体培养;

Ø       从静止液体培养到通气搅拌液体培养;

Ø       从单批培养到连续培养,再到多级连续培养;

Ø       从分散培养到固定化培养;

Ø       从微生物培养到动植物细胞培养;

Ø       从野生型菌株培养到基因工程菌株培养;

Ø       从单菌发酵到混菌发酵;

Ø       从低密度培养到高密度培养;

Ø       从人工控制培养到自动化发酵罐培养。

一、实验室培养法

(一)固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固体培养

    用斜面(试管)接种培养、或琼脂平板(培养皿、茄子瓶)划线培养等。

    微好氧菌采取穿刺培养(塞上橡皮塞)。

2、厌氧菌的固体培养

需要特殊的培养装置和特殊的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中,除了要满足六种营养要素外,还要适当地加入还原剂,必要时还要加入氧化还原势的指示剂(刃天青)。

(1)高层琼脂柱

      越是深层越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2)厌氧培养皿

(3)亨盖特(Hungate)滚管技术

(4)厌氧罐技术

(5)厌氧手套箱技术

(二)液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液体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好氧菌,且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氧(DO)。O2是一种难溶气体,在25℃,1个大气压下,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仅为0.25 mmol/L。

    培养基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盐,所以氧在培养基中溶解度更低,只有0.22 mmol/L;而发酵液中大量微生物耗氧迅速(速率大约25~100 mmol/L)。

    因此,供氧对于好氧微生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氧的供应始终是好氧菌生长、繁殖的限制因子。

    实验室中常用的好氧菌培养法有4种:试管液体培养、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摇瓶培养和台式发酵罐培养。

(1)试管液体培养

      仅适合培养兼性厌氧菌。        通气效果

(2)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

      仅适合培养兼性厌氧菌。    装液量

(3)摇瓶(三角瓶)培养

又叫振荡培养,是微生物培养的常用方法。一般将三角瓶的瓶口用纱布(一般8层,通气和防止杂菌污染包扎,放置于摇床(往复式或旋转式)上振荡培养。

实验:改变装液量、摇床转速两个因素

此法最早由荷兰学者Kluyver发明,现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生理、生化、发酵、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4)台式发酵罐

Ø       体积大、灭菌方便、通气、搅拌、其它装置、传感器(T、pH、CO2)、自动记录、计算机调控

Ø       实验室台式发酵罐容积:几升 ~ 几十升

Ø       形式有在位灭菌和离位灭菌两种

2、厌氧菌的液体培养

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有机还原剂(如Cys、Vc、巯基乙酸、牛肉小颗粒等)或无机还原剂(如铁丝),在此基础上深层培养或在其液面封上一层石蜡油或凡士林—石蜡油。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一)固态培养法

1、好氧菌的曲法培养

    曲法培养就是将麸皮、碎麦或豆饼等固态物质经过蒸煮和自然接种后,薄薄地铺在培养容器表面,使微生物既可获得充足的氧气,又有利于散发热量,对真菌来说,还有利于产生大量孢子。

2、厌氧菌的堆积培养

传统的白酒生产中,采用大型深层地窖对固态发酵物料进行堆积式固态发酵,有利于酒精发酵和己酸发酵,以产名优大曲酒。

(二)液体培养法

1、好氧菌的培养

(1)浅盘培养法

       利用大型盘子对好氧菌进行浅层液体静止培养的方法。

       缺点是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易污染杂菌。

(2)深层液体通气培养法

    用大型发酵罐对好氧菌进行深层液体通气搅拌的培养技术。

发酵罐(fermenter或fermentor)是一种最常规的生物反应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丰富而均匀的养料、提供良好的通气和搅拌,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并能消除泡沫和确保防止杂菌污染等。

生产上发酵罐容积:50 ~ 500 m3。典型发酵罐的构造及其运转原理见下图。

2、厌氧菌大规模的液体培养

厌氧发酵罐不必安装通气、搅拌装置,因此容积可比安装有通气和搅拌装置的好氧发酵罐大。

迄今为止,能作大规模液体培养的厌氧菌仅仅局限于丙酮丁醇羧菌的丙酮、丁醇一种。

第五节  培养基的灭菌

纯培养,只允许生产菌,不允许其它微生物(即“杂菌”)存在。

    若要进行微生物的纯种培养,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没有杂菌的可供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并保证在培养过程中不受杂菌侵染。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灭菌和消毒工作。灭菌和消毒是发酵生产(包括工业微生物实验)成败的关键。

(一)基本概念

1、灭菌

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因此,“灭菌”指的是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和芽孢等),不分病原或非病原微生物,杂菌或非杂菌。

 

2、消毒

消毒:“去除感染(即:除去杂菌,除去会引起感染的病原菌)”。

消毒是一类旨在消除传染源(病原体)对人等致病作用的理化处理措施,仅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体,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如,一些常用的对皮肤、水果、饮用水进行药剂消毒的方法;对啤酒、牛奶、果汁和酱油等进行的巴氏消毒法等。

   !! 消毒不能杀死芽孢

Ø       消毒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无菌状态,而灭菌的结果则是无菌状态。

Ø       消毒一般偏指化学因素处理,灭菌一般偏指物理因素处理。

3、防腐

防腐:是利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来防止或抑制腐霉微生物生长繁殖,以防止食品、饮料或生物制品等发生腐霉的措施。

防腐的方法:

(1)低温;(2)缺氧;(3)干燥; (4)高渗;(5)高酸度;(6)高醇度;(7)加防腐剂。

4、化疗

化疗:即化学治疗,是指利用具有选择性的、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死病变组织或细胞,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措施。

  化学治疗剂主要包括:如磺胺类等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生物药物、若干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等 。

四种方法比较p174表6-8

灭活通常是指通过某些方法使其丧失某种生物学活性,如失去感染性、毒性、酶活性等。

   灭活不等于灭菌,灭菌肯定达到了灭活要求;灭活不一定是杀死,仅是失去某些生物活性。

(二)灭菌方法

灭菌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灭菌的种类有高温、辐射、超声波、微波、激光等。

1、辐射灭菌

    辐射灭菌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来杀灭微生物的。

▲紫外线灭菌原理:

(1)紫外线是波长在100~400nm的电磁辐射波,其中260nm处的紫外线对微生物的作用最强,因为核酸中的嘧啶和嘌呤碱基对UV的吸收高峰在260nm。

   紫外线使DNA同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连在一起形成了二聚体(T=T、C=C、C=T等)。嘧啶二聚体形成后,造成复制时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变异。

(2)紫外线还可使空气中的分子氧变为臭氧(O3),臭氧不稳定,分解而放出的原子氧[O] 能把微生物的细胞壁以氧化作用破坏,使微生物立刻死亡 。

紫外线的穿透率低,玻璃或固体即可阻挡,主要用于固体表面的灭菌,不能用于液体灭菌。▲一般30 W的紫外线灯管,距离1m左右,照射20~30min即可。紫外线对人体有害,需严格操作。

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因种而异,而且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同种微生物对UV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芽孢比营养细胞抗性强。

紫外辐射的应用:

a.空气消毒:不适合用化学药剂消毒的空间场合。

b.表面消毒:不能用热或化学药品消毒的器具。

c.诱变育种:微生物在低剂量的紫外辐射的照射下,遗传物质会发生变异,可从变异的菌种中筛选优良突变株。

   需要注意光复活现象。

用于灭菌的射线还有X射线、γ射线等,穿透力极强,因不经济,生产规模不适用。

微波(300MHz~30000MHz)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其杀菌机理主要是由于微波的热效应造成的。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一种较强的辐射形式,包括短波射线如X射线、宇宙射线以及γ射线。这些射线间接地通过引起水及其他物质的电离,形成游离基团(自由基)。再通过这些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物质反应并使之失活。

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没有作用的特异性,它们能作用于一切细胞成分,微生物的死亡,通常是它们对DNA作用的结果。

作用机理:

u     一般认为电离辐射有足够的能量首先使水发生电离,产生游离OH-和H+,作用于细胞大分子。

u      在有氧的情况下,氧还可以生成一些具有强氧化性的基团,这些基团使酶蛋白的-SH基氧化,从而引起细胞各种变化。因此,培养基中氧的浓度越高,则微生物对电离辐射越敏感。

超声波: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

         几乎所有的细菌体都能被超声波所破坏,只是敏感程度不同。

        杀菌效率与超声波的频率、处理时间、细菌的大小、形状及菌数有关。

作用机制:

(1) 在超声波作用下,细胞内含物受到强烈振荡,胶体发生絮状沉淀,从而失去生物活性;

(2) 溶液受超声波作用产生空腔,引起巨大的压力变化,使细菌死亡;

(3) 溶液中的气体变成无数极小的气泡迅速猛烈地冲击细菌,使之破裂。

    超声波通常用于细菌的破壁。

2、高温灭菌

(1)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指在干燥高温条件下,细胞内的各种与温度有关的氧化反应速度迅速增加,使微生物的致死率迅速增高的过程。

原理:氧化作用导致微生物死亡是干热灭菌的主要依据。

用途:主要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器械、容器的灭菌。

方法:将待处理的金属制品或玻璃器皿放入电烘箱内,在150 ~ 170 ℃下维持1~2 h后,即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在这种条件下,可使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变性、原生质干燥、以及各种细胞成分发生氧化。

缺点:温度高、时间长(因M.B对干热的耐受力比湿热强)。

灼烧: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方法,但它只能用于接种环、接种针等少数对象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

u     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u     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细胞在60℃左右处理5~10 min后即可杀死;

u     酵母菌和真菌的孢子耐热能力强些,要用80℃以上的温度处理才能杀死;

u     而细菌的芽孢最耐热,一般要在120℃下处理15 min才能杀死。

湿热灭菌的近似条件

 

营养细胞

孢子(芽孢)

酵母菌

5min,50~60℃

5min,70~80℃

霉菌

30min,62℃

30min,80℃

 

细菌

 

10min,60~70℃

~800min,100℃

15min,121℃

病毒

30min,60℃

 

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更有效?

湿热灭菌是直接用蒸汽灭菌。

u     在有水的情况下菌体蛋白质受热容易凝固,含水率越高,则蛋白质凝固需要的温度越低;

u     蒸汽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在高温和水存在时,细胞中的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变性;

u     在灭菌过程中蒸汽在被灭菌物体表面凝结,同时放出大量的汽化潜热,这种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体的温度,缩短灭菌全过程的时间。

① 常压法

a.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将待消毒的液体食品在60~85℃保持30min~15s后迅速冷却,以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保持食品的营养与风味。啤酒、黄酒、酱油、醋、牛奶等均用此法消毒。

低温维持法:在63℃下保持30 min可进行牛奶消毒;

高温瞬时法:用于牛奶消毒时只要在72℃下保持15 s即可。

超热消毒:140~150℃,1~3 s。

   巴氏消毒虽不能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但可以杀死任何致病菌,并能降低非致病菌的污染水平,大大减慢食品变质的速度。

b.煮沸消毒法

   煮沸(100℃ )10min以上。一般用于饮用水的消毒。

可杀死营养细胞、病毒等,但不能杀死芽孢。

c.间歇灭菌法

     分段灭菌法, 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

例如,培养硫细菌的含硫培养基:

低温灭菌       室温培养       低温灭菌       室温培养……  低温灭菌(促使芽孢萌发后在低温下灭菌)

② 加压法

a.常规加压蒸汽灭菌法

       也就是常说的“高压蒸汽灭菌法”。

   ★一般在0.1Mpa(此时对应温度为121.0℃)下处理15~20 min,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有时为了防止培养基内葡萄糖等成分遭到破坏,也可采用在较低温度(115℃)下维持35 min左右的方法。

设备:高压灭菌器

   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一切微生物学实验室、发酵工厂或医疗保健机构中培养基及多种器材或物料的灭菌。

注意事项:在一切利用加压蒸汽灭菌法的场合下,必须做到彻底排除灭菌锅内的残余空气。

    必须做到先彻底排除灭菌锅内的残余空气。压力升高后,温度才能真正上去。

压力表读数

锅内温度(℃)

Kg/cm2(at)

纯蒸汽

排除1/2空气

不排除空气

0.35

109

94

72

0.70

115

105

90

1.05

121

112

100

1.40

126

118

109

1.75

130

124

115

2.10

134

128

121

即:湿热灭菌是依靠温度 来进行灭菌的。

b.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

   也就是常说的“连消法”,仅用于大型发酵厂的大批培养基灭菌,135~140 ℃维持5~15 s。

(3)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① 微生物的耐热性

    营养细胞在60℃下60 min或70℃下5 min即可被杀死,但细菌芽孢的热阻较大,需要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灭菌的彻底与否是以杀死芽孢为准的,灭菌温度和时间主要取决于芽孢的死亡率。

② 灭菌物体含菌量

   含菌量越高,需要灭菌的时间就越长。

   天然培养基所需的灭菌时间要比合成培养基的长。

③ 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   

④ 灭菌对象的pH

     灭菌对象的pH<6.0时,容易死亡; pH 6.0~8.0时,不易死亡;

⑤ 灭菌对象的体积

    灭菌对象的体积大小影响热传导速率和热容量。大容量培养基灭菌的时间应该稍长些。

⑥ 加热与散热速度

   影响培养基破坏的程度。  “上磅”或“下磅”时间。

(4)高温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止

① 有害影响

 高温虽然对培养基中的淀粉成分有促进糊化和水解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褐变的机制:梅拉特(美拉德)反应

概念:在高温作用下,溶液中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蛋白质等)中的游离氨基与羰基化合物(糖类)中的羰基相互反应产生深褐色产物的复杂反应。

② 防止方法

a. 采用特殊加热灭菌法

     分别灭菌后混合;低压灭菌;连续蒸气灭菌。

b. 过滤除菌法

     采用滤膜对不耐热成分进行过滤,但无法滤除液体中的病毒和噬菌体。

c. 其它方法

     按配方中成分的顺序逐一加入溶解,可防止发生沉淀反应。

3、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M.B可在其它有机体的表面和体内生长。微生物群体可导致疾病、残疾和死亡。因而,控制或杀灭停留于人类和其它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是非常必要的。

当对一个无生命物体消毒或灭菌时,显然必须使用不损害该生物体本身的方法。对于活宿主的治疗,更应如此。

最成功的药物是干扰病原体和宿主间不相同的过程,能严重地破坏靶微生物而对宿主尽可能不产生危害。

许多疾病可用化疗药物来治疗。

化学疗法的发展:

始于20世纪前;

1935年  G.Domagk(GR)发现磺胺药;

1939年  G.Domagk “ 偶氮磺胺的抗菌效果”获诺贝尔奖

1945年   青霉素的发现和它的治疗 

1944年  链霉素的发现(从10000株土壤细菌和真菌中筛选)

1952年   “链霉素的发现”获诺贝尔奖

至1953年底  从土壤中分离到了产生氯霉素、新霉素、土霉素及四环素的微生物。

评价指标:

最低抑制浓度:是评定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指标。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抑制特定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半致死剂量:是评定某化学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引起实验动物50%死亡率的剂量。

最低致死剂量:是评定某化学药物毒性强弱的另一指标。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引起实验动物群体100%死亡率的最低剂量。

化疗剂,可以是杀菌或抑菌的。

尽管一种剂能杀灭靶病原菌,但它的活性是浓度依赖的。低浓度下,杀菌剂仅仅是抑菌的。

杀菌剂用于最小抑制浓度的2~4倍时杀死病原体,而抑菌剂则在浓度高很多的情况下才能杀死病原体(极少数例外)。

影响抗微生物药物效果的因素:

(1)药物必须能够确实到达感染部位;

(2)病原体必须对药物敏感;

(3)化疗剂必须大于病原体的最低抑制浓度,方才有效。

(1)表面消毒剂

表面消毒剂:是指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活机体内治疗用的化学药剂。

许多化学物质(如:酒精、甲醛、苯酚、高锰酸钾、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可用于消毒和防腐。这些药物容易与微生物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使蛋白质变性、酶类失活、破坏细胞膜透性而杀灭微生物。

使用方法:浸泡、添加、擦拭、喷洒、气态熏蒸等。

甲醛:强还原剂,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氨基酸的滴定原理)。

KMnO4:强氧化剂,使蛋白质、氨基酸氧化。

75%酒精溶液:使细胞脱水变性。

新洁尔灭:季胺盐类表面活性剂使蛋白质变性。

过氧乙酸:强氧化剂。

特点:广谱、高效、速效。对孢子、病毒都有杀灭作用。

主要优点:使用浓度低(0.01%),见效时间短(几分钟),对人体无害等。

主要缺点:有腐蚀性(不能用于金属),易分解(储存运输过程中)。

但是,化学物质加入后很难除掉,所以化学物质不适用于微生物培养时的灭菌,只适用于局部空间或某些器械的消毒。如生产车间环境灭菌,人接种前双手的消毒等。

(2)抗代谢药物的代表——磺胺类药物

抗代谢药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抗代谢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3种:

① 与正常代谢物一起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使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的重要物质无法正常合成,如磺胺类;

②“假冒”正常代谢物,使微生物合成出无正常生理活性的假产物;

③ 某些抗代谢药物与某一生化合成途径的终产物的结构类似,可通过反馈调节破坏正常代谢调节机制。

抗代谢药物的种类很多,都是有机合成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氨基叶酸等。

磺胺的作用机制:

磺胺的结构与PABA(对氨基苯甲酸)高度相似(结构类似物)。p180图6-16

叶酸是合成嘌呤和嘧啶所必要的。大多数细菌本身含有合成叶酸的各种酶,但是合成叶酸的原料之一PABA需从外界摄入。

磺胺与PABA竞争     叶酸合成受到抑制    细菌抑制or死亡

但是人体内不存在合成叶酸的各种酶。因此,宿主细胞对磺胺不敏感。

成功的化疗剂必须具有选择毒力:它必须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病原体而对宿主尽可能地没有危害。        

选择性毒力可用“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来表示。治疗指数 = 中毒剂量/治疗剂量

能破坏微生物内的,但不能在真核的动物细胞内找到的功能的药物,通常它们有着更高的选择性毒力及更大的治疗指数。例如,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而对宿主细胞几乎没有影响,是由于宿主细胞没有细胞壁。

抑制宿主细胞内同样的过程或以其他方式对宿主有害的药物的治疗指数低。这些不期望对宿主发生的效应称为副作用

(3)抗生素

① 定义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② 种类、活力单位与制菌谱

    抗生素的活力称为效价,其计量一般用“单位”(unit)表示。对于纯品做如下规定:各种抗生素的1 mg游离碱为1000单位(青霉素除外)。

    测定效价的方法有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后者被广泛使用。   平板扩散实验。

抗菌谱:抑制菌的范围。p183表6-11

Ø       青霉素和红霉素主要抗G+细菌;

Ø       链霉素和新霉素以抗G-细菌为主,也抗结核分枝杆菌;

Ø       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和头孢霉素兼抗G+、G-细菌

Ø       而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可以同时抗G+、G-细菌以及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所以称为广谱型抗生素;

       由p183表6-11可知,化疗剂可以几种方式破坏病原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抑制关键酶。

药物的有效范围差别很大。

 

③半合成抗生素与生物药物素

化疗剂可由M.B合成或由不依赖于M.B活动的化学过程产生。大多数普遍应用的抗生素中许多是天然的,即全部由某一种细菌或真菌合成的。

有些抗菌药是合成的,例如磺胺、氯霉素、环丙沙星、异烟肼等。

半合成的抗生素越来越多 。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的结构进行改造后的抗生素。它们对病原体的失活作用不敏感。     例如对青霉素进行改造得到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等  

生物药物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物,包括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

抗生素可依据靶微生物的范围(广谱或窄谱)、来源(天然的、半合成的或合成的 )和它们的主要效应(抑菌的或杀菌的)来分类。

④ 微生物的抗药性

     抗药性对人类医疗实践危害严重。

     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有:

 a. 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

 b.  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

 c. 形成“救护途径”,即通过被药物阻断的途径发生变异,而变为仍能合成原来产物的新途径;

 d. 使药物不能通过细胞膜;

 e. 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胞内的药物泵出胞外。

    抗药性的基因位于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上,抗药性主要通过遗传途径产生。细菌染色体的自发突变(10-6),也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通常,一种病原菌由于带有一种或更多的抗性基因的质粒而有了抗药性这些质粒称为R质粒(抗性质粒)。质粒的抗性基因常常编码破坏或修饰药物的酶类。

一旦某个细菌具有一个R质粒,这个质粒可通过正常的基因交换过程如接合、转导和转化而相当迅速地转移到其它的细胞。因此,即使受感染病人只用一种药物治疗,由于一个质粒可携带有对几种药物的抗性基因,某一病原菌的种群可同时对几种抗生素有耐药性。

泛滥的药物治疗促进了抗生素抗药性菌株的发生和传播。因为抗生素破坏了通常与抗药性菌株竞争的正常敏感细菌,结果会导致再度感染的抗药性病原菌的出现。再度感染是一个重要问题。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