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深圳市卫生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富一生 2010-03-18
 发挥深圳卫生事业发展新优势 争创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0-02-03  
 

市卫生人口计生委  江捍平
(20010年1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也是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市卫生工作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和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科学把握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部署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及2010年工作任务。市政府领导同志对开好本次会议高度重视,王荣代市长出席本次会议并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动员报告。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部署。

  根据本次会议的安排,由我代表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作2010年卫生工作书面报告,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09年卫生改革与发展成绩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以落实市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为契机,着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抓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加快推进重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切实强化卫生事业全行业管理,有效提高了医学学科建设水平,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持了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率。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去年9月16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推动医改实施意见的落实,王荣代市长专程到卫生系统听取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李锋常务副市长、唐杰副市长多次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听取各个层面的医改座谈会,研究解决需要在本轮医改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市领导对医改的关注和关心,为我们理清了思路,鼓舞了士气。在市医改办的具体指导下,我委认真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做好今年全面推进医改的各项准备。目前,我们已经会同各有关部门起草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等9个配套方案,对今后两年医改重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对实施新医改的成本进行了测算,对市属医疗卫生单位人员费用、工资总额管理以及医保偿付制度改革等课题进行了调研。开展了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状况和投入方式专题调研,拟定了本市《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方案》、《医疗卫生机构开办费管理试行办法》。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今年全面启动新医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全球迅速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委承担了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针对不同的疫情阶段采取了严防输入、延缓扩散、降低危害等防控策略。我委坚持依法科学防控,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建立了发热病人筛查、医学隔离观察、可疑人员移送、集中收治患者、紧密跟踪调查等环环相扣的合作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科普知识宣传,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防控动态,增强了公众的信心。启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救治专家组会诊机制,集中专家对重症患者实施集中救治,有效降低了病死率和控制了院内感染。加强文博会、高交会、高考和中考等重点会议和活动场所的防控,为学校和托幼机构师生、边检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接种40万份甲流疫苗,接种速度和接种率居全省第一。各医疗机构认真抓好门急诊病人预检分诊,落实疫情日报和零报制度。各学校和托幼机构认真落实“两检”和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这些防控措施对延缓秋冬季流感疫情高峰期的到来以及降低流行强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全市疫情始终保持在可防、可控状态,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防控甲流的同时,我委进一步加强对红眼病、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编制《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预案》,修订《岭澳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深圳部分相关内容。拟定了《卫生应急储备物资管理规定》,补充了负压救护车、呼吸机、达菲、消毒药械等卫生应急物资,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演练”等4项10场次应急演习。全面启用了智能化“120”指挥调度系统。举办了首届深港医疗管理高层论坛,与香港医院管理局达成建立深港急救绿色通道的共识。实施了第三届中国杯帆船赛、2009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的医疗救援、疾病控制和卫生保障工作。编制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医疗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保障方案。

  (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我委在总结福田、盐田两区实施药品“零差率”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方案,将从今年起在全市社康中心全面推开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目前,纳入2009年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307种药品均通过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平台公开招标采购,并已列入我市社会医疗保险基本用药目录。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社康中心就诊,其符合规定的药品费用,个人账户只需要支付70%。

  (四)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进一步提升。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整,我委制订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设置规划(2009-2015年)》,调整了24家社康中心,新建12家社康中心,使社康中心的布点更加合理。按照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思路,6家市属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康中心移交给属地区政府管理。宝安区西乡、观澜两个街道开展了社康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各区政府想方设法为社康中心购置自有产权业务用房,全市共招聘社康中心职员550名。我委制定了“双向转诊”规范流程和转诊指南,举办了“双向转诊”现场会,在所有社康中心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制”,在22家社康中心试行“家庭医生责任制”。2009 年,全市社康中心为2560万人次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较去年增长24.5%,占全市门诊总量的35%;每诊疗人次费用为49.7元。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力推进。我委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了本市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4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认真落实《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包》,继续为市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社康中心已建立市民健康档案1409万份,共为178万重点对象提供了系统化的公共卫生服务。认真抓好妇幼保健工作,实施了乳腺癌和宫颈癌早诊早治、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与干预网络建设五项妇幼安康工程。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934万元,为“降消”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救助贫困孕产妇 1876人。2009年,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7/10万,较2004年项目启动初期同比下降了65%,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连续四年控制在0.09‰以下。稳步推进预防出生缺陷和免费婚检工作,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周”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新生儿代谢性和听力疾病筛查,全面免费婚检率31%,比上年有所提高。
强化了流动人口和学生结核病防治力度。针对近年来艾滋病/HIV感染者人数上升,并从吸毒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现象,我委举办了“防艾少年行”等大型宣传活动,深入实施预防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项目,强化性病门诊的HIV主动检测。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美沙酮替代治疗,罗湖区流花医院美沙酮门诊获得国家和广东省优秀门诊的殊荣。福田区成为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对全市143万适龄儿童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使年度麻疹发病人数比2008年同期下降86.17%。不断推动慢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工作向纵深发展,承办了“第二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暨深圳首届国际养生保健文化论坛”,被卫生部列为“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项目”城市、全国“无烟环境促进项目”试点城市;市精神卫生中心实施的“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荣获2009年度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

  (六)公立医院改革筹备稳步推进。经广东省政府推荐,市政府向国务院医改办申报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南山区、龙岗区先后实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我委在总结近年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协办了卫生部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座谈会。近几个月来,我们就这一课题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调研论证,形成了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思路。组织医疗机构实施《深圳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卫生部发布的112种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编制《深圳市门诊常见健康问题诊疗指南》以及一批专病诊疗技术规范,启动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研究工作,推动了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选择3家大型市属医院开展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试点,强化血液管理。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和质量评估方案,修订护理、药事、检验等评价标准,提高了年度评估的科学性。完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计分办法,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市政府印发了《医患纠纷处理暂行办法》,规范医患纠纷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调处机制。我委会同市财政委、市政府采购中心等有关部门制订医疗器械集中品牌采购改革方案,建立市医疗器械专家库,制订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一批实施集中品牌采购的医疗器械技术参数。这一举措,将全面提高我市医疗机构设备采购效率。

  (七)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监督得到强化。从去年10月份起,我委正式承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职能,报请市政府调整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成员名单,认真协调解决“生猪定点屠宰与肉品流通体制改革工程”、“豆制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建设等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建设问题。考虑市市场监管局的实际困难,我委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认真完成好本年度餐饮业服务环节监管工作,强化对重点单位、高风险品种、重要环节的监管,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食品安全监督,加强对全市餐具集中消毒机构的规范化管理。针对职业卫生工作新问题,对全市职业病职业危害情况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近1.3万家存在明显职业危害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对重点企业实施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勘测或现场检测,依法做好职业病诊断申请,妥善处置尘肺病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实施生活饮用水、游泳场所水质专项卫生监督和抽检。住宿业经营单位量化分级管理达到56%。开展“打击医托”等专项行动。实施“医安三号”专项整治,重点治理出租承包、超范围经营、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等医疗机构,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八)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有望在今年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使我市成为第一个对中医药发展立法的计划单列市。各有关医院为10名广东省名中医提供工作便利条件,为4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3个省级重点专科加强人才梯队和装备建设。7个中医专科被广东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省首批中医名科,2个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中医药研究室。组织起草了《关于全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评出9家全市中医药示范社康中心,认定26家中医坐堂医诊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甲流H1N1流感中的作用。在5家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完善了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开展“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科普知识宣讲团”,向市民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九)重大卫生事业发展项目加快推进。北大深圳医院科研大楼、市中医院住院大楼、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以及一批区级重大医疗卫生设施投入使用。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望在2010年启用,滨海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康宁医院综合楼、市儿童医院住院楼完成桩基工程,宝荷医院、新安医院完成前期工作。北大深圳医院外科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内科楼、市中医院综合楼、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明医院、聚龙医院、健宁医院、肿瘤医院以及一批区级重大医疗卫生设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医学科学研究院、口腔医院、职防院迁址项目立项在即。市针灸推拿医院和市中医特色门诊部筹备进展顺利。继续实施适度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的策略,规划设置10家港澳独资门诊部,受理了20家新增民营专科医院的申请。完成本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编撰了《2008年深圳市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拟定了《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年)》。开展优化基层卫生、计生公共资源配置初步调研,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思路。

  (十)“139工程”取得可喜成绩。覆盖全市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初具规模,数据共享骨干网络覆盖107家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数字化试点软件建设基本完成,滨海医院等11家新建及扩建市属医院的信息化项目统筹开发工程顺利推进。市民“健康卡”发卡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完成。启用了“网上卫生许可申报系统”,采用了全市社康中心新版信息系统,绘制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电子地图,完善了卫生设备监管系统,建立了区域用药安全监控系统,建立了产科床位使用情况网上实时公示系统。为市中医院、市眼科医院和市二医院约20个专业开通电话和网上预约挂号系统。

  (十一)其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机构改革后,我委负责归口联系市药品监管局。为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我们与市药品监管局建立归口联系工作制度,明确了“委”和“局”的权责和管理关系。把组织重大医疗科研攻关、推广医学科研成果、统计分析和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评审等职能移交事业单位管理,将医学重点专科、医学继续教育审批项目调整为一般服务事项,凡是符合申报条件的,随时申报随时办理,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这些卫生监管领域职能的大整合和工作机制的优化,顺应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强化了本委员会的政策法规和监督管理职能,为推动新医改的落实提供了政府组织架构的保障。

  推动了卫生文化建设和对口帮扶任务。制定《卫生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确立了“博学行医、业务精湛、情操高雅、与人为善、博爱救人、敬业爱岗”的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科室民主管理,提高科室自我管理、科学发展能力。评选出29个“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较好地完成对口帮扶河源市、贵州毕节地区工作。接收黔南州100名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和甘肃地震灾区第二批48名医务人员来深进修学习。派出第二批医疗队赴西藏墨脱开展卫生援助工作,对口援建甘肃陇南的6家医疗机构进展顺利。

  同志们,上述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的全市广大医务人员的智慧、汗水、爱心和行动。特别是在防控甲流的艰难时刻,很多医务工作者日夜操劳、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这些救死扶伤、无私无畏的精神,是全市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此,我谨代表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卫生行业的管理者,我们将在全面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继续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尊重他们的劳动价值,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创造更好的服务条件。也希望全市医务工作者一如既往地牢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医改,努力改善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各区领导同志、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亲切关怀和理解体谅。他们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全市卫生系统,对这些单位、部门和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地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你们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指导。

  二、我市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备的发展新优势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动年, 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对我市卫生事业中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把握现在,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经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初步建成了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为架构的新型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用较少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全市1200多万人口的基本疾病诊疗问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处于全国同等城市的先进水平。深圳特色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在社区开花结果,服务贴近居民,成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平台,为提高政府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营医疗机构无论从机构数量所占的比例,还是从门诊量、住院量所占的比例来看都处于全国各大城市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医改方向。在维护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方面,我们近年来采取了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打断医疗收费利益链条,推动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等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可以这么说,在国内同等居民收入水平的城市中,我们以较低廉的医疗服务收费水平较好地维护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逐步摸索出了维护医疗服务公益性与调动公立医院积极性的基本制度安排。我们已经基本健全了专业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卫生应急处置和“120”急救指挥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从公共卫生的侧面向世人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我市卫生事业在全国、全省的发展地位说明,我市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了领先发展的基础性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卫生工作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我市卫生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空间布局、专科分布、服务能力与群众需求不相称。福田、罗湖两区卫生资源相对丰富,宝安、龙岗、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优质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全市优质卫生资源集中在市级大型医院,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市民看病仍然习惯于往大型医院挤,造成医院病人排长队、教授看小病、医生负担重、病人投诉多。相反,有些医疗机构则服务人口少、服务半径小、服务能力低。目前,我市虽然有53个市级重点专科,但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欠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与主要省会城市相比尚有差距。二是公立医院改革需加快推进。政府相关部门在履行“办医”职能上统筹不够,对公立医院的政策保障和监督管理尚未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和协调性。政府、医院、医务人员之间的责权利不够清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不够明确,经营风险控制制度还不完善。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不足,财政补贴方式、医保偿付方式、医疗收费方式不够科学,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挂钩不够密切,难于调动公立医院实现公共服务最大化的积极性。三是公共卫生管理指标尚有提升的空间。我市虽然用短短的30年建成了全国第一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公共卫生管理指标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是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一直制约着这一水平的持续提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也存在“创收”的利益导向。此外,传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疾病、生态环境疾病、损伤、中毒、职业病等对人口健康造成明显危害,做好卫生工作难度日益加大。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必然要经历和面对的,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努力可以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越高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的难度就越大。与经济领域和其它社会领域的改革发展一样,我市医药卫生事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处在瓶颈中的发展阶段。这些瓶颈性的问题,主要也就是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问题。经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形成了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必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合理布局、均衡配置,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和合理就医秩序,促进卫生资源的共用共享,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强化卫生事业全行业管理,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发展。二是管理体制方面,我们必须打破部门界限,增强政府办医政策的协调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必须明确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目标,对医院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实行有效制约,促进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职工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公立医院人员配置、财政投入、装备配置、运营模式等方面,必须冲破人员编制和固定用人制度的限制,必须冲破财政投入、医保偿付、医疗收费、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限制,必须冲破封闭运作、各自发展的运营模式,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挥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强化人才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学水平的提高与人才培育成长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医学人才成长的沃土,实现高端人才“自我造血”。五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处方权的有效监管,建立科学合理诊疗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管理,切实控制“大处方”和“大检查单”,维护患者的切实利益。如果能够顺利突破这些瓶颈,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将豁然开朗。

  王荣代市长上月到本系统调研的时候,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宏伟的目标要求,要求我们努力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水平、将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水平,将高端医疗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去发展,打破公立和民办的界限,努力培育一两家一流的民营医院。要求我们着力研究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加强与香港的合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面向全球引进和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领军水平的医疗服务人才。王荣代市长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我们还应该留意到,除了具备基础性优势外,我们还具备了系统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政策优势、地理优势。一是政策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方案已经为我们冲破这些瓶颈提供了政策空间和指导意见。我市的医改方案也已经进一步明确了落实这些政策的具体举措和时间安排。对于资源配置问题,我市已经实施了“一大一小”发展战略,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已经实现了“一社区一社康”,新建10所三级医院的计划完成后,将进一步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对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行公立医院委托经营管理等改革举措。对于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问题,提出了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员额控制标准、实施员额总量控制、按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核定绩效工资等改革举措;明确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补贴与其提供的相应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挂钩;提出要制订综合医院卫生装备配置标准、实施医疗设备集中品牌招标采购。这些改革举措实施,必将对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二是地理优势。我市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改革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政府常态化的工作内容。我市地理上比邻港澳地区,境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模式、先进技术通过我们这个窗口传入内陆。目前,“深港创新圈”确定的合作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其中卫生部门与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在全科医学培训、公共卫生等方面都在深化合作。去年11月30日,我委与香港大学签署了《香港大学深圳教学医院合作安排》,双方将联手共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这一合作项目,将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香港先进的医疗、教学、科研资源,引进香港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提高我市医务人员基本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也必将为全国公立公立医院改革打造一个样板医院。

  我们准确判断自己所处的发展地位,就是要把这些优势条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继续发挥好我市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先锋城市作用,充分认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在完成深圳特区新使命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改革中激发发展新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

  完成好这一使命,不仅需要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还要加强卫生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发展卫生事业的能力,适应做好卫生工作的新要求。今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卫生科学五个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卫生发展规律、统筹协调发展卫生事业的能力,促进卫生事业科学管理、依法行政上水平。特别强调要按照医改方案提出的“四大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内在联系,统筹好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快基本卫生制度的建设。

  三、2010年卫生工作主要任务

  今年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发挥深圳卫生事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着力促进卫生资源均衡配置,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完善深圳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推进深港、深莞惠医疗卫生合作,争创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

  (一)强化卫生发展规划的龙头作用。要全面梳理“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科学编制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要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制定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促进二、三级医院逐步按标准实施规范化建设。推动公立医院联网运营,促进优势专科整合、资源共享和推进高级专科医师多点执业。落实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的优惠政策,制订民营专科医院建设计划,引导其在深优先举办专科医院和开发特需医疗服务。要在我市第四次全市卫生服务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准确预测未来五年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需求,以宝安、龙岗、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为配置重点,完成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二要继续加快推进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实施重点项目进度报告和督办制度,落实本系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会同发改、国土规划、建筑工务等部门加快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全力协助相关单位按照既定工期完成已动工项目的建设任务,确保在本规划期末实现在各城市功能组团至少建设一家三级医院的发展规划。制订新建公立医院委托管理实施计划,利用现有三级以上公立医院的资源加快医院发展。三要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综合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促进大型设备和高端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启动医疗器械的集中品牌采购。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课题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计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区、街道实施妇幼保健机构和计生服务机构资源共享或机构整合。四要基本完成卫生信息化“139工程”建设。全面启用市卫生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和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卫生决策平台、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全面建立基于网络系统的市卫生人口计生政务信息、行政许可、卫生统计以及相关专业业务管理系统。在“一三九”工程的基础上集成人口计生、药品监督管理原有信息系统。加快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年内“居民健康卡”覆盖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并实现与社会医疗保障“一卡通”对接,提高居民就医的便捷性。

  (二)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轻市民用药负担,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一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优先采购和使用制度。全市社康中心要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规定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按采购价实行零差率销售,实施药品零差率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由政府安排财政补助。监督指导其他医疗机构按照规定配齐和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其使用基本药物的量必须达到规定的比例,并保障患者可以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处方药。按照国家和广东省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基本药物处方集,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基本药物应用的监督和指导。二要建立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制度。各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继续贯彻实施《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其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公开招标确定的药品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加强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监测。

  (三)完善深圳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深圳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社康中心健康运转,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市民到社区首诊,强化社康中心作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平台作用。一要推动社康中心属地化管理。将市属医院举办的社康中心全部移交给属地区政府举办和管理,其人员编制、固定资产一并划转各区使用,由属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其实施“一体化”管理。制定《社康服务中心财务专账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督促举办医院建立社康中心财务专账和固定资产、人员编制台账,确保政府对社康中心的补助经费、设备投入和人员编制落实到位。二要保障社康中心人、财、物投入。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提高社康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维持经费和农民工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基金偿付标准,按照规定落实社康中心的人员编制;调整为社康中心购置自有产权业务用房的政策,争取年内40%的社康中心拥有自有产权房。年内计划招收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学员200名。三要推动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制定社康中心设备配置标准,完善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全面推动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四要加强社康中心内涵建设。建立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坐诊、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定期轮训等制度,鼓励退休专家到社康中心服务。深入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合作,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选择若干所大型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建立本市全科医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举办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修订《深圳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依托社康中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扩大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范围,启动家庭病床试点项目。继续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

  (四)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专业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要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市、区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员额控制标准,落实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全额拨款的财政供养方式改革,完成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体检业务的剥离,对市、区两级卫生检测机构作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分工安排。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迁入新址为契机,强化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内容在内的《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整体评估标准》。三要强化健康促进工作。会同市有关部门启动建设健康城市计划,完善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网络。发挥健康教育机构在促进居民健康、普及健康常识中的主力军作用,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无烟环境促进、健康素养促进等健康促进活动。四要加强社区慢病防控。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社区慢病综合防治项目,以及口腔疾病、肿瘤、脑卒中干预和监测项目。深入推进心理卫生进社区,抓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治疗。五要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继续实施母婴安康工程,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基地建设,规范生殖道感染疾病的防治,提高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水平。实施儿童心理与行为障碍干预项目,扩大以儿童孤独症为重点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覆盖面。六要加强预防出生缺陷干预。以加强“三道防线”为重点,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和以防治“六病”为重点的预防出生缺陷项目。统一全市婚检工作,简化服务流程,切实提高婚检率;研究制定本市产前诊断技术管理细则,规范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机构管理,提高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能力。普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减少残疾儿童发生。七要继续抓好“降消项目”。加强对产科、新生儿科重症抢救和妊娠合并内科疾病救治技术培训,提高对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能力;实施新生儿分级管理,建立急危重症新生儿转诊、会诊制度,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八要将中医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及方法,完成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

  (五)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灵活性;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保障,强化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监管,采取综合性的手段降低公立医院运营成本。年内常见疾病的单病种费用、每门诊人次费用和每出院人次费用年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一要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提请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成立由卫生、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法律专业人士、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代表共同组成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集中行使举办公立医院的重大保障决策、审计医院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评议医院和院长等职责,理顺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医保障”职能。二要实施公立医院委托管理制试点。选取3-5家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实施委托管理试点,由卫生行政部门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医院委托给由医院领导班子组成的医院管理组织经营管理,由其依法行使公立医院资产使用权、人员聘用权和薪酬分配权,提高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推进卫生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三要完善公立医院监督管理制度。以体现公益性和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导向,修订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和质量控制》评估标准,并以此为指南,针对不同类别、级别、规模的公立医院,建立委托经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对医院管理组织的业绩进行评价的依据,对委托管理的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派驻制度。完善党务工作、职工代表大会、院务公开、医务公开等制度,强化医院党组织、职工和社会组织对医院经营管理状况实施有效监督。四要完善公立医院运营保障机制。制定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岗位设置规范和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实现公立医院工作人员逐步从编制管理向员额总量控制转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医疗卫生人才招聘专家库,编制医疗卫生专业试题库,提高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的针对性。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开办费补助、医疗欠费、开业前人员及日常运行经费保障办法,确保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得到合理保障。改革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方式,将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补助与其完成的工作量、服务质量挂钩,与其人员编制数量脱钩。积极推进“定额、包干、预付”的医疗保险结算方法改革,在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结算方式,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医疗保障补偿标准,促进普通门诊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配合市发改、财政、社保等部门开展医疗机构收取药事服务费、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调研,拟定相关收费标准。完善医疗机构分级收费制度,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五要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在财政部门核定的人员工资总额内完善内部分配机制,实现在职医务人员的工资与其专业技术资格、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等综合指标挂钩,实现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完善本市基本疾病诊疗指南等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办法》,促进公立医院推行标准化服务。建立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施后勤服务外包制度,降低公立医院运营成本。在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推行专科门诊预约服务制度,构建合理就医秩序。

  要以大型公立医院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合作。一是制定优先发展的十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年内为1-2个学科选拔医学领军人物、医学后备人才,提供配套的项目经费。巩固中医药“名医、名科、名院”创建成果,争取引进和培养省级名中医,推动市中医院创建国家级中医名院。为公立医院引进学科团队、开展项目合作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本市医疗技术水平。二是为本市公立医院之间,以及公立医院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科技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便利,鼓励其在关键技术上实施联合攻关,共建重点实验室,推进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争取更多有实力的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是提升在职医务人员培训教育档次。加强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的能力建设,发挥其在本市继续教育项目的组织管理、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卫生国际人才交流、卫生计生人才评价中的作用,提升该中心培训项目的质量。主动与深圳大学医学院开展在职医务人员教学合作,整合优势医学教学资源,建立医学院校与临床教学基地联合体,提高本市住院医师、高级专科医师培训水平。

  (六)继续抓好甲流等重点疾病防控。一要继续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坚持落实好甲型H1N1流感社区防控措施,争取上半年再完成40万人份甲流疫苗接种。实施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和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项目。抓好不明原因肺炎以及霍乱、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监测,提高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疫情的预警能力。二要强化艾滋病疫情防控。进一步完善HIV/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尽可能掌握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准确数据。继续实施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加强美沙酮门诊的规范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针对梅毒、乙肝等重点传染病的专项公共卫生防控项目,坚决遏制这些疾病的蔓延。三要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预案体系,做好物资储备,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加强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监测,提高我市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七)巩固提高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一要落实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根据市政府机构改革后的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会同市有关部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工作规范,提高全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协调、督促各职能部门落实市政府有关食品安全的三年规划(2009年-2011年),落实好年度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白皮书,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二要抓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好管道直饮水专项整治。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的监督检查。为大运会场馆提供公共卫生指导,做好大运会前的食品安全、疾病防控、医疗保障等准备工作。规范职业病报告工作,完善我市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强作业场所执业卫生监督,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行动,保障工人健康安全。三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医疗服务整体管理和质量评估结果为依据,对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管理,着力督促黄牌警告和提醒注意单位加强质量控制。联合公安、监察、药监等部门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专项治理无证行医、违法发布医疗广告、虚假治疗或过度治疗。

  (八)加强依法行政和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本系统行政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围绕卫生工作特点,进一步强化党风、政风、行风和卫生文化建设,强化对医药卫生工作的正面宣传报道,为年度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意见,组织对《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作进一步修改,争取年内在市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密切跟踪国家《精神卫生法》出台情况,研究本市心理卫生立法方式问题。完成《深圳市药品零售监督管理办法》、《深圳市保健食品监督管理办法》的修改论证,争取年内提请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开展对本市健康促进、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劳务工基本职业卫生服务保障等立法调研。全面梳理卫生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考核和日常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清理原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修订或废止的意见。二是抓好纪检监察工作。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加强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三纪”教育以及执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培训,强化“权、钱、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完善制度化的防控措施。强化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党务、政务、医务公开的监督检查,促进依法行政、依法行医。加强信访和维稳工作,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收支内控制度,加强预算决算管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完善药品网下采购、备案采购、紧急采购工作机制,加强医用耗材采购监管,严厉查处医药购销领域、修缮工程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卫生系统执行力建设,严肃查处妨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故拖延重大项目实施进度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三是抓好卫生文化建设。加强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深入推进医德考评工作。坚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科室民主管理制度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活动,培育1-2家全市、全省卫生文化建设标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报道作用,展示卫生系统的良好精神风貌。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落实好市政府《医患纠纷暂行处理办法》,维护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四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抓好与河源市、贵州毕节地区、黔南州、西藏林芝等地的卫生对口帮扶项目,跟踪甘肃陇南卫生支援项目的落实情况,推动对口帮扶湛江市贫困村工作。

  同志们,我市未来几年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今年,我们将承担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和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新的起点使命光荣,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担负起保障人民健康、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荣使命,积极行动起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全面开启率先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