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讨论不绝于耳。近年来,我国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未随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就这一问题,多位专家向记者分析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若干“卡脖子”因素。
一是对收入增长的研究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表示,当前,对于居民收
入占比下降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但是,对于如何调整收入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比如,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占比的同时,政府和企业分别该下降多少,研究尚不充分。其次,就政府而言,中央收入下降多一点,还是地方收入下降多一点,研究也不够。
二是来自政府和企业的阻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近年来,收入分配主要向资方、政府和垄断行业倾斜。在此之中,他认为,“来自政府的阻力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在于,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既是责无旁贷的推手,又是需要被改革的一个方面。他举例说,在当前分配格局的现实下,从2000年~2007年,政府储蓄率由2.6%上升至10.8%,再加上企业不愿意分红,从而导致工薪阶层工资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作为劳动者代表的工会,在利益博弈中发挥的作用过小。
许善达指出,近年来,我国对提高居民收入方面采取了不少办法,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办法不行立刻就换另一个,缺乏经验总结;二是缺乏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当前和长远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比如,为了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单纯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样一来,就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城市工薪阶层的购买力亦随之下降。
因此许善达认为,关键不在于提出某一条政策,而是制定长远的规划。“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应该从分散的政策,转向总体的设计,希望能够在‘十二五’规划中作出一个基调的调整。”
(《瞭望》2010年第11期 张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