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预测

 老耿的 2010-03-19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罗会祥  新浪网、凤凰网科技名博,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网精英博主
      刘兴亮  互联网实验室总裁
      彭  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人的话:目前,新浪微博正在火热内测中,这让今年七八月份饭否等微博客网站“先烈”们纷纷倒下后,颇感失落的“脖友”们感到非常兴奋。
  2006年,第一家微博网站Twitter在美国创立,目前已经吸引了将近4000万的独立访问用户,无论政界要人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微博着迷。中国微博产业起步也不晚,2007年就有饭否网上线,紧接着就是叽歪网,接下来就是腾讯的“滔滔”,MySpace的“9911”、嘀咕网等等。加上现在的新浪微博,可以说,在国内,微博的前赴后继者络绎不绝。
  微博的魅力何在?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怎样?新浪会不会重蹈饭否的覆辙?请看嘉宾观点。

  微博流行的理由
  罗会祥
  一位美国旅客在纽约国际机场等待登机,通过Twitter发出一些疑问,仅仅10秒钟,他竟然收到了美国捷蓝航空公司的答复。
  上至总统竞选,下到黎民疑难,都能通过Twitter进行实时交流,这就是微博的力量。于是,许许多多的白领和媒体人士登录Twitter,相继建立了一个个中文交流圈。
  互联网应用无国界,从网购到网游,从博客到微博,都是如此。国内网友到境外网站注册博客(微博),已经成为时尚,国内网站的海外博客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进入2009年,国内的门户或专业网站开始试水微博。做不做微博,新浪似乎犹豫过一阵子,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微博之路。
  从8月中旬起,我应邀参与新浪微博内测,初次领略了微博的独特魅力。我在新浪博客发表的文章,被自动推荐到新浪微博,又多了一条快速传播的渠道。互动与交流也是及时的,发言与评论,就像聊天室那样快捷,但不是那么乱,人也不是那么杂,基本是人以群分,互动是在共同兴趣的氛围内交流,交流是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互动。
  新浪虽是门户网站,但它在国内的巨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闻传播。从这个角度说,新浪网的最大特征是其媒体属性,也就是说,新浪网在新闻传播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强势地位。所以,新浪开微博,对于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来说,如虎添翼。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一条短信70个字,曾经创造过美国“9·11事件”新闻传播的奇迹,一条条短信发往世界各地,许多关心那场悲剧的人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真实消息。与短信相比,微博的140个字可以容纳更多的消息,何况微博可以连续写作,比手机的速度更快。所以,微博在传播及时新闻、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实况播报等方面,拥有很多优势。微博客身边每时每刻的最新动态,都能以最快速度在微博平台上得以传播。可以相信,微博这种方式将成为更多媒体人传播新闻的一条便捷通道。
  微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高度开放性,微博介于互联网与移动网之间,无论在何时何地,用户都能及时发布消息。随着3G的普及,微博跨平台交互的互动功能将更加彰显。
  中国移动旗下的139.com社区改版,打出“说客”这张牌,其实也是微博的一种。当国内上网用户突破亿万大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民队伍。139.com社区从满足“草根”网民需求的愿望出发,整合了抢车位、股票、送礼物、打招呼、音乐、农场、网盘、关系雷达、G3打电话等诸多应用,同时开创性地推出了说客平台。你是移动用户,就能用手机进入这个社区,你是互联网用户,也能进入这个社区,彼此无障碍沟通,随时随地交流,分享彼此的快乐。说客亲近大众,它的市场是非常广大的,因为它比互联网精英文化拥有更多的观众和听众。
  自互联网走向公众以来,一直是精英的大舞台:有技术的玩黑客,有怪才的玩闪客,有文采的玩博客,有学识的玩威客,有财力的玩播客……微博填补了互联网“客”文化的空白。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微博更是一个革命性的应用。你不必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无须顾忌自己的才能和学识,你只要想跟别人交流,就尽管对话。
  微博流行,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本身具有受众的群聚性、平台的开放性、交流的互动性、传播的及时性、书写的自由性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微博在短时间内流行的最大理由。

  微博的风头将盖过博客和IM
  刘兴亮
  “个人觉得,微博的发展会超过博客的火爆程度。诸君以为然否?”
  这是我在国庆长假期间(10月4日22:31)发在新浪微博上的一条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11条转发,64条评论。要知道,这可是长假期间,各网站流量都大幅减少的时候。
  支持“微博的发展会超过博客的火爆程度”的最多。比如“脖友”常峻:“当然,入住‘围脖’后我的前几条博文就有一篇提到新浪‘围脖’必火,流量必超新浪博客。”再比如“脖友”solo:“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出一大篇东西的,但闲扯两句淡还是可以的。”再比如“脖友”西西弗斯苏武牧羊:“新浪名人博客更多是名人发言,旁人看,一些‘草根’博客很难有推荐到博客首页的机会!微博客给了大家一个更加公正的交流平台,只要那些进入的名人不是进来走走过场,多发点有实质性的东西,完全有可能盖过新浪名博!”
  同时,也有不少“脖友”绕开博客,把微博和IM作比较。比如“脖友”老王子:“我不这么认为。微博应该跟IM比,不应该跟博客比,没有可比性。微博会超过QQ,我是这么想的。”再比如“脖友”冯其辉:“我觉得应该比QQ和MSN要火。因为聊天没有任何限制,我今天可以和名人辩论,也可以和草根较真。”
  当然,反对者也是有的。比如“脖友”失落的Snowball:“不觉得,地域性差异比较大,昨天在学校论坛推广,没人认可,有QQ就足够了,或许跟年龄还有关系。”
  有人拿微博和博客作比较,有人拿微博和IM作比较,其实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微博兼具了博客和IM的功能。博客是媒体功能、自秀功能,IM是交流功能、沟通功能。
  在新浪强势介入之前,中国的微博已经有不少先驱了。记得我在2007年八九月份时还做过一次关于中国式Twitter的论坛,那时候有饭否、叽歪、做啥、忙否等,后来又涌现了嘀咕……再后来,先驱们就变成了先烈。
  在这两年间,微博还是个小众事物,更多在IT行业从业者和网络潮人之间流行,用户最多的也不过几十万(滔滔是个特例,要除外。滔滔用户太庞大了,几乎是开山鼻祖Twitter的两倍。从全世界角度来说,要说用户数,腾讯立马笑了。另:滔滔有个“小伎俩”,用户修改下QQ的签名,就认为发了条滔滔)。
  自从新浪强势介入后,微博才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应该说,新浪微博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用户规模过百万的微博。
  我一直是Twitter的狂热粉丝和鼓吹者,也是微博模式的积极推动者。我一直毫不怀疑地认为,未来肯定会有一天,微博的风头将会盖过博客和IM。
  先说微博的传播功能。这个从Twitter影响伊朗大选,从中国的微博先驱变成先烈可以很容易看出,它的传播速度比以往的所有传播介质都要快。可以这么说,微博可以把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再说微博的交流功能。IM的好友数是有限的,比如我的QQ上限是1000人,MSN上限也是1000人。尤其是MSN,经常满额,新朋友就加不上了。怎么办呢?只好个把月清理一次。除此之外,IM是点对点交流,而微博是点对面交流。在IM上,如果我不知道我的好友、我的偶像的ID,是没法交流的,而微博不存在这种问题。
  我还很看中微博的即时搜索功能。举个例子。我家住在亚运村,办公在中关村,每天下班回家走北四环。一般晚上9点以后北四环是通畅的。可是有一天却特别堵,有一段简直就动不了。这个时候我就迫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传统的互联网工具和应用就不能满足我,新浪、搜狐不能,Google、百度也不能。只有微博可以,上去一搜,原来那晚鸟巢有“英伦组合”的演唱会。
  记得在三亚参加新媒体研讨会时,凤凰网的李亚听到我的这个故事后说,这个问题1039也可以帮助你啊。是的,交通问题1039是能帮助我,但电台不能保证时时能帮助我吧。除了交通问题,还有别的问题呢?比如窗外突然飞过了很多架飞机,比如某楼突然着火了之类。
  即时搜索,在未来的日子里,不仅会成为用户的频繁应用,也可能会成为微博的核心商业模式。

  微博发展的动力
  彭兰
  Twitter模式在美国兴起几年之后,中国的微博(也可以看作“类Twitter”)应用也开始躁动。虽然模仿Twitter的“饭否”、“叽歪”等早就出现,但他们在中国的发展磕磕绊绊,而新浪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推向公测的微博,让人看到了微博应用在中国普及的可能性。当然,它不是微博应用在中国的全部模式,但是,它昭示了微博传播的某些重要特质,从中我们也可以探究微博发展的可能动力。
  首先,来源于微博形式的自动力。
  微博对于传统博客的革命首先在于“微”。对内容的长度进行限制,这似乎是与网络时代的无限制表达背道而驰的,但是,这种容量的限制,却带来了一些意外的好处。
  “微”让人们在博客那里端起的架子放下来,可以在内容创作的时间与空间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博客现在正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瓶颈。
  “微”也使交流变得更日常化。博客的容量可以使它承担更为系统、理性或学术性的交流,而微博则以日常交流见长。即使是名人,也可能因为微博这种短小的形式特点,而有意在微博中表现自己日常化的一面,这使名人与其粉丝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同时,因为日常化这一前提,熟人之间交流的频率可能增加,而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也有了更多润滑剂。加之微博所具有的SNS的某些功能,整个微博世界表现得更像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社交圈子。
  “微”也迎合了网络时代日益强化的“快餐式”、“碎片化”传播的趋向,因而也容易被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微博的另一个发展,是移动性的增强,而这与“微”是相辅相成的。它使得“微”的实现有了更多的保障。
  “围脖”的乐趣除了来源于微和移动外,还和它的交流结构有关,论坛是无中心多对多交流,除了少数人,其他人很难成为主角,博客以个人为中心,但是又显得相对封闭,不容易与外界进行互动。而“围脖”既能保证个人为中心,又可以将外界的信息随时随地传达进来,更容易形成持续刺激,使人们处于兴奋状态。
  其次,来源于微博用户需求的拉动力。
  微博为用户带来了什么样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否能持续,这直接关系到微博的前景。从目前来看,微博用户的参与热情,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的满足:
  自我记录与表达:这似乎也是多数人使用博客时的基本动机,但是由于博客写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知识,以及文字水平等做保障,因此,不少饱受博客“摧残”或者已经放弃博客的人,开始转向微博。甚至没有使用过博客的人,也可以尝试将自己的只言片语发到公共空间里。虽然微博圈子里能得到评论的微博并不多,被广泛转发的更是很少,但在微博发展的初期,自言自语,仍然可以成为许多用户的使用起点。
  公共信息获取:尽管传统的网站、论坛以及博客等,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提供公共信息,但是,微博的信息传播有自己的特点,也可以给用户带来除信息之外的额外满足,后文将专门分析。
  接近名人:在新浪的微博营销策略中,名人战略再一次奏效,而且成为它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的一个法宝。“围观”、接近名人,与名人近距离对话,成为很多用户留在微博世界的重要理由。
  自我形象塑造:微博与博客形成互补的舞台,为人们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不同的手段,更有利于展示人的多面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应用,用户的选择,都是基于成本和报偿两个方面的因素。正如施拉姆那个著名的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所表达的一样。微博相较论坛、博客而言,成本通常更低,而报偿却未必相应减少,甚至可能还会增加,所以,其持续性也许会较博客更长一点。
  但是,对于微博的前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自言自语虽然是人们使用微博的出发点,但肯定不是终点,很难想象人们可以在没得到回应的情况下永远自说自话下去。
  如何使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能深入持久,如何使人际交往与微博上的公共信息传播形成良性互动,仍然是微博发展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最后,来源于微博社会功能的主动力。
  尽管不同的用户对微博有不同的需求与满足,但是从微博的自身特性,以及中国的国情来看,我认为,“公共信息”的传播,还是微博的最主要社会功能,也是影响微博前途的最主要的动力。
  微博的移动与“微”,使公共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微博所借助的传播机制与传统网站不同,人际传播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微博的信息传播更有效。
  从一定意义上讲,微博创造的是一种社交性信息传播。也就是说,它是靠人际传播的接力,将信息进行广泛的告知,与此同时,相关评论附着于这些信息之上,有时,这些评论甚至会比信息本身更容易受人关注。由于微博上相似的人群更容易形成圈子(虽然现在的微博没有明确开设这一功能),因此,评论的专业性有可能被强化。这也会使微博用户感觉得到更多的报偿。
  基于社交的信息传播,既可以传播“大路”消息,也可以传播“小道”或“内幕”消息,而且比过去仅仅基于论坛或博客的“小道”消息传播面更广,人们更容易对这些消息进行证实或证伪。也许微博圈上的人们有一种附加的心理满足,那就是,他们比一般网民多了一种信息“优先权”。
  当人们提到微博时,都免不了会想到它对博客和SNS的冲击,但我以为,微博不是博客或者SNS的替代,而是两者的结合与发展。
  微博正是在博客和SNS的应用中找到了其生存的主要土壤,只是形式本身为它的生长又提供了额外的养分,由此也使其在用户的需求满足和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价值。
  研究微博发展的动力,其目标就是充分挖掘和激发这些价值。○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