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不妨来点“约定俗成”

 清柳飞扬 2010-03-19

教学,不妨来点约定俗成

作者:张文超    2010-1-25

新课改以来,从教材编写到教师教学都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增加了数学课堂生动性、学生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过分联系生活实际而脱离数学本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还要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教师又怎样更好地处理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案例: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小明爸爸要买12个凳子,每个凳子9元,他带100元钱够吗?”的习题时,所出现的过分联系生活实际所出现的争论:

师:能够解决吗?

1:我是这样做的:12×9=108(元),108>100元,所以小明爸爸带100元不够。

师:都同意吗?

2:老师,我不同意。解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果小明爸爸和卖凳子老板关系好或者“砍砍价”,100元钱就够了。

(学生哄堂大笑)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看来100元也够了。

3:老师,老师,我们这是数学,不是搞交易。

2:数学和生活怎么能分开呢?比如以前学习的用瓶子装油,不够一瓶的也要用一个瓶子,用布做衣服不够一件的布就不用了。如果不联系生活,你能够算真正解决问题了吗?

师:同学们提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时候的数学就是讲究实用才产生的。但数学也有自身的东西,通常答案都具有确定性。所以不能过分联系生活实际。是吗?

学生们勉强同意地点了点头。

反思:

这次课堂上意外,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数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固然能增加数学的亲近感,可过分地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也失去了自己固有的味道。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还应该区分生活实际,这就是数学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区别。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中不妨多些“约定俗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生活实际。新课改以来的情景引入已经让学生习惯生活实际。但是教师教学中往往忽略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感。比如教师教学引入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能从图片中看到哪些信息?学生往往是把题目完整地念一遍,就算是审题了。其实,题目中有的信息并不是数学信息,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数学生活实际,便区分不开。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实际,课堂上就应该紧扣数学,着重问学生:你能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非数学生活实际的辩论。比如在案例中,当学生出现“砍砍价、和老板关系好”等世俗生活实际时,教师便可组织一次辩论:究竟这些生活实际能够为我们数学所用吗?道理越辩越明,学生的体验才能越深刻。

其次,教学中注意区别各种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规定。学生由于年龄原因,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尽管教材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不可避免有部分学生欠缺生活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中便要有意识地呈现各种不同的生活实际,教会学生一些处理生活实际的经验。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世俗生活常常干扰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教学中便可分类规定,这样既不降低数学思维,又能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实现课堂的简约化。

再则,坚持生活为数学服务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化思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体验基本数学思想确定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本身就凸显了数学教育的数学性。毕竟数学情境是载体,计算是工具,传达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才是数学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0113日《课堂》版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