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安七子的诗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昵称191190 2010-03-23
建安七子的诗
孔融(公元153- 208年):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自幼有异才,并有好学博览之名,曾经受辟于东汉司徒杨赐和大将军何进。后因坚持正论得罪执朝柄的董卓,被派到黄巾出没的北海郡作相。孔融虽有定乱之志,但疏于谋略,故尽管在郡积极讲武修文,安辑百姓,却始终不能成事。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许都,辟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孔融在朝,对曹操的篡汉野心极为反感,所以遇事总故意与曹操唱反调, 发言偏宕,多致乖忤 多侮慢之辞 。加上孔融生性好士,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常常是宾客盈门,所结交者,有许多属曹氏政敌。所以招致了为政主综核名实,对 浮华交游 尤其严加打击的曹操的深深忌恨。多年积忿后,曹操终于失去容忍的耐性,于是在建安十三年亲率大军征吴之前,用诬陷治孔融罪,下狱弃市。
  孔融在年辈上比建安诸子要早得多(他死后王粲始入朝),且政治上并不属于曹氏集团,也没有参加由曹氏父子组织的邺下文学活动。他归入建安七子且名列首位的原因大抵是由于酷爱孔融文笔的曹丕的刻意推重,而且其作品也大多作于建安时期并享有盛名的缘故。
  孔融的作品以散文居多,诗仅数首,赋则不见流传。从总体看,孔融的诗文有一种强健高凛的气势和诚挚动人的情感,文辞则典雅宏丽,这种风格和他 严气正性 ,高洁刚直,又 宽容少忌 的个性为人有密切关系
  不过由于他的 才疏意广 ,所以其文也时见放言豪宕,不够严谨之处。曹丕论其优劣,有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的意见,大致公允,唯 杂以嘲戏 尚有可辩。事实上孔融文章的 嘲戏 之处,多为因不满曹氏而有意冷嘲热讽之作,所谓故意 发言偏宕 者。像《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难曹公禁酒书》等,均为此类,并非其为文的本来风格,而曹丕由于身份,当然不能也不愿看到这一点。最能表现出他特有风貌的文章,有《荐祢衡表》、《论盛孝章书》等,均属情感充沛,气势酣畅而文笔宏丽之作。
  孔融的诗中,有几首五言诗颇为可观。《杂诗》二首写得慷慨激越,堪称上乘。(有观点以为此二诗非孔融所作,不过没有更进一步的论据)尤其第一首,通篇猛志高扬,充分显现了作者的志节。像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这样的句子,和建安诗歌慷慨磊落,建功立业的基调,十分吻合。
     武汉水利电力科学院等:《中国水利史稿》上,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9年版,第 277页。
     我国古代三大农书指: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
     梁家勉:《的撰者、注者和撰期》,载《华南农业科学》,又,《有关若干问题的再探讨》,载《农史研究》第 2辑,农业出版社,1982年。
     《晋书》卷 109《慕容廆载记》。
     《晋书》卷 111《慕容廆载记》。
     《舆论?论文》。
     参考台湾学者江建俊《建安七子学述》第一章《孔融学述》,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孔融被害前写的《临终诗》也是一首很值得注意的诗作,全诗用了许多譬喻和典故,表达了对自己遭受诬陷,无辜被害,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的悲愤,有一种襟怀坦荡、无疚无悔的气慨。后世嵇康的《幽愤诗》,在情感和写法上,与此诗有某种类似之处。
  陈琳(约155- 217年):阮瑀(约159- 212年):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其家世不详,中平年间为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欲招外将入朝,陈琳曾进谏反对,可见他远比何进有政治头脑。何进死后,陈琳逃到冀州依附袁绍,为绍 典文章 ,草拟了很多重要的书檄。袁绍败后,陈琳在建安十年归降曹操,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负责司空府的书檄撰制。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出身儒学世家,曾受教于蔡邕并得其欣赏。约建安三年左右被曹操征辟,任司空军谋祭酒,主管章奏书记。
  陈琳、阮瑀在散文创作上大致齐名,他们共同负责曹操霸府中的各类文书章表,创作了大批气势奔放、文笔酣畅的文章。《典论?论文》提到他们的这些文章说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除去文章,陈、阮二人都有诗作传世。陈琳的诗现存四首,其中《饮马长城窟行》最为著名: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金?
  此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反映社会现实的篇章,揭露了统治者修筑长城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一主题,在战争频繁,世道乱离的建安时期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艺术手法上此诗也颇有特色,它采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构思深具匠心。而这样的佳作,不仅承继了汉乐府诗集的优点,而且也为后世边塞诗一派的写法开辟了道路。此外,陈琳的《游览诗》二首,写出了一种悲怆慷慨,欲及时建立功名的情绪,也是极富时代精神的。
  阮瑀在诗风的慷慨强健上略不如陈琳等人,作品有较多的悲慨哀伤之气。所作《七哀诗》、《怨诗》、《咏史》诗等,都显出浓厚的伤感,忧郁和天地人生无常的思绪,间接地表现了汉末动乱给知识分子内心留下的伤痛。阮瑀集中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诗,是他用乐府旧题写的《驾出北郭门行》。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对驱车经过城北门外墓地时听到的悲啼声的记述,描写了一个孤儿被继母虐待的悲惨遭遇: 生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全诗充满对弱小孤儿不幸生活的同情和哀伤,揭露鞭挞了阶级社会中人性的丑恶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家庭伦理关系的虚伪性。千载以下,诗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此诗在题材写法上类似汉乐府《孤儿行》,但更加细腻和感人,所揭示的思想内涵也要更深刻一些。
  徐干(公元171- 217年):徐干字伟长,北海剧人。关于他的生平,史书上介绍很少,大致可知的是十几岁时已可 诵文数十万言 ,未曾弱冠,已是熟诵五经,博览传记, 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大约建安三年左右,曹操辟他为司空军谋祭酒。
  到建安十六年,为曹丕五官将文学,建安二十年后,一直隐居著述,建安二十二年罹疾去世。
  徐干为人恬淡好学,曹丕认为他夙有 箕山之志 ;隐居著书,作《中论》二十余篇。在文学创作方面不甚用力,但辞赋颇有可观之处。他作赋的数量不少,大都亡佚,但曹丕称其赋为王粲之匹,《文心雕龙?诠赋》篇言 伟长通博,时逢壮采 ,可见他赋体创作上的成就;他的论说文也受到前人的称赏,所以《文心雕龙》又说 徐干以赋论标美.徐干的诗今只存九首,其中大部分是描写闺怨的诗。尤其是六首室思诗,写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如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烦恼 ,写得缠绵郁结,又有几分自我开解的洒脱,风格酷肖《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诗。又如其三:浮云何洋洋,愿因通吾辞。飘飘不可寄,徒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还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此诗想象飘逸,譬喻新鲜自然,而思绪缠绵委婉,感情挚至浓烈,语言亦十分流畅,诚为情诗中的佳作。末四句尤其成为后世模拟仿作的题材,但拟作却很少能够达到原作的自然神采。至于表面上不求仕进的徐干何以写出许多这类表达男女缠绵情感的诗,有论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徐干运用传统的诗歌语言来表达他对君臣间道义关系的憧憬和他希望为知己者所任用的心愿
  应瑒(约公元172- 217年):应瑒字德琏,汝南南顿人。汝南应氏是东汉的官僚大族,数世通显,富有文化学术传统,应瑒的父祖都作过二千石的官。应瑒早年因战乱漂泊他乡,约在建安初年归于曹氏,历任丞相掾,曹植平原侯庶子,曹丕五官将文学等。
  他的作品,今存有诗数首,赋十余篇,文、论数篇,一般都认为内容平平,无足称道,曹丕论文对应瑒作品的评语不过是 和而不壮 ,并无其它赞语。
  不过应瑒作品的格调低沉,其实跟他平生的遭际有关。他本为名族子弟,董卓之乱、洛阳焚毁,被迫逃难离乡。后投奔曹操,最初地位极为卑微,或有云仅为一员兵卒者,许多年后,始被辟为丞相掾属。长期屈居下层的坎坷蹉跎,无疑在应瑒心中打下了阴郁压抑的印记,作文亦多自伤之意,前人谓之 流离世故,颇有飘薄之叹 。平心而论,应瑒的赋殊有可观,不仅作品较多,且多为咏物抒情之小赋,情感细腻,对魏晋抒情小赋的发展自有一份贡献。
     《晋书》卷 113《苻坚载记》。
     《晋书》卷 96 《列女传》。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乐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 4期。
     《晋书》卷 121《李雄载记》。
     《晋书》卷 121《李班载记》。
  应瑒诗中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表面上是一首 叙酣宴狎池苑的公宴诗,实际诗人在此诗中是以象征的手法,借一只哀鸣的孤雁,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感,并含蓄寓有结托之意。后人评此诗是 吞吐低回,宛转深至 。应瑒还有两首《别诗》,描写行役的悲苦,如第一首: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联系应瑒年轻时曾背井离乡,逃避战乱的经历,可知此诗并非浮泛描写羁旅伤别,而是蕴含了作者自己的内心伤痛,所以情感真挚,悲凉感怀,亦不堕汉魏之风。
  刘桢(约公元170<或云176>- 217年):刘桢字公干,乐平宁阳人。为汉宗室子孙,父亲亦有文名。刘桢八九岁即能背诵《论语》,撰作文章辞赋,号 警悟辩捷 ,以才学知名。在建安初年应曹操之召入许,参加过曹操的多次军事行动。建安十六年曹操分封诸子后,从丞相掾属转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不久因在宴会上平视甄夫人而被曹操治罪,罚作磨石苦役,遇赦复职。大约在建安十八年转为平原侯庶子,到曹植转封临淄,刘桢仍为庶子之职,建安二十二年罹疾卒。刘桢的诗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博学高才,夙有大志,又禀性刚直,辞气俊烈,对曹氏仅视自己为后车捧裾的文学侍从之臣,内心并不满意。所以其思想中时有高蹈远引之意。发而为诗,遂使其作品往往有一种高洁凌厉的不羁之气,境界颇高。亦如曹丕所说 公干有逸气,……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诗品》将刘桢的诗列在上品,称其诗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亦是为此。刘桢诗现存15首,从题材的广泛和语言的丰富上,不若曹植王粲,但无疑可见出他刚劲峭拔的特色。其《赠从弟》三首可称代表作: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萍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其一)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其二)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其三)
  这三首诗采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对萍藻、松柏、凤凰这样一些具高洁、坚贞、超迈质性的美好之物的描写标举,展示诗人所崇尚的一种高远卓绝的品质追求,风骨清峻,不假雕饰,足以展示作者卓荦不凡的内心世界。尤其第2首 亭亭山上松 中对贞松的刻画,赋与松树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风力远及后世。象嵇康、左思、陶渊明、鲍照诗中那些借松、梅等物表现其孤高不群人格精神的篇章,都能看出刘桢此诗的影响。
  王粲(公元177- 217年):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他出身东汉高门大族,曾祖王龚、祖父王畅都位至三公,父亲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自幼聪慧有才名,十四岁时因董卓之乱从洛阳流寓到长安,往见著名学者蔡邕,立即得到蔡邕的倾心推许,称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 ,并要将自己的藏书送给王粲。由于北方的战乱,年青的王粲辞谢了朝廷的征辟,南下荆州依附汉室宗亲刘表。在荆州,王粲居住了将近16年的时间,始终不能得到刘表的重用,这使得有志进取的王粲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在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后,王粲归降曹操,任丞相掾,封关内侯,屡次参加了曹操征战各地的军事行动。以后魏国建,又以军谋祭酒拜侍中,参与制订魏政权的各项典章制度。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征孙权,王粲从征,在路上染病,次年春死于军中,年仅41岁。
     《晋书》卷 117《姚兴载记上》。
     参阅章鸿剑《石雅》卷中。
     《后汉书》卷三十二 郡国四?豫章郡?建城 条引。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年辈最晚,但文学成就最高。其作品今存有诗23篇,赋26篇,其余论、释、铭、檄、颂、赞等18篇及补遗若干。这些作品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斐然可观,且饶有特色。如王粲的辞赋,可谓冠于一时,从总体上言,仅次于曹植之作。《典论?论文》中说: 王粲长于辞赋,……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蔡不过也。 实际上,王粲是以作诗之法作赋,所作绝大多数属抒情小赋,形式短小精悍,抒情真挚动人,而语言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具有诗的魅力。如千古名篇《登楼赋》,抒发了他在寓居荆州,有志不遂之际登上麦城城楼时所感到的乡关之思,离乱之感和建功立业之志。赋中借通浦、长洲、广陆、沃流等景物的描写来借景抒情,以他乡景色的优美反衬中自己内心抑郁感伤的怀乡之情。
  随后又转而将个人的乡关之思扩展到对王道未一,天下未治的忧思,进而引出作者要及时立功的雄心大志。通篇结构完整,造语精炼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王粲的散文亦颇有佳作,在形式上骈散结合,流畅而有自己的见解,论者以为可与孔融媲美
  尤其是他的诗,风格苍凉悲慨,境界遒劲阔大,情感深挚沉郁,在建安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刘勰称他为 七子之冠冕 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由于王粲自幼 遇乱流寓 ,所以他的诗十分关心社会现实,常有 天降丧乱,靡国不夷 悠悠世路,乱离多阻 的慨叹,对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著名的《七哀诗》第一首,作于初离长安避乱荆州途中,诗中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是乐府旧题,大致比较偏重于写哀伤的题材,音乐上或为七段,因此得名。在建安时期,有许多诗人都曾用此旧题创作了反映社会动乱和个人不幸遭遇的诗篇,而王粲的《七哀诗》是这类诗中的佼佼者。这首诗先以沉郁简练的笔法,写了劫难中的长安和郭、李等人相互攻杀,大乱方兴的时代画面以及诗人所以离开中原,委身南方蛮荒之地的原因。这种战乱中的背景离乡,激起了家人亲友多么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当诗写到诗人亲友的诀别场面时,已经令人感到情不能堪,然而这一段叙写仅仅是诗人为更大的人生社会惨剧所作的一个铺垫而已。接下来即写途中所见,在 白骨蔽平原 之下,诗人竟然还见到更令人悲痛的惨绝人寰场面。诗中对妇人弃子草间之举已不忍再加形容,只用寥寥数句,记下了自己的所见和所听到的妇人之言,随即掩面而去。然而这段如哽如咽、一字一泪的诗句,令读者所感受到的巨大心灵震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史书记载。末四句里,诗人终于抒发出了自己的沉痛感喟,一种悯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笔端。
     《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5 页。
     《晋书》卷 87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北史》卷 34 《宋繇传》、《刘延明传》。
     《北史》卷 34 《宋繇传》、《刘延明传》。
     《晋书》卷 125《冯跋载记》。
     王粲:《赠士孙文始》。
     王粲:《赠蔡子笃》。
  《七哀诗》的第二首,是写诗人避居荆州时的苍凉心境:荆蛮非吾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吾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王粲长期身处离乱,常痛感胸怀大志无所施展,所以他到荆州后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光阴荏苒,有家难归的苦闷。这首诗和《登楼赋》一样,表达了他这方面的情怀。而这一情怀,在诗中是以羁旅中强烈的怀乡之情和时序之感来表现的。王粲:《七哀诗》共三首,第一首哀人,第二首自哀,(第三首主要描写边地之苦,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姑置不论。)实际上都表现的是诗人忧生忧世,冀望天下平治的感情,而情真意切,气势自然奔涌。
  诚如方东树所言 仲宣《七哀诗》,……叙事高迈,沈雄阔大,气象体势,骞举清恻。……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唯杜公有之 ;在当时,则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以下,一人而已。 王粲归附曹操之后,其政治地位和创作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他常与曹氏兄弟及邺下诸子相互唱和,写了许多从军、公宴、游览、赠答和咏物诗,大致比不上前期创作的深刻,但仍具前期诗作中那种努力进取希望一展功勋的精神。
  总之,王粲的诗情感丰富,境界阔大,语言清朗,富于文采。无论反映现实还是抒写怀抱,都能才情横溢而文质兼备。《宋书?谢灵运传论》说 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可见其人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