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嫂:从宿舍服务员到名誉院士

 圣母百合 2010-03-24
三嫂:从宿舍服务员到名誉院士/《中国教育报》
2010-03-17

 

    从没受过正式教育,识字不多,人称"三嫂"的袁苏妹却以独特的方式培育英才,其贡献不亚于学识渊博的教育家。三嫂在香港大学一座名为"大学堂"的男生宿舍服务超过40年,一直对住宿生关怀备至,尽心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她的每一句叮咛、每一声鼓励,都成为了学生离家苦读时的最大慰藉。待人至诚,不计较得失,令三嫂这个看似平凡、不起眼的角色,赢尽学生敬重,更于数月前被授予香港大学名誉院士衔。虽已退休10年,83岁的三嫂仍然是历届学子眼中的"宿舍之宝",彼此联系从未间断。今年春节前,大学堂的新旧住宿生一同与三嫂团年欢聚,细说从前,不论哪个年代的住宿生都与三嫂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被问到与学生们保持友情的秘诀,三嫂操着一口广东话对记者说:"拎出个心来对人。"

获封院士 实至名归
        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名誉大学院士衔颁授仪式,表扬对港大和社会有卓著贡献的10位人士,其中除了资深大律师、工程师、银行大班等在社会上深具名望者,还有在大学堂任职接近半个世纪的宿舍服务员三嫂。港大自1995年起设立名誉大学院士衔,历来获得这项重要殊荣的,不是拥有崇高学术地位的学者,就是曾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显赫人物。这一次,基层员工三嫂榜上有名,证明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众人母亲"的付出,得到了大学的高度重视与认同。在颁授仪式上,曾任大学堂舍监、与三嫂共事3年的港大学生事务主任周伟立宣读赞词,介绍三嫂多年来如何以生命影响生命,为高等教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以身教向学生灌输"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赞词宣读完毕,表情略带紧张的三嫂,自行戴上代表院士身份的礼帽,再从港大副校监李国宝手中接过证书,正式成为港大名誉院士。台下随即响起如雷掌声,多名来自大学堂的往届毕业生激动得站立鼓掌,更有人情不自禁地呼喊"三嫂"。面对在场人士的掌声支持和鼓励,三嫂流露出喜悦神情,边向身旁的人鞠躬边说:"多谢!多谢!"仪式过后,身穿院士袍、头戴礼帽的三嫂捧着证书欣喜地步出礼堂,一群毕业于不同年代的学生旋即上前簇拥着她,齐声高呼大学堂的传统口号,为三嫂献上最热烈的祝贺。
        "真是开心到讲不出来!"事隔数月,三嫂回想起颁授典礼上的情景,仍然兴奋无比。她笑意盈盈地对记者说,"没想过自己会得这个奖,比中彩票还要高兴。"对于三嫂来说,名誉院士的确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奖项,这一纸证书不仅肯定了她40多年来的辛劳,还包含着她与学生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为了庆贺三嫂喜获殊荣,大学堂的住宿生特地为她精心制作了一张DVD盘,里面记录了三嫂多年来在大学堂服务的点点滴滴。重温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翻开盛载了无数珍贵回忆的旧相册,三嫂向记者述说昔日往事,其中纵有艰辛,但三嫂的敬业精神,令苦差也变成乐事。随着岁月流逝,三嫂头发变白了,身材也更瘦小了,但她对人的关爱之心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任劳任怨 不计得失
        三嫂出生于广州,父亲是酸枝家具店老板,母亲则于早年去世。家里没有聘佣人,加上没有母亲在身边,三嫂自小就要帮忙料理家务,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事事都得她来承担,从而造就了她自立坚强的个性,磨炼出吃苦耐劳的意志。三嫂十多岁的时候,因战乱而举家逃难到香港,父亲转为靠卖鱼维持生计,生活比以前艰苦多了,三嫂也没有半句怨言,"我对自己说要懂事,要学会独立。"后来三嫂认识了当厨师的丈夫,建立起自己的家
庭。由于丈夫在家中排行第三,因而有了"三嫂"这个称呼。
        1957年,三嫂的丈夫取得港大大学堂食堂的经营权,负责料理住宿生一日三餐。上世纪70年代初,两人均受雇于大学堂。位于香港岛薄扶林道的大学堂是一座建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楼高3层,前身为一所法国教会的综合大楼,1954年才转手给香港大学作学生宿舍。住宿生人数由最初的数十人至后来的一百多人。在港大,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堂有"三宝"---充满神秘感的"四不像雕塑"、典雅古朴的"旋转铜楼梯",还有"三嫂"这个无价之宝。这"三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成长。
        "我们每天6点起来上班,第一件事是烧开水,供应给每个房间的学生,然后准备早餐。"三嫂说,当时丈夫主要负责设计餐单和烧菜,而她则是帮工,每天的工作离不开买菜、洗碗碟、清洁厨房和食堂等,其中买菜可说是一项艰巨任务。由于大学堂宿舍坐落于山上,而公共汽车只能停在山脚,所以三嫂他们每天从菜市场买完菜,都要提着重20多斤的海鲜、素菜等材料徒步登上一条坡路,才能到达宿舍。三嫂夫妇俩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有时候到了深夜时分,学生们都休息了,他们还要在厨房里刷锅子;碰上有学生因为到外面打球,或在图书馆温习功课而错过了晚饭时间,三嫂夫妇便给他们做夜宵。有时候,他们甚至连假期也得牺牲。"那些从新加坡来的学生,春节不回家乡,我们就给他们做饭。"三嫂说,那时候没有替工,如果她和丈夫坚持要休假,那些学生就得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所以,他们有时连农历大年初一也不休息。

体贴关怀  赢尽人心
        每天辛勤工作,最初固然是为了养家糊口,逐渐地三嫂把慈母的角色带进了大学堂,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之余更为住宿生分忧解困。而随着三嫂和丈夫搬到大学堂员工宿舍居住,他们与住宿生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彼此之间渐渐地建立起一份深厚感情。
        "天天干活,有时候聊聊天也挺开心的。"三嫂说,她很喜欢聆听人家倾诉心事,听学生谈谈家庭,说说女朋友;看见他们闷闷不乐,便主动上前询问。不少入住宿舍的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在外面生活。他们在宿舍期间,见三嫂的时间比见父母的还要多,面对读书压力、家庭问题、感情烦恼,大家都喜欢找三嫂倾诉,正如赞词里面说的:"三嫂是U-Hall仔(大学堂住宿生)的家庭顾问、学业及就业顾问,甚至是爱情顾问。"
        三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除了充当辅导员,还会给他们煲汤、煎药、做甜品。所有这些,都是额外的活儿。"我喜欢做甜品请他们吃,马豆糕、大粒西米红豆沙……有些学生会要求加餐或者弄一些独特菜色,那我就给他们做。"据三嫂说,大学堂流传着好些以学生名字命名的菜色,这都是按照个别学生提出的要求炮制而成的特色小菜。
        遇上有学生病倒,三嫂会特意坐车到外面去抓药,回来后还要花上半天工夫煎药。当时住宿生早、午、晚三顿饭加起来一共才4块钱,而三嫂给学生买一瓶药油便用上1块6、一剂中药则需要5块钱,还得自己负担车费,但三嫂从来没有向学生收钱。"我觉得无所谓,总之帮得到就帮。"三嫂说。
        大学堂有一个传统,就是新来的住宿生要喝过"HallBlood"才算是正式加入大学堂,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HallBlood是一种由辣椒汁、番茄汁、酱油等混合而成的饮品,这几样混在一起,不用喝也能想象到是何种滋味。"他们弄得难喝死了,有人喝完之后胃痛,于是我便加入糖和盐,使它入口容易些。"虽然只是加入宿舍时喝这么一次,但三嫂也不忍心看见学生口腹受罪。
        眼前的三嫂身板硬朗、声音清脆宏亮,想不到大约20年前,她曾因心脏出问题而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为了减轻三嫂的工作负担,大学方面安排她由厨房转到宿舍接待柜台工作,负责接听电话和基本的清洁。工作性质和环境的改变,令三嫂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住宿生,而在某些重要关头,她更成为了住宿生们的好帮手。"有时候有学生的女朋友打电话来,找不着人,生气了,我便替他们解围,帮忙说些好话。"
        三嫂不仅厨艺了得,记性更是一流,至今她仍能记得绝大部分住宿生的名字,甚至他们的个性。对于三嫂这门绝技,1974年入读港大建筑系的李大华深表佩服。"她记性很好,哪个人在哪年毕业,读的是哪个学系,她都能说出来。"李大华说,由于工作忙,他在毕业后最初几年很少回学校,没想到多年后三嫂再见他仍能叫出他的名字。
"最初接触三嫂,她给我的印象是很关心学生,例如她会叮嘱我们吃早餐,还不时嘘寒问暖,给我们做甜品。"李大华对三嫂做的马豆糕更是回味无穷。

退而不休 情谊依旧
        1998年,三嫂正式退休,大学堂住宿生为她举行了一场盛宴,并赠予她一枚金牌,以表彰她多年来对大学堂的贡献。曾在大学堂工作超过40个寒暑,记者问三嫂,总的来说有何感想?三嫂爽快地回答说:"很开心!走的时候都舍不得。"
        虽说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但三嫂仍然心系大学堂,退而不休。"12年来我不时回去,U-Hall的传统活动需要我来负责,例如弄HallBlood。碰上有喜庆事,我会亲自炸花生带去给他们下酒。"每当提起回大学堂帮忙,三嫂总是显得兴致勃勃,看来她对自己退休多年后仍然是大学堂的重要一员,感到格外自豪。
        40多年来,三嫂见证着历届天之骄子学有所成,当中有律师、医生、大学教授,更有不少是城中知名人士,他们对三嫂旧日的恩情一直没有忘怀,有的闲时相约三嫂上茶楼品茗,有的给她零花钱,以表达心意。"他们对我很有心,有好几个当了医生的,不但不收我和家人的医药费,还反过来给我零用钱,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三嫂对学生们的孝心充满感激和欣慰。
        在一大叠旧相册中,记者发现三嫂在人家婚礼上拍的照片特别多。原来,不少学生要成家立室,踏入人生的新阶段,都不忘与三嫂分享这份喜悦。单是去年,三嫂已经喝过3杯"儿媳妇"敬的茶,她说,新的一年,这样的喜事还会陆续来。
        凭着对大学堂运作的熟悉和照顾住宿生的经验,三嫂向来是舍监的得力助手。时至今天,现任舍监也不时向这位长辈讨教。港大医学院助理院长张志伟4年前开始担任大学堂舍监,负责管理宿舍、关注住宿生的生活状况,还要确保他们遵守宿舍规条等。张志伟表示,面对陌生环境,起初上任时难免有点战战兢兢。
        "虽然我以前在港大读书,但不是大学堂的人,所以最初来到这里当舍监时也担心自己能否适应。三嫂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多,教我怎样跟住宿生和员工相处。"张志伟表示,三嫂向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例如要多跟学生沟通,若他们犯错便要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同时,他很欣赏三嫂与学生相处的态度,不只是见面点头打招呼、寒暄几句,而是拿出真心对人。
        大学堂每年一度的团年聚会当然少不了三嫂。采访当日,他们正好举行团年饭局。负责筹办这项活动的陈嘉裕和李文彬亲自把三嫂从家里接到酒楼。一路上,这两名毕业才一两年的青年人与三嫂闲话家常,有说有笑,就像经常见面的好朋友。
        "最初只是工作上接触三嫂,后来慢慢熟了,有空会约她上茶楼。"毕业于2008年的陈嘉裕说,他在大学堂的第一年担任干事,负责筹办各项活动,由于很多场合都要三嫂出席,因而建立起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对于三嫂获颁名誉院士,陈嘉裕替她高兴之余,还认为这是对三嫂和她工作的一份肯定,"付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三嫂无私的付出,对社会很有启发性。"
        去年毕业的李文彬也出席了三嫂的院士颁授仪式。他表示,在众多获嘉许的人士中,唯独三嫂名气不大,很开心见到她的付出得到认同,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像三嫂这样不问收获的人已不多见,"她绝对是实至名归"。
        在团年聚会上,不管是哪一届毕业的学生,年轻的、年长的,他们到达酒楼后第一件事就是向三嫂问好,其中包括1980年医科毕业的余卫祖。在这位大国手眼中,三嫂关心他人,随和、尽责。
        "大学堂只是港大其中一个宿舍楼,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很多时候大家都把专注力放在名人、慈善家等人物身上,但其实平凡人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注意,港大能带出这样的信息是一件好事,而作为大学堂中的一分子,我感到很光荣。"余卫祖说。
        为了增添团年聚会的热闹气氛和答谢学生们的邀请,三嫂特意买了一大袋子零食赴会,好让大家在开席前解解馋。另外,她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作为抽奖之用。虽然只是些普通的日用品,但三嫂的心意和她的到来已是给大家的最佳礼物。

言传身教 子女榜样
        三嫂一共有3子2女和6个孙儿,可谓儿孙满堂。去年的院士颁授典礼,除了身在海外的儿子之外,其余家庭成员几乎都赶去现场,见证三嫂的光荣时刻。
        曾入住大学堂的老一辈毕业生说过,读大学期间,见三嫂比见父母更多,而对三嫂来说,则是见别人的孩子比见自己的孩子更频繁。三嫂和丈夫到港大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校方为了方便夫妇俩工作,安排他们入住宿舍,自此,5个儿女便要自己料理生活。作为三嫂的孩子,会不会更羡慕大学堂的住宿生?三嫂退休时,大学堂为她举行了一场荣休盛宴,其家人也是席上客。家中排行最小的女儿卫锦璧笑言,当时四哥在宴席上代表家人发言时,流露了长久以来埋藏在子女心里的情感:"其实我们有点妒忌学生们,他们可以天天见到我们的妈妈,吃她做的饭,喝她煲的老火汤。"
        卫锦璧说,父母搬到大学宿舍的时候,他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已经懂得照顾自己,不用父母操心了。当然有时会想念父母,但始终明白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也是为了养活一家。
一直以来,三嫂都是与丈夫一起出席大学堂的聚会,形影不离。直至4年前,丈夫去世,三嫂身边少了个伴儿。为了让三嫂外出时有更好的照应,只要时间允许,卫锦璧都尽量陪伴母亲一同参与大学堂的活动。
        这次三嫂获得殊荣,令全家人喜出望外,卫锦璧对自己母亲在工作上的付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重新认识了我妈,原来她对历届毕业生有着这么多正面的影响!妈妈的以诚待人也成为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一大推动力。"
        三嫂当上港大名誉院士,不只令大学堂和家人感到荣耀,还吸引了媒体的广泛报道,继而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令三嫂在香港几乎无人不识,就连街上的陌生人都会向她诚心道贺。
        "有一次,我们在西环买东西,一个素不相识的女生认出母亲,并上前恭贺。"卫锦璧说,还有好几次和母亲一起上街、吃饭,甚至观看传统节庆舞火龙表演的时候,都有人上前来向她说恭喜。住在同一座大厦的邻居高兴地说,"我们这栋楼出了一个名誉大学院士!"

 

颁奖词

永远的大学堂之宝
■香港大学学生事务主任周伟立

        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服务超过40年,其间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堂学生,亦即U-Hall仔(注:大学堂住宿生)的成长。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不单细心照顾他们,亦栽培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每一个U-Hall仔都会亲昵地称袁苏妹女士为三嫂。三嫂在1957年随着丈夫卫梁先生加入大学堂。曾经担任过助理厨师、宿舍服务员等工作,1998年正式退休。三嫂未受过正式教育,但是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很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UHall仔的生命。教育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无私、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三嫂对工作用心,40年来对每一个UHall仔都了如指掌。三嫂是U-Hall仔的家庭顾问、学业及就业顾问,甚至是爱情顾问。三嫂经常对学生说:"你的女朋友很好,你要对她好一点。"我有幸在大学堂与三嫂共事3年。三嫂经常提醒我,学生要是有过失,要顺着他们所想,让他们自己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三嫂退休之后,我们少了吃她的马豆糕、大粒西米红豆沙。不过,三嫂依然经常返回大学堂,学生亦继续将她的精神和教诲传递下去。
U-Hall仔结婚时,三嫂仍会为他们精心炮制HallBlood,亦会饮一杯新抱(注:儿媳妇)茶。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3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大学副校监先生,本人谨此引荐袁苏妹女士,为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表彰袁女士,亦即三嫂,对香港大学和大学堂的毕生贡献。

平凡背后的伟大
■特约通讯员安妮·张发自香港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最初知道三嫂,是看到媒体的报道,还记得当时香港多份报章均以大篇幅报道三嫂获颁香港名誉大学院士衔的消息。一个普通人,辛勤工作,不计回报,以大学堂为家,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为他们送上最真挚贴心的关怀照顾,结果得到了最闪耀的冠冕,三嫂的故事实在牵动人心。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向来热衷于听长者讲故事,况且三嫂本就是"大学堂之宝",我希望通过对三嫂的采访,发掘出更多有趣的、富启发性的故事。第一次与三嫂见面,她给我的印象是坦白率真,有一句说一句,而且很快能与人建立起互信关系,和她聊天不会感到拘束。采访在三嫂家中进行,我刚坐下,三嫂便催促小女儿给我送上茶点。采访当日,适逢大学堂举行团年聚会,虽然我只逗留了一会儿,但仍感受到三嫂和一班旧生之间那份浓厚的亲情和凝聚力。在三嫂获颁名誉院士衔之前,相信除了曾入住大学堂的学生,没太多人知道有三嫂这样一个人物。在一般人看来,三嫂可能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基层员工,但对于跟她相处过的学生来说,三嫂所做的一切都是"丰功伟绩"。关心身边的人,无须身怀超凡技能,也不用拥有高深学问,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但在现今这个大家为各自前程忙碌的社会中,并非人人愿意付出时间去了解别人的需要。希望通过三嫂的生命故事,能引发我们更多的反思,并且留意身边可能还有很多正在默默耕耘、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褒扬的人。
(安妮·张)

众评"三嫂"

 

  "三嫂"教给学生的,是生存的常识、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正是那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的小道理,总是因为琐碎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平凡中的伟大,往往难以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平凡也就不再平凡。
  反观我们身边,是否有过"三嫂"这样的人,他们是否也曾得到过这样的关注和尊重?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不做"普通人",争当"成功者"。这样的目标,是否让我们在奋斗中失去了对普通人的敬重,异化了人生更为重要的一些内容?
  "三嫂"身上绽放的光彩,也是在告诉我们,在社会这个大机体中,每个劳动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对这个机体的运转发挥着作用。能真正把一件事情干好,同样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样会赢得社会真诚的喝彩。
  "三嫂"的确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她被学生们念兹在兹的,是有人生病,她会主动煎药、送粥;是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会为其预留晚餐;是学生遇到烦心事,会去找她倾心交谈……她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港大认为,她的平凡之举是对高等教育作出的"独特贡献"。在颁奖者眼里,她做的不是一份卑微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命绽放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