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针治疗腰腿疼经验总结

 帝国y 2010-03-25

腹针治疗腰腿疼经验总结

(2009-08-04 19:51:20)
标签:

杂谈

分类:特种疗法

 

腹针治疗腰腿疼经验总结
腹针治疗腰腿疼经验总结
腹针治疗腰腿痛经验总结
林定坤  李永津
(广东省中医院骨一科脊柱专科)
    【摘要】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对腹针治疗腰腿痛有以下三方面的经验总结:1、临床应用要重视腹针的基本理论2、“肾主骨,脾主肌肉”为腹针治疗腰腿痛的基本理论3、先辨病后辨证治疗腰腿痛。
    【关键词】腹针;腰腿痛
    薄智云教授于1 950年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中医世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酷爱祖国医学,幼年就开始接受医学启蒙教育。他是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腹针培训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兼职教授、主持2002—2004年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笔者有幸拜师薄老学习腹针技术,主要研究腹针治疗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以腹针治疗腰腿痛效果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腹针的基本理论
    腹针是薄智云教授根据大量的临床积累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发明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薄智云教授根据中医理论,认为腹部以脐为中心存在着先天经络系统,这个系统在胚胎时就已存在,而在出生后仍然存在,经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腹部的关键穴位和神龟图,用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脏腑经络和四肢百骸的功能。薄智云教授由此提出了“神阙布气假说”,认为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视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腹针疗法的物质基础。薄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全息理论,认为腹部存在着与人体各部位相关的信息,由此提出先天经络和神龟图学说。
2.“肾主骨,脾主肌肉”为腹针治疗腰腿痛的基本理论
    腰腿痛是骨伤科多种腰椎疾病的主症,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中医属痹证范畴。薄老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融汇西医理论,认为“肾为腰之府,肾藏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不坚,故见腰椎骨质改变,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脾主肌肉,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濡养肌肉”,“脾虚,则肌肉削”,“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故见下肢运动无力,甚至肌肉萎缩,其中以腰腿痛疾病日久多见。
    综上所述,脾肾亏虚,气血生化无源,髓不化血,精血亏虚,筋骨四肢无以濡养,故而发病,故腹针治疗腰腿痛以“补肾健脾”为大法。
    腹针治疗腰腿痛的处方中,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下脘位于中焦,两穴合用,有调理中焦,健脾和胃,补后天而化生精微之效;水分促进局部水肿吸收,减轻炎性渗出;肾主先天之气,气海、关元两穴合用,共奏培肾固本之功;以及肾经的四满、气穴来培补元气,通调督脉气血;取足阳明胃经腑穴外陵以通调气血,引脏腑之气向下散布,使经气到达下肢末端,外陵在腹部全息图中位于髋关节位置,同时可治疗髋关节附近的症状;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为腹针发明人薄氏经验用穴,在腹部全息图中分别为膝关节及踝关节,有消肿止痛,滑利关节作用。诸穴合用,标本兼顾,起效快速,且疗效稳定。
3.先辨病后辨证治疗腰腿痛
    薄老主张:腹针疗法“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躁,依情再作加减”。对每个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在手法上,薄老总结得出:不要求有酸麻胀痛感,但指下有如鱼吞饵之沉紧,这也是腹针疗法有别于传统针灸的地方之一。施术后留针20一30分钟,针后10分钟左右调针一次。如天气较冷,则以同时神灯照射腹部。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处方:水分、气海、关元。加减:以腰肌疼痛为主酌加外陵(患)、天枢(患)、大横(患)。如腰痛较重,范围较广可于天枢至大横附近行散刺手法,至皮肤微红有少许瘀血即可。下腰椎及骶椎疼痛加气穴(患),根据部位高低加关元上或关元下。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气穴(对侧)、外陵(患)、下风湿点(患)、下风湿下点(患)。麻痹感重可加滑肉门(患)、天枢(患)、水道(患)。必要时并配合局部定位取穴。
3.2腰椎管狭窄症腹针基本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气旁、双气穴。加减:合并坐骨神经痛:外陵(患)、下风湿点(患)、下风湿下点(患)。症状重可加滑肉门(患)、天枢(患)、水道(患)。必要时并配合局部定位取穴。
3.3  腹针治疗腰腿痛精髓在于辨证施治,薄老认为: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等进行加减、调针,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3.3.1对于急性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薄老总结为:急症刺之深,以疾调气血;缓症刺之浅,以和内而外安。气海、关元应深刺以疾调气血。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再行腹针治疗时,深度应较前变浅,薄老认为:此为患者症状减轻,病位变浅,针刺要“刺至病所”,所以深度要变浅,否则可能会引起气血紊乱,使症状加重。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疼痛不明显,主要以肌肉萎缩、下肢麻木为主的病人,可不取水分,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基本处方,以健脾补肾为法,再根据具体症状行穴位加减。对于久病,体质较弱的病人,薄老认为:可加患侧水道,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其意为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可加强通调气血之作用,同时引胃经之气血到达下肢,达到治疗目的。
    在定位方面,在治疗前应对患者病变的部位(神经根定位)有明确的认识,患者病变病位的对应穴位,应较其它穴位深刺。气海在腹部全息定位相当于L2/3水平,关元在腹部全息定位相当于L4/5水平,关元下腹部全息定位相当于L5/S1水平,在患者症状和影像学不相符时,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神经根定位,再进行腹针治疗。在这方面,就需要有扎实的西医基本功,薄老认为这更加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在治疗患者下肢麻木或皮肤感觉过敏等症状时,以浅刺为主,以其病位变浅,针刺则浅,其深度薄老谓之“浅中之浅”。若范围广泛,薄老主张配合散刺手法。
3.3.2腹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局部辨证加减与治疗腰腿痛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术者必须了解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一般年龄在中年以上,病情较长,为慢性发病多,症状逐渐加重,中医辨证多为虚证,其腹针基本处方“引气归元”以健脾补肾为法,但补肾与健脾之间的平衡调整非常关键。
    对于年龄较轻,发病时间不长,病变尚未累及肌肉的病人,应以补肾为主,补脾为辅,“引气归元”的穴位虽同为深刺,但气海、关元深度较中脘、下脘深,薄老谓之“深中之深”。对于年龄较大,发病时间较长,肌肉出现萎缩等症状的病人,由于年龄增大导致肝肾亏虚,“先天之精’’不足为不争的事实,唯有补“后天以养先天”,以补脾为主,补肾为辅,中脘、下脘取之“深中之深”以调理脾胃。
    腰椎管狭窄症病人间歇性跛行为典型症状,多数病人在平卧或休息时症状轻或完全无症状,给腹针治疗过程中调针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定位时,需要术者在患者症状明显时进行检查,以达到准确的定位,同时要求术者对于患者疼痛的部位、轻重、深浅、性质非常了解,因为患者平卧后可能所有症状都消失了;另外要求术者对于腹针的深浅掌握的非常好,否则不但达不到治病的效果,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的症状。总之腹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要高。
4.小结
    腹针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特点。腹针疗法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的主张,作为一种新的针刺疗法,相对于传统针灸具有无痛、处方标准、操作规范、辨证条理及简单易学的特点,容易为大多数患者接受。对于初学者,只要辨病准确,选择好处方,并且定位准确,一般都能取得疗效,但如果要取得更好的疗效,就要深入领会腹针的中医理论,并且在很多细微的方面狠下苦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