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概念针灸学(一)

 帝国y 2010-03-25

新概念针灸学(一)
今天很高兴能在BAZI医学交流房间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针灸的一些体会。首先我感谢所有的朋友们来到我们的房间,欢迎你们,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也要感谢飘逸老师今天配合我一起与大家交流,她会把一些主要的内容用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发给大家看的。今天所谈的是我多年来在学习和应用针灸方面的一些个人心得,还很不成熟,请大家多提意见。如果有任何一点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话,我会很开心,同时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所有的师傅(包括今天在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并要作报告的李柏松老师)和我们BAZI管理团队全体老师的功劳,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可能有任何进步的。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到我们的网站发帖,也可以给我留言。 我们“世界八字治疗法协会”的电子期刊创刊号也于昨天(11月16日)正式出版了,请大家多多指导。 一次我与一些朋友谈到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看法,我说:“医学工作者是介于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所从事的是有其独特性的一项工作。”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如爱因斯坦等人)都是把极复杂的事用最简单的公式或语言予以表达清楚;而很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则正好相反,他们中有很多人的爱好就是把最简单的事给复杂化。我们搞医学的,尤其是从事中医的,基本介于以上二者之间。新概念针灸学(二) 一、 八字治疗法是人类针灸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小孩今年八岁,上半年在他七岁时,一次在学校的室外活动时,一个同学不小心扭伤了左脚踝。结果我儿子就用他的两个大姆指叠在一起压住那个同学的右手腕处。由于他人还小,一会就没劲了,他就让其他同学继续压,很快那个同学的脚就不痛了。事后,老师、家长和同学都很惊奇。这说明了八字治疗法不仅有效,还易懂,安全等等。 一) 八字治疗法的发明创始人是李柏松先生 二) 八字治疗法源于传统针法(简述) 且不说《内经》中对"阴阳"等的大量的描述, 单就(灵枢·官针篇第七)里有关刺法的部分就有: A: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B: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C: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 此外,《内经》中尚有“缪刺”、“巨刺”、“远道刺”和“偶刺”等等,“八字治疗法”都与其有关。 三) “八字治疗法”不是对传统针法的简单复制 真正掌握了“八字治疗法”,不仅可以非常清晰的按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路给出标准化、规范化处方,还可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不同、病程的长短不一、病况的不同,合理进行微调,以达到个性化的治疗。 “八字治疗法”是通向海洋的船,是我们走进森林的指南针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打开人类健康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讲,“八字治疗法”不仅仅是给人于鱼,更是授人于渔。举例来说,足根疼,很多人都知道扎大陵穴,有人知道是扎对侧的大陵穴,有人不知道,干脆两个都扎。有时效果很显著,有时则不怎么好,原因也说不清。但若你了解和掌握了“八字治疗法”后,你就会很明确地根据病灶点找到具体的对应点或区(进而找到反应点或区----治疗点或区),这个治疗点(区)可能正好是在大陵穴的位置上,也可能在其前后左右,但你心中十分有底!这要比单单教你某病用某穴要好得多(事实上,用死的穴去治活的病,其效果会很好吗?我个人认为“八字治疗法”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医学模式,其对任何一种有效的疗法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都将对“八字治疗法”自身及别的疗法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 在“八字治疗法”中治疗颈椎病我们最简单的就是扎耻骨联合处,个别的需在背面的尾骨点刺几下。 有一位朋友谈到了“外踝后方微肿,痛剧”的病例,我回了如下的帖子: 这个方法你可以这样做: 1)八字治疗法的八个字是:阴阳、相对、平衡、反应; 2)八字治疗法中无穴位的概念,又处处体现穴位的四维概念; 3)外踝后方微肿,痛剧,并引起小腿后部酸胀,那就找对测的手腕的地方(用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在小脚趾方向的,就一定要找小手指的方向); 4)如果还不清楚的话,那我这样说:背部(含腿、脚)都是阳,那就是委中、承山都是阳,脚踝处的解溪是阴。你再把手举起来,向前的属阴,向后的属阳。还有一种方法,你想象人是在地上爬的,那朝天的都是阳,朝地的都是阴; 5)这样你就找到了对应点或叫对应区(相对于病灶点或区); 6)你用酒精棉在该区擦拭,一定会找到红点或红区(其它情况也会发生,但疼痛的一般就是红的反应); 7)你用针对准红点或红区扎,使用《内经》中的短刺,即就近刺到骨膜,用的是合谷刺的手法,不留针,大约一分钟内; 8)好了,患者该是笑嘻嘻地能走路了,也不疼了。我不知道我这样讲,有没讲清楚,若还有问题,请给我短信,我再慢慢对你说,当然,全是免费的,只要你好好待病人就行了。 实际上,在“八字治疗法”中先把人分成四个本体,即:头(椭圆形)、颈(圆柱形)、躯干和四肢,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本体。一般而言,在本体内,都能找到疾病的反应点(区),这是短波;但是,如果反应点被另一个本体挡着,比如头顶的疾患,无法在头与颈的连接处施针,就要在会阴处施针,这就是长波。另外还有浮波和全息波。每一个本体都有一个重心点,由这个重心点,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与病灶点(区)相对应的对应点(区)。拿躯干来说,就是:曲骨穴与大椎穴相对应;尾椎与天突相对应;胸与腰四、腰五旁开3~5CM处相对应(因人而略有小小的变化);腋窝对应环跳穴,.......。 好了,我们来看看:凡是男性的病,如前列腺炎等等,那就是扎大椎附近的反应点(区),女子的痛经、子宫肌瘤等等,也是那个附近(有没病或有什么病,你用酒精棉一擦就知道啦)。痔疮那就是扎天突。心脏病就扎右面的腰四、腰五旁开3~5CM处相对应点(区)(一扎,患者就会感觉人轻松很多,有的说就像是把胸口上的一个盖子给拉掉了,胸也就不闷了)。那么,治女同胞的乳腺炎或小叶增生呢?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明白了。治腋部的病(含怪味),就扎对侧的环跳呀。 ................................................................. 这就是授人于渔,当然,有些人可能更喜欢现成的鱼,只是鱼总有吃完的时候。 要说明的是,把人分成四个本体是为了找点的方便,可千万别忘了人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本体呀,这样你也就能理解为何治痔疮也可挑上唇系中的小白点等等。 众所周知的“感冒三针”,一旦你明白了它的原理就一点也不难理解它的功效。 皮肤病怎么治,脱发又怎么治,明白了科学道理,都是很简单的。 再如痛经及因痛经引起的不孕,为何要扎大椎附近,为何要加承浆和委中二穴,大家都可以自己好好再悟一悟的。 四)八字治疗法治病的原理和具体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八字治疗法的八个字(四组词)是:“阴阳、相对、平衡、反应” 其次,我们必须要明白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老师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生命细胞”如果离开了“自然物质”(“生物电”与“化学物质”)的帮助,细胞就会形成“滞动”或“僵化”状态,相应的影响微循环的流量,这就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一切生物体在生存中的基础功能都离不开“生物电”与“化学物质”的帮助。因此通过调动与补充四种“生物电象”和“化学物质”就能起到的有效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四种生物电象是指“长波电象”、“短波电象”、“全息波电象”、“浮波电象”) 李老师认为: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自然物质”是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一旦某个部位或某个器官受到任何刺激与伤害时(包括体内受纳的各种有害物质的影响与伤害等),这些“自然物质”就会根据受刺激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离开受伤部位的细胞组织。通过研究得知,它们的失去是有“定向”与“定处”的规律。根据它们的“定向”与“定处”的特性,如果能通过在“定处”部位实施刺激手段,在受到刺激的感受作用时,它们又会立即返回原位(病患部位),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五)“八字治疗法”是一种立体疗法 “八字治疗法”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思路和模式,医生可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不同、病程的长短不一、病况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针刺治疗,重症可配合李老先生的中药(万宝功能汤 )和中药制剂(点滴)等构成立体治疗手段。所以说“八字治疗法”并不只是单一的针刺方法。 六)学习八字治疗法治病的几个过程 一般来说,学习八字治疗法会有以下几个过程: 1)不信,根本不信会有这样的疗效; 2)信,不仅信,还会自以为是!真以为没自己不能看的病了; 3)疑惑和迷惘 随着治病的深入,尤其是自己敢接手以前不敢接的病种后,发现自己有些病也会束手无策或疗效并非自己所愿。 4)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针术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七)“八字治疗法”治病的可预见前景及发展(略) 当然“八字治疗法”不只是单一的针刺方法,也不是一般的针法配合一些药物的问题,其内在的很多东西还需大家不断的去悟和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我所理解的而言,如果要分成十个层次的话,大家现所了解和掌握的大约在第二与第三的层次间。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针灸学 医学 新概念 李柏松 国际会议 针灸学 新概念

二、针灸治病的原理、机理和三大途径 一)针灸治病的原理 针灸治病的原理(1) 我个人认为:针灸或中医治病的方法不外乎如下的途经: 只有兼顾了“杀死、抑制或修复变异细胞”、“保护机体防御系统”和“唤醒并激活人体中那些沉睡的免疫细胞”三者之间的平衡,同时利用许多无毒或微毒的抗变异方法再配合必要的营养支持与心理辅导、适宜的环境等手段,人类才能战胜病魔。 针灸治病的原理(2)平衡新论 良性循环是一种平衡,恶性循环也是一种平衡,但恶性循环是一种被动的、对人体有害的平衡。这时我们必须要通过某种方法制造不平衡,以期能达到一种新的、有益的、良性的平衡。 我个人理解针灸、拔罐、放血,包括整脊等都是通过某种方法制造不平衡(把维持恶性的平衡变成新的不平衡),以求能达到一种新的、有益的、良性的平衡。 几乎所有的治病都是,中药也是。 扶正去邪=把歪的扶正,把邪恶的去掉 二)针灸治病的机理 在谈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谈谈众所周知的有关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即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每一个学过中医的人不会不知道“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似乎我在这里谈这个问题有些多此一举,其实不然!每一个人几乎都能脱口而出说这个“整体观念”是有两个含义。就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问题在于我们这些医生具体在给病人治病时,你有多少次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用“整体观念”思考病情及治法呢?就拿“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来说吧,天天嘴上说“天人合一”是中医的精髓之一,可究竟什么是“天”?古人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天”?这个“天”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不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古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悟出古人留给我们书后面的巨大精华和宝贵的财富呢?又怎么来运用“天人合一”的道理来更好地治病和养生呢? 里对古人所说的“天”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推导出六十甲子的来历,同时明确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 1)古人当时对“天”的概念是在“[日、地、月]+金、木、水、火、土五星”这个系统里; 2)如果我们对“天”的概念要扩大到整个太阳系乃至于太阳系以外(如银河系等)显然不能再套用六十甲子的概念了;反之,若我们研究的“天”的概念缩小了,也无需六十甲子的概念了。 3)我们伟大的先哲们早在上古乃至于太古时代就已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地球是围着太阳在转的。也就是说,他们早就确立了“日心说”。 注:有学者提出六十甲子来自于“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我认为是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在接下去的文中,我明确指出了古人对“五运六气”的运用还仅仅是在“[日、地、月]+金”这个系统里,也就是为何五合里是甲己合为土,乙庚合为金,丙辛合为水,丁壬合为木,戊癸合为火。 我的文中还写到,就“天”这个系统,我们完全可再分成相对较小的子系统来研究 如:1)地自转系统:24小时(1天)/一个周期 2)地、月小系统:30天/一个周期 3)日、地、月系统:一年/一个周期 4)“[日、地、月]+金”系统:5年/一个周期 (五运六气的推算基本上以此为基准的) 5)“[日、地、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六十年/一个周期 6)........................ 每一个子系统对我们研究中医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每一种不同的适应周期对不同的病都是有非常有效的对应关系的。 因此,真正的整体观念是什么?千错万错,千万不能搞错这一点。 我们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 不明这一点,全是错的 接下来,要明了,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月、日有关,还有与我说的产生六十甲子的五大行星有关,.............. 这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 很多人都把这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都给忘得一干二净!!!
《新概念针灸学》“第一章 经络之我见”中部分内容 临床中确有不少治病方法可以用经络来解释,不少人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疗效。然而更多的时候,你按教材上所说的经络理论及被人派生出的所谓经典原则来治病的话,表面上看,似乎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但在临床上不仅无法做到“丝丝入扣”,甚至于常常是束手无策,临床实际疗效与其所述相差甚远。 现有的大学针灸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里所讲的近十多种穴位处方思路,应该说已叙述得十分的全面。只是遗憾的是,在实际临床中,按《针灸学》书中所说的极为完美和系统的方法治病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这是令人十分疑惑和不解的! 我并不否认经络的存在,更不会随意否认临床上按经络理论所能达到的一些好的疗效,我自己也常常使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原则为病人治病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也认同“阴阳四时”和“经络”是处生死的两个大药的说法。问题是:1)为何大多数针灸师有时按这些理论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民间很多自称为“傻瓜疗法”的一些针法,并没有按这些所谓的经络理论取穴,临床上的实际效果为何能达到“效如浮鼓”?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的话,用针灸治病即时偶尔取得了好的疗效也是糊里糊涂的。 我的一个道家师傅告诉我:"若只是养病、防身或治小病,你可用12经。但你若想真正治病或治大病,就一定得学会用奇经八脉,尤其是正确运用任、督二脉!" “诊断准确的话,随手一针,信手一方皆为神”

《新概念针灸学》“第二章 穴位新概念”中部分内容 当我们面对一个疾病时,纵观所有的穴位,大致可分成三种:“非有效穴”、“有效穴”和“特效穴”。 我们这里所说的“有效穴”就是指传统的361个穴位中作用相近的一组穴位群,也就是传统的经络穴位。临床中发现,在大多情况下,仅仅采用“有效穴”治病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有些高水平的针灸大家运用手法也能在这些穴位上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后话。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治疗某一种具体病的“特效穴”有可能是:1)经外奇穴;2)阿是穴;3)其它一些针法中的经验穴;4)甚或就是传统的361个穴中的一个或几个穴,但所有这些腧穴是可以定性、定位、定量,是有法可循、有章可遵的。具有与疾病息息相关的强阳性特性,也具有反应点的一切特征,符合”以痛为腧“《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的取穴原则。至于怎样找“特效穴”,可参见本书第二篇内的有关章节。 这样的话,对应点(含病因、病根点)、治疗立体区、高能量强壮穴就构成了“特效穴”的三个层次。 对很多疾病而言,如果我们没找到“特效穴”而仅仅只扎有效穴(针灸书中所列的一般穴位)的话,其疗效虽有效却是不甚理想的。 这里,我一定要提到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病穴相应”。在和一位名叫“天堂客”的网友谈到我对“腧穴”的理解时,我说了我的一些想法,即:1)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2)无病无穴反应,有病就一定有对应的穴;3)病退穴反应消失。他对我说,那就是“病穴相应”的概念呀。我觉得他把我的想法用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在此表示感谢! 例1-2-1 足跟疼 足跟疼,传统针灸中我们可扎大陵穴。有人知道是扎对侧的大陵穴,有人不知道,干脆两个都扎。有时效果很显著,有时则不怎么好,原因也说不清。但若你了解和掌握了“新概念针灸”的原理后,你就会很明确地根据病灶点找到具体的对应点或区(进而找到反应点或区----治疗点或区),这个治疗点(区)可能正好是在大陵穴的位置上,也可能在其前后左右,但你心中十分有底!并且我们能从反应点上予以确认具体的治疗点或区。这要比单单教人某病用某穴好得多(事实上,用死的穴去治活的病,其效果会很好吗?)。 图2-1-1 足跟疼的治疗点(区)对比示意图 有关图2-1-1的说明: 图上那个点并不是如某些书上所说的是唯一的治疗点。事实上,临床结果也告诉我们正确的治疗点一般也不在那个点上。应在由“横纹线”和三角线组成的三角区域内(这一点一定要特别注意!!!),否则疗效不佳,也易反弹。 找准治疗点的方法(这里先简单介绍,详见本书的第二篇“‘新概念针灸学’的操作方法和治病指南”中的有关论述)是: 1)按左脚足跟疼找右手;右脚足跟疼找左手的原则找点; 2)找到足跟疼的地方,按大脚趾对应手大姆指,小脚趾对应小手指确定左右点,按整个足跟对应那三角的高来确定上下点; 3)用酒精棉擦拭,看红点或红块(就我的临床经验来说,有些病人无法擦出很明显的反应点); 4)找压痛点; 5)找条索或结节(有些有压痛,有些并无压痛)。 另外,之所以我没有以横纹线为三角形的底边,因为在临床中发现有些人的治疗点是在大陵穴的下面一点点,横纹线是一根临界线,所以要往下画一些。 有关“特效穴”的具体找法,我们将在下一章里介绍,更多内容会在第二篇“新概念针灸学的操作方法和治病指南"里详细介绍。 本章最后,我们再次强调: 1)“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 2)“无病无穴反应,有病就一定有对应的穴” 3)“病退穴消” 4)“病穴相应”
 
《新概念针灸学》
《新概念针灸学》前言中的部分内容 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走到***、黄帝、歧伯等人面前去拜见正确的医祖?中医(针灸)的根源该从哪里入手?我们该怎样解读《黄帝内经》?我们又该怎样由黄帝、岐伯等人的讨论中找到藏在帝王内庭里的针灸奥秘?自楚霸王咸阳一炬后,那些宝贵的文化化为焦土,那我们除了从王冰所重新编撰的《黄帝内经》里得以窥探外,散落在民间数千年口传心授的针灸秘技又该怎样找寻?民间所述的那些“五脏动作得其常者曰生理,失其常者曰病理,气机败坏不可收拾者曰死理”又该怎样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其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 先人曰:“倾其所欲以学习,知得五行六气可以运用无穷的,就是上乘的医生;不通数理、不懂得五行六气是医学中的代数几何.就是下乘的医生。”那我们又怎样才能一步步跨进到上工的行列? 我们又该怎样发掘古代珍藏,走到到***、黄帝、岐伯面前,去学那些能四通八达、永世不殆、却疾延年、解除痛苦的真正的针灸术? 如何能真正做到念念不忘、品德详明、志向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一个好的针灸医生? 我们又该怎样探究数千年的古针灸学中的奥秘和精髓,与我们的古代针灸大师促膝长谈,让他们的智慧启迪我们成长,让我们受益于未来? 我们又该如何吸收、消化当代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并为我们所用;既不盲目的崇洋媚外,又不随意地否认一切当代有价值的医学成果?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十数位恩师的谆谆教诲及数十年的勤学苦探,所得也仅是祖国针灸宝库中的沧海一粟。我不敢私藏之,故虽还很不成熟,仍愿献给同仁,以达抛砖引玉之心愿。
 
“新概念针灸”简介 “新概念针灸”(New Concepet Acupuncture)是“新概念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新概念中医疗法”最基本的概念是提出以“日、地、月加金星”系统所构成的涵盖“五运六气”和“天人合一”等内容。 其内容主要有: 1)多层次的“整体思维“观念 2)清晰的“辨证探因的诊断”思路; 3)系统的“立体治疗”方法(A.整脊、正骨、推按;B.针、灸、放血疗法;C.药物(内服、外用);D.心理治疗、气功治疗及康复等等)。 “新概念针灸”治病的主要内容是: 1.认为穴位是完成导航任务、部分参与输送能量和靶位定向确定,且穴位本身具有四维的概念及承担与天地间能量转换与沟通的功能,并提出“人生无处是穴、人生处处是穴”,“病穴相应”和“特效穴”等概念; 2.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探因、立体治疗; 3.提出了以母体、子体、导航等诸要素所构成的“生命信息能量反馈系统”的理论,并指出母体是一切疾病的根,也就是真正的本; 4.指出治病的根本原理是求得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的、模糊的平衡; 5.强调针灸手法只是众多的工具中的一种,其有效的运用对治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并非是不可或缺的; 6.进一步的,新概念针灸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宝贵的财富,强调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其生命活动和健康与否与地球息息相关,也与太阳系中的行星活动密不可分(可据此分成若干个多层次的子系统); 7.重视针灸过程中的共振的概念,以求达到“相协、共振、互渗”的效果; 8.指出针灸治病的根本大道是调神,对某些大病、重病来说,不先进行调神而仅仅寄希望于只“调气”(调气血、调阴阳)或“解结”的话,是很难把病治好的; 9.明确指出人体中不仅有很多工作中的免疫细胞,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人体中还有很多沉睡的免疫细胞,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特定的针刺手段去唤醒人体中那些沉睡的免疫细胞(激发人体的能量)。在治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去唤醒人体中那些沉睡的免疫细胞,从而使人迅速从病态恢复到亚健康态,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到健康态; 10.始终把“对应”和“时间医学(实时医学)”的观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 11.非常强调治病前的诊断,明确指出“诊断准确的话,随手一针,信手一方皆为神”的理念; 12.强调治病期间及治病后的忌口等问题; 13.充分肯定了“四种电波的”的假设,并结合临床中的大量病案对其进行了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
  内经针法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
   1、明辨经络  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3、辨别虚实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
  九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1)、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如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2)、远道刺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3)、经刺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如郁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并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称为经刺。
   (4)、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
   (5)、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一种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以调其经气。
   (6)、大写刺 ——“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的刺法。“写”通“泻”,排队泄出的意思,故称大写刺。
   (7)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于”字据《甲乙》补)因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
   (8)、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9)、焠刺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症。
   十二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1)、偶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2)、报刺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病人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病人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3)、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4)、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5)、扬刺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6)、直针刺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挟持捏起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作沿皮刺或横刺。这种刺法,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7)、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乃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以治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指输通,直入直出,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8)、短刺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杨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阴刺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针刺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
     (12)、赞刺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块,是边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
   五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是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象拔去毫毛一样。因其刺入极浅,不是全刺,所以称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泄浅表部的邪气。临床上适宜于治疗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
    (2)、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这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所以称为豹文刺。此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尾浅刺出血的方法。因为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可治筋痹症。因针刺较深,必须注意不宜伤脉出血。由于肝主筋,所以与肝脏相应。
    (4)、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种刺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当进针后,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肉之大会为谷”,故称合谷刺。临床上用于治疗痹证。
    (5)、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是一种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胳的一种刺法。与十二刺中的短刺、输刺相类似。输是内外输通的意思,故称输刺。用刺骨痹(包括深部病症)。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亦即此意。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分述如下:
   得气和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一般说来,正常的得气感应是满实而不紧涩,就是在转针和提插的过程中,仅觉指下有一种学生的感觉,而没有涩滞或行针困难的现象。如果得气以后,发觉指下紧涩,行针困难,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或是转针太紧,单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纤维缠住针身的缘故。
      临床上如遇到针刺入后而有不得气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使得气,称之为“候气”与“催气”。候气与催气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据补泻法的要求来候气。后者是在针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手法来催动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针刺补泻法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补泻手法贯串于从进针到出针得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病人体质和功能状态得影响。所以,补泻手法得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内经》所论补泻原则及其方法为后世针灸家所遵循,现结合后人得应用分述如下:
    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又可概称各种补泻法为迎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是说,泻实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补虚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这样,应用补泻法必须审察经气的盛衰和顺逆。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营卫气血得流行活动有浅有深,有盛有衰,经脉得走向则有顺有逆。这样按照各经气血得浅深部位、盛衰时间、顺逆走向而分别补泻方法得都属于迎随。《流注指微赋》说:“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升沉即包括气血盛衰和浅深。由此可知,迎随可概括各种补泻法。
    《难经·七十九难》又说:“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据此,子母补泻也可作“子母迎随”(见《针灸问对》)。
     何若愚《流注指微赋论》中还可《河图》生成数为依据,补法用生数(针刺1——5)分,泻法用成数(刺6——10分)。提出所谓“补生泻成,不过一寸”的深浅迎随补泻法。何氏又提到“转针迎随”:男子左转为泻,右转为补;女子右转为泻,左转为补。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载:“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在,推而内之,即是随。”这是以针刺得气后,针头逆经行提法称“迎”针头顺经行按法称“随”,近人所说的迎随补泻多指此而言。
     在针灸歌赋中,还有把提插补泻、呼吸出纳均称为迎随。由此可知,“迎随”一名适用于各种补泻法。针向顺逆的迎随补泻只是其中之一。
    徐疾补泻法    :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小针解》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种方法是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操作时,使用补法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地向内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针时疾速提至皮下。此种徐进疾退手法,意思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是补法;在用泻法时,进针要快,一次就进到应刺的深度候气,待气至后,引气往外,出针时要慢慢地分层而退,主要是使邪气随针引伸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所以能起泻的作用。
    关于徐疾法,《灵枢》和《素问》有不同的记载。《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解释说:“疾徐二字,一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缓急就是快慢,这一解释即上文所说的以进出针过程的快慢区分补泻;久速是指留针时间的长短。《素问·针解篇》说:“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这里将徐疾解释作出针时间的长短。徐出针,意指慢出针,即留针时间较长;疾出针,意指快出针,即留针时间较短,此外再结合按闭穴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提插补泻法:提插二字,《内经》中没有直接提出,但在《灵枢·官能》:“泻必用员,……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说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难经·七十八难》有进一步的阐述:“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明代李櫩《医学入门》中明确指出:“凡提插,急提慢插按如冰冷,泻也;慢提紧按火烧身,补也。”临床操作,在得气基础上将针反复重插轻提为补;相反,反复重提轻插为泻。即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提插法结合浅深分层以及徐疾等法可综合成多种复式补泻手法,治疗一些顽固疼痛、麻痹、瘫痪等症。
    捻转补泻法:以针的捻转方法的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在《内经》中记载较为简单。《灵枢·官能》中:泻法用“切而转之”,补法用“微旋而徐推之”。《素问·八正神明论》只讲到候呼吸而转针,没有说区分左转和右转。《标幽赋》说:“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这时已将捻转区分左右。左转是指捻转针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为补;右转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前、大指向后转,为泻。这种分法在元明时期的针法中应用很广。但在进出针和催气时的捻转则可不分左右。捻转以平面转动为主,又可结合提插作上下旋转。如大指向前结合下按,大指向后结合上提等。左右捻转和上下提插一样,都是相对的反复动作。以大指和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只是从用力轻重和速度快慢来区分以“左”为主还是以“右”为主,而不是指单方向的边续捻转。
    呼吸补泻法:是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病人的呼吸。《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这是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相反,当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针刺全过程还与留针和出针时开阖等方法相结合。元、明针灸家则以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转针。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等。呼吸用于配合补泻之外,又用于配合候气和催气。如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传导。在进针、出针时配合呼吸,还可减轻针刺的痛感。
    开阖补泻法:《灵枢·官能》说:“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灵枢 ·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这些都是说在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至于《素问·针解篇》所提的“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则是指营卫气血留注的盛衰而言,张介宾注:“气至应时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补泻之时者,凡诸经脉气昼夜周行五十度,各又所至之时,故《卫气行》篇曰: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此所谓补泻之时也。又若针下气来谓之开,可以迎而泻之;针下气去谓之阖,可以随而补之,此皆针与气开阖相合之义。”后世发展为子午留注针法中的“纳支法”。
   导气法  《内经》于补泻之外,又有导气法的论述。《灵枢·五乱》说:“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这种手法是在得气的基础上将针缓缓地下按,缓缓地上提,目的是引导其气,适用于气机逆乱之证,故说:“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意指不论虚证实证均可用。如虚证能导引其正气,实证能外泄其邪气。《灵枢·邪客》:“辅针导气,邪得淫,真气得居。”说明应用导气法可使病邪不致深入,正气得以恢复正常。近人所称的“平补平泻法”与此法类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