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叶周 2010-03-26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之一)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已成为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再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往往是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而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在岗培训。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变革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参与改革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成长。为此,学校要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且将“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各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教育部在关于课改实验要求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关于什么是校本教研,解释很多,但基本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

其一,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其二,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其三,是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的合作文化,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外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建,从教书匠→教育家,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关注学校、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师本”、“生本”的色彩非常浓。

校本教研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即为了学校,体现“校本”。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本教研的主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学现场,为学生成长、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服务。

校本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学校为本”,即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展开教学研究活动。所有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均产生于学校,结合学校具体的实际和教学情境才能产生适合本校需要的研究成果。反过来说,如果教学研究不能直接围绕学校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而展开,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校本教研了。

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意味着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安排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校长、行政和教师。那些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部门的领导、社区和家长对学校可以做宏观的要求或具体的指导,但他们仅仅是同盟,也许会起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取代校长和教师。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一种教师主动的研究,大众参与的研究。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教师最了解学校、学生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学校问题最有发言权。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提出、自己设计的;研究的成果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校本研究,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自身的生活方式,从而在研究中,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体会到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以校为本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了自主的研究者。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一种强调实效性的,针对实际、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以直接解决教育问题为任务。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在教育活动中展开,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情境性。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的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一种“合作式”的研究,具有依托性。——借助专家或教研部门的指导。

与一般科研不同的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是课题的主持人,专家是顾问或指导者。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可以完全不需要或排斥专家或科研部门的指导。相反,学校还必须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各级教科研部门的教研员、高校专家或各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科研层次和办学效益。广开门路,相互借鉴和学习,盘活各种资源,为我所用。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关门主义”,拒绝外援。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不但能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

四、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

校本教研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即为了学校,体现“校本”。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需要,是促进教改深入进行的需要,是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源泉和动力。

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面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不是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校本教研有助于把教师从研究的“配角”或“执行者”的地位解放出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进行校本教研当前所面临并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何全面认识校本教研?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校本教研?

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学校应该如何进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教研部门应该如何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周应章搜集整理)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之二)
 
课改对学校、教师和教研机构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

一、建立适应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是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这里的制度建设,一方面是指将校本教研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来理解,常抓不懈。另一方面是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依靠相关制度的支持。通过加强学校内外各种制度建设,以形成对其发展运行的制度支持体系。根据学校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学科教研组特色,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教研、教改工作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校长对此热情不高,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督导不到位,教师积极性再大,研究能力再强,也不能形成“效应”。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校长的参与、组织、督导是非常重要的。搞好校本教研,校长要“沉下去”,要制订各种符合校情、符合学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建立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它需要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机制作保证。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每学期评选优秀校本教研组,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进行重点奖励。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采用逐级自评考核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向新的进程迈进。严格、公正而又人性化的评价,会使教师们产生自我发展动机。

建立小课题研究制度。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的切入口,以小课题研究为龙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各自的特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在组内申报个人的研究课题,并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现“校本教研”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精神。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在学科教师中,利用每周学校规定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开展集中式培训。如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文件,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着重领悟课改意义,理解课改内涵,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参与意识。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学会运用课改理论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建立听课、开课制度。如规定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组内每位教师举行的公开课如无特殊情况,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并评课。每位教师至少每学年上1节公开课,新教师要求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等。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依照校本教研制度的同伴互助制度,在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准备上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老师先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全组成员进行讨论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举行课题公开课及示范课时,科组其他老师都能按校本教研制度的要求到场听课。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在科组内进行评课。评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自评、互评及专家点评。自评----上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老师先自己讲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及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互评----科组内各位老师对该节课的意见及建议。专家点评----请到场听课的专家、教授、教研员进行个案分析并点评。若有条件的话还可请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录像,作为课后反思及评课的重要资料。公开课的录像记录,将成为今后科组学习的珍贵资料。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应该让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因此精选一些典型的课例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精选的课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之一:反映新课程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反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反映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反映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反映出新技术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如: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内容、备课形式创新的研究;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群体优势的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功能的统一的设计研究;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以及校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的鼓励性多元化评价的研究;教学行为反思的研究。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程序(一种观点)

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程序可表述为如下基本环节:

发现和提出问题----校本教研的起始环节。

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成员们进行交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学校的、真实的、自己的、他人的),决定是否有必要和能否将此问题上升为“课题”,使校本教研有别于随意性的问题解决。

制订计划----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想、策划。

有目的地搜集、学习、整理相关的文献,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或进一步争取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

行动实践----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包括行动、检验、创造、调整、变更。

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教研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并保持探索过程中的同伴互助。结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研组反思,修改原来的行动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依据新的实施方案再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取得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并注意反思实践过程是否和修订之后的方案相吻合。若差距比较大,还需进一步修订方案,并进行第三轮的实践。

总结反思。

教师个人将参加这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育教学片段,通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和全组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得失,写出教研活动的报告。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法,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性。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主动变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以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学生家长间相互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动态性、发展性和螺旋式上升等。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之三)

长期以来,承担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传统职能的教研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组建设、教师培养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深受学校和教师的欢迎和尊敬。但是,在倡导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传统的全市性、集中式教研或面上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

必须反思的是,传统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忙忙碌碌恰似蜻蜓点水的下校听课调研更多地是为了采集学科的“花蜜”而后加以酿造或传播(当然,这也是一种研究方式),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是主角,而教师则充当教研员的“配角”,配合参与一些教改活动。在学校发展初期,这种用力均衡、以学科为本位的教研模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对办学个性追求的日益强烈,它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一是以教研室为主体,学校被动配合;二是走马观花,不能为学校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三是教研布局单一,缺少点面结合,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及发展产生持久的拉力,也不能在学校间形成一种构架合理的张力,也即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现在,是到了要对这种教研理念、教研模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了。首先必须要确立学校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而承担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质量管理职能的教研室必须积极主动走向校本教研、研究校本教研、宣传校本教研,同时要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一、要转变教研室职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要形成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相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而作为承担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教研室,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和作用,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工作机制;作为以教学管理、指导、检查为主要工作任务的专业人士----教研员,也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以适应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服务。

1、下移教研室的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

过去,教研室主要是设计和组织学校教学研究,检查和管理学校的教学质量。工作方式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教研室制定出许多常规标准来规范学校常规教学,学校和教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各项工作都依照“上边”的安排部署而配合执行,形成了一种“上边”怎么安排怎么做的机械、僵化的局面。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积极主动性和专业自主性的发挥,挤压了学校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展开,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靠教研室的力量,靠过去的研究经验是根本不行的,它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群体的智慧,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研人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解决,在实践中提升,最后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下移教研室的工作重心,重新规划教研室的工作重点,把立足课堂、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作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重心。设计“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教研工作机制。要求教研员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下校,和教师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讨,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和丰富的素材资料。鼓励教研员上讲台,亲自上课改实验研究课,亲身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体验新课程理念,从而在如何理解和执行新课标、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强有力的指导。

2、转变教研员角色,加强服务意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研室工作重心下移,这就促使教研员要转变角色,找准位置,明确职责。

首先,要由过去的教材、大纲的诠释者、辅导者,转变为新课程实验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索者。过去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单向的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指导教师具体执行和操作,检查和评估教师的落实情况。在教师眼里,教研员就是专家,就是权威。如今,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研员和教师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都是新课程的实验者、研究者,二者之间没有过去那样的所谓专家和权威,有的只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到教学实践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由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转变为教研活动的引领者、服务者。以往开展教研活动,往往由教研员设计规划,安排部署,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具体安排出教研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师只管“照章行事”就行了。而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发生在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活动,再采用以往的方式是不行的。因此,教研员要转变角色,由过去的设计者、管理者,转变为引领者、服务者,特别要加强服务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专业引领和专业支持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如:帮助学校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教研员凭借对全市各学校、各教研组及教师的全面了解,为学校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各校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共同体,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研员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和丰富的素材资料及强有力的心理支撑,及时发现和肯定教师的闪光点和创造性,帮助教师信心十足地去实践新课程,体验新课程。教研员要精心打造一些服务项目,供学校和教师选择,为学校教师服务。

3、建立网上教研平台,拓宽校本教研时空

为了给学校和教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料,给教师提供更便利的研究条件,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都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教研信息网站。大量的信息资料和教师的研究情况都可在教研网上公布(如实施新教材、新课标的知识资源;教师的优秀课例;学生进行练习体验的学习题库;学生学习评价系统;提供师生互动、教师交流的平台等),教师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教学研究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参与相关学科的教研。为学校的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交流、研讨搭建平台,扩大教师参与教研的时空。

二、开阔教研新思路,探索教研新形式

开展校本教研并不否定传统的集中教研,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集中教研对象是全市的高中学校教师,解决的是一些面上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它在新教师培训、教学常规指导、示范观摩和经验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校本教研则立足每一所学校实际,解决的是某一学校比较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它在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市教研室、市学科教研员,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将完善和补充传统教研模式,构建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教研部门必须从单一大集中教研转向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转变。因此,作为各学科的教研员要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形式。如:

互动式。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研活动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教研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接纳教师的各种观点,并在各种观点碰撞中形成共识;教研员和教师在共同反思研究中,总结基本经验,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专题式。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讨。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让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形成专题,让大家开展研讨交流,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可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沙龙对话式。沙龙对话即带着感悟、问题作为研究者参加学术讨论,真实地交流、自由地碰撞,获得更深刻的发现,更精彩的见解。就是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比较、鉴别,让个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并保留不同意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研新局面。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开展

为了使校本教研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真正在各个学校扎根生效,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典型引路。把那些基础条件相对好,办学规模较大,教师专业素质相对高的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龙头校,让他们在教学研究中发挥攻关、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当这些学校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就可有效地带动一批薄弱校,从而推动校本教研的广泛深入的开展。

课题牵动。课改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最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性认识。因此,实验开始,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困惑等来确立本校教研的核心课题,并组织各学科的教师围绕学校总课题确定子课题。这样,全员参与,逐层研究,才能把具体问题研究深、研究透,才能把教育观念化为教育行为。

活动推进。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很大作用,也是推动校本教研广泛深入开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经常组织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针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具体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取得专家支持。开展校本教研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如果缺少专家的引领、指导和提升,那么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因此,积极主动地帮助学校与各地专家建立联系,争取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实施,才能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教育更具有效力,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