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黄石鉴定的三个概念

 天上星星期二 2010-03-28

    在田黄石实际的鉴定当中, 人们往往不采用地质鉴定的方法去细究它的化学成份, 而是通过眼学来解决问题。 所谓眼学, 即直观、感悟的方法。 通过直观、感悟迅速得出结论:是或非, 真或伪, 优或劣。  

  在田石鉴定中, 有一种本来是它坑之石, 前人误定为田坑石;或在市场上遇到的印石, 石贾含糊其词当田石以售;或有人持而求鉴;另一种是以它石经过人为的作造, 如染色、做皮、凿形、镶嵌等手段伪造的假田坑石, 从田坑石鉴定而言, 前者属明是非概念, 后者属辨真伪概念, 当然明是非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辨真伪。  

  明是非的鉴定步骤有二:界定是田坑石还是它坑之石, 这是明是非的第一步。 在这个界定的概念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鉴定田坑石与接近田坑石的其它掘性石的概念体系, 通过“比较”二石的外相特徵, 进一步认识田石的质性。 这是明是非的第二步, 两步合一, 以达到田坑石鉴定明是非的目的。  

  辨真伪的方法是在把握田坑石天然生成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田坑石辨真伪概念体系。 鉴定步骤也有二:一是从识真入手, 在一堆鉴品中, 将真田石捡出, 剩下的就是假田石。 或一件鉴品, 先确定是否真田石, 如果不是, 那就假田石。 二是从辨伪入手, 将伪田石捡出, 剩下的即为真田石。 或遇到一块“田石”, 看是否有假, 主要是看是否有伪作的痕迹, 是否他石假冒。 总之, 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在鉴定田石当中, 有时明事非和辨真伪是掺在一起的。 曾见过有一种真假掺半的田黄, 1972年冬, 有太原古董商小老高携一块大田黄石雕来售。 高约15厘米, 宽约18厘米, 厚约8厘米, 不定形, 高浮雕山水人物《牧归》。 从外表包装及雕工可判断为清中期作工, 小老高言称是徐沟王氏家旧物, 匣为木制, 软缎装里, 已破, 露出绵絮, 匣盖上有王端臣题“田黄巨山”四字签。 枇杷黄色, 初观之有做旧痕迹, 从山顶部, 山腰前后凸部、底部露亮处, 身部, 牛身部凡属亮处共有十余处看均为田石无疑, 色泽各略有差别, 其余处被人造石皮与人造包浆作雕刻掩盖观察不清。 但掌中感觉总觉不对, 似略轻又不知所以, 后细察之, 发现在一山坡亮部失掉一小块石皮, 致细观察, 乃以胶粘合而成, 遂顺藤摸瓜, 方知凡亮处均为拼接粘合而成, 接缝全由雕刻掩映不易发现, 后经细审, 整体以黄高山石坯而制。 此种鉴例, 既是辨真伪概念, 又是明是非概念。 若是该鉴品已确定为田石, 则根据色泽、质地及用途评其优劣。 即田石鉴定的评优劣概念。 评定田石优劣的概念体系则是在确定田坑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个问题在谈田石的种类时已阐明, 不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