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为师生一生储备幸福——对话班绪斌校长

 清柳飞扬 2010-03-29
为师生一生储备幸福——对话班绪斌校长
 
本刊记者 陶继新 淄博市莲池学校校长  班绪斌

 

 

  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从1998年建校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学校曾获全国手拉手地球村、全国十佳标兵红旗大队、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韵语教学实验先进单位、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省级绿色文明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淄博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十佳平安校园”、市首届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此间,作为这所学校教育的创业者——班绪斌校长也被评为淄博市优秀校长、淄博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张店区教育家、张店区优秀校干、张店区学科带头人等。10年多来,他已将自己的生命融于学校的发展之中,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同时,也与师生一起勤奋地耕耘着,幸福地收获着。

为此,近日,本刊记者通过QQ,与班绪斌校长进行了整整一天的对话。今将对话的部分内容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德育指向人生幸福

 

  【班】一个忽视德育的学校,一个不注重塑造人的灵魂的教师,决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莲池学校建校十多年来,始终将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陶】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特别重视德育。他将自己的教学总纲确定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除“游于艺”之外,其他三个方面都是谈人格成长方面的事情,都与“德育”有关。现在我们的教学大纲,更多关注的是教学,与当年孔子的教学总纲大相异趣。

  【班】是的,《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教之中有三教为德育内容。古代圣贤们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历经两千多年而一直被沿用,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借鉴。我认为,德育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构建健康人格,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所以有人说,德育就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

  【陶】您说的这个问题,当是德育的高层境界,目标指向的是人的一生发展,是人格的生成,永远的幸福。

  【班】是的,有幸拜读过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您对《论语》的研究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明白了德育的至高境界。

【陶】在《做一个幸福的的教师》中,我就有一个《打点幸福的人生》的讲演稿,其中谈了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幸福。我认为,幸福不是为了获取高官厚禄,也不是为了获得万贯家财,因为那样也未必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则是心灵的愉悦,有着高尚的况味。

 

习惯养成关注“行”

 

  【班】为学生打好幸福人生的基础是我们的目标,要做起来还是要从最基本的抓起。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贪大求全,忽视基本的基础性的东西,灌输多,道德实践和体验太少。鉴于此,我们在实施德育中强调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陶】习惯养成需要在“言”的层面教育,更重要的则是“行”。如果重“言”轻“行”,所谓的德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你们学校所进行的习惯养成教育,就特别重视了学生的“行”。

  【班】英国思想家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具体的“行”与认知的配合,是难以内化为道德品质的。因此说,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的过程。

  【陶】一个好的习惯养成,是需要反复实践与体验的。而这个反复的过程,也是将习惯内化于心的过程。老师说得天花乱坠,如果在学生那里得不到内化,老师的期盼就会化作漂浮于空中的一朵悠然而逝的白云。而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惠及一生。真正的幸福者,大都具备良好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班】是的,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一千次说教,不如一次亲身实践;一万句灌输,不如一次切身体验。所以,我们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道德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学生中队“轮流值周”活动,学生在值勤的过程中,不仅指出他人的不足,而且告诉他人应该怎么做,自己也以身示范。如此,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陶】在“轮流值周”活动中,“值周”者是示范者,也是“指导”和“监督”者。所以,他们有了平时没有的自豪感,以及必须的自律精神。由于是“轮流”,所以,被“指导”与“监督”者也可以成为“指导”与“监督”者。而由于角色的不断转换,即使不在“值周”时段,学生也多有了比较自觉的自律意识。

  【班】我们的学生读了《弟子规》,我们首先的就是让他们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先从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为父母洗一次脚、替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起。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评选“莲池学校十佳小孝星”,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尊老的意识,培养其爱老的习惯。

  【陶】你们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是坚持下去,就会在学生那里积累一个又一个的良好习惯。看起来“小”,其实太“大”了!

  【班】是啊,正如您所说,我们学校教学楼和办公楼是连在一起的,而且走廊是全封闭的。在楼内,不论是老师或是学生,说话和走路的声音稍大些,就会传遍整座楼。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进楼即静的习惯,我们提醒同学们体验别人大声喧哗时对自己学习所造成影响的感受,然后让大家交流,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同学们在进入楼内后基本能做到走路快步轻声,悄声交谈,不仅如此,同学们还能做到到餐厅就餐自觉排队,安静就餐,饭后自觉收拾餐桌。

  【陶】在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既是文明的表现,也是自己形象的展示。而形象的背后,是素质。你们让孩子们养成进楼即静的习惯,是在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而且这个“轨”接的是先进的,而不是不良的。我到北欧一些国家出访的时候,发现那里的人在公共场合很少有大声喧哗者,如果说有谁这样做了,是会被人们认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的。他们在火车上或者餐馆也是低声谈话,接听电话的时候大都捂着嘴用很小的声音说话,起身去接电话之前会说声“对不起”。

  回想我这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如果说有点成功的话,好的习惯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每天锻炼、读书和写作,即使春节也没有中止过。在有的人看来,我这样做有点不近人情,也许认为我生活得有点太累;其实,我是非常幸福的。因为这已经成了我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源泉,成了我幸福人生的必备品质。

  【班】童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您几十年走过的路,获得了人生的成功与幸福,我想就是得益于您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习惯,所以说,成功与幸福离不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人的生命的辉煌与人生的乐趣,也是道德教育应当追求的。一个人的失败,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做事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正像英国人萨克雷所说:“播种一种行为,可以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可以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可以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必然能够奠基好人生。

【陶】一个人成功的背后,是由做人为基础的,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我称这样的成功人士为“精神贵族”。而如果当了官,发了财,思想却特别低下的人,我并不认为他走向了成功。而且我相信,他们的最终结局一定是悲惨的。为富不仁者,多是风光一时,而不可能久远的。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遭遇到或大或小的“失败”,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失败,可怕的是人格上的失败;只要这两个方面没有失败,所有的失败都是暂时的,而且后面一定会有特别大的成功在迎接你的光临。

 

中华美德教育形成“研发”“共同体”

 

  【班】我一贯主张“先成人,再成才”,做人是第一位的。为此,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系列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了以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效果也不错。这期间,通过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

  【陶】现在的不少孩子,知道诸如圣诞节之类的“洋节”者多,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近乎到了无知的状态。这并不是说“洋节”不必关注,而是说我们是中国人,更加需要了解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因为在了解这些节日的时候,也是接受热爱民族文化思想教育能力过程。热爱本国文化的教育,应当从小的时候开始。而一个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的孩子,成长成人之后,就会更加热爱我们中国的文化。

  【班】我们首先让学生在每个节日到来之际,搜集相关节日的来历、意义、以及不同地域过节的风俗习惯。搜集的过程,就是亲近、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机会。另外,我们还提倡学生搜集家乡名人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进而接受熏陶,为接受传统美德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学校曾经在寒假前开展过“红红火火中国年”的大型活动,我们还给全校学生和家长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过一个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春节;过一个节俭的春节;过一个文明的春节等,而且推荐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目。后面还附有寒假记录评价表”,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填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教师的文化素养也在此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热情支持,应该说没有他们,我们的工作也不会开展得如此深入、持久。

  【陶】您说得很好,教师发挥的是“指导、引领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让他们深入其中,他们就能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搜集到各种各样甚至是老师们搜集不到的内容。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相信学生,因为让学生自己获取教益比老师直接送给他们知识重要得多。

  你们让家长介入,就更加富有意义。这样,不但在学校里,就是在家庭中,也有了共同研发这一成果的“共同体”。家长有了积极性,这项活动就有了“根”。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家长和学生形成一个特别的“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大家取长补短。如果哪个孩子和家长“开发”和“研究”的成果丰硕,就会在这个团队中受到尊敬与欢迎,他们也会由此产生自豪感,进而产生持久的兴趣。其他家长与孩子,也会“见贤思齐焉”,更加努力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去。所以,这个活动凝聚的不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心,也有家长的智慧。

 

家长参与拓展教育资源

 

  【班】我们学校提倡和欢迎家长关注学校工作,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关注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学校、级部、班级分别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班级论坛空间,这些都不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为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我们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家长们就搜集了有关交通案例的视频,发到了校园网上,让师生观看,实现资源共享。再如我们的师生共读活动,在家长委员会的号召下,家长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了家校共读的喜人景象。我们每学年都要评选自己的书香家庭,带动了社区文明建设。现在我们的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之高,是令人欣喜的。他们做的工作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例如,四年级六班的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有非常详细的工作计划。由于家长的参与,过去学校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陶】有的时候,学校教育难以解决的难题,家长却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当然,家长解决的不了的问题,老师也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家长与老师要形成一种合力,而这个合力共同作用于孩子,便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合力,孩子的成长就比较容易了。

  【班】是啊,下面是我们学校四年级六班班主任刘健老师博客中的一则日记:

  新学期开始,当我们忙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时,我收到浩楠妈妈发来的一个短信——新学期马上就开始了,最辛苦的人是你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家长都是您们坚强的后盾!

  看完短信,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四年来,因为这些孩子们,我已经与我们班的家长朋友结成了亲密的战友。四年来,真是道不尽的感谢!也因为有了我们家长的同行,让我常常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新学期第一次点击班级论坛时,家长朋友已经把新学期四六班家长委员的活动安排发在论坛里面了。

  其后,还有一个《关于新学期四六班家长委员的活动安排》。

  【陶】在去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我就对这个“活动安排”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一项是“组织12次企业参观活动,让同学们的视野超越学校探寻社会”,这恐怕是老师没有想到的。现在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应当让他们更多地看到学校之外的世界,那个世界不但精彩,也更鲜活,更必要了解。同时,我还欣赏家长们提出的让学生到有山有水的大自然中去演出。人是属于大自然的;可是,当下的学校教育,却将孩子与自然割裂开来。而脱离大自然的孩子,失去不只是自然美的陶冶,还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那份快乐。

  【班】是啊!正是由于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也增进了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我们学校的何昱秀老师也注重了与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其学生毕业之后,有五六名家长自发到了何老师家表示感谢。他们动情地对何老师说:“不光孩子舍不得离开您,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舍不得您啊!希望我们今后仍然要像姐妹一样保持联系!”毕静老师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家长、学生、教师共写随笔,进行有效沟通,家长、教师、学生共同成长。陈颖老师在校园网开设了“书香飞扬”专栏,为教师、家长、学生的读与写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和便捷的交流空间,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陶】我看了一些家长的来信,真的特别感人,特别是学生毕业之后,有的家长依然还要来到学校看老师。这说明,老师不但教好了他们的孩子,也成了他们的朋友。而这份友情的背后,是老师的巨大付出。我也从何老师等老师的文章中,感受到他们是付出得无怨无悔的,他们为能培养这些学生而自豪,为有了这么多家长朋友而欣慰。这就是境界!在很多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学生的生命历程之中。而且,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在成长;他们在付出,也在收获。

  【班】我认为努力挖掘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其实都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本就应该有的。只是前些年由于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被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师漠视或放弃了,就如您曾经讲过的,应该让教育回归自然,还它以本来面目。

【陶】孔子提出“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其实,这个“长”,在我看来,不只是知识层面的“长”,也在人格层面上。老师是智慧的传递者,也是思想的锻造者。而在传递与锻造的过程中,也在锻造着自己。社会资源就在我们面前,可是,很多校长却视而不见。究其原因,是校长的视野问题,是校长的理念问题,也是校长的责任心问题。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也是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现在的视野,在无形中则影响着其未来的生命发展。

 

做人是第一位的

 

  【班】教师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永远正确的,这就要求做教师的包括校长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学生面前,不能装腔作势,特别是自己工作中出了错,要勇于承担责任,甚至向学生道歉。与学生人格的平等不应是一句空话,学生喜欢的是有亲和力的老师,有终身学习意识的老师。

  【陶】陶行知不是说过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自然是最为可贵的,对于老师尤为可贵。不要认为孩子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懂。他们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很少功利目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眼光远远超过大人。老师的真与假,都逃不掉他们的“审视”目光。所以,老师首先要是个“真”人,要对学生真诚。这样,教育起学生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老师之“真”,换来的也必然是学生之“真”。

  【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坚守真诚、做有德之人更是尤为可贵。德育为首,做人第一,不应该是挂在口头上的,作为校长与老师,应该将教孩子做人、做真人放在第一位。如果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的话,思想道德不好则是危险品。

  【陶】近日,我给《联合日报》写了一组系列文章——《读<论语>,学做人》,其中一篇就是《做人重于学文》。学生上学,当然要学知识,可是,孔子的教学,却是将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他的教学更多地是在培养有德之人,学文只是放在了一个从属的位置。所以,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今,面对社会一些人的道德滑坡和人格失落,强调“做人重于学文”,显然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班】作为校长,最值得我高兴的就是师生的成长。正像您在报告当中曾经提到过的,校长的思想品格高下,对于教师的育人和孩子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一个校长只顾个人奋斗,追逐名利,可能博得别人一时的艳羡,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成长,学生得不到发展,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校长,应该时时拷问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不是有利于使孩子们成为文明社会的建设者?不论做什么事,尽管有些眼下看来不出彩,但是在为孩子们打下未来人生的基础,是一个奠基工程,就应该做而且要做到底。我不止一次地对教师们讲,咱们做教育的,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张扬的,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浮躁之风不可长。

  【陶】这就是校长的历史担当,也是校长的思想境界。我最为欣赏的校长是:自己发展了,师生更发展了;我最不看不起的校长是:自己不发展,也没有让师生很好地发展;我最为敬仰的校长是: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却让更多的师生快速发展起来了。校长的历史担当,就是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

  【班】作为一个校长,就是要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一旦他们上了路,就是为他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为他们的进步加油、喝彩。

【陶】您说做老师们的“后勤服务工作”,这令我感动。老师们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校长的支持。有的时候,校长是需要一定的“牺牲精神”的。想想当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的发展所倾注的巨大精力,特别是所营造的学校文化,一直延亘不衰,以至成为北京大学精神的象征,成为一道永远闪烁着光辉的文化风景。可是,这位中国最知名高等学府的校长,却因此牺牲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时间。所以,在19171824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自己的学术品位却没有显著的提升。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是失去了很多;而对于学校而言,却又得到了很多。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学术牺牲精神,超越了他个人的学术价值。您在这些年来,为师生所提供的读书成长的环境,使一批老师成长起来了,有一大批学生发展起来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您的自我牺牲精神,才使他们成长和发展起来了。

 

经典诵读让教师有了“底气”

 

  【班】陶老师,说起来我们还应该感谢您,正是听了您的报告,我们才号召全校师生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读书不仅让师生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文素养,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在读书讨论会上,同学们能够用书中的人和事,和自己比较,反思自己的言行,甚至引用书中的经典名句来说明道理。可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明白的道理较之老师灌输给他的要深刻得多。

  【陶】其实,在我到你们那里作《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之前,你们就已经开始了经典诵读的活动,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我的报告,只是为你们原有的“篝火”上加了一把柴。我读了你们老师和学生的很多文章,有的写得特别有味道,就说何昱秀吧,她写给学生的信就特别感人,而且很有文采,比如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夜深人静。夏虫鸣叫。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常常会不自觉想到离别。在你们低头写作业的刹那间,在踩着铃声匆匆走向教室的步履中,忙碌里,独处时……眼泪会不由自主流下来。尽管知道,这次的离别是因为你们令人欣喜的成长,可是离别,总是让人感觉忧忧的,触摸五年的回忆,心中有万分的不舍。时间太瘦,指缝太宽。”而在读张桂玲的很多作品中,我也很是惊诧,她怎么写了那么多的文章?为什么又写得那么美?

  【班】我欣喜地发现,读书使老师们“脱了俗气、洗了浮气、除了匠气、增了底气、大气和灵气”。因为读是吸收,是提升,写是表达,是有感而发,正如您在报告中所言,读与写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双翼。促使他们在思想、精神、心灵上不断地成长,从而获得生命境界地不断提升。读书也解决了几乎每个学校都会遇到的难题——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陶】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读书,则重新焕发了他们生命的激情。人不可能永远在诗意中生存,可是,人如果没有了激情与诗意,就会生活得没有味道。而且坚持不懈地读书的结果,一方面使老师们有了自身发展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习惯甚至爱上了读书。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在无意识中为自己积蓄一大笔文化。也就是您所说的“底气”。而一个没有“底气”的老师,只看教材与教参上的一点东西,是不可能教好学的。

  【班】是的,您的分析道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内因,这也是我们学校何以大力提倡教师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我曾经为张桂玲老师的《半帘明月半床书》写了一篇《序》,其中有这样几句:“张桂玲作品的语言,不夸饰,不虚假,如大山旷野丛林中的一淙溪水,缓缓流来,叮咚有声,悦人耳目。所以,读她的作品,有一种‘复归于婴孩’的自然美感。”而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大量的写作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张桂玲。据张桂玲讲,你们学校还有一批文章写得好的老师。这令我感叹,一个小学,竟然出了这么一批写作“高手”。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读写的学校氛围,恐怕一个写作“高手”也难以诞生啊!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为你们的一些老师的心灵定位了,这比他们写出很多作品更加可贵。一个心灵宁静的人,不但自己可以静下心来读书,还可以将这种宁静的心态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以及同事们。当今社会浮躁之风漫卷,而有的老师能够在喧嚣的环境里,保持了一颗淡然的心怀,这当是你们学校的一道“风景”。

  【班】感谢您的肯定!张桂玲等老师的成长是与您的影响和引领分不开的,这与您的人格魅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陶】读书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还提升着个体的人格。有人说,陶老师,这些年来,您读书的最大收获是越来越会写作了,写得越来越快了,出的书也多起来了。可是,我认为,这尽管是一个收获,但并不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是我在修身做人上比以前提高了一步。这并不是否定发表作品的重要性,更不是不要老师们不去写作了。因为一个人如果品格提升了,又有了知识,写作之好之快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班】在我们学校,我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成长和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在无形中带动了学生的成长,把对读书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教师不读书,一味要求学生读书,学生是读不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学校学生的读书活动,完全是由教师带动起来的,尤其是师生共读,带动起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共读让师生一起与文本对话,展开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因而,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

  【陶】教师的读书热,自然会带动学生的读书热。师生共读,读的不仅是文本,还有师生之间感情的融合。因为在共同的读书中,师生的水平都在提高,师生的情感都在净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尽管是师生,可是,他们又都拜在了同一个或几个大师的门下,成了特殊的“同学”。尽管这些“同学”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却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来诠释经典的要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自己的品格,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形成一定的智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特别是读的经典多了,就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质语感,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如果没有经典文化的积累,特别是除课文之外几乎什么书也不读的人,即使有了“情动”,也难以“辞发”啊!

  【班】是啊,正如您在报告中所言,读书应“取法乎上”,才能“得乎其中”。所以,经典文化的浸润,让我们的师生在“与圣贤为友”的读书选择中,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陶】在某种意义上说,您所做的努力,是在为师生一生储备幸福啊!

(《新世纪文学选刊》,200922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