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黄石的鉴别 - 博兮斋 - 资源中心 - Powered by SupeSite

 天上星星期二 2010-03-29

田黄石的鉴别

发布: 2009-4-20 13:15 |  作者: 博兮斋 |   来源: 互联网 |  查看: 4次

如何鉴别“石中之王田黄石,这是寿山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必备的一种鉴别能力。古今寿山石鉴赏家和研究者鉴别田黄石的经验可归纳为形状、石皮、色相、肌理、格裂形态、手感和比重。
1.形状
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坂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他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田黄石的皮色与皮层之所以比较复杂,原“青芝田”老板陈显灿先生认为,这与它埋藏之地的土质有关,“铁头岭至溪坂一带,土质黝黑,多出乌鸦皮田,黑皮而黄心;溪坂的另一边,即溪坂屋附近,多出白皮黄心的‘银裹金’田,黄白两色分割明显;溪坂转上另一边,多出黄皮黄心之田;及至‘其友屋’(指寿山村石农黄其友,其住屋在中坂桥旁),则常出乌鸦黄心之田。但没有溪坂所出的乌鸦皮田通灵”。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的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石或杂田石。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质极佳。
通常情况下,除部分三层皮的田黄石外,一般的田黄石,在灯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内在的肌理色质。
3.色相
要辨识田黄石的本色,不能在灯光下观察,而要在太阳光下观察。善于鉴别田黄的行家,通常以色调的逍淡来形容田黄的“熟”“老”与否,借以推测田黄在地下沉睡时间的长短。田黄石色泽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以黄色为主。无论红田、白田、黑田,都有一层“帝王之气”,带有黄味,但不同的田黄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肌质的通灵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块田黄石,其内外色泽也不是一成不变。除白田黄石以外,大都是外浓而内渐黄淡,尤其是大而宽厚的田黄石,内外一色的极少,只有形状薄、体积小的,方能内外接近一色。
通常人们所说的银裹金田黄,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白田黄石和黄田黄石之间,外具白田黄石肌质,内心近似黄金黄田黄石之质。白田黄石多数带有黄心。黄心多的,即属银裹金。另一种是白皮田黄石。还有一种“金裹银” 田黄石,极为罕见。
绿田”石,世有传闻,迄今未见。
4.肌理
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隐有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像鲜产橙柑剖瓤,田黄石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就愈明显,所以白田石的萝卜纹,往往最为好看。也有一种田黄石,萝卜纹极隐、极细、极不显眼,色质也很纯优,是最凝灵的田黄石之一。
5.格裂
寿山石界古有“无格不成田”的说法,这是因为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黄石独有。只是田黄的裂格,其颜色和形状与众不同。
田黄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现于表层,多呈交叉状。如龟裂纹。坑头田黄石、碓下田黄石等居多。格线挺直而利落的,坑头田黄石等最常见。暗格则较多深藏于田黄石的肌理内。格粗大而深长的,石性多软,如白田黄石、上坂田黄石等。格纹若断若续、蜿蜒而长的田黄石,质较松嫩,时见之于上坂。格斜浅而短小的,质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时在上坂和下坂品质好的田黄石中,也较常见。
田里挖掘的田黄石类的红格,也称“红筋”,多呈褐黄或赭黄色。无皮的田黄石红格浓重。黑皮田黄石与白皮田黄石还常见其皮随格侵入,以致雕制时难以掩饰。
5.手感
田黄石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各色田黄石,即使是白田黄石或黑田黄石,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宝气灿烂,虽寒冬腊月,也感温存有情,入手可亲。田黄石在握,手感脂润,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变,一经摩挲更觉油光欲滴。
7.比重
鉴别田黄石除了眼观、光照、手触之外,还可以通过称量计算它的比重来鉴别。田黄石的比重,是指田黄石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摄氏4度时的重量之比。它的比重值在2.53~2.9之间。大部分的碓下田黄石、下坂田黄石、坑头田黄石都比硬田石的比重稍小,中坂田黄石比重稍轻,上坂田黄石的比重接近中坂田黄石,就更轻,掘性高山石比上坂田黄石又要轻得多。
田黄石的比重与其他宝石、矿物的比重都取于其化学成分与内部的结构状态。结构越紧密,比重则越大。此外,生成环境也与比重大小有关。据有关科学测定,岩浆早期形成的无水矿物就比晚期含水的矿物比重大,原生矿物一般比次生矿物比重大。因此,计算田黄的比重不仅具有鉴别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其生成环境的旁证或辅助依据。
大部分上坂田黄石,坑头田黄石、白田黄石及色彩浅淡的田黄石,其比重一般多在2.53~2.6之间。中坂所产的质优、色好的田黄石,比重约在2.6~2.65之间。下坂田黄石的比重一般在2.65~2.7左右,黑田石的比重约在2.6~2.65之间。硬田石的比重大多在2.75以上。比重在2.6~2.65之间的田黄石,占田黄石总数的绝大部分。
田黄素有“易金三倍”之说,因其珍稀难觅,价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贾以连江黄假冒田黄石。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造假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石市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黄石与某些石种有相似之处的特点,或以次充好,或制假乱真,田黄石因此收藏者必须加以防备。
常见的制假现象
(1)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纹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沾上土或着色,再加蒸煮,使其颜色外形与无皮的田黄石相似。这种假田黄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细观察,其外表凿痕密布,终不自然。只要透过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为伪物。
(2)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或泡药水高压加温,再经磨制,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石。然而,这种假石皮松而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刃。辨认时,一经摸撞或加油,不久其图文均不见。雕刻时也只能刻制粗线条景物,而不能精雕细刻。
(3)改变别的石种色泽,使它类似田黄石,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田黄石的“裹皮”伪造成乌鸦皮田黄石,但其皮层浅薄如纸,这种假品,因皮色过于透明,皮质也过于细柔,所以易于识别。
(4)利用某些质地与田黄石相似的石种进行冒充。这种冒品的识别,要求鉴别者必须熟悉几种与田黄相似的石种的特性,以便进行比较和鉴别。如掘性高山石与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萝卜纹,但前者石性较松,后者石质微坚,都不如田黄石温润。又如鲎箕石,与田黄石相似,石贾多趁机混称田黄出售。其实鲎箕石也属掘性高山,质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状。再如旧洞善伯的黄色结晶体,虽可与田黄相媲美,但没有石皮与萝卜纹,而且肌理时有金属砂点,有时还有“花生糕”浑点,与田黄相比,相去甚远。此外,黄色荔枝冻石因偶有石皮和萝卜纹,也常被石贾制成方章,冒称田黄冻,这种冒品要价极高,且因为没有人工痕迹,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识别,但细察之下,还是可以发现这种荔枝冻质地过于通灵,萝卜纹也较粗,缺乏田黄石的稳重感。
近年,有关部门在研究田黄的内部成分中,用某种科学的方法,改变一些石材的分子结构,使其色泽与内部结构接近于田黄石,但终不能温润其质、丝纹其体,由此可见田黄石的天生丽质并非人工所能牵强达到。
此外,还发现有人把一种掘性高山石,在其底座下横贴一块有皮的田黄石片,其正面与两侧再粘接数片有皮而形状不规则的田黄石薄片,粘接的缝隙均按裂格雕制处理,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巧夺天工”了,但是,粘贴处必有平直的缝线,与自然裂格迥然异同,接缝再密也总有破绽,有的露出胶痕,有的因刻饰过程中要加深其缝,用刀再巧,也不可能毫无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