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超:旱灾慢性病(新世纪周刊 2010-3-29)

 一醉的酒坛 2010-03-30

旱灾慢性病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3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9日
1998年大洪水之后,中国防洪投入较多,抗旱投入不足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徐超
 

  3月24日,四川、贵州、广西以及云南一些地方,陆续下起小雨。

  不过,对于经历了秋冬春三季干旱的西南大地来说,这次降雨对灾情的缓解只是杯水车薪。

  从2009年秋季至今,西南大旱已持续近200天,而且还会发展。即使以现状来对比1949年之后发生的历次大旱,这次大旱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也可以排进前三位。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全国性大旱,以及1998年洪灾之后华北地区的大旱,均持续了200余天。

  西南持续大旱,对中国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影响。据媒体报道,位于云南境内的珠江源头甚至出现断流。

  今年的旱情终会结束,但大旱不会远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将旱灾比做慢性病,并指出中国自1998年大洪水之后,在防洪方面的投入较多,抗旱方面的投入却不够。

大旱成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与预测专家任福民对本刊记者表示,200多天内降水减少,是造成此次大旱的主要原因。整个西南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同期减少五成以上,云南、贵州两省的降水则达到历史上的低点。

  温度偏高则是造成此次大旱的第二个原因。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在持续干旱的200多天中,云南地区平均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了2摄氏度。温度异常偏高使得水分在本来降水就少的情况下蒸发更大,从而加剧了干旱。

  在人们的印象中,南方是湿润之地。此次西南大旱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南方旱灾更多的担心。

  2003年10月,美国国防部资助、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BN)受托完成了一份名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的中国部分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十年的干旱,中国降水分布的“南涝北旱”有可能变成“北涝南旱”,即北方水患不断,南方持续干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及其同事在2009年第11期《中国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也在一定程度佐证了上述美国报告中的未来中国情景。丁一汇在今年年初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40年至2050年之间,中国水资源供应可能发生改变,北方降水有可能增加10%,每年增加70至80毫米,华北降水量可能由此超过南方。

  当然,美国国防部报告和丁一汇的推测,都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抗旱投入不足

  除了难以避免的自然因素,此次西南大旱促使人们进行更多的反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对本刊记者说,西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国家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3月22日,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运龙在纪念“世界水日”的座谈会上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云南全省极端水旱灾害事件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平均受旱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3%。

  云南省水利厅的资料还显示,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同时,云南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云南,数以百万计的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未达标,有效灌溉面积也只有23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

  王浩说,不只是水利设施,其他抗旱方面的投入也应加大。据他介绍,近些年,全国平均每年旱灾所造成的损失约2000亿元,洪水造成的损失约1000亿元。1998年大洪水以后,中国对防洪方面的投入比较多,抗旱方面的投入却不够。任福民也表示,从所有的气象灾害统计来看,在中国的气象灾害中,干旱造成的损失是最重的。

  但是,旱灾并没有获得像洪灾那样的重视。究其原因,王浩表示,“旱灾是慢性病,洪水有时候会出人命。”

  王浩建议,抗旱方面的科技研究经费也应增加。同时,像防洪那样,划分好全国的干旱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对旱灾的高风险区,尤其要做好水利工程,以预防为主。

  王浩告诉本刊记者,继云南大旱之后,另一个旱灾高发区──华北平原可能还要发生旱灾。根据1951年至2008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干旱次数发生最多的两个地区,除了西南,就是华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