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教育形势下聋教育的分析与反思

 刘宇晟 2010-03-30

前言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

聋教育做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在现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改革”这一历史使命。要让残疾人“充分参与和平等”,就必须真正的让残疾人享受到和谐、平等的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和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就是要开展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力度,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聋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好多的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的特教教师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但是在现代教育形势的影响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正在对一些“成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着批判甄别式的荡涤。好多的特教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迷茫,不知道怎样教好了;好多的特教教师通过对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对自己教学模式产生了怀疑,可又不知道怎样改进提高;好多的特教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普通基础教育的课改表示欢迎,可又不知道怎样与之联系起来,用到聋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可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了,结合新的教材,结合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普通教育的发展改革正如火如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怎样结合和利用好现代教育模式和理论,真正的搞好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的教育教学,在针对听障学生的的教学当中把态度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三大教育任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课题。

现代的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的变革那么简单,也不是教法的更新那么直接,更不是放任的给学生自由那么的浅显。现代的教育改革是一种从教育目的上的重新认识,从教育过程上的一种深度开发,从人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改革。总的来说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商品,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同样对聋生的教育也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聋生的特点钻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改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功能型、实践性等特点‘十五’期间,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新的课程方案的制定工作。新的课程方案要坚持以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要加强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个别化教学等有效的教学试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为我们广大的特教工作者在课改的实验与探究方面作出了理论要求与指导方向。

最后摘录陈军的一段话:特殊教育的过去你知道吗?你若不知道没有关系,你可以慢慢的去查砖头式的工具书。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它的影响也成为历史或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但如果你对“未来的特殊教育将会发生什么”要是茫然无知,那就不一样了,你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未来。

2006、10



第一章  聋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谈起聋教育的发展概况,经过参考文献资料,大多是从创办聋校说起的,资料的表述不是很精细。结合各种资料的表述,现就我国聋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做一简单的归纳。为什么要了解这些知识呢?我想只有了解聋教育的过去,我们才能结合现在社会的需求更加能从深层次的认识面去考虑特殊教育的研究方向,算是探本求源吧。

具体而言,我们分别从建国前、建国后以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划时代的的分界线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这里必要说明的是三个阶段的划分并没有准确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特殊教育一直都在发展,把解放前和解放后做一分解是采纳了多数的资料表述,另外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殊教育的发展列为一个阶段也是从特殊教育在这一阶段以后产生质的飞跃为前提提出的。

    一、建国前我国聋教育的发展

有资料可查,我国的聋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59年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轩在其《资政新篇》中就提出“新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1887年美国传教士查理·梅尔斯在山东登州(现蓬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后于1898年搬至烟台,改名烟台启喑学校(现山东烟台聋哑学校)。1916年我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私立聋哑学校--南通盲聋学校。我国第一所国立的聋哑学校据史料记载是1927年建于南京的“南京盲哑学校”校址在南京市中华门剪子巷。

了解以上内容呢只是让大家有个简单的认识。解放前我们的特殊教育只是处于一个起步萌芽状态,也就是说只能说明“有”,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需要特殊教育的人群来说,是杯水车薪,作用也是极微薄的。

二、新中国成立后聋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特殊教育也就开始了新生。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我国只有盲聋学校42所,在校学生2300多人。1951年10月我国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校学制的决定》专门提出了“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1953年我国成立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1959年教育部机构改革改为科。各省市教委随后相应在初教处(普通教育处或基础教育处)设立特殊教育科(或特殊教育专干)加强了对盲、聋、哑教育的领导和管理)。1956年,中央教育部在全国聋校实行口语教学改革。1957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聋哑学校口语教学班教学计划,学制10年,对聋童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劳动教育,编写了聋哑学校专用的1-10年级的语文教材和1-4年级的算术教材。到1959年,全国已有特殊教育学校297所,在校学生17764人。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很多的原因,所以其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不过在这一阶段,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发展、摸索、总结的阶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构建基础。

三、划时代的新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聋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聋教育走进宪法,以法的形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对残疾人的关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抚盲、聋、哑及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列入国家义务教育范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列入国家的义务教育,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同年,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具体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盲、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教学要求,要根据盲、聋、哑、弱智儿童的特点区别对待”“办学形式要灵活多样,除设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可在普通小学或初中设立特殊教育班。应当把那些所有残疾,但不彷碍正常学习的儿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各地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凡是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设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或在师范学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范班”,这就对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做了明确的指导,从教育层面上列入义务教育,并且加强师资建设就为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资料中感受这一阶段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力度。从1982年开始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到1987年相继建成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山东乐昌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吉林省长春大学建立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部,是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盲、聋、肢残学生的特殊教育学院。

1988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残联)主席为邓朴方。1993年国家成立了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国务委员彭佩云任主任,具体的工作由残联承担。

1998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535所,当年招收残疾儿童4.19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5.84万人其中盲聋哑学校在读的学生9.77万人,在弱智学校和辅读班就读的学生3.52万人,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学生22.55万人,当年毕业残疾儿童3.49万人。

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统计公报:1999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520所,招收残疾儿童5.01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7.16万人,其中在盲聋学校就读的10.11万人,在弱智学校及辅读班就学的学生3.41万人,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学生23.64万人,当年毕业3.18万人。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 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特殊教育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3、        何文明:《中国特教的世纪回顾》,《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第一期

4、        《特殊教育文件选编1990-1995》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

5、        陈军:《特殊教育热点专论》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年版



第二章聋童的特点

搞好聋校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我们要对聋生特点做深入的研究与认识。只有明确聋生的特点,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搞好工作。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时也是对聋童的特点认识不够,所以在对一些教材、教法的处理上,在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上等等聋童的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感到无从下手,这从中也就暴露出我们有些教师确实对我们的聋童了解欠缺。

目前对于聋生的特点的分析总结,有好多种认识,结合国内权威的一些专家论述及权威部门的培训资料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内容做一了解,当然了还有一些观点需要进一步的论证,科学就是在不断的反复的论证中进步的,我们的教师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是教育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也是第一手资料的取得者,所以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把握好教育阵地的科教研作用,要细心的去观察、分析、比较、总结,进一步的去论证、完善一些观点。

第一节     听觉障碍的定义

对于听觉障碍的定义,多数学者是以1987年,我国公布的《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五类<残疾标准>》中对听力残疾定义的表述为标准的,这一表述是:“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在一些文献上听力障碍与听力残疾有时做为同义词使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对于听力残疾的儿童一般称作聋童,也有称作聋哑儿童的,也有称听障儿童的。当然不同的地区也有些不尽同的称呼法,总的来说聋哑儿童这一称法在口语中运用较多,听障儿童这一称法在一些书面语中的运用较多,不论怎么称呼只是意思的表达,对于有些杂志上看到的对于称呼的争论,有些就是在咬文嚼字罢了。作为致力于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教人来说,第一坚持认识的科学性,第二坚持知识的创造性,第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最重要的。

第二节     聋童的认知特点

在了解聋童的认知特点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认知,从心理学的范畴而言:“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作用的心理活动”。我们从事聋教育的人都知道,聋童由于听力的障碍使他们对外界的事物了解受到影响。所以他们的感知活动、记忆活动、言语活动、思维活动的发展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从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只有了解聋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才能“知己知彼”服务好聋童,搞好我们的特殊教育事业。

一、       聋童感知活动的特点

感知从定义上可分为感觉和知觉。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感觉是片面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的反映,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表面认识到聋童感知活动的一些特点,有些教师在对聋童进行深入的研究后,也会认识到聋童一些深层次的感知活动的特点。曾经与好多的教师在一块探讨聋童感知活动的特点,我们有些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注意分析研究,总结了好多的聋生感知活动的特点,这一点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也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对聋童感知的特点把握的很到位,但是表述的时候却是言语文字的构建欠缺,心里知道但是表述不明白。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实践中取得的认知没有与理论结合,或者说没有以理论的精确度去推敲,所以还是要提倡我们的教师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多写一些随笔、论文,以加强理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理论的归纳水平。聋童感知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1、聋童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和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听觉的作用很小甚至没有。我们感知外界事物就是依靠视、肤、味、嗅、听五种感觉相互进行的,聋童的感觉主要依靠其他四觉这是由于聋童本身的听力障碍造成的。在聋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从视觉、肤觉和嗅觉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视觉注意力,根据学生感知的特点,发掘知识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聋童的视觉在感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游戏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等参与其中,发挥这一感知特点。

2、。视觉和听觉都属于距离感觉,但视觉在聋童感知活动的范围和深度上与普通人有差异。视觉所反映的是光学特性,听觉所反映的是声学特性。当视线限制或事物不在视力范围时,视觉就不能反映客观事物。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大量的形象是视听相结合的,给人以层次感和立体感。由于听觉的损失,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影响其感知的完整和深度。在这一点上,有一个浅显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种感知活动的特点:从事聋校工作的教工或者经常接触聋人的人都可能注意到,好多的聋生开关房门的时候,开的时候还是轻轻的,等转身顺手一关房门的时候,“砰”的就一声,这就是由于聋生开门的时候视觉可以感觉开门的速度,关门的时候他把握不住关门的力度,虽然他是想关好门,但是力度过大“砰”的一声,但是他体会不到,所以下次还是那样,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提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特殊教育投入的加大,好多的学校都利用或者即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声、光效果可以直观的反映,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完全“依靠”多媒体,无形当中造成了好多创造性教学模式与教法的“迷失”。我们在对一些新科技的应用时,不能为了用而用,而且也不能因为有了先进科技教学器材的支持以后就对以前的一些教学器具全盘的颠覆。所以说依靠科学,贴近实用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态度。

二、       聋童记忆活动的特点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些学习过的知识,在“温故知新”的时候,学生竟然忘的一干二净。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用心的去记,也不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尽力的去讲,而是我们没有深层次的了解聋童的记忆特点,并根据聋童的这些记忆特点去探究我们的教法和培养学生的学法。什么是记忆呢?记忆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先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里印迹的保持和再现。这种保持常要通过有意识的记忆。有了记忆,人们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相关的经验联系起来,使人们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统一的过程。聋童记忆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聋童的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对语音、语调及文字材料等抽象事物的记忆能力较差。这是因为聋童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印象往往比听觉印象更深。直观形象的事物,他们记忆的快、保持的好,也容易再现出来。手语就是结合这一特点,好多的手语形象的多,比如花、杯,子、裙子、高、低、厚、薄等等。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都可以考虑到这一特点,加强对于一些实物的利用,细致的对一些过程进行演示。在生字的教学时,也可以对一些象形字进行必要的解释,根据其原始形象进行过渡教学,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又能更好的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些描写、叙述性的句子教学时,给学生创设体会句子情境的意境等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也发现,聋童对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等记忆深刻。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尽量的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加法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进行运算的理解,效果就非常的好。我听过一堂记忆犹新的作文课,是一位年轻教师讲的。在上课时,她给出了学生作文题目:我们的校园。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去参观,从大门口整体的观察一直到教学楼里各教室的设置,再到食宿的餐厅位置、宿舍的各种设施的安排,还有对操场上的各种体育器材的用途的讲解。首先教会了学生观察的方法,而且在参观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写作的注意点,叙述的方法等都现场进行了讲解,等到参观一结束,好几个学生的作文便新鲜出炉了。这位老师在大家在构思写作的时间,挑了一篇作文进行了展示,在大家写作完后,全班的学生对这一篇作文进行了讨论与修改,大家在修改的过程中又一次的体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同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进行补充,教师适时的鼓励又无形中提高了大家的写作兴趣。一堂课上的相当漂亮。                                 

手语记忆是聋童的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手语既是他们学习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又是他们记忆事物和语言材料的辅助手段。他们在回忆一件事物时,往往是边说边用手语、动作、表情进行描绘。当他们遗忘时,手语、动作、表情的提示可以帮助他们再现事物形象。他们识记语言材料时,是边看边读边打手语,把静态的文字符号与通过手语描绘的形象结合起来,识记语言材料。这一聋生的特点属于“联想”,就和我们有时的“睹物思人”一样。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利用这一特点,比如利用情境教学法,也可以在识记的时候口手语结合,加强记忆。对于一些语言发展较好的聋童来说,其记忆特点接近于普通儿童,手语在其记忆中的作用也逐渐淡化。

三、       聋童言语活动的特点

言语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交际的活动,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语言是人们用来思维的工具,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人对语言的具体应用,叫做言语。聋童言语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1、聋童言语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我们都知道,幼儿呀呀学语,通过听觉感受语言的优越性与逻辑性,先口语,后书面语是健全儿童言语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聋童由于缺少了听觉的帮助,他们没能适时形成口语,一般要到入学以后才开始系统的学习口语和书面语,造成了口语和书面语一块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聋童的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模式,这也就是聋教育具有特殊特殊性的原因之一。因此,现在国家花大力气对聋幼儿进行早期的听力语言训练及早期的教育,以使聋童早期形成口语,进而有利于其入学后的书面语学习。普通儿童在上学前就滔滔不休的利用语言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用句老话概括就是“文盲”,会说不会写。就学后对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从书写和部分的释义等方面开始的。我们的聋童就学后没有口语基础,书面语也就更谈不上了。聋童在课堂学口语是从书面语开始的,是从简单的拼音、简单的字开始的,在学习初步阶段的好长一段时间内,形不成必要的言语积累,更准确的说是形不成必要的词汇积累。等到形成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后,又由于没有口语的语言逻辑基础,所以好多的学生虽然学习积累了好多的词汇,但是写不成通顺的句子。另外,部分手语对话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写句子的能力,这也需要我们进行改进。我们尝试从普通儿童“先口语,后书面语”的过程进行引申,聋童可以通过口语的教学促进句子能力的形成。值得关注的是,通过长时间对聋童写句子的研究中发现,我们可以通过纠正手语的逻辑顺序,走一条先手语,后书面语的路子。通过教学实验,证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补偿没有“先口语”造成的损失。

2、聋童交往活动过程中,注重口形及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而对于语气声调的变化感觉甚微。看话是通过看他人说话时口形及面部形态的变化,并结合讲话的情景和聋童头脑中贮存的语词表情来理解讲话人说话的内容。在语训试验班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对于聋童让其说话不是没有可能,而且部分的聋童经过训练,可以达到说话的水平,只是他们由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自己说得话如何,反馈不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没办法纠正自己的发音。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接受过系统的语训的聋儿,他们说话的语气及声调都与普通人说话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让聋儿学会看口型相比较而言就容易些。我们的聋儿将来要走向社会,手语在社会上的使用很困难,如果聋童能大概的看懂对方的口形,那么交际就容易多了。在语训试验班二年级的时候,我做过一个试验:抽了五名聋童,写了10个句子,先教学生读了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我的口形找出我复述的5句话,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答案令人满意,有三个学生全部答对,两个学生经过强化训练也过关了。我又找来一个教师,让他口形复述那十个句子,我竟不知所语,所以感觉到语训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的工作。通过这一实验也表明聋童的视觉代偿这一特点是肯定的。

四、       聋童思维活动的特点

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遇到许多光靠感知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要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思考。这种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改造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聋童思维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1、      聋童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在主导,思维发展水平较长的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究其原因是由于听力损失的影响,由于听力损失的影响,他们的语言无法正常形成和发展,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特别是抽象思维活动要借助一定水平的语言才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在人们思维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属于初级阶段。语言在聋童的头脑中并没有形象性,只有动作才有本质的形象性。所以我们的聋童在进行交流时并不是象普通孩子那种根据声调、措词的变化进行表达,而是根据动作来进行表达,他们的感情写在肢体语言上。所以适时的进行听力补偿和语言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便可促进聋童的思维发展。

我们要解决这一思维发展的瓶颈问题,还可从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让其从文字的表达方面进一步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其思维的目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的尝试用文字表情达意,特别是加强聋童利用语言文字正确、全面的表达思想、情感以及对一些事物的叙述。在聋校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尽早的进行作文写作教学,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那些通过培养,能写出连贯文章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也是很高的。

2、聋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渡期较普通儿童时间要长。抽象思维的发展一方面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做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建立在以语言为形式的概念的基础上。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概念贫乏而不牢固,因此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时间上要比健全儿童长。而且他们在抽象思维的发展的同时,仍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形象思维总于抽象思维混杂在一起。语言发展好的聋童其抽象思维的发展也会比较好。好多的时候,我们的教师觉得我们的学生“启而不发、发而不明、明而不解、解而不动”,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我们的启发不是适时的,有效的;第二,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程度,以自己认为的思维水平去要求了。

聋童的思维从单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表现在聋童的思想单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我要怎么”,而对于“因为我这么,会有什么好的和不好的结果”以至于“既会产生那种结果,那我又应该怎么做”则考虑的要少的多。好多的小一些的聋童,今天你给他帮了忙,他就觉得你好,明天你没给他帮忙,他就觉得你不好。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有的教师反映,你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就不会灵活的举一反三的变化,这也就体现了聋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明确这一特点,比如在句式的教学中通过句式的延伸,让学生大胆的去联系实际或者去想象,把句式的内容不断的深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是其一。也可以鼓励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培养加快思维活动的过渡速度,比如在一堂课上,有个教师出的量词题里有这样一个题“一(    )鱼”,好多的学生都写了“一条鱼”,很对啊,我们平时就是这么说的啊。这个老师在检查练习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么一个答案“一车鱼”,进而这位老师抓住这么一个闪光点,首先让这名学生讲了一下对这个句子的想法,紧接着对这名学生进行了肯定与鼓励,然后鼓励其他的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思维来进行想象,结果便出现了:一碗鱼、一桶鱼、一斤鱼、一盘鱼、一盆鱼、一盒鱼等等句子。好多的听课教师都恍然大悟,原来固定在我们思维里的“条”可以用这么多的词来“代替”。

总之,聋童的思维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的,我们的努力是促进其发展速度。但是这是一个长时间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发展聋童的思维也是我们教育目的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        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2、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 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章           聋校的教育教学

 聋校的教育教学与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处在同一个教育层面上的,因为聋童的特点决定了聋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知识教学的适度性、能力教育的梯度性、教学方法的多重性以及面向发展的综合性。

第一节      聋校的教育目标及课程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聋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向,是我们教育工作实施的纲领。课程是实施的教育内容的载体,是以计划的方式对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

一、             教育目标的释义

在教育学的理论中,涉及目标的概念主要有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它们的关系是:教育目标是种概念,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属概念,都是教育目标的一种,是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类别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那些身心素质。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即新课程总目标,就是基础教育学段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广义的为课程总目标(课程的培养目标),狭义的分科课程目标,即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课程目标,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或各领域的知道纲要体现出来,纵向分解为学段目标,横向分解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的制定应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依据,并体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意图。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

二、聋校的教育目标的设定

聋校的培养目标目前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全日制聋校课程设置计划(试行)》(教育委员会1993、10)、《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教育部12/1998)以及现在一些权威专家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的要求,对听力语言残疾的儿童、少年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的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具体的目标是: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以及关心别人、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具有良好的品德,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分辨是非的自我教育能力,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平等参与的意识,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语言文字的阅读、表达能力,计算的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方法,了解自身的缺陷及补偿办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兴趣和爱好。

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的能力,掌握某些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的职业道德,提高劳动、就业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下,聋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1、着眼于聋童个性的整体发展。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做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教育满足适应社会发展的辨证需要。

2、 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我们的教育“只有毕生,没有毕业;只有结业,没有结束。”教育的基础性是基础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根本特性。新课程是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上,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相对与我们的聋童而言,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是要学会学习,提高自身的终身教育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坚持和突出素质教育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普通教育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的精神,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顽强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我们的聋生缺少的就是这种创新的精神,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我们也看到,好多的大学生就业都困难。现在不是不需要知识不需要文化,而是需要能用自己的知识文化创造性的工作的人才。知识与文化和个人的素质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们的聋生既要有自立自强、身残志坚的意志,还要有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考虑到这一点,进行培养。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教育肩负着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的使命。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健康的学习、健康的生活,而不能不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压抑的生活、学习。

总的来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载体那种意识,改变为学生是主观能动的会利用知识创造的人才。

四、聋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编制的教育内容,或在保障青少年一代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也就是说,课程是以计划的方式对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

那么,课程编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它包含那些因素?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对于课程的编制依据那些因素,杜威和泰勒都有明确的回答:学生、知识和社会。对于课程的设置,“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建议:课程应进一步多样化,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或职业生活与继续培训之间应建立进一步的联系,这种灵活性必将有助于减少血液失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实行)》中,对课程做了如下规定:

根据培养目标和聋儿、少年的身心特点,课程计划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以国家统一安排为主,部分课时由地方安排。学科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分科为主,适当增加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开设选修课。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补偿其听觉缺陷,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一)           国家安排课程

1、学科

全日制聋校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理科、律动、体育、美术和劳动等十科。所有学科都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全面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

2、活动

活动是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科相辅相成,都是落实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活动包括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兴趣活动、个别矫正、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地区、学校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思想和道德教育,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才干,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地方安排课程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需要作出安排,可以开设文化科学或劳动技能的提高课、选修课或专题性的短期课,也可授权学校根据需要确定,以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三)有关课程的几个说明

    1、聋校必须积极实行分类教学。要根据学生听力损失状况及补偿程度,实行分班或分组教学。对重听及听觉补偿程度较好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助听设备,在各科教学中形成和发展他们听、说能力。听觉损失严重且频率补偿不全的学生,各科教学也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书面语能力列为教学任务之一。

聋校的教学语言应以口语为主,凭藉课文,使用手指语、手势语、板书等多种语言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听力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思想品德、语文、自然常识、理科等学科,都要在本学科总课时中留出适量的课时,由各地安排乡土教材教学。

3、农村聋校的语文科应加强应用文和农村常用字的教学。数学科要联系当地生活实际进行运算教学。

4、学校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志愿和本地的情况,对九年级的课程计划作相应的调整,实行分流教学。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应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劳动技能教育或进行岗前培训。对于准备升学的学生应安排较多的时间补习、复习功课。

 


 

 

第二节      聋校的语文教学及课改

聋校语文教学肩负着聋童发展口语及掌握语言文字工具,让他们解脱社会交往障碍,发展抽象思维、智力,提高思想认识,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学会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健康人一起充分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所以说聋校的语文教学是一项对聋童意义十分重大的教学工作,也是聋校教学中一项艰巨而标志性的工作。

一、全日制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聋校课程计划》中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中对语文教学任务作了以下规定:

进行发音、听话(看话)、说话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话(看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并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语文课进行语言训练、阅读、叙述、作文、写字等教学。

语言训练课以日常生活用语为教学内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语言能力;对听觉频率补偿不全的学生进行看话训练,借助看话和书面语形成初步的语言能力。

阅读课要求学生能读懂日常应用文和通俗文章,有初步分析、概括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叙述、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说或能写一段话。能写日常应用文和简短的记叙文;能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社会交际。

写字包括写铅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要注意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二)           发音、听话(看话)、说话教学

这是语文学科特别强调的对聋童进行口语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它除了发音、拼音集中在低年级进行外,听话(看话)、说话教学,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高聋童的听话(看话)、说话能力。

听话(看话)能力、说话教学,对聋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一部分聋童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可以直接用口语与人沟通。对听力损失严重,听觉补偿不全的聋童,通过看话、说话教学,形成他们的口语能力,藉以掌握书面语的规则,克服长期以来聋童书面语表达时词语颠倒、语句不通顺的问题。

听话(看话)、说话教学内容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听话教学要借助助听设备,开始时要进行必要的听能训练。看话又称读唇,一般指聋童通过眼睛观察说话人嘴巴的动作,来理解说话内容的一种技能。它是听力损失严重,听觉补偿不全的聋童体会语言,学习口语的手段,是他们与人沟通的一种语言能力,也是聋校重要的语言工具。看话教学要视听相辅,要重视积累学生的语言材料,它有助于提高聋童的看话能力。说话训练要注意句子完整,意思连贯,停顿正确,语速中等、流畅;要注意说、写并举,检验聋童说话是否完整、正确,对语音不清晰的聋童更应如此。

(三)词(字)、句、段、篇的教学

词(字)、句、段、篇的教学,是对聋童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任务的纵向发展安排,又按它的顺序在各个年级段作横向的教学重点安排,要求聋童具有语言文字的听(看)说读写能力,即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它的顺序是:一年级进行发音、拼音、学词识字、学句教学;二年级以学句为重点;三年级在学句的基础上向句子顺序的教学上发展;四年级以自然段的教学为重点;五年级教学意义段;六年级开始学习给结构简单的课文分段,编写段落大意;七、八、九年级在前六年的基础上进行篇章教学,学会给课文分段,编写段落大意,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完成《聋校课程计划》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

关于表达能力的教学程序,“语文训练”课有专用的教材,进行听觉口语能力的教学和训练。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句子练习,说写句子,说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中年级的叙述,以及基础训练中的听话(看话)说话,对话;高年级的作文,有关指导写作的“读写例话”,以及基础训练中的听话(看话)、说话,都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教学内容,它和阅读教学相结合,运用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语言、篇章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

聋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音(文字)与语义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从形象上去理解一个简单的意思比较容易,从动作演示中去理解一件事的概况基本上能通情达意。但要从语言或文字上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就困难的多了,掌握事理和语言逻辑更是难点。这个难点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聋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句、段、篇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聋童有听(看话)、说话、阅读、作文能力,积累词句、篇章材料,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教学中要立足于聋童未来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人际沟通),注重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多读、多练和积累。

(三)           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这是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原则也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从课文内容所描述的具体情节中受到感染,从课文内容中赞扬思想行为引以为学习的榜样,从课文内容中阐述的道理分清是非,提高聋童的思想认识,指导他们的品德行为。对于有语言缺陷的聋童来说,教学中要先帮助他们理解语句的内容,才能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审美教育也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进行。

二、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看聋校语文的课改方向

当前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并进入了关键时期。这次改革是在世界教育、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严峻的挑战下进行的,是基础教育一次不同寻常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变革。相对于普通教育轰轰烈烈的课改而言,尽管课改的飓风已经掠过教育的每一个层面,但是特殊教育,特别是做为特殊教育的一个大块――聋教育,它从表层意义上看,依然犹如一潭死水。聋校的课程依然如故,现行的聋校语文课程设置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现代课程观?当然特殊教育这一块一直以来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经验模式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的“拿来主义”养成了特教行业的“等、靠、要”,其实特殊教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特”,我们要立足“特”字做文章。拿来普通教育的经验模式往特殊教育上套,死搬教条,搞的我们好多的教师总是怨声载道。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我们的缺点与不足在哪里?我们要改进,普通教育的课改经验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又不适用?其实些问题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

《义教课程标准》重申: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的: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的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且语文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现行聋校语文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不足

语文学习资源与渠道的综合性不足。现行聋校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与渠道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狭小,缺少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配合。这就影响了学生综合性的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聋生语言能力的深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行的聋校课本中,语文与语训结合的不够,内容重复、知识的呼应很是不足;语文与数学的结合也是这样的,特别是低段的教学中,数学的要求要远远超出语文学习的认知水平,这里要指出的是,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来说,学前已经接受正规的的学前教育,更重要的他们是在有言语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语文学习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不足。现行的聋校语文课程不管是在学习内容上的综合还是学习形式的综合上,都显得比较单薄,缺乏力度。

2、积累性不够

字词的积累量不够。现行的聋校语文课程低年级的识字量只有851个(1册85个,2册264个,3册260个,4册242个),新课程对低年级的要求是1800个。

阅读的积累量不够。这也是现行聋校语文课本的弊端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现行的课本要求是1――6年级是以字、词、段的教学为重点,我们的聋童由于自身缺陷也没法通过听觉感官获取信息,视觉感官的利用又受到认知能力的影响,所以阅读能力也是众所周知的。通过国内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词汇的积累,聋生的阅读是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的。所以我们需要改革聋校的课程设置,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积累的实践运用量不够。学知识和用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用知识更是知识的更深层次上的记忆与积累,是知识的升华。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无法给学生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而简单的考核和简单的作文活动是无法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的,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兴趣的养成。

3、探究性缺乏

从当前的聋校语文设置来看,就是一本本的“食谱”,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一幕了然,老师学生按部就班。好多知识的提出,缺乏知识的探究基础,缺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四、聋校的语文课应该怎么进行

(一)           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1、             选用的教学方法要适合聋童的学习语文的特点

聋校的语文教学中选用哪种方法,除了从语文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考虑之外,更要从聋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去考虑。

①、应该广泛的利用学生的残留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器官去直接感知事物,让他们与语言文字描述的对象去发生联系,去认识他们,从而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和课文内容。因此演示法是最适宜的。“依文学语”是聋童学习语文的特点,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充分的利用读书指导法。对于聋童的语文实践环境的创设而言联系教学法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②、运用语言为基础的教学法时,运用的语言必须是聋童具有感知经验的。在运用直观教学法时,要注意和相应的语言结合起来。尽一切可能的让学生语言这一完整的手段去理解、掌握知识。

③、聋校语文教学不能只用口语讲解知识,也不能在教学中只采用一种方法。否则就会出现聋童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对聋童具有特殊意义的直观教学法和读书指导法运用的很不充分,而单纯的用口语、手势语讲解课文,以及缺乏掌法的提问现象很普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需要迅速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直观教学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①、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童获得充分运用感觉器官,观察、接触所要学习的事物的本身,或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童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精确。

②、直观教学符合聋童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当聋童对于抽象的概念还不能通过语言来理解,如果能得到实物或形象的帮助,他们就容易理解了。

③、学习使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直观教学法使得学习内容和客观事物形象直接联系,能帮助聋童正确的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聋童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能力。

④直观教学可以使聋童感到把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去表达的必要性,能唤起聋童学习语言的主动要求。聋童学习语言,总是以感性的形象作它的来源的。只有创立了形成各种感性形象的机会,语言就能成为聋童传递知识最完善的方法。

⑤多媒体是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添置,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聋校发展起来,多媒体对聋童的学习语言文字十分有利:它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动态画面,把情景搬进教室;它可以将画面和语句结合紧密,画面、文字、声音同步显示,也可以随意选取。它不仅对聋童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而且对训练聋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3、读书指导教学方法是聋童学会阅读的重要方法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运用读书指导法能有效的提高聋童的阅读能力,切终身受用。因为:

①、语文是聋童学习语言的依托,教师用它指导聋童正确的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聋童边读课文,边进行思考,适合他们视听相辅学习语文的特点。

②、聋童在学校毕业后,书籍就成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最可靠的朋友和教师。读书指导法可以培养、提高聋童读书的能力,教会他们运用读书的方法去吸取更多的知识。

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运用的方式是读、讲、议、练。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读与练相结合,以读为主。

读书一般按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相结合,让聋童从整体上读懂文章,也可以让聋童细读文章中主要部分的情节。

运用读书指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读书指导法旨在指导聋生读书,学会读文章的方法,培养习惯。教师要把学生的视线集中到大字课文上,指导他们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意思,引导他们从课文叙述的情节去理解文章的条理、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②要加强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要正确的读,读出情节,读得流畅而有表情。

③、要注重读书方法得指导,逐步培养聋童独立阅读的能力。对聋童来说,具体的记住几篇课文还不够,而最需要的是,是使用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更多的书。读书方法的指导是渗透在读练课文过程当中的,不要说理的、标记式的去讲读读书的方法。

4、谈话教学法是促进聋童积极思维的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正确的组织谈话,可以促使聋童积极思维,进行智力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也可促进他们的对话能力。

运用谈话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抓住课文内容,应符合本年级的教学要求,能为全体学生所理解,而且能引起聋童积极思维。要坚决克服当前的把问题设计的太易、太难,零碎、杂乱,教师问无章法,聋童无所适从的现象。

②、教师的问话应该向全班的聋童提出,组织全体聋童积极思考,要多请几位聋童回答,教师不要只对冒尖的聋童提问,检验、纠正答案尽可能的不要由教师代替,使学生处于客座的状态,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③谈话必须在聋童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这时的谈话才能是启发式的,才能式生动、有效的,否则,谈话就会出现艰难的从聋童那里挤牙膏式的“搜索”答案,这时,聋童的回答常常是无奈而杂乱的。

④、进行谈话不要急躁,应给聋童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又不是任意拖延时间。当聋童有困难时,可让他坐下来想一想,或教师做必要的帮助,注意保护聋童的积极性。

⑤、在教学中单独运用谈话法是很少的,它往往与读书指导法等相结合的运用。

5、练习教学法是培养聋童语文能力的有效的方法

聋童要把学习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要通过练习,要使技能巩固下来也要通过练习。练习对培养和提高聋童的语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运用练习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练习的内容必须是聋童已经了解的,否则就无法进行练习。练习要抓住主要内容、基本技能。达到什么标准,要向聋童讲清楚,标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适合大多数聋童的基础。

②、练习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练习要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联系要正确、迅速。练习内容也要因人而异,使每个聋童在练习中获得成功,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③、练习要经常、反复,才能巩固聋童的能力,防止回生和遗忘。

④、培养聋童自己检查练习作业的能力和习惯,要让他们在自查练习作业中判断正确和错误,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要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要善批,减少代为改正,培养聋童自己动手改正作业的能力和养成改正作业的习惯。

 


 

 

第三节      聋校的数学教学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应用也十分广泛。聋童走入社会独立生活,从事的生产劳动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另外,对数学的学习可以发展聋童的逻辑思维;而且对于我们的聋童学习其它的知识也是一门奠基性的学科,是基础学科。

一、聋校数学教学的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中对数学的教学任务作了如下规定:“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的技能,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及计量、统计、记帐的初步方法,具有代数、平面几何的初步知识和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 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科”的总要求中提出:所有学科都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全面的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

二、当前聋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课缺乏情景教学

我们的聋童尤其是低年级的聋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的题材、概念、术语的理解有困难,教师采用实物、教具的演示、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象的形成,而且会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

2、数学的教学与学习语言没有很好的联系

数学教学语言与语文课不同,是围绕数学知识的讲授来进行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意,或对题目中的关键性的词语有较完整的认识。如果数学课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不花费一点教学时间,将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语言,不只是应用题的任务,解答文字题,演算试题,都应十分重视让学生读题。否则,学生即使学会了运算,也因为不了解题目的要求,独立运算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

3、数学课无法与思想品德教育挂钩

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贵在自然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形成有机渗透。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讲文明、有礼貌、热爱祖国等等思想品德的教育。

4、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不足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尽管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它常常被数学题材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掩盖,导致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消弱。因此要认真的挖掘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事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掌握概念就是背诵文字

好多的教师认为,个别学生在某些题上表现出的缺点是因为对概念的掌握不牢固。部分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背诵概念,其实概念的认知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

6、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决定了学生总是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出错,在智力程度不同的学生中经常的出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少的教师都简单的归咎为学生的智力不好,运算能力太差。其实,造成学生的计算出错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与我们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教师没有及时的预防和矫正,比如连计算都不会的学生,教师仍然要求他们做文字题;二是没有形成熟练程度的技能,一般来讲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练习量;三是没有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细心的习惯。大量的计算错误是由于学生学习态度的不认真、粗心、潦草造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严谨的学风和学习习惯的基本策略就是严格要求,抓到实处并持之以恒。

三、当前聋校数学课改的方向

1、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内容的呈现一般体现“创设问题的情景――学生主动探究――建立数学模式――建立教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学习,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构建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力图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倡并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做出有用的策略。因此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发展学生的数感,也就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学习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识活动过程。由于学生自幼所受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不同,因此认识事物和相应知识的策略、方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该怎样解决,这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就会多样化出现。我们要彻底的摒弃教材的设定算法、教师的示范算法、学生的模仿算法、训练的强化算法的计算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用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算法,在交流中评价、确认和修正算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创造”的算法,逐步的引导优化算法。这里不强调学生采取同一种算法,不是不要求学生对多种方法的掌握,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提倡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索。

3、重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的安排,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空间与图形,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的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我们在安排教学的内容时,一方面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内容做为题材,以利于学生主动的运用测量、计算、猜测、实际操作、位图变换和代数化等手段进行主动探索,从事学习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及里的进行知识点的分解掌握。就是说要注意知识的逻辑有序性和知识的拓展性。

4、重视实践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时重要的,但更要培养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包括数学应用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从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的教学要担负起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要对与数学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及一些定义的来由加以介绍,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知识的发展对综合性的要求使的数学与其他的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成为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从数学的知识入手,还要从自然、科学、人文等许多的学科中选取学习资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加深理解数学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聋校的数学课应该怎样进行

1、正确运用直观媒体,形成数学概念,提高理解能力

①、运用直观媒体,形成数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是感性知识。对聋校来说,形成概念必须采用直观媒体提供感性材料,形成形象化的概念

②、运用直观媒体,理解题意。

2、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①、数学教学知识和教学数学语言相结合。

②、训练口述解题过程(计算过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重视训练,培养能力,形成熟练技能。

①、训练20以内加减法和九九表内乘除法的熟练口算技能。

②加强应用题的解题步骤的训练,突破聋童解答应用题能力差的难题。

4、指导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教学中要让聋童自己动手,联系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②采用现场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2、             王镜虞   《王镜虞教育科研文集》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4年3月第一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