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八)

 檬梓桥 2010-03-30

 

(
(六)自汗患者男性,42岁,军队干部。证见自汗恶风寒,稍一风吹即冷汗大出,心悸乏力,头晕,腰腿酸痛,腹胀,胃纳不佳,尿短黄,大便秘结,病已一年,住部队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诊其舌质稍红,苔白,脉弦,两寸弱。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浮小麦45克、甘草9克、大枣4枚、糯稻根30克、黄芪12克、太子参15克、云苓15克、白芍15克。服上方20剂。再诊时诸证好转,恶风汗出已少,精神、体力见佳,舌红,有齿印,苔白稍厚,脉两寸弱,关尺稍弦。照上方加白术6克。服7剂后,除迎风仍有小量汗出,睡眠欠佳之外,其他症状均已消失。再服前方15剂而愈,追踪两年半未再复发。此证以自汗为主证,汗为心液,心悸、腹胀、纳差等均属心脾两虚,故甘麦大枣汤之麦用浮小麦,取其能敛汗。四君子汤初不用白术而加白芍,因其舌红,便秘。加糯稻根与黄芪,以固表敛汗。
8 ]6 C' Y/ U4 C& Z+ V& g本方为治脏躁的有效方。方中甘草甘缓和中,小麦养心气,大枣健脾补中,药虽三味,心脾并补。《本草经疏》论小麦,认为除养心之外,“肝心为子母之脏,子能令母实,故主养肝气”。
2 \0 |* y- B+ ^中医中药交流网《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又能缓肝急。故甘麦大枣汤除补心脾之外,还兼治肝。本文第一、二例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效如桴鼓。可见,前人经验之可贵,值得继承与发扬。
3 e& ~! [7 W: A8 e其他病例,虽然主证不一,均以甘麦大枣汤为主进行治疗,或兼治肝,或兼补气固表,或兼和胃除痰。虽治疗稍费时日,但能收到效果。这是甘麦大枣汤的变法。所谓变法亦不离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即抓住有心脾之虚象,病证特殊又与神志方面有关者,分清有关脏腑的主次与其他方药合用。看来这一类疾病不仅是功能紊乱问题,而是脏腑本身先有所不足,外加损害,致脏腑受损不易恢复,所以治疗费时。
0 r/ Z- h" o! x8 x( R运用甘麦大枣汤为主,能治疗多种疾病。可见本方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养心安神,甘缓和第四卷138中。邓氏认为此方有调阴阳、和营卫的作用。但在治疗中必须根据脏象学说五脏相关的理论,抓住心、脾、肝三脏以及他脏之间矛盾的主次用药,务达补益心脾以振元气,调阴阳之目的。+ N, q6 O2 ^) ?) V
四、论治黄疸黄疸的论治,在中医学的宝库中,内容甚丰。但邓氏在近年会诊一些黄疸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医生,着重辨病而忽视辨证。黄疸指数一高便重用茵陈、栀子、大黄、虎杖等一大剂。
, Z6 Y# Q- L9 S+ W+ g6 h1 H! D诚然,急性重症肝炎引发的黄疸,往往需要大剂清热解毒才能解决,但不能只看化验单而忽视辨证论治。其会诊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一患者,体质素差,有胃病史,黄疸已月余,住院期间服用大剂茵陈蒿汤加味:茵陈60克、栀子15克……,但黄疸指数还在120单位上下!会诊时,诊其面色黄而欠光亮,消瘦,皮肤痒甚,胃纳差,大便条状,色略黑,不黄亦不白,舌嫩苔润,脉弦不任重按,是邪未退而脾胃已伤!处方以四君子汤扶其脾胃,选用味带芳香之土茵陈15克及兼能散瘀消肿之田基黄15克以退黄,佐郁金以利肝胆,服后纳增痒减。后因输液反应及饮食不当而呕吐,继而消化道出血,医院为之输血并邀再诊,急予西洋参12克炖服(血脱益气之法),仍予健脾为主退黄为辅并加止血之药以治之。守方加减,黄疸消退而病愈。+ k" t) e: Q$ S
目前杂志文章多倾向于用固定之方法治疗多少病例、疗效多少为满足,忽略讨论中医之理论与辨证。大批病例之统计以说明中医药治疗之效果,这是很需要的。过去对中医中药的疗效缺乏统计学处理,没有能说服人的数据,是我们之短。但取长补短,不能丢掉原有之所长,应对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加以论述,使人读后知所运用。
4 K7 d% J6 i4 M. }7 O) _. i近来有人反对“医案”这一形式,认为这是落后的方法。其实自宋元明清以来,不少名医医案是临床医生不可少的参考书,直至今天仍可以看作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临床教材。例如叶天士《临证指南·疸》,蒋式玉的按语就很值得一读。又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的疸论中,能从前人的医案中抽丝剥茧,上升为理与法,功不可没。吴氏之论,至今对后人还是很有启发的。吴氏自注:“以黄疸一证而言。《金匮》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先审黄之必发不发,在于小便利与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再察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内发,或因食谷,或因酗酒,或因劳色,有随经蓄血,入水黄汗,上盛者一身尽热,下郁者小便为难,又有表虚里虚,热除作哕,火劫致黄。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于是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湿在下,以苦泄,以淡渗。如狂蓄血,势以必攻,汗后溺白,自宜投补,酒客多蕴热,先用清中,加之分利,后必顾其脾阳。女劳有秽浊,始以解毒,继以滑窍,终当峻补真阴。表虚者实卫,里虚者建中。入水火劫,以及治逆变证,各立方论,以为后学津梁。至寒湿在里之治,阳明篇中,惟见一则,不出方论,指人以寒湿中求之。盖脾本畏木而喜风燥,制水而恶寒湿。今阴黄一证,寒湿相搏,例如卑监之土,须暴风日之阳,纯阴之病,疗以辛热无疑,方虽不出,法已显然。奈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是如酱相似。以为得治黄之扼要,殊不知以之治阳黄,犹嫌其湿,以之治阴黄,恶乎可哉!喻嘉言于阴黄一证,竟谓仲景方论亡失,恍若无所循从。惟罗谦甫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仲景寒湿之旨,出茵陈四逆汤之治。瑭于阴黄一证,究心有年,悉用罗氏法而化裁之,无不应手取效。6 @0 B, h- q# H6 a  o
间有始即寒湿,从太阳寒水之化,继因其人阳气尚未十分衰败,得燥热药数帖阳明转燥金之化第四卷139而为阳证者,即从阳黄例治之。”从上述这段文字可见,吴鞠通既虚心向前人学习,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能深入研究前人的医案,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炼出理与法,总结出方与药,实是难能可贵。
" \% a3 C& q, e: nwww.fs999.com五、略谈治疗急腹症今天治疗急腹症所采用的治法及方剂,有些早已为汉代医家所运用。如治疗肠梗阻的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大柴胡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都是《伤寒》、《金匮》的方剂,可见汉代医家对急腹症的治疗已有一定效果的治法与方药,并对后世影响颇大。颠簸疗法治疗肠扭转,是近年来的一大发明。但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已用此法加捏脊疗法以治疗急腹症了。如《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又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头项乃止。未愈更为之。”足见祖国医药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值得我们去发掘、继承与发扬。现就个人的临床实践谈些经验体会。中医中药交流网: W2 g  @3 o% v
(一)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来势凶急,患者腹痛难忍,煎药费时,应先施针刺,在阑尾穴(足三里穴之下方压痛点是穴)用泻法深刺之(用一进三退的泻法),运针一二十分钟,接电针机半小时,再留针一小时。此时病人痛已大减。然后进大黄牡丹皮汤一剂,若3小时不泻下,可再煎一剂服之,意在必泻下,泻出物如黄泥或带红色,不忌。每天一剂,一般3天症状已消失,但仍宜服药3剂,以求根治。曾有人认为中医治疗复发率高,倒不如手术能根治,其实是未治彻底所致。故当症状消失,白细胞亦已正常,而患者舌苔仍白厚或脉仍数者,则应服至苔薄,脉不数才能停药。具体方法如下:1.单纯性阑尾炎(1)刺阑尾穴(双侧),手法如上述(一连3天,每天一次)。
0 O1 {$ E. _: H& l9 J: _4 J6 f9 ~" vwww.fs999.com(2)方药:生大黄9~15克(后下)、蒲公英15克、冬瓜仁30克、桃仁9~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芒硝6~9克(冲服)。水煎服,每天一剂,重者一天两剂。
4 ~8 N$ n/ i; I, ?" ]$ z/ `(3)治疗3天后,一般病者多已无自觉症状和腹部体征,可随证加减再服3剂。或用大黄四逆散(自拟方):生大黄9克(后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柴胡9克、赤芍9克、枳壳6克、丹皮9克、甘草6克。若脾虚、气虚者,可加大枣或党参、黄芪之属,但不宜重用,以免滞邪。/ l% y  F& i  P2 Z
2.阑尾脓肿可按上法治疗,并加三黄散外敷。方法是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在阑尾脓肿处,药干即换,若药未干,可在12小时内将药取下搅拌一次再贴上,24小时后换药。# _3 [0 P: G5 F& f, X2 b/ p! D: m; p
3.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1)针刺阑尾穴如前法。5 V; f2 b6 o! ?$ M( e% ]
(2)用地胆头90~100克,水煎约200毫升保留灌肠。
( F2 u. I5 z6 H$ }7 Y2 r(3)外敷三黄散(如上法)。* \* n4 _" Q( \8 n* a: m
(4)内服方药:生大黄12克(后下)、桃仁15克、冬瓜仁45克、银花30克、蒲公英18克、连第四卷140翘30克、皂角刺15克。水煎服。每天1~2剂。
) J3 G, ^8 ]2 g* W1 `(5)症状消失后,可加减上方再服数天,以巩固疗效。最后用健脾法,如四君子汤合四逆散之类数剂,以作善后。www.fs999.com5 j, a& A7 C  \: P" L. g
(二)慢性阑尾炎可用大黄牡丹皮汤:生大黄9克、丹皮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芒硝6克。待疼痛发作时服3~5剂,如此停停服服,可以治愈。
1 S& T( C6 v# j8 P& w7 G中医中药交流网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则可按急性阑尾炎处理。方法同前。
1 x6 m0 g, g/ G9 e) s(三)胆道蛔虫本病属中医“蛔厥”的范围。确诊后,可按下法顺序治疗:1.选粗针针刺四缝穴,每穴捻转1分钟,并挤出水液或血点。同时给予葡萄糖滴注,患者多在输液后开始安静。. y* y3 [* j' N) T! E+ g0 I! `
2.食醋30~50毫升微温服。如无食醋可用30%醋精稀释100倍,每服30~100毫升。3 ^9 ~( U# q5 ]$ A3 I
3.煎服胆蛔汤。本方是下乡巡回医疗时所拟,曾刊于1974年版《方剂学讲义》中,疗效尚好。本方有安蛔与驱蛔作用,是治疗本病的主方。3 \" N2 N$ E9 D& D
方药:乌梅12克、槟榔18克、使君子30克(打)、榧子30克(打)、苦楝根白皮15克、郁金12克。水煎服,每天1~2剂。
$ V$ z4 @6 u5 w2 c0 Q0 l中医中药交流网4.如患者出现发热,黄疸,可另加鸡骨草、柴胡、茵陈、郁金、大黄之属治之。
% f' b) f2 w0 t9 r% w- D# R3 Z4 U5.宜禁食1~2天。
/ Z; O3 n- H. Q, h2 N(四)胆囊炎与胆石症中医无胆囊炎和胆石症之病名,但可根据胆囊炎与胆石症的证候辨证,得出治法。本病近似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结胸发黄”证,一般属于肝胆郁结兼湿热内蕴的一类疾患。如胆绞痛,是痛有定处不移,痛处近胁部属肝胆部位。此病常见为寒热往来,是少阳胆经病证的特征之一。
) g, W* g7 J0 B9 N8 {2 u出现肠胃症状,则是肝气郁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由于湿浊停留,郁湿化热,而成“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黄疸。关于此病服药治疗的报道不少。如遵义医学院、天津南开医院等的排石汤,证明均有效。最近报道用服药加电针治疗,效果也不错。- R" t* u+ }( b1 V8 M* I2 f( i7 P
个人认为,此证苦寒药不宜常用,否则易损伤脾胃,影响病人体质。特别是慢性炎症时期,过于苦寒攻下则有虚虚之弊,此时的治疗方法,应舒肝利胆排石兼予健脾活血。可常用以下方药:柴胡9克、太子参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12克、白芍15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中医中药交流网0 G" \( S: s: k- C" a  W
热盛者去太子参加黄芩、栀子;湿盛者去太子参加茵陈、木通;大便秘结者去太子参加元明粉、枳壳或大黄;脾虚者加云苓、白术。上方可以多服,病人脾得健运,疼痛减少,饮食增加,身体自复。以后可以每月连服五六剂或每半月内连服四五剂,以防胆石停留引起复发。上方已治愈多人,其中有些是手术后疼痛一再复发,拟再进行手术治疗者。
' g; c9 f) h3 T# P7 g" l! w第四卷141(五)尿路结石尿路结石与中医的石淋证基本相同。本病往往引起急腹痛或肾绞痛之症状。中医认为此病的病机,是由于湿热下注,蕴蒸日久所致。治疗宜用利水通淋法。用方如八正散(车前子、木通、瞿麦、蓄、滑石、甘草、栀子、大黄)之属。单味药如金钱草已有很多报道,肯定有排石的作用,近人多用。邓氏不太赞成多服大剂清利湿热之药,原因是往往石未攻下而正气先伤,因而喜用导赤散加减。方药如下:金钱草30克、生地15克、广木香6克、海金砂3克(冲服)、小甘草3克、木通9克。此方有生地,能利水而不伤阴。若小便刺痛,可加小叶凤尾草24克。此外,琥珀末或砂牛末可与海金砂交替使用。砂牛与鸡内金有化石的作用,宜研末冲服。
8 ^4 l2 K* G0 Y; v( r6 Hwww.fs999.com对于肾绞痛或腹痛甚者,可当即用拔火罐法治疗,其效如桴鼓。痛在腰背者,罐口放在腰痛部痛点处(罐口余部偏于下方);痛在腹部者,罐放腹部。此法不仅能止痛,而且能使结石往下滑。曾治一病人,3次绞痛,拔罐3次后使结石落入膀胱。' ^" d. n0 Y, z+ w3 z
此病虽因湿热所致,但有些病人因久服清利之剂,反见虚寒之象,此时的治法,则应更改。中医中药交流网4 U' ^$ g4 V, @$ A
有些属气虚的要在排石药中重用黄芪;有些肾阳虚的,则需附桂或附桂八味丸加金钱草、琥珀末之类治之。总之应辨证而加减化裁,不可执一。$ H9 t: a  |7 N; z* O3 _% l
(六)肠套叠此病多发生于体胖色白的婴儿。体胖色白形似健康,其实多属气虚体质,为气虚脾失健运,转枢逆乱所致。治疗方法为:1.方药:旋复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党参9克、炙甘草5克、生姜两片、大枣3枚、法夏9克。
/ _3 H# L/ \! V: [' a/ J中医中药交流网上药慢火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4 m8 g4 e; i1 ?7 u) Q! {
2.用蜂蜜100毫升,加开水200毫升,待温度为37℃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曾治两例,一次即愈,效果甚佳。4 _5 [+ o1 w7 y1 f9 b) i
(七)蛔虫团梗阻本症临床表现多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常兼吐蛔。腹部可扪到绳索状团块,但易改变形状和部位。www.fs999.com! o0 W$ L/ z3 j7 @6 r4 P$ j
治疗可按以下疗法:1.花生油或豆油30~40毫升,或用食醋30毫升,口服或胃管给药。
4 S8 l1 H- g/ H! E7 i8 z% M中医中药交流网2.针四缝穴。用粗针,每穴入针后捻转1分钟左右。
" h- J- j! @6 _* m3.上法治疗约1~3小时后,再服胆蛔汤以驱蛔。0 P2 E1 {) j7 H& @: [
第四卷142经验方( I  b2 R6 l  Y. n# d$ {4 {/ R: x
一、慢肝六味饮
* s6 a( I6 U1 ]  W+ j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川萆10克、黄皮树叶30克。
' o# n  I' _/ S+ j. J5 ^功能:健脾化湿浊,扶土抑肝木。
) b) M- w! s& t* ]主治:脾虚肝郁症见胁肋疼痛或不适感,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少气自汗,食欲不振,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虚弱或弦细(慢性肝炎)。
2 H; M# N  d0 k' c7 p方解:本方取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用川萆入肝胃两经升清降浊,黄皮树叶以疏肝解毒行气化浊,或用大青叶代用之。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浊,扶土抑肝木之功。www.fs999.com( Q# [( ~* b2 \: s9 p5 I( ^
煎服法:水煎,每剂药煎二次,日二服。www.fs999.com0 j/ @( D5 H: T$ r2 `1 J! z
禁忌:油腻、辛辣、郁怒气恼。
3 `9 }5 [" ]  U. C4 H7 W中医中药交流网加减:湿重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苡仁15克。肝郁甚而见胁痛明显、烦躁易怒者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肝阴不足而见眩晕、失眠、梦多者加桑寄生30克、桑椹子15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肾阴虚而见腰膝酸痛,舌嫩红苔少,脉细数者加首乌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4克,白术易淮山。黄疸者加田基黄30克、溪黄草30克或金钱草25克、土茵陈25克。
4 z# ]5 t, [$ B. b, a& ewww.fs999.com血瘀者加丹参15克、茜草根12克、桃仁10克、虫6克。中医中药交流网# m) N0 |# ~' \, ~, x' i3 |
二、软肝煎
" w. \, ]& }! `8 p; x! R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川萆10克、楮实子12克、菟丝子12克、鳖甲(先煎)30克、土鳖虫(研末冲服)3克、丹参18克、甘草6克。www.fs999.com( [. E  }1 z9 y! Y
功能:健脾护肝,化症软坚。# `, H+ f9 a  D6 C
主治:积聚、症瘕(早期肝硬化)。( U' n1 x! d; L- v  d. V
方解:软肝煎与慢肝六味饮乃姐妹方,均取义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六味饮治慢性肝炎,健脾为主,配黄皮树叶以疏肝解毒,行气化浊。早期肝硬化,病久伤及肝肾,故在慢肝六味饮之基础上,加楮实子、菟丝子、鳖甲以养肝肾。病已及血分,故用土鳖、丹参以祛瘀活血。
* c1 x- u4 ]/ o' E6 E% }中医中药交流网煎服法:水煎,每剂药煎二次,日二服。
, m; Q2 @# L% f# iwww.fs999.com禁忌:油腻、辛辣,戒烟酒。
6 n- \6 x" G) |加减:酒精中毒性肝硬化加葛花30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若硬化较甚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阴虚者去川萆,加淮山药15克、石斛12克;黄疸者加田基黄30克。白蛋白低,或A/G比值倒置者可用鳖或龟约500克加淮山30克、苡仁15克炖服,每周一次或10天一次,注意不要食滞便可。
  u0 a2 j5 x; B5 t3 @" ~www.fs999.com第四卷143三、强肌健力饮. C+ K" N& z: P1 _! ~
组成:黄芪60克、五爪龙6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归头10克、陈皮3克、炙草5克。
3 J/ g, ^! N) m( _8 ^0 ^功能:补脾益损,强肌健力。1 s6 z: `3 j9 @0 o  T& o* J
主治:脾胃虚损之睑废、痿证、大气下陷(重症肌无力)。
& T; u6 `" ^5 V+ E2 D方解:方中重用黄芪,甘温大补脾气,以作君药。五爪龙粤人称之为“南芪”,与黄芪南北呼应,功能补脾益肺,生气而不助火,与党参、白术同助黄芪,加强补气之功。血为气母,故用当归以养血生气,与上三药共助黄芪以为臣。脾虚气陷,故用升麻、柴胡司升阳举陷之职。脾虚失运,且重用补气之品,则须防气滞,故用陈皮以反佐,达理气消滞之的,与升柴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任使药之职。本方源于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但又有异于原方。东垣用药偏轻,意在升发脾阳,以达补益中气,健运脾胃。本方参芪术之用量较大,针对脾胃虚损而设,虽只增五爪龙一味,其益损强肌之力倍增。4 |# d! |3 S/ |. g
煎服法:水煎,每剂药煎二三次,日二三次服。
3 U- r* k# F1 f$ @1 ^1 f- _禁忌:生冷、寒凉之品。6 }( j$ Z$ ]: ~9 b
加减:复视斜视者,可加首乌以养肝血,或加枸杞子、山萸肉同补肝肾;抬颈无力或腰脊酸软者,加枸杞子、狗脊以补肾壮腰;腰酸、夜尿多者,加杜仲、桑螵蛸固肾缩泉;畏寒肢冷者加巴戟天、淫羊藿以温壮肾阳;口干咽燥者加旱莲草、女贞子以滋养肾阴;吞咽困难者,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调畅气机;口干、舌苔花剥者加石斛以养胃阴。舌苔白厚或白浊者加茯苓、苡仁以化湿;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络以化痰;夜寐多梦、心烦失眠者加熟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9 u/ a+ q7 B  _* [四、软皮汤" N; p* q1 Y: z. Y
组成:熟地24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淮山3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阿胶10克(烊服)、百合30克、太子参30克。
# j5 f5 i7 I" |0 ]& i+ U- B2 Fwww.fs999.com功能:补肾健脾养肺,活血散结以治皮。
/ u) F; A0 l* p% H" X主治:硬皮病。症见皮肤如革,干燥,甚则皮肤萎缩,皮纹消失,面容呆板、毛发脱落,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活动障碍,甚则畸形固定,挛缩。舌胖淡嫩,苔薄或少,脉弱或细数。
: e4 c( A4 E- h, `0 |$ y方解:本方以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六味地黄丸针对脾肾亏损之病机而能补肾益精,配伍太子参护养脾胃,从而脾肾双补,中下兼顾。同时配以阿胶、百合益肺养血以治皮。全方以补肾为主,健脾养肺为辅,上、中、下兼顾。中医中药交流网3 X% Q" d' S& s: C6 f4 g0 b
煎服法:水煎,每剂药煎二次,日二服。www.fs999.com% W; b- ]! W) w5 `7 E9 V& R6 u& V
禁忌:生冷、辛辣。: b8 q/ V$ a; I  y, [: O9 ?0 S% `- r2 E
加减: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鸡血藤;胃阴虚者加石斛、金钗;痰湿壅肺者加橘络、浙贝、百部、紫菀、五爪龙等;兼血瘀者加丹参、牛膝;肾虚甚者加鹿角胶、鳖甲;气虚者加北芪、白术;舌淡者加少许桂枝。另外尚可配合饮食疗法如田鸡油炖冰糖、砂虫干煮瘦肉、猪肤煮淮山、百合、第四卷144黄芪等质重味厚,填阴塞隙,为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故也。
3 W. `1 a) x) K+ p9 pwww.fs999.com五、加味消瘰丸
2 ?% b( t+ X1 E' f2 K& i) L6 o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浙贝母10克、玄参15克、生牡蛎3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
% K, a  J3 D' I* b; H! l: o功能:益气养阴,化痰散结。www.fs999.com% h( z" q  M% g1 ~: j
主治: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症见形体消瘦、乏力、多食易饥、畏热多汗、手颤、颈部肿块、精神紧张、惊惕、健忘、失眠、烦躁易怒、多语多动,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 ~6 d6 N* \2 {" u# a方解:本方系生脉散合消瘰丸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治其本;配合程氏消瘰丸(玄参、浙贝、生牡蛎)以祛痰清热,软坚散结;配伍山慈菇祛痰散结之力倍增。白芍、甘草滋阴和中。全方合奏益气养阴、化痰散结之功。
# R3 U/ L" ?6 S  B3 k3 ^煎服法:水煎,每剂药煎二次,日二服。$ z: W. |# c8 n1 j8 G- }- }
禁忌:辛辣、浓茶、咖啡,戒烟酒。" b# m( c' Q# Z8 ~6 T! n! \0 X
加减: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加柴胡、枳壳、白芍等;心悸心烦失眠梦多者宜养心安神,加熟枣仁、夜交藤、柏子仁、远志等;烦躁易怒、惊惕健忘者配合用脏躁方麦芽、大枣、甘草等;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等;手颤者重用白芍、甘草或配合养血熄风,用鸡血藤、首乌、钩藤等;突眼者加木贼、白蒺藜、菊花、杞子等;胃阴虚者加石斛、淮山、玉竹等;虚较甚者加黄芪、白术、云苓、五爪龙等;肾虚者合用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或加菟丝子、楮实子、山萸肉、补骨脂等。' S) N9 F2 T) z  |5 i
对于合并症的处理:甲亢合并肝炎合用慢肝六味饮;甲亢合并贫血者在原方基础上酌加养血之品如首乌、黄精、熟地、阿胶等;合并重症肌无力者则在重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配伍玄参、浙贝、生牡蛎、山慈菇等祛痰散结之品;合并糖尿病者宜在原方基础上合用六味地黄丸并重用淮山、仙鹤草、玉米须等;合并闭经者在原方基础上选加王不留行、晚蚕砂、牛膝、益母草等通经药。慢性甲亢性肌病见肌肉萎缩者重用北芪、党参、白术、五爪龙、鸡血藤、千斤拔等;甲亢性肢体麻痹者合用桂枝黄芪五物汤或加威灵仙、莶草、木瓜、老桑枝、桑寄生等;甲亢性心脏病者可辨证选用养心方(人参、麦冬、三七、茯苓、法夏)和暖心方(人参、附子、苡仁、橘红)。
+ m6 g; Z# g: u9 H5 b; \6 X(吴光炯编)第四卷1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