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西走廊千里纪行(二):盛唐边塞诗的沃土

 昵称891507 2010-03-31

河西走廊千里纪行(二):盛唐边塞诗的沃土
   
   
       大凡长期在西北工作的人,一说起河西走廊,自然就会想起盛唐时期那些朗朗上口、气势磅礴的边塞诗。

        河西走廊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空前繁荣的盛唐边塞诗给河西走廊两千年的文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我国边塞诗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河西走廊就是边塞诗绵延生长的沃土,盛唐时期的河西走廊简直就是边塞诗源源流淌的“诗画长廊”。

        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其中1500首就与大西北有关,与河西走廊有关。一个个诗坛上的风云人物、名流大师,或投笔从戎,赴边入幕,求取功名,或奉旨出塞,宣慰三军,察访军情,或借边塞题材泛咏作赋,寄寓理想,抒发豪情。三军齐聚,奏响了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盛唐边塞诗登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超越的高度。

        在盛唐边塞诗坛上首先吟唱河西走廊的,是“三王”——王之涣、王翰、王昌龄。他们的边塞诗大都以短小的诗体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广漠壮阔的河西风光;用跳动跌宕的节奏,表现了戍边将士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王之涣流传下来今日可见的诗仅有六首,但就这六首中,有两首世人皆知,甚至到今日连三岁的孩童都能背诵。一首是《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另一首是边塞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这两首被称为“绝句之最”的传世之作,令他独步千古。

        王翰则有“孤篇边塞诗人”之称,仅仅凭一首边塞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被推上了盛唐诗坛的高峰。虽然他流传下来的诗作总共才有十四首两句半。明中后期文学家王世懋的诗学论集《艺圃撷余》就称:“选唐七言绝句……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可见“二王”两人的边塞诗,其影响之大。

        王昌龄还算幸运,他的现存诗作就多得多,达180余首。在这些诗作中尤以七言绝句最负盛名,七言绝句中又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气势雄浑、声调高昂的八句诗、五十六个字,集中展示了了河西走廊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青海雪山、孤城关隘、大漠风尘、辕门军营的风情长卷,描写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南拒吐蕃、西防突厥、守护河西的戍边恶战,抒发了将士们卷风挟尘、磨穿金甲、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高昂斗志。由此,足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高度成就,世人冠其“七绝圣手”名副其实。

        “三王”之外,还有“一王”,他就是既擅诗又擅画的王维。擅诗,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擅画,中国“文人画”始祖。宋苏东坡曾评价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很多人知道王维,既不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等代表作,也不是他的水墨山水《雪溪图》等传世名画,而是他的那首与河西走廊有关的边塞诗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送别诗绝作”,当时就被谱曲传唱,谓之“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流传至今。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唐玄宗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境内)、过居延(今甘肃张掖以北)、出使凉州劳军来到河西走廊,用他最擅胜场的既写景又叙事的手法,以一首五言律诗《使至塞上》,短短三十二个字,刻画了河西大漠中的壮美奇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与他后来隐居终南山中辋川庄时所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里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相比,同样都是孤烟、落日,但前者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突出豪放壮丽的塞外之景;后者是墟里孤烟、渡头落日,突出闲静恬淡的田园风光。虽然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但都是抓住野外黄昏的典型景象,各用寥寥十字,勾勒出两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而且把自己的情绪巧妙地溶化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诗人如此写景犹如作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足见诗人在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创作上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王维在这次奉旨出塞前十六年,也就是开元九年、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写过一首与河西走廊有关的边塞长诗《燕支行》。燕支,即燕支山,又名焉支山,座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古甘州、凉州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诗中,“叠鼓遥翻翰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氏头”等诗句,令人感受到“汉家天将”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报国壮志。王维的《燕支行》比高适的《燕歌行》早了十六年。

        王维出塞劳军后,又应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之邀,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在凉州住了两年。这一段经历,为他边塞诗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感受。可以说,在盛唐边塞诗坛上,他的边塞诗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不可忽视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也都有独到之处。王维虽然算不上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边塞诗与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样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他既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也为边塞诗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从河西和西域走出来的盛唐边塞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盛唐诗坛上,杜甫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大量作品如实记写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过程的诗人,因此被称为“诗史”。在盛唐边塞诗诗坛上,也有一个“诗史”,一个用大量作品如实记写从河西走廊到塞外西域整个西北边塞生活的诗人,他就是“边塞诗史”芩参。

        岑参先后于天宝八载(749年)和天宝十三载(754年)两度出塞,前后在西北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对鞍马风尘、出生入死的征战生涯和冰天雪地、飞沙走石的边塞风光,都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军旅生活体验丰富。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经历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也使他在盛唐边塞诗坛上创造了“两个第一”:前后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写过边塞诗题材的诗人中,他居第一位;以自己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以自己边塞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如实记写从河西到西域整个西北边塞的真实生活,他是第一人。

        芩参的边塞诗总是以饱满的热情、雄健的笔力、奇特的场景,显示出边塞将士奔放、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以极大地鼓舞力量。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名篇,其实就是大唐帝国的一部波澜壮阔、宏伟壮烈的西部片,诗人就是这部大片的导演和摄影师,倾情把西北边塞和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呈现在世人面前。

        盛唐诗坛上与芩参一起被人们合称为“高岑”的高适,也是一个长期从军、久佐戎幕的诗人,曾三度出塞,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他是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也做的最大的诗人。但他的边塞诗更多反映的是东北边事。

        千百年来,盛唐边塞诗流风所及,无处不在,余韵徐来,至今未坠。当今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昔日边塞诗绵延生长的这片沃土上,又走出了一批新边塞诗人,他们已经和正在谱写一曲更富奇光异彩、更富人生激情、更富时代特色的西部开发新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