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侍中

 陆信祥 2010-04-01
【侍中】,官署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侍中-沿革

       

秦代,侍中之职初置,盖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

至西汉,除沿承秦制外,侍中又为自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属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即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之官员,与行政性质的丞相等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其他内朝官还包括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旧用儒者,然贵家子弟多承宠受任,多至数十人,宿置禁中,直侍左右,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类。武帝以后,因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日渐尊隆。东汉专门设置了侍中寺,即后世门下省的前身,时为实官,掌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护驾,陪乘,秩二千石,名义上隶属于少府。至献帝即位,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其后侍中皆以旧儒高德、学识渊博者充任。《通典》卷二十一云:“门下省,后汉谓之侍中寺。”

曹魏初建,置尚书、侍中及六卿,其中侍中为第三品,秩比二千石。

晋代始,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即侍中,常居天子左右,备“且问近对,拾遗补阙”(《唐六典》卷八《门下省》)。《晋志》曰:“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或谓之门下省。”其傧赞、护驾、陪乘之职依旧,主要职权则为“谏诤”与“被咨询”。自晋以后,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而侍中直侍左右,地在近密,皇帝多与之议论政。其时,侍中地位虽不甚高,但因接近皇帝,故很有权势。

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南朝宋文帝之世侍中始掌机密,梁陈相沿,往往即为事实上的宰相,凡属国家重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传中的意见,是故,门下省即成为参预国家大事之部门。《通典·职官三》云:“梁侍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散骑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此颇为宰相矣。”北魏时,军国大计侍中多所奉行,宣都王穆寿、广平公张黎并以侍中傅政,时人呼为小宰相。北齐时仍司献纳谏正及进御之职。北周初不设侍中,宣帝末别置侍中为加官。

隋代,侍中为门下省的长官,其职名改称纳言,盖以其出纳王言之故。《隋书·百官志》说:“高祖践极,百度伊始,复废周官,还依汉魏。唯以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自余庶僚,颇有损益。”当时为了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凡中书所发出的重要诏令,皇帝部要听取侍中的意见。

唐代,其职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与黄门监,旋复旧称,为门下省长官,秩正三品。唐代的门下省即承隋制而来,与中书、尚书合称三省,时门下省长官侍中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同掌机要,共议国政,皆为宰相,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在高宗、武后、玄宗朝,改中书省为西台、凤阁、紫薇省之时,门下省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据《唐六典》记载,唐代门下省官员定额三十八人,即侍中二人,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二人,给事中四人,录事、主事各四人,散骑尝侍二人,谏议大夫四人,补阙、拾遗、起居郎各二人,典仪二人,城门郎、符宝郎各四人。(《新唐书·百官二》) 。唐代侍中掌按复诏令、赞相礼仪、参议朝政,即《唐六典》谓之“常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总大政者也”。这里所谓“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是说皇帝昭书由门下省转下,臣下章奏由门下省达上,从而光大皇极之意。所谓“总典吏职,赞相礼仪”,是说侍中在重大典礼仪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是说侍中具有宰相身份,佐天子而总大政。但其时因侍中官位特高,不真任命,仅作为大臣加衔,只在大典时担任赞导礼仪,本身并不参与政务,门下省的实际职务由门下侍郎执行。大历以后,侍中升为正二品,不再单置。

宋代,侍中之职沿置,为门下省长官,掌辅佐皇帝参议大政、审查中外出纳,但极少任命,有时以他官兼领而不参与政事。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长官。南宋置左右丞相,废侍中或门下侍郎不置。整个宋代,门下省之主要职权为政事堂(中书)所夺。(《宋史.职断志一》 )其时,门下省已基本上是徒具虚名。

辽南面官门下省中设侍中,仅作为汉官名号,并无实权。北面官中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有遥辇侍中,马群司及群牧司中有侍中(又译作世烛),则都是借用汉官名,为各司职掌之官,与南面官迥不相同。

金朝进入原辽地区后,特别是占领汉人居住的燕云十六州后,沿袭了辽南面官制度,并建立起三省之制。《金史·兵志》载,天会二年(1124),宗望定平川,停止在汉人居住地区实行猛安谋克,“但置长史,以下皆从汉官之号”,天会四年(1126),仿唐宋制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亦设侍中之职。

元代皇帝祭祀时的礼仪官仍沿用侍中、门下侍郎等名称,由官员临时充任。

元以后侍中职废。

 

侍中-人物

       

郭攸之,侍中,三国·西蜀(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

费祎,侍中,三国·西蜀(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

魏徵,侍中,唐,贞观六年(623)被唐太宗封为检校侍中,着其暂时代理侍中之职,贞观七年(624)正式被任命为侍中。

 

侍中-参考

       

(1)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93.

(2)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

(2)张国刚.《唐代官制》[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9 ~ 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