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谈《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我谈些什么

 诗书六艺 2010-04-01

 

比目鱼 @ 2009-01-16 19:27  (我也读书)

村上春树的新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一本随笔集、回忆录,书名借鉴了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标题《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个书名其实是值得玩味的,其暗藏的意思在此书台版译本的书名中昭然若揭——《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那么,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村上春树谈的其实是什么呢?

其实,他谈的大部分还是跑步。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在中国也拥有大量铁杆粉丝,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位在前几天(09年1月12日)刚刚过完60岁生日作家从1982起每天坚持跑步,而且多次参加马拉松长跑、甚至铁人三项赛。这本书正是村上春树对自己多年跑步经历的记录。

对于村上春树的小说,有些人着迷、有些人不屑。在“纯文学界”,好像公开夸赞这位作家的人并不多。其原因不难理解: 这人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这人五六十岁了还整天写一些小男生的故事;这人是个日本作家,却追求洋味儿,在小说里不断提及欧美乐队、外国商标、甚至西洋饮料;这人写的东西太“小资”;这人小说(中译本)的语言怎么时不时嗲嗲的?要是这人再开个博客、每天按时把自己的写真照贴上去,那,就简直到了让人腻烦的地步了!所有这些负面印象加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印象:这是一个有点儿“装”的作家。

事实上真是那么回事吗?当我开始读村上春树的随笔的时候,我基本上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我读过的第一本村上随笔集是《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写的是他旅居美国时的经历和感受。读那本书最强烈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实在。一般人——尤其是作家、知识分子——写随笔,都喜欢干这么几件事:秀学问、抖机灵、掉书袋。而村上春树呢,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没什么知识分子气,文字直来直去、朴实得一塌糊涂。虽然当时村上生活在波士顿大学城的“高知”圈子里,他却没有摆出一副文化精英的架势来指点江山、谈古论今,聊的都是平常事儿。一般人混到那个层次,可能写随笔的姿态会是一种“俯视”,而在那本小书里,我感觉村上的姿态是“平视”,甚至偶尔的“仰视”。

而在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村上春树的文字里呈现出的则是一种“内视”。这本书更像一个人的日记,而且,是一个普通人的日记,好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完这本书,我越发肯定了自己对村上春树的印象:这是一个内向、腼腆、形象普通甚至略显木讷的日本人,此人内心并不复杂、敏感、想象力高超,但生活中不善社交、甚至有些自闭。试想:作家这个行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自闭的行业——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对着稿纸或键盘独坐桌前,而这个作家,在每天的独自写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长时间的跑步——又是一件不需和他人接触、从头到尾独自完成的活计。嘿嘿,这人得自闭到多大程度?

我本人对长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我的运动方式是游泳),但我还是花几个小时看完了这本90%的文字都是用于讲述长跑的书。我想,促使我读下去的动力是对于一个作家的兴趣。这本书中偶尔还是会谈到写作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村上春树借用雷蒙特•钱德勒每天即使写不出东西也在书桌前坐几个小时的例子来说明:这是一种对作家来说必要的、强化集中力和耐力的训练,就像跑步者强化肌肉的作法一样,每天重复、“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稍稍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

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村上春树作品中那些让人微言颇多的东西并不是这位作家为了迎合读者刻意去做出来的(小说的语言问题几乎完全是译者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人,可能这人本来就是这种情调,而对这种情调,可能别的作家会有意地回避(上了岁数就不再写小男孩儿的故事了,省得别人笑话),而村上春树则不管那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就写了。这其实是一种简单,这也应该说是一种真诚。

我倒希望村上春树这次谈完跑步之后再写一本完全谈写作的书,我想听听,当村上春树谈文学的时候他会谈些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