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参悟之人把人生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是“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而得不到的情形。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对人生似悟非悟的情形,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的情形。
苏东坡有三首七绝可用来注明这三种境界的心得。
第一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境界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三境界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清原惟信禅师说得更直白,他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世俗物外的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着;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却是他彻底地摆脱了佛法的束缚,否定了对佛法的执着,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领悟了佛法的真诣。 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与清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奋斗者的真实写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经过前两个境界,也就不可能达到第三境界的返璞归真。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