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目标不清晰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fenbi5354 2010-04-05
培养目标不清晰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发布时间:2009-02-27 14:02:37

作者: 沈水富


 

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该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一定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用这一道理解释职业教育也未尝不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提供的产品——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适销对路,是否质量可靠。笔者以为,我们的教育改革艰苦探索三十年,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还没有从弱到强;而且,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相当大的难题,这就是如何让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如何让自己的毕业生与经济社会接轨。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中央专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就指出:“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这就奠定了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础。于是,近几年,我市的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完成了规模的扩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复杂的双重属性,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桥梁之一,它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既要遵循办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前者等同于普通教育,后者才是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学校的责任是在技术人才市场和受教育对象之间架起一座宽阔的桥梁,但这往往为学校所轻视,或单凭学校的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就目前情况看,许多职业学校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安排的“两难”中挣扎;而经济发展又呼唤着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迫切需要适用的技术人才,许多有受教育需要的人也苦于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人才招聘会常常会出现“人才无处去,企业空手回”的尴尬局面。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和供给大量富余的近乎极端的现象表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移。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二、原因分析:

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甚至严重偏离人才市场需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就其形式类型上分,主要有培养方向不能对接市场、人才类型不能符合市场、人才规格不能切合市场、技能结构不能吻合市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市场。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错位,不能对接当地经济建设的人才的需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不是把目标放在如何让学生学好技能,而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上高职院校深造,一方面加大对学生文化课的补习,一方面弱化、甚至取消实习实践环节。这种学历化的办学倾向,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取消综合高中的办学形式,笔者以为是对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偏差的很有力的纠正。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盲目,所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类型不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这一使命上来。而不少职业学校不是从本地的经济建设现状出发,而是闭门造车,盲目跟风,开设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结果培养出大批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既浪费了资源,损害了学生利益,也阻碍了自身发展。譬如,桐乡市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几乎都有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这一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真的大有需求市场吗?业内人士都很清楚。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中职学校中近30%是信息技术类学生,高职院校近20%是工商管理类学生。职业学校工科类学生偏少,与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结构不相匹配。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过于单一,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能切合。中等职业学校大多墨守着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古板的学历化办学倾向,漫长的学年制操作方式,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势必单一化,势必与经济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发生矛盾。譬如,我们桐乡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是三年制的学历教育,在非学历的各类培训和高中以上学段的教育上大有发展的余地。

(四)中等职业学校不够重视所设专业技能结构的研究,所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吻合。学校本位办学模式的弊端还表现在与另一个服务对象的合作上(笔者以为,学生和企业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我们的客户)。学校教育很少与终端客户取得联系,很少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对人才专业技能结构上的合理建议。严重不足的专业教学设施,超级陈旧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很难满足企业发展变化着的对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结构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我们没有教,我们教了的企业不需要;企业的技术改造是与日俱进的,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严重滞后的。就拿钳工专业来说,我们从教材内容到技能考证,都是镶配工件。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着,学生极不耐烦地学着;而学生就业后,又有多少是在用锉刀做着镶配工件的活?还有维修电工专业,我们考证、竞赛都在做着电力拖动的课题,还十分讲究布线工艺,可工厂里早已不用这个了,即便要安装这样的设备、电路,也都是用线槽布线的。

(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市场经济有时是十分残酷的,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是要经过竞争考验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本也相去甚远。如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与接受职前培训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差不多,那么,成本核算所遵循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就会促使企业录用农民工,即使招用了我们的毕业生,也会给予农民工一样的待遇。而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尚不健全的劳动用工制度,又使得企业有条件从社会直接获取农民工。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从深层次的形成原因上看,还可以从政府重视不够、社会认识不足、学校忧患不强、教师技能不高、校企沟通不力等几方面的得到答案。

(一)政府重视不够。尽管中央一再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一直是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职业教育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有时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研究管理力量十分薄弱,每个县市从事职成教研究和管理的,基本上都只有一科室外加一个教研员,这和普教相比,落差很大;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也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规模上扩张很快,而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房子有了,场地有了,看起来漂亮了,但内行一看就知道,空壳子一个,设备寥寥无几,技术技能岂能是从书本上看出来,黑板上写出来的?

(二)社会认识不足。这里主要指除了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譬如:一方面技术人才紧缺,但另一方面蓝领的待遇又普遍低于白领。这种现象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家长想方设法要让自己的孩子上普高、挤高考。作为对自己独生子女前途的选择,抱有美好的初衷,希望出人头地,向往成为办公室的白领,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最终结果却令人遗憾,大量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这是教育资源多大的浪费啊!这一现象也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偏向,把教育重点放在升学预备上的直接原因。

(三)学校忧患不强。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量的扩张已经顺利完成,由于国家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支持,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大。这使不少职业学校飘飘然起来。学生“进得来”,“出得去”,日子自然“过得了”,但中等职业教育的表面繁荣是以牺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代价的,这些毕业生与民工的收入到底相差多少,我们都很清楚,只是我们熟视无睹,漠然处之。我们很少研究学生是否“学得好”,上了岗位是否“用得上”,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否“赚得回”。如果现在我们还不及时作好“教得好”的“远虑”,就必然会有“输得惨”的“近忧”了。

(四)教师技能不高。师资不足,专业技能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达到22.51,有的学校甚至超过251(高过小学的师生比);“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12.3%,近几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大多是“火逼鸡”性质的产品,技术等级不低,操作技能不高。更由于当代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快,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更新换代频繁,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往往是“马后炮”,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量的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型”教师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五)校企沟通不力。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为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因此,必须要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必须在这种需要发展和供给调整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而这种适应的必然途径就是校企之间的相互沟通。目前,这样的沟通机会还非常不够,沟通的力度还非常有限。学校的主动意识不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调动,产学结合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三、对策建议:

要使中等职业教育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就必须把我们工作的中心从着眼“量的扩张”转移到致力“质的提升”上来。而这一工程的关键则是突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这一瓶颈。从争取政府重视、唤醒社会意识、深化职教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队伍等几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争取政府重视,这是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将人由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现实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让政府充分认识这个价值。没有政府重视,没有必要的投入,没有足够实习、实训设备设施的“空城计”是唱不久的,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再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政府的职责不仅仅是加大投入,还应该在发展规划、招生政策、用人制度、教师待遇、宣传力度等方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争取政府重视的责任在教育行政部门,而核心在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企业欢迎的技术人才,争取说话权。有一个说法很实在:“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二)唤醒社会意识,这是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之外开辟了一条成材之路,它有利于人们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现人生价值,促进就业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要让全社会认识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殊价值。我们所有的教育对象都来自于每一个家庭,没有学生及家长的认可,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职业教育先进典型和社会贡献,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并切实提高蓝领、特别是高级蓝领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一工程主要职责在政府、在企业,但核心又在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致力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使自己的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使企业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的回报更加丰厚。市场的运行法则是利益最大化,效益优先,当我们毕业生的使用效益明显高于民工之日,也就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被充分唤醒之时。

(三)深化职教改革,这是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动力。文章第一部分中讲到,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是教育与职业相联系的桥梁,职业教育必须紧随经济社会前进的步伐,才有自己的生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始动力。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着眼就业岗位,强调职业定向性,培养专门技能型、技艺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出来的毕业生岗位适应面窄,个体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小;而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能兼顾就业和发展,强调职业适应性,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现状,并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前阶段重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毕业生和我们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强化校企合作,这是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学生家庭,教育都应该具有投资的属性。既是投资就要讲成本核算,就要讲产出效益。职业教育又是直接联系职业的桥梁,那么,检验职业教育效益的最直接的标准就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大小,就是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建设贡献的大小。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就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最好办法,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建议政府适当组织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供求洽谈会,真正落实学校订单式培养的办学模式,真正把中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对接起来,让学校和企业达成共识,走合作双赢的道路。

(五)优化师资队伍,这是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千方百计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具体措施有:1、对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要采取“校企双挂”的培养模式,定期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2、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以他们的亲身体验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3、经常让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技能比赛、学术交流,并形成制度。4、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考核、奖惩的力度。有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术过硬、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才能让科学的培养目标付诸实践,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企业欢迎、岗位适应能力强、个人发展后劲足的中职毕业生。

人才规格大致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相应的由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来完成。我们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把握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地用人单位培养职业道德优秀、人文素质良好、技术技能过硬、能力结构适用、发展后劲充足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