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论第一章 导言

 檬梓桥 2010-04-0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总论

第一章导言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 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

 

  二、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临床医学

 

  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殷商时期

 

    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疾首疾腹疾言等内科疾病的记载。殷商时代已发明汤液药酒治疗疾病。西周时期将医学进行分科,有了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分工不同的医师,其中的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于命名打下了基础。

2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如《肘后方》(葛洪著),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驱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该书对肺痨、天花、麻风等病亦有较深认识。

 隋代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其中记载的内科疾病一千余种,且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形成了病源学说。如提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唐代的《千金药方》等是大型临床医学全书,析载内科病证的治疗方法  是丰富多彩。如温脾汤、苇茎汤、犀角散则是治疗内科疾病常用的名方良剂。

2、学术理论的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 

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视脾胃,首创脾胃内伤学;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养阴。

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已初步形成。

 

四、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明代薛己所著《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著作,

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吴鞠通的《温热条辨》,则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理论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和宏观的系统论、控制论两个方向发展,为中医现代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证、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症,分别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

 

       脏腑病证:将伤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归属此类。

     肢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痹证、痿证、痉证等归属此类病证。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

           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

           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

 

1、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多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中医内科内伤杂病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