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 -

 lc1231 2010-04-05
一代宗师--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州魏家林村。
  1894年跟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故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有成就的拳术家,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长。这正是我国拳术所以源远流长、繁荣兴旺的原因。先生对拳理的着眼点并不是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他用毕生精力探索和研究拳家学术领域里的真谛。
  1907年前后,芗斋先生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离师出游。来到北京。1918年后,又前往河南、湖南、湖北、福建,在福州任过武术教官。以后北上,在天津开始讲学。在这段时间里,其在大江南北遍访当时各派著名拳术家。他在河南时,曾到嵩山少林寺访问当时的"心意拳"(又名形意拳)传人衡林和尚,并与之切磋技艺。形意拳和心意拳同出一源,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先生对少林寺的访问,具有重大的意义。
  先生对大量搜集来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后,创建了"意拳"。这是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意拳的创建无疑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新。意拳重在健身与技击两面个方面。健身锻炼要求"顺乎自然,合于需要"。具体地说也是应该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因此先生指出:重要在于"凝神定意、舒适自然"。同时使从事锻炼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在拳术锻炼方面,意拳的创建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固定招法",返朴归真,显示了我国拳术的原貌并赋以新的理论内容。意拳认为: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芗斋先生所总结和倡导的训练方法,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拳术的训练法,而且对现代体育运动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28年,芗斋先生曾赴杭州任全国武术比赛大会的裁判。随后,他去上海传授意拳。1938年先生在北京四存学体育班主持意拳教学。1940年夏,同道友人赞许意拳,并赠名为"大成拳"。先生当时不好却,遂一度将意拳称为"大成拳"。正如先生所述"友人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佥以大成二 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此后先生又说"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说",仍以意拳称之。40年代,先生曾在当时"北京实报"、"新民报"等到报刊上发表文章,对我国拳术的观点、看法以及意拳的锻炼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同其他的学术领域一样,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免会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发生矛盾。芗斋先生的学说,在我国拳术界也曾引起过较大的震动。在此期间,中外人士特别是我国的武术家们,专门拜访先生以探讨拳术宗旨的人络绎不绝。
  先生在上海逗留期间,就曾与当时在"西青"(西洋人的青年会)担任拳击教练的匈牙利人英格相会,英格曾经得过职业拳击比赛的最轻量级世界冠军。在交流技击中,英格出直拳向先生发动进攻,先生左手一抖,即将英格弹倒在地。英格失败后,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了题为"我们所见到的中国拳术"一文,对芗斋先生的造诣、中国拳术所达到的高水平表示钦佩。
  40年代初,日本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1936年代表日本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国际摔跤比赛的选手)要求与先生比试。八田欲掳先生手腕用招,哪知两手才一接触,立即被抖得腾身离地,身贴墙壁后倒在地上。 此后又有日本当时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健一与先生较量。失败后,他转向先生学习意拳。四十年代后期泽井健一回到日本宏扬意拳,并根据实际情况更名为太气拳,日后被日本武术界公认为“武圣”。
  1947年,先生在北平太庙(即今日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了"拳学研会",广泛传播意拳。北平解放后,先生停办"研究会",到中山公园潜心教学。他的健身与养生,在教学中被称为"站桩功"。
  1950年,先生在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任武术组组长,后因外出去职。1951年,先生应邀到保定市河北中医研究院教授站桩功。在这段时间里,先生对中国拳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效用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意拳站桩功几乎遍于全国,先生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贡献。
  1963年月先生病逝于天津。 


 

p3300003.jpg


 

p3300005.jpg



意 拳 正 轨
        王芗斋   著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 深县王宇僧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锻炼筋骨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伸筋腕项(手足四腕与脖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项齿扣,足根含蓄(含有若弹簧之崩力),六心相印(手心足心本心顶心也),胸背宜圆(阔背筋大雄筋异常有力)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象其形,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幻。故郭云深大先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此也。

     用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练气
     
   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庄子云:技也,进乎道矣。然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学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燥尘俗语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乐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贤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学,初作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 ---- 盖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犹为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决,学者勿轻视之。


    养气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题参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而能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如对境忘境,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风虚空,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欲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此腐之配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座拳。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事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净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耳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总之,不动时周身及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力也。

     六合
     
  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事,此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歌诀
     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
     心愈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
     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始终不懈)。
     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断)。
     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齿为骨梢,扣则骨坚)。
     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悬,此亦禅学之要素也)。
     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
     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
     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泌,进钻夺位)。提淌裹扒缩,滚锉兜拧(动静须有此力)。      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失战斗斗力矣)。

     交手经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猾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民,如技术之击法亦因之而民,如技术之击法亦然,有具形而出,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千变万化,不能尽述。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入若无人之境。颈在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胜,不能察颜观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发。所谓打顾之要亦其击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排耳。然所以能致胜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真动静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若猫形。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门,钻入重心夺敌位,即是神手亦难防。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两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时颠倒互换。夫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热能山,乘势勇犯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凡凤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长。三星对照,四梢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纵则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若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反身顾后,亦要随,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鹞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均要齐,不胜必有怀疑心。声世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到双手来。拳中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拦。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足方胜人。何为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进。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间。静如处女,动若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前;气发自凡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龙法
   
    龙法有六,曰: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缩,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缩骨而出,放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入髓,发劲意在数尺间。

     虎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摇头、猛虎跳漳。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竖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年短用,如剖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捉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刚锉,用斩抗横兜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撒撑,沉托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犹生龙活虎,吟啸叱咤,谷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连。非口授心伟,莫能得也,聊述其大意,未克尽详。

     意拳正轨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三拳者,践、钻、裹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之用。钻拳外柔内刚如棉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千差万异,一惊而即败之。所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自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鸩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咸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爪影于泥雪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习拳述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论,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一着象而成死板,不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总纲
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 理趣横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 陶冶性情 信义仁勇 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矫健犹龙 吐纳灵源 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 礼让谦恭 力合宇宙 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 收视听内 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 静似蛰龙 神犹雾豹 力若犀行 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歌要
古人多以歌诀之法,以为教授工具,谨师其意,略加变更,特编歌诀刊后,以饷学者。
拳道极细微 勿以小道视 开辟首重武 学术始于此当代多失传 荒唐无边际
拳道基服膺 无长不汇集 切志倡拳学 欲复故元始铭心究理性 技击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 首由站桩起 意在悬空间 体认学试力百骸撑均衡 曲折有面积
仿佛起云端 呼吸静长细 舒适更悠扬 形象若疯痴绝缘摒杂念 敛神听微雨
满身空灵意 不容粘毫羽 有形似流水 无形如大气神绵觉如醉 悠然水中宿
默默向天空 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身 陶镕物不计灵机自内变 调息听静虚
守静如处女 动似蛰龙起 力松意须紧 毛发势如戟筋肉遒欲放 支点力滚丝
螺旋力无形 遍体弹簧似 关节若机轮 揣摩意中力筋肉似惊蛇 履步风卷席
纵横起巨波 若鲸游旋势 顶上力空灵 身如绳吊系两目神凝敛 听内耳外闭
小腹应常圆 胸间微含蓄 指端力透电 骨节锋棱起神活逾猿捷 足踏猫跼蹐
身动似山飞 力涨如海溢 一触即爆发 炸力无断续学者莫好奇 平易生天趣
返婴寻天籁 躯柔似童浴 勿忘勿助长 升堂渐入室如或论应敌 拳道微妙技
首先力均整 枢纽不偏倚 动静互为根 精神多暗示路线踏重心 松紧不滑滞
旋转谨稳准 钩错互用宜 利钝智或愚 切审对方意随曲忽就伸 虚灵自转移
蓄力如弓满 着敌似电急 鹰瞻虎视威 足腕如蹙泥鹘落似龙潜 浑身尽争力
蓄意肯忍狠 胆大心更细 劈缠钻裹横 接触揣时机习之若恒久 不期自然至
变化形无形 周旋意无意 叱咤走风云 包罗小天地若从迹象比 老庄与佛释
班马古文章 右军钟张字 大李王维画 玄妙颇相似造诣何能尔 善养吾浩气
总之尽抽象 精神须切实

  练习步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精神、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优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再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站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具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似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可以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勿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正常工作,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之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精神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行之,万勿忽视。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得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有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出。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之先,须以礼让当先,言词应和蔼,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躁有伤和雅。夫今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长存,实我拳道无尚光荣,则余有厚望焉。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时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虽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意拳要点 王芗斋(何镜平先生习拳笔记六十年代记录整理于北京)

    王芗斋

一、总则:
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
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
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
4、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有动、动中之静是真静,静中之动是真动,动静互根,错综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6、内空虚,外脱化,随时注意,遍体轻灵。
二、桩法:
1、站好姿势,意念放大,先由头部开始,逐渐使全身毛孔放松,有过堂风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项部肌肉使之起变化,要求达到虚灵守默,具体悠扬,毛发如戢之感。
2、初练时宜远看,静观宇宙,默念全机。觉得有懒惰心情,再将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内空虚,悠然荡然如浮太空之中。
3、绵绵若存,似有若无,身在烘炉大冶中,无物不包容。
4、练功时不可有执着之心,从虚无中求实际,不可着象,着象的非真。
5、神动,意动,力量动。
6、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7、形体不动,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气血犹如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8、心比烘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熔,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运动时保持浑圆,动作如
一,不拘形式,不可执着,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9、在松静中求挺拔,在运动中求舒放,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内轻松而外脱化,由动而静,接近神明,使气血肌肉处于氤氲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蕴灵虽动,仍须保持静中原状。
10、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
11、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12、站桩的单双重,不偏不倚的调配方法,使浑身血行曲折,路线适当,要使曲折面积得力,无处不有单双重、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调配有养息、治疗、锻炼之分,总之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
13、加强锻炼一定要解除疲劳才可以加强锻炼,总要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不超过身体负担能力为适当。
14、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度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头顶有如线系,遍体松净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醉如迷,如疯如痴,虚灵独存,悠扬相依,浸在海阔天空涤万虑,管他日月星球在转移,只要恒心去站立,就有意想不到的舒适,此即前人不传的秘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